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玉米带田论文-袁金华,俄胜哲,车宗贤

小麦玉米带田论文-袁金华,俄胜哲,车宗贤

导读:本文包含了小麦玉米带田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产量,收获指数,养分吸收量,养分需求量

小麦玉米带田论文文献综述

袁金华,俄胜哲,车宗贤[1](2019)在《灌溉定额和绿肥交互作用对小麦/玉米带田产量和养分利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灌溉定额、绿肥及其交互作用对河西绿洲灌区带田小麦、玉米产量和养分利用的影响,探寻适合灌区带田的水肥管理模式。【方法】试验采用裂-裂区设计,主区处理为灌溉定额,设叁个水平为4500、6000和7500 m~3/hm~2;裂区处理为绿肥,设两个水平为不种绿肥和种植绿肥;裂-裂区处理为化肥,设两个水平,为不施化肥和施用化肥,化肥处理氮、磷、钾肥料用量分别为N 525 kg/hm~2、P2O5 150 kg/hm~2、K2O 90kg/hm~2。【结果】与4500 m~3/hm~2的灌溉定额相比,6000 m~3/hm~2和7500 m~3/hm~2的灌溉定额极显着增加了小麦和玉米的籽粒产量及其收获指数,增加了小麦和玉米籽粒的氮磷钾吸收量及其养分收获指数,小麦籽粒产量形成的氮生理效率和玉米籽粒产量形成的氮磷钾生理效率;极显着降低了小麦百公斤籽粒氮需求量和玉米百公斤籽粒氮磷钾需求量。绿肥种植与否对小麦、玉米籽粒产量均没有显着影响。种植绿肥极显着降低了玉米籽粒的收获指数和钾收获指数。灌溉定额4500 m~3/hm~2与种植绿肥交互作用下,玉米磷收获指数最低;灌溉定额6000m~3/hm~2与种植绿肥交互作用下玉米磷收获指数最高。种植绿肥处理显着增加了玉米百公斤籽粒氮磷钾需求量,显着降低了玉米百公斤籽粒磷钾生理效率。4500 m~3/hm~2灌溉定额下种植绿肥进一步加剧了干旱的胁迫程度,导致玉米百公斤籽粒氮、磷需求量显着增加,对钾的需求量极显着增加,磷生理效率显着下降,钾生理效率极显着下降。【结论】灌溉定额是河西绿洲灌区带田小麦玉米籽粒产量和收获指数、籽粒氮磷钾吸收量和氮磷钾收获指数、百公斤籽粒氮磷钾需求量和氮磷钾生理效率的决定因素。亏缺灌溉定额(4500 m~3/hm~2)下,种植绿肥会降低小麦/玉米带田籽粒产量及肥料利用效率。在6000 m~3/hm~2的灌溉定额下,建议河西绿洲灌区小麦/玉米带田应配合种植绿肥,提高产量和肥料效益。(本文来源于《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吕明洋,王俊,胡宁,隋标,王鸿斌[2](2019)在《吉林玉米带不同玉米//小麦间作模式对作物产量及水分利用率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田间试验,设置4∶2(四垄玉米两垄小麦)、3∶2(叁垄玉米两垄小麦)、2∶2(两垄玉米两垄小麦)3种不同的玉米//小麦间作模式及玉米、小麦单作共5个处理,探讨不同玉米//小麦间作模式对作物产量、水分利用率及种间竞争等方面的影响。两年试验表明,玉米//小麦间作模式与单作模式相比具有显着优势,间作处理的土地当量比(LER)均大于1。玉米//小麦间作系统中,小麦相对玉米的竞争力(Awm)均大于0。在小麦收获后,3种不同间作处理的玉米相对生长率(RGR)相比单作玉米提高显着。在作物耗水等方面,玉米//小麦的全生育期耗水量及水分利用率均高于单作。间作模式能显着增加玉米//小麦间作的子粒产量,其中2∶2处理组在产量表现等方面为最优。(本文来源于《玉米科学》期刊2019年02期)

杨蕊菊,马忠明[3](2015)在《水肥耦合对小麦/玉米带田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3414"最优回归设计方案,于2007-2008年在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张掖节水试验站,开展不同水肥耦合处理小麦/玉米带田产量效应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水肥耦合模式对小麦/玉米带田产量的影响较大,其差异达极显着水平。其中,氮肥对产量的贡献最大,水分次之,磷肥最小,氮肥对带田混合产量的绝对贡献率达79.4%,而水分对带田混合产量的绝对贡献率达为52.9%;水肥耦合效应为:水氮耦合>水磷耦合>氮磷耦合;获得高产量12 952.5~13 880.0kg/hm2的施氮量为420~630kg/hm2、灌水量为5 550~6 750m3/hm2、施磷量为120kg/hm2。相关分析表明,施氮量和灌水量与间作玉米的穗粒数、千粒质量、穗粒质量、株高均呈极显着正相关,施氮量与间作小麦的穗粒质量、穗粒数呈极显着正相关。(本文来源于《西北农业学报》期刊2015年01期)

杨蕊菊,柴守玺,马忠明[4](2012)在《施氮量对小麦/玉米带田土壤水分及硝态氮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河西绿洲灌区典型的小麦/玉米间作群体不同施氮量(0、210、420和630 kg/hm2)对小麦、玉米带田土壤水分和硝态氮(NO-3-N)的动态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玉米总籽粒产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但当施氮量超过420kg/hm2时,总籽粒产量不再随施氮量增加而增加,最高总籽粒产量可达13661—14668 kg/hm2。水分利用效率在施氮420 kg/hm2时最高可达21.25 kg·hm-·2mm-1。小麦收获后,0—120 cm土层内土壤含水量随施氮量增加而减少,NO-3-N的累积量随施氮量增加而增加,并且表层土壤(0—60 cm)NO-3-N含量明显高于深层土壤(60—200 cm)。在小麦/玉米整个生育期,土壤硝态氮的变化呈双峰曲线。施氮0和210 kg/hm2的土壤硝态氮第一峰值和第二峰值均分别出现在小麦叁叶期和玉米大喇叭口期;施氮420和630 kg/hm2的土壤硝态氮第一峰值出现在小麦挑旗期,第二峰值分别出现在玉米大喇叭口期和玉米灌浆期。因此,在该地区小麦/玉米间作栽培模式下,施氮水平控制在420 kg/hm2时,使混合产量达到最高,同时可减轻土壤硝态氮的累积和运移,从而达到高效、安全的目的。(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12年24期)

杨蕊菊,柴守玺,马忠明,车宗贤,包兴国[5](2011)在《水肥耦合对小麦玉米带田产量效应及土壤水分动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3414最优回归设计方案,研究了水肥耦合对小麦玉米带田产量效应及土壤水分动态规律。结果表明:不同水肥耦合模式对带田作物的产量差异达极显着水平。在灌水量4800m3/hm2,施氮肥420kg/hm2,磷肥120kg/hm2的处理(W2N2P2)中,带田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达最高值,决定带田总体产量性状主要因子为氮肥,其次为水分,氮肥对总体产量的绝对贡献率为80%,水分对总体产量的绝对贡献率为53%,总体产量与水分利用效率呈极显着的正相关(r=0.91**)。同一灌水条件下,小麦孕穗期,在0~60cm土层中,小麦带低氮处理的土壤含水量显着高于高氮处理,玉米带土壤含水量则差异不显着;小麦收获后,随氮肥水平的增加玉米带土壤含水量差异极显着,0~80cm复合群体土壤平均含水量呈现出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减小。(本文来源于《核农学报》期刊2011年05期)

何海军[6](2011)在《小麦/玉米带田不同玉米群体结构对光合特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对小麦/玉米复合群体中不同玉米群体的叶面积指数、光合速率及产量要素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玉米群体的叶面积指数和光合速率的变化趋势均呈抛物线型,二者呈显着正相关;光合速率与经济产量相关极显着;两种带型中,6行小麦2行玉米,玉米密度为6.75万株/hm2的玉米群体平均光合速率最大,经济产量最高,6行小麦3行玉米,玉米密度为6.00万株/hm2的玉米群体光合速率和经济产量次之。(本文来源于《干旱地区农业研究》期刊2011年01期)

胡新元,马忠明,崔云玲,杨君林[7](2010)在《施肥对河西绿洲灌区小麦玉米带田产量及效益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对河西绿洲灌区土壤缺乏的主要营养元素在小麦玉米带田上不同方式配合施用的试验结果表明,带田合计产量和纯收益以氮、磷、钾、锰配施最高,分别为18 016.5 kg/hm2和17 730.0元/hm2,较对照分别提高82.8%和11 005.5元/hm2;其次是氮、磷、钾、锌配施,分别为15 628.5 kg/hm2和16 017.0元/hm2,较对照分别提高58.6%和6 940.5元/hm2。在施氮、磷的基础上,增施钾和锌、锰可提高玉米的穗粒数和千粒重,产量显着提高,肥效从大到小依次为为氮、锰、锌、钾。(本文来源于《甘肃农业科技》期刊2010年06期)

胡志桥,包兴国,张久东,马忠明[8](2010)在《钾肥对河西绿洲小麦/玉米带田产量和作物吸钾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进行了钾肥不同用量的田间试验,以验证河西绿洲富钾的灌漠土壤施用钾肥对小麦/玉米带田是否有增产效果。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设5个K处理,施K2O分别为:0、751、50、2253、00 kg/hm2。结果表明,钾肥能提高小麦/玉米带田栽培条件下两种作物产量,和不施钾肥相比,小麦带增产5.1%~8.9%,玉米带增产2.8%~8.1%,小麦/玉米带田总产提高3.3%~7.8%;当施钾量为75 kg/hm2,小麦/玉米带田总产量为最高,达12 994kg/hm2,与不施钾肥相比,总产量增加936 kg/hm2,增产7.8%。钾肥能提高小麦秸秆钾含量和吸钾量,与不施钾肥相比,小麦秸秆含钾量提高4.31%~7.84%,吸钾量提高6.2%~9.6%;但玉米秸秆钾含量和吸钾量有所降低,与不施钾肥相比,玉米秸秆含钾量减少20%~24.86%,吸钾量减少25.7%~28.7%。这是否是小麦和玉米在带田种植条件下存在着对钾素吸收的竞争作用,值得进一步研究。(本文来源于《干旱地区农业研究》期刊2010年03期)

王德权[9](2009)在《河西绿洲灌区小麦玉米带田水肥耦合效应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试验于2008年3月~2008年10月在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张掖试验站进行。以河西绿洲灌区主要的种植模式小麦玉米带田为种植模式,研究水肥耦合条件下小麦玉米带田的光合特性、水分利用效率、作物耗水量和产量等的变化规律,并得到以下结论:1.不同水肥耦合方式对带田小麦玉米的光合特性影响显着。在不同水肥条件下,带田小麦的光合速率开花期、灌浆期达到最高,然后急剧下降,成熟期最低。灌溉量5550m~3/hm~2、施氮量630kg/hm~2的光合速率最高,为17.84/μmolCO_2·m~(-2)·s~(-1)。蒸腾速率的最高值出现在带田小麦的开花期,灌溉量6750 m~3/hm~2,施氮量420kg/hm~2的蒸腾速率最高。带田小麦的气孔导度变化与光合速率变化一致。不同水肥耦合处理作用下,带田玉米的光合速率在开花期达到最高,然后开始降低。灌溉量6750m~3/hm~2,施氮量630kg/hm~2的光合速率最大。带田玉米蒸腾速率的变化与光合速率的变化一致。其中灌溉量5550m~3/hm~2、施氮量630kg/hm~2的蒸腾速率最小,节水效果最好。而对带田玉米的气孔导度影响最为显着的处理为灌溉量6750m~3/hm~2,施氮量630kg/hm~2。2.带田小麦产量与带田小麦灌浆期Pn呈线性关系且r=0.8302,达到了极显着水平。经回归分析得到高水中肥的处理光合生产效率高,水肥耦合效果好。带田玉米产量与玉米灌浆期Pn也呈线性关系,直线正相关系数r=0.91,达到了极显着水平。分析得出在高灌溉量水平,一定施肥量处理下,可以获得较好的光合生产效率和水肥耦合效应。灌溉量6750m~3/hm~2,施氮量630kg/hm~2处理下带田总产量最高,为15069.65kg/hm~2。从肥料效应,水分效应和水肥互作效应对产量的带田产量影响看:肥料效应>水肥互作效应>水分效应。3.不同水肥处理对带田WUE影响显着,灌溉量5550m~3/hm~2、施氮量630kg/hm~2的WUE最高,灌溉量5550m~3/hm~2、施氮量210kg/hm~2的WUE最低。带田WUE在中灌溉量和高灌溉量条件下,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在低灌溉量条件下,随施氮量增加而降低。而在低氮量条件下的WUE随灌溉量的增加呈先降低再增加的趋势。在中施氮量条件下和高施氮量条件,WUE随灌溉量的增加呈先增加再下降的变化趋势。4.作物耗水量在小麦灌浆期最高,小麦叁叶期最低。从各主要生育期的作物耗水量占全生育期的作物耗水量的比值的分析对比中得出,在不同水肥处理下,各生育期耗水量占全生育期的耗水量百分比,从小麦叁叶期开始到玉米灌浆期呈现先提高再降低的变化趋势;各水肥处理下,小麦叁叶期的作物耗水量占全生育期的比值最低,小麦灌浆期的作物耗水量占全生育的比值最高。对不同水肥条件下各主要生育期日均作物耗水量分析得到,各处理的日均作物耗水量均在小麦灌浆期最高,而小麦叁叶期的各处理的日均耗水量最低。5.不同水肥处理下带田总产量与总耗水量呈线性关系,且直线相关系数r=0.7174,两者相关性显着。经回归分析得,高氮处理下,在一定的灌水量的范围内,能取得最高的水分生产效率和最佳的水肥耦合效应。6.对不同水肥处理下带田小麦产量与带田小麦叶片WUE间关系和带田玉米产量与带田玉米叶片WUE间关系分析得出,在灌溉量5550m~3/hm~2,施肥量420kg/hm~2或灌溉量5550m~3/hm~2,施肥量630kg/hm~2的处理下带田小麦叶片WUE高,节水效果好,产量高。对带田小麦叶片WUE与带田小麦产量进行相关性分析得到籽粒产量与WUE的直线正相关系数r=0.7614,相关性显着。而对于带田玉米来说,灌溉量5550m~3/hm~2,施肥量630kg/hm~2的处理使带田玉米达到高产的同时,在生理上具有明显的节水效果。(本文来源于《甘肃农业大学》期刊2009-06-01)

赖丽芳,郭天文,胡志桥,包兴国[10](2006)在《小麦玉米带田高产平衡施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采用土壤养分状况系统研究法,根据土壤养分亏缺状况,平衡微量元素后确定氮磷钾的适宜用量,研究小麦玉米带田的平衡施肥方案。试验结果表明,氮、磷、钾及微量元素的平衡施用改善了小麦、玉米的经济性状,提高了小麦千粒重、玉米的穗粒数、穗粒重和千粒重;平衡微量元素后带田中限制小麦产量的主要因子是氮、磷,限制玉米产量的主要因子是氮、磷、钾;平衡施肥处理的产量、产值与纯收入均增加,其中处理N2P2K2的产值与纯收入最高,分别为17085元/hm2和15240元/hm2。综合分析结果说明,小麦玉米带田高产平衡施肥配方应为N2P2K2。(本文来源于《中国农学通报》期刊2006年12期)

小麦玉米带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采用田间试验,设置4∶2(四垄玉米两垄小麦)、3∶2(叁垄玉米两垄小麦)、2∶2(两垄玉米两垄小麦)3种不同的玉米//小麦间作模式及玉米、小麦单作共5个处理,探讨不同玉米//小麦间作模式对作物产量、水分利用率及种间竞争等方面的影响。两年试验表明,玉米//小麦间作模式与单作模式相比具有显着优势,间作处理的土地当量比(LER)均大于1。玉米//小麦间作系统中,小麦相对玉米的竞争力(Awm)均大于0。在小麦收获后,3种不同间作处理的玉米相对生长率(RGR)相比单作玉米提高显着。在作物耗水等方面,玉米//小麦的全生育期耗水量及水分利用率均高于单作。间作模式能显着增加玉米//小麦间作的子粒产量,其中2∶2处理组在产量表现等方面为最优。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小麦玉米带田论文参考文献

[1].袁金华,俄胜哲,车宗贤.灌溉定额和绿肥交互作用对小麦/玉米带田产量和养分利用的影响[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19

[2].吕明洋,王俊,胡宁,隋标,王鸿斌.吉林玉米带不同玉米//小麦间作模式对作物产量及水分利用率的影响[J].玉米科学.2019

[3].杨蕊菊,马忠明.水肥耦合对小麦/玉米带田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J].西北农业学报.2015

[4].杨蕊菊,柴守玺,马忠明.施氮量对小麦/玉米带田土壤水分及硝态氮的影响[J].生态学报.2012

[5].杨蕊菊,柴守玺,马忠明,车宗贤,包兴国.水肥耦合对小麦玉米带田产量效应及土壤水分动态研究[J].核农学报.2011

[6].何海军.小麦/玉米带田不同玉米群体结构对光合特性的影响[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11

[7].胡新元,马忠明,崔云玲,杨君林.施肥对河西绿洲灌区小麦玉米带田产量及效益的影响[J].甘肃农业科技.2010

[8].胡志桥,包兴国,张久东,马忠明.钾肥对河西绿洲小麦/玉米带田产量和作物吸钾量的影响[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10

[9].王德权.河西绿洲灌区小麦玉米带田水肥耦合效应的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09

[10].赖丽芳,郭天文,胡志桥,包兴国.小麦玉米带田高产平衡施肥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06

标签:;  ;  ;  ;  

小麦玉米带田论文-袁金华,俄胜哲,车宗贤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