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农业产业链组织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规模农户,信贷交易成本,信贷可得性,农业产业链组织
农业产业链组织论文文献综述
周月书,王雨露,彭媛媛[1](2019)在《农业产业链组织、信贷交易成本与规模农户信贷可得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农业产业链组织的发展对缓解规模农户融资困境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运用交易成本理论和合约理论探讨农业产业链组织、信贷交易成本对规模农户信贷可得性的影响,并基于江苏省668户规模农户调查数据,采用Tobit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信贷交易成本高会降低规模农户的信贷可得性,规模农户加入农业产业链组织能够有效降低其与正规金融机构之间信息不对称、合约实施机制不完善所致的交易成本,从而提高其信贷可得性。与加入合作经济组织带动型产业链组织相比,规模农户加入龙头企业带动型产业链组织更有助于降低信贷交易成本,提高信贷可得性。(本文来源于《中国农村经济》期刊2019年04期)
范太胜,潘津[2](2018)在《农业产业链组织演化视角下农产品源头质量安全约束机制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农业产业链组织演化可以促进标准化生产、契约合作和利益联结,有利于解决农户生产的投机行为、信息监控低效和优质安全农产品供给短缺。本文作者结合农业产业链组织演化趋势,设计农产品源头质量安全的信息效率和激励相容双约束机制,包括"生产过程干预与质量信息控制"和"质量安全追溯与质量信号传递"的信息效率内外约束机制、"契约关系管理与质量利益共享"和"质量声誉治理与行业信任供给"的激励相容内外约束机制,双约束机制协同可有效治理农产品源头质量安全行为。(本文来源于《农村经济》期刊2018年04期)
王婕[3](2017)在《产业链组织、市场势力与农业产业链融资》一文中研究指出长期以来,我国经过农村改革形成了以农户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的农业生产格局。然而,一方面,当前我国农业生产的格局较为分散、地块细碎化问题突出,农业生产方式较为粗放,产业化、组织化程度有待提高;另一方面,随着我国农村地区人口逐步流向城市,农村地区的人口老龄化等问题逐渐突出,出现了耕地无人问津的现象。为解决上述问题,横向来看,通过鼓励土地合理流转、农户从事适度规模经营来转变现有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成为了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经之路;纵向来看,农业产业链的发展能够将势单力薄的农户同市场对接起来,在保持中国特色的家庭联产承包经营制度的同时,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党的十八大报告和一号文件对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和完善农业产业链也提出了相应的要求。规模农户作为农业产业化进程中的中坚力量,其需要对农机设备、土地流转、水利技术等方面进行中长期投资,资金需求较高,而金融机构鲜见有面向规模农户提供的农业贷款。农业产业链融资顺应了农户组织化程度提高与产业链扩展深化所带来的农业金融需求的深刻转变(刘西川、程恩江,2013)。因此,本文选取不同经济金融发展水平的农村地区435户规模农户及22名农民合作社社长、44名社员进行实地抽样调查,考察农业规模农户生产经营状况、正规信贷需求及满足状况、加入农业产业链情况以及产业链融资状况,并通过实证,检验规模农户参与农业产业链组织及市场势力强弱对农业产业链融资可获性的影响。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样本农户平均种养面积为209.02亩,大多愿意积极参与技术培训以降低生产经营风险,近两成的农户建立了农产品品牌;农机设备普及率较高,68.01%的农户拥有农机设备,其中,63.70%的农户拥有的农机设备价值10万元以上。89.17%的户主有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经验,20.15%的户主有从事非农业企业经营的经验,户主受教育水平在中专及以上的占16.88%,总体来看农业经营管理水平较高,且逐渐吸引非农从业者的进入。但由于农业的弱质性,51.64%的农户表示收入波动性过大。2.信贷需求满足度较高。在397份有效样本中,有202户申请了正规信贷,其中182户获得了抵押或担保贷款,其余20户由于不能提供抵押或担保等被拒绝;195户未申请贷款的农户中,87.18%的规模农户有其他融资渠道或能够自给自足,其余农户由于担心手续麻烦、贷款额度低等原因未申请贷款。担保机构对规模农户获得正规信贷帮助不明显。贷款资金用途主要进行土地流转、购买农机设备等,因此融资需求呈现期限较长、缺口较大的特征。获得贷款的农户中,74.18%的贷款额度为10—50万元,贷款来源主要为农商行和村镇银行。3.样本规模农户中,加入龙头企业带动型产业链的有114户,加入合作经济组织带动型产业链的有68户。种植业及从事传统农业的农户加入产业链的比重明显较低。加入产业链的农户获得的贸易信用显着高于未加入产业链的农户,表明加入农业产业链增强了规模农户的融资可获性。农民合作社提供最多的服务为技术和培训服务,其次为农产品销售和统一采购农资服务。拥有注册商标和产品绿色认证的合作社各占样本的一半。72.72%的社员愿意通过合作社渠道销售农产品来获得稳定的销售收入。合作社自身盈利能力有限,规模农户作为特殊的合作社成员,在盈余分配方面的合理诉求也未得到保障。72.72%的农民合作社向社员提供融资服务。4.为探究不同产业链组织和市场势力强弱对规模农户获得产业链融资的影响,本文利用江苏省397户规模农户样本数据建立了 Heckman两阶段模型和Tobit模型。实证结果表明,无论加入龙头企业带动型或合作经济组织带动型的产业链组织对规模农户获得农业产业链内外部融资都有正向影响;进一步,本文从议价能力和被替代程度两个维度来衡量规模农户的市场势力,研究发现,规模农户的市场势力越强,越容易获得农业产业链内部融资。实证分析还发现,规模农户的种养面积、固定资产价值、收入是否稳定等“硬信息”对其产业链外部正规信贷可获性影响显着,而户主受教育年限、经营类型、交易信用状况等“软信息”则对其产业链内部融资获得影响更为显着。基于上述研究,本文提出如下政策建议:(1)大力发展绿色农业、特色农业和品牌农业;(2)推出多元化金融产品,顺应规模农户融资需求;(3)积极设立风险补偿机制,强化风险管理;(4)通过合作社提升规模农户的市场势力;(5)通过建立利益联结机制、监督机制增强合作社发展动力;(6)发展农业产业链融资,建立基于产业链层面的风险管理机制。以提高规模农户金融可获性,适应农业生产经营方式转变,推进农业产业链整合,深化农村金融和农村经济改革和发展。(本文来源于《南京农业大学》期刊2017-05-01)
周昱君[4](2016)在《我国农业产业链组织形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农业产业链组织形式得到了多样化的发展。农业产业链作为一种新型的产业组织方式,它对农业经济的积极影响不言而喻,因此对农业产业链组织形式进行研究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首先介绍了农业产业链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对产业链、农业产业链、农业产业链组织形式进行了概念的界定,简要分析了农业产业链理论基础,即交易成本经济学、网络理论、边际生产率理论、平均利润理论四个理论。在明确了基础概念和理论后,围绕着我国的农业产业链组织形式展开了研究。回顾了我国农业产业链组织形式的发展历程,总结出发展历程一共分为叁个发展阶段,依次为萌芽阶段、发育阶段和发展阶段。接着划分了我国农业产业链组织形式的类别,并对其中四种类型进行了运行机制分析,明确了各类别的优势和不足。为了进一步对我国农业产业链组织形式进行定性定量的评价,在组织有效性影响因素模型的基础理论的背景下,构建出我国农业产业链组织有效性评价体系,并从组织有效性的角度给出了各种模式的评价结果。然而,想要发展和壮大我国农业产业链组织,必须加强有关农业产业链组织形式在具体领域的应用方面的总结。因此,以肉食品产业链为例来分析农业产业链组织关系很有必要。对肉食品加工企业组织关系分析和绩效分析得出,产业链产业链各参与成员之间进行垂直整合或形成了战略联盟是发展农业产业链组织的新思路。接着,对我国农业产业链组织形式的案例分析中,研究了江苏雨润公司与农户联结的叁种模式,即订单模式、扶贫模式、科技带动模式。并运用组织有效性影响因素模型,给出了江苏雨润公司农业产业链组织有效性的评价结果。最后,依据前文的理论与实例,阐述了我国农业产业链组织形式创新的启示。(本文来源于《湖北大学》期刊2016-04-22)
陈宇达,谭玲玲[5](2013)在《农业产业链组织的形成基础及运行机制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组织链作为农业产业链的运行载体直接影响整个产业链的运行效率和效益,利润分配和风险分担机制是农业产业链组织形成的动因和基础,是农业产业链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不同的农业产业链组织形式及运行机制各有其利弊,本文在比较分析的基础上,从农户、企业、政府等方面为中国农业产业化组织的发展提出了具体的对策建议。(本文来源于《科技信息》期刊2013年13期)
王小叶,刘基林,刘晶[6](2013)在《我国农业产业链的组织关系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农业产业链是从农业资源到农业最终消费品的众多环节以及各环节间关系的总和。当前我国农业产业链的组织关系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地域发展不平衡、组织关系有待完善、组织形式缺乏创新。对此,提出了对我国农业产业链组织关系的发展建议:扶持落后地区、完善组织关系、创新组织形式,以期使我国农业产业链的组织更加成熟,获得更大发展。(本文来源于《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3年03期)
肖小虹[7](2012)在《中国农业产业链组织的发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从时间序列的角度分析了中国农业产业链组织发展的萌芽阶段、发育阶段、发展阶段,为未来形成高效的农业产业链组织机制,提高整个产业链条的运行效率和效益进行理论探讨。(本文来源于《理论观察》期刊2012年06期)
肖小虹[8](2012)在《农业产业链组织构成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农产品的物理属性具有很大的差异性,故不同具体农产品的产业链结构也不相同,与之相适应的产业链组织也会有所差异。虽然不同农业产业链的表现各不相同,但是其核心部分却都是基本一致的。(本文来源于《北方经贸》期刊2012年12期)
肖小虹[9](2012)在《农业产业链组织创新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从层级制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创新农业产业链组织模式的角度,研究农业产业链组织创新,以期更好地从组织上保护农民利益。(本文来源于《经济视角(上)》期刊2012年06期)
李洪斌,孙绍建,李旭[10](2012)在《换思路 破“有编无兵”困局》一文中研究指出近日获悉,射洪县人武部通过在现代农业产业链上建民兵的创新之举,激活了农村民兵组织建设一池春水——目前全县有11家规模以上现代农业企业组建了民兵连或民兵分队,连同返乡民兵创办的1800余家农业企业,全县现代农业产业链上承载的民兵总人数达万余人,在破解“(本文来源于《四川日报》期刊2012-06-05)
农业产业链组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农业产业链组织演化可以促进标准化生产、契约合作和利益联结,有利于解决农户生产的投机行为、信息监控低效和优质安全农产品供给短缺。本文作者结合农业产业链组织演化趋势,设计农产品源头质量安全的信息效率和激励相容双约束机制,包括"生产过程干预与质量信息控制"和"质量安全追溯与质量信号传递"的信息效率内外约束机制、"契约关系管理与质量利益共享"和"质量声誉治理与行业信任供给"的激励相容内外约束机制,双约束机制协同可有效治理农产品源头质量安全行为。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农业产业链组织论文参考文献
[1].周月书,王雨露,彭媛媛.农业产业链组织、信贷交易成本与规模农户信贷可得性[J].中国农村经济.2019
[2].范太胜,潘津.农业产业链组织演化视角下农产品源头质量安全约束机制设计[J].农村经济.2018
[3].王婕.产业链组织、市场势力与农业产业链融资[D].南京农业大学.2017
[4].周昱君.我国农业产业链组织形式研究[D].湖北大学.2016
[5].陈宇达,谭玲玲.农业产业链组织的形成基础及运行机制分析[J].科技信息.2013
[6].王小叶,刘基林,刘晶.我国农业产业链的组织关系评价[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
[7].肖小虹.中国农业产业链组织的发展研究[J].理论观察.2012
[8].肖小虹.农业产业链组织构成研究[J].北方经贸.2012
[9].肖小虹.农业产业链组织创新研究[J].经济视角(上).2012
[10].李洪斌,孙绍建,李旭.换思路破“有编无兵”困局[N].四川日报.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