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化过程论文-姚影影

虚化过程论文-姚影影

导读:本文包含了虚化过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给,虚化,机制

虚化过程论文文献综述

姚影影[1](2019)在《“给”的虚化过程》一文中研究指出词类的虚化是语法化表现之一,通常指语言中意义实在的词转化为无实在意义,从而表语法功能的过程或现象。"给"的虚化包括实词内部的虚化和由实词走向虚词的虚化。前者是"给"支配对象的虚化,实词内部的虚化是指"授予者"和"接受者"由"人"演变为无生命的物体,"授予物"由具体的事物演变为抽象事物;后者是语法功能的扩展,"给"由实词虚化为介词表被动、处置等语法意义,在介词基础上衍生出助词用法。(本文来源于《汉字文化》期刊2019年01期)

张晶[2](2017)在《“语法化”与“被”字的虚化过程》一文中研究指出语法化是语法发展的漫长历史过程,针对具体词的语法化过程,学术界看法不一。本文从"被"的本义、虚化过程、虚化机制的角度,阐述这一问题。(本文来源于《兰州教育学院学报》期刊2017年12期)

余润[3](2016)在《浅谈“子”的历时演变及虚化过程》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从历时的角度探讨了"子"意义的发展历程,分析并梳理了"子"作为词尾的虚化过程,并在现代汉语这个共时平面对比分析了"子"在普通话与地方方言中的差别。(本文来源于《山西青年》期刊2016年14期)

景高娃,丁崇明[4](2016)在《“V完”式述补结构的语法化过程——兼论“完”的虚化》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对先秦两汉、魏晋至宋和元明清时期的语料分别进行统计,描述了"V完"式述补结构的形成过程。根据我们的统计,"V完"式述补结构出现的时间不晚于元代,是"完"的语义不断虚化以及由此产生的句法环境改变的结果。另外本文还从与"完"搭配的动词的泛化、"V完"由主谓结构降级为述补结构、表达时体信息以及充当背景句谓语的比例升高等角度论证了"完"的语义在不断地虚化。(本文来源于《海外华文教育》期刊2016年03期)

田贵春[5](2016)在《“在”字词义虚化过程中的语法义素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语法义素存在于可语法化词语的微观语义结构中,是一种可范畴化义素,它的凸显变化决定着语法义位的生成。"在"字作动词是"存在",其介词、副词和助词用法都保留着中心义素[存在],它们和动词"在"的语义差异模糊。文章通过考察"在"的语法义素在不同语义结构中的凸显变化情况,为"在"的各虚词用法的生成提供深层语义理据,也为"在"字词类的边界模糊问题提供语义解释。(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学院学报》期刊2016年02期)

王莹[6](2015)在《假借义动词虚化过程》一文中研究指出动词的虚化是汉语语法化的一个典型代表,在汉语发展演变历时进程中,不少原来有实在词汇意义的动词由于自身及周围词汇语境的变化,意义逐渐由实变虚,表达一定的语法意义,上古汉语动词"假借"就经历了这样的发展演变过程,虚化为表"假设义"连词。在汉语发展演变的历史轨迹中,假借义动词经历过虚化过程,先秦汉语中,"假1"和"借1"分别表示"借进"和"借出"两个义项,北京大学孙玉文先生在其《汉语变调构词研究》(本文来源于《山海经》期刊2015年23期)

高娟[7](2013)在《从“去”的虚化过程看“去+VP”和“VP+去”》一文中研究指出从"去+VP"和"VP+去"中"去"的虚化过程的研究出发,根据其语义要素划分出"去+VP"和"VP+去"在虚化过程中不同阶段及其类别,归纳出其句法表现形式。并通过"去+VP"和"VP+去"的相互转换和"去"的删减来说明语义对句法形式产生的影响。不同虚化阶段的"去"有不同的语法意义,在什么情况下"去+VP"和"VP+去"可以互换,在什么情况下二者中的"去"可以删去,这都是由"去"的语法意义所决定的,二者的相互转换并不是随意的。(本文来源于《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3年10期)

柴淼[8](2013)在《论“将”动词词性的虚化过程》一文中研究指出"将"本意为"扶持、带领",是一个实义动词。在古代汉语中,"将"常以实义动词在句中作谓语中心语。南北朝后期,"将"后往往连接一个名词性成分构成动宾结构。由于在语义上"将"不是句子的谓语中心语且"将"及其所联系的客事成分主要用于说明谓语中心语的状态,因此"将"的动词词性相对较弱。到了近代汉语时期,有些句式中"将"所连接的名词性成分既是自身的客事成分又是谓语中心语的宾语。在这样的句子里,"将"的作用是将受事成分位置提到谓语中心语之前,进而完全丧失动词词性。可以说"将"动词词性的虚化过程就此完成。本文主要通过分析各时期代表文本中"将"用法的词性特征,从而描绘出"将"动词词性虚化的脉络并分析原因。(本文来源于《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期刊2013年02期)

孙永峰[9](2013)在《创建学习型组织过程中的虚化现象》一文中研究指出学习性组织的概念由当代管理大师彼得·圣吉在其的《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和实务》中系统提出的,在这本被誉"21世纪管理圣经"的书中指出学习型组织,必须经过五项修炼:个人熟练、心智模式、共同愿景、团队学习以及系统思考。学习型组织是彼得大师经过10年对近千家企业研究之后而提出的未来组织形态,该理论提出后,学习型组织的热潮便在各个国家相继展开。我国的企业也不例外,青岛海尔运用学习型组织的理念成功地进行了企业流程再造,上海宝钢也开展了自主管理,国内还有很多企业在不同程度上实践着学习型组织。(本文来源于《企业改革与管理》期刊2013年01期)

吴波[10](2012)在《动词“随”的虚化过程》一文中研究指出学界普遍认为介词"随"的用法始于先秦,事实上,"随"在西汉只是出现了个别类似于介词的用例。随着"随N+VP"句式的大量使用,"随"的动词义开始虚化,"随"逐渐由动词转化为介词:伴随动词发展为伴随介词,伴随介词进一步发展为经由介词和凭据介词;听从动词发展为任随介词,少部分发展为凭据介词。(本文来源于《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2年04期)

虚化过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语法化是语法发展的漫长历史过程,针对具体词的语法化过程,学术界看法不一。本文从"被"的本义、虚化过程、虚化机制的角度,阐述这一问题。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虚化过程论文参考文献

[1].姚影影.“给”的虚化过程[J].汉字文化.2019

[2].张晶.“语法化”与“被”字的虚化过程[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7

[3].余润.浅谈“子”的历时演变及虚化过程[J].山西青年.2016

[4].景高娃,丁崇明.“V完”式述补结构的语法化过程——兼论“完”的虚化[J].海外华文教育.2016

[5].田贵春.“在”字词义虚化过程中的语法义素变化[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6

[6].王莹.假借义动词虚化过程[J].山海经.2015

[7].高娟.从“去”的虚化过程看“去+VP”和“VP+去”[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3

[8].柴淼.论“将”动词词性的虚化过程[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3

[9].孙永峰.创建学习型组织过程中的虚化现象[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3

[10].吴波.动词“随”的虚化过程[J].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

标签:;  ;  ;  

虚化过程论文-姚影影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