导读:本文包含了在轨释放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在轨,释放,轮轨接触,动力学
在轨释放论文文献综述
张志娟,史纪鑫,关晓东[1](2017)在《计及轮轨接触的在轨释放发射建模与仿真对比》一文中研究指出对含有效载荷释放发射装置的在轨释放发射过程动力学进行了研究,建立了多体分离动力学和基于中心刚体加柔性附件的振动耦合动力学分析模型,对直导轨式释放发射过程,基于轮轨接触理论基础和建模方法,建立了有效载荷释放发射轮轨接触模型,对仅考虑理想约束和计及轮轨接触两种动力学建模方法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了滑轮与导轨之间间隙对有效载荷轮轨接触力的影响。(本文来源于《第十届全国多体动力学与控制暨第五届全国航天动力学与控制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期刊2017-09-22)
范高洁,柏林厚,魏传锋,巩朝阳[2](2017)在《航天器在轨释放安全性分析与仿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航天器舱内在轨释放任务,文章建立了大型航天器与伴随卫星的动力学模型和运动学模型,并分析了影响释放安全性的主要因素;从保证航天器在轨安全的角度,得到描述释放安全性的最小相对距离计算方法,并利用ADAMS软件对航天器在轨释放过程进行了仿真研究。(本文来源于《航天器环境工程》期刊2017年04期)
张冀鹞[3](2017)在《立方体卫星在轨释放非线性动力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经过十余年的发展,立方体卫星(CubeSat)作为一种微纳卫星标准化产品,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发射频率不断提高,应用场景日益丰富。然而,作为一类新兴的卫星平台设计标准,立方体卫星相关的理论研究还不够充足,越来越不能满足工程上的需要。本文以立方体卫星在轨释放运动作为研究对象,建立在轨释放动力学模型,系统地分析其中的非线性动力学现象,并根据分析结果对立方体卫星释放装置的设计提供理论基础。引入了叁自由度含间隙碰撞-振动运动模型,合理抽象了立方体卫星在轨释放的运动过程。构建了系统的单自由度动力学模型,建立了相应的动力学微分方程,并求出了其进行周期运动的初值条件。在单自由度动力学模型基础上构建了叁自由度动力学模型,考虑了卫星在叁个维度的平动和转动,包括横向的碰撞-振动运动、沿导轨方向的分离运动以及绕质心的转动运动。分别编写了对应单自由度和叁自由度动力学方程的仿真软件,根据Lyapunov稳定性定义判断不动点的稳定性,绘制了碰撞面的Poincaré截面投影图和全局分岔图,分析运动过程中的非线性动力学现象在立方体卫星在轨释放运动中造成的影响。代入多组设计参数到立方体卫星在轨释放动力学模型中,对比不同设计参数下卫星的分离角速度和分离速度等重要参数,选取并验证适合立方体卫星在轨释放的设计参数,为立方体卫星释放装置的设计提供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期刊2017-06-01)
舒燕,李志[4](2012)在《在轨释放、分离载荷动力学仿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某些航天器需要在飞行过程中释放、分离载荷,由此涉及的动力学问题,关系到航天器平台与载荷的控制。文章主要对此类航天器的多体动力学问题进行研究,基于机械系统动力学仿真分析(ADAMS)软件平台建立了包括航天器平台、载荷和两类分离机构等在内的仿真模型,通过对叁种在轨释放、分离载荷方案的分离过程动力学仿真结果对比分析以及参数化仿真分析,为载荷释放、分离方案设计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航天器环境工程》期刊2012年01期)
杜新明,高慧婷,杨新[5](2009)在《在轨释放伴随卫星方法与仿真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伴随卫星的轨道动力学分析与仿真是航天器伴随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为飞行器执行警卫任务,以动力学方法为基础,建立了卫星的绝对轨道模型和伴飞轨道维持模型,推导了简化的相对运动方程解析解,并作为对伴星进行轨道维持的依据。仿真分析不同释放方案形成的共面椭圆伴飞轨道,伴星的燃料消耗,轨道维持措施对伴飞的影响。仿真结果表明,伴星活动范围越大,轨道维持所耗燃料越多;增加轨道维持措施可延长伴飞圈数;在满足应用任务要求的前提下,选定合适的伴星释放方案,能够实现燃料消耗最少。(本文来源于《计算机仿真》期刊2009年10期)
王功波,郗晓宁,刘磊[6](2008)在《小卫星编队在轨释放方案优化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空间站等大型航天器的发展,小卫星在轨释放技术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提出了一种小卫星在轨释放后与母星形成预定编队的方案。首先在二体假设下,基于Hill方程设计了小卫星的释放速度及其在常推力条件下的机动方案,使之与母星形成空间圆或水平圆等编队构形。其次,在燃料最优的原则下对设计方案作了进一步的优化,并分析了摄动因素的影响。最后应用数值方法验证了方案设计的正确性。论文提出的方案工程上易于实现,可为我国小卫星编队技术提供一定的参考。(本文来源于《宇航学报》期刊2008年02期)
王功波[7](2006)在《小卫星在轨释放有关问题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针对小卫星从飞船或空间站在轨释放相关问题展开论述,主要分析设计了安全分离速度,并简单讨论了小卫星在轨释放后形成编队以及星间相对导航技术。首先,采用数值方法分别计算飞船与小卫星的轨道,搜索得到安全分离速度。分析了决定安全分离速度的主要因素,给出了各种误差(比如大气模型误差等)对安全分离速度的影响,并在计算过程中考虑了多种摄动因素。然后,基于Hill方程推导了适用于多种飞行方案的安全分离速度的解析表达式。分析了解析法的精度,定量地计算了各种误差因素对安全分离速度的影响。其次,基于Hill方程设计了分离速度及常推力机动方案,使得小卫星在轨释放后与飞船形成空间圆或水平圆等特定的编队构形。并通过数值方法验证了设计方案的正确性。最后,对基于微波雷达测量的星间相对导航算法进行了初步的探索。针对微波雷达给出了几种滤波算法(KF、EKF和AEKF)的相对导航效果。论文研究成果可为我国小卫星在轨释放以及组网技术提供一定的支持与参考。(本文来源于《国防科学技术大学》期刊2006-11-01)
在轨释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针对航天器舱内在轨释放任务,文章建立了大型航天器与伴随卫星的动力学模型和运动学模型,并分析了影响释放安全性的主要因素;从保证航天器在轨安全的角度,得到描述释放安全性的最小相对距离计算方法,并利用ADAMS软件对航天器在轨释放过程进行了仿真研究。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在轨释放论文参考文献
[1].张志娟,史纪鑫,关晓东.计及轮轨接触的在轨释放发射建模与仿真对比[C].第十届全国多体动力学与控制暨第五届全国航天动力学与控制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2017
[2].范高洁,柏林厚,魏传锋,巩朝阳.航天器在轨释放安全性分析与仿真研究[J].航天器环境工程.2017
[3].张冀鹞.立方体卫星在轨释放非线性动力学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7
[4].舒燕,李志.在轨释放、分离载荷动力学仿真研究[J].航天器环境工程.2012
[5].杜新明,高慧婷,杨新.在轨释放伴随卫星方法与仿真分析[J].计算机仿真.2009
[6].王功波,郗晓宁,刘磊.小卫星编队在轨释放方案优化设计[J].宇航学报.2008
[7].王功波.小卫星在轨释放有关问题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