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主体自洽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主体性,事物多维性,认知语境,磨蚀
主体自洽论文文献综述
王红孝,徐玉臣[1](2016)在《隐喻心智计算中施喻者与受喻者的主体性及主体自洽》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基于王文斌(2006),廖巧云、徐盛桓(2012)等的隐喻研究成果,从认知主体的主体性、事物的多维性、认知语境在隐喻心智计算中的角色、隐喻的磨蚀等方面对隐喻的心智计算做了进一步的探讨。结论认为隐喻是施喻方意向性的表达构建,这种构建基于事物的多维性。对于受喻方来说,隐喻的解读过程较为复杂。因为隐喻的解读存在多种可能性。认知语境对隐喻的解读非常重要。隐喻的解读是认知主体的自洽。(本文来源于《外语教学》期刊2016年02期)
孙午乐[2](2014)在《主体自洽原则指导下的唐诗隐喻英译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重点探究的是译者在解读和翻译唐诗隐喻时的主体自洽和认知思维,以期得出切实可行的唐诗隐喻翻译策略。主体自洽原则是在认知隐喻学大框架对概念合成理论的延伸和发展,在该原则之下,译者往往具有双重身份,即隐喻解喻者还是施喻者。但无论何种身份,译者都必须经过主体自洽,才能让隐喻成立。在分析和解读源语文本之初,译者是一名隐喻解喻者,他需要经过冲洗、连接、合流叁个环节,从而使该隐喻的始源喻与目标喻在其认知视域中实现融合。而在翻译阶段,译者则是施喻者,也就是说在主体自洽原则之下,译者需要在目的语环境下重新输出隐喻,而对于相对应的始源域的选择则不仅仅要从隐喻的本意和内涵出发,更要考虑到目的语读者(即译文的解喻者)的认知能力和文化背景,他同样需要经过冲洗、连接、合流这叁个认知环节。唐诗作为中华文化瑰宝,是隐喻的多发之地。唐诗的隐喻无论在语言还是形式上都具有多样性的特征,如何处理好对隐喻的翻译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全诗翻译的成功与否。本文以主体自洽原则为理论依据,以唐诗隐喻为研究对象,分别对译者的双重身份(即解喻者和施喻者身份)进行解读。在解喻者阶段,本文重点阐释了主体性、主体间性、异隐喻性和隐喻间性对译者解读唐诗隐喻的启示;而在施喻者阶段,本文主要从冲洗、连接、合流叁环节分析了译者的主体自洽过程。在冲洗和连接阶段,译者不仅要结合自身的主体自洽,更要考虑到目的语读者可能的主体自洽,对诗歌中的始源域形象做出选择和加工;而合流阶段,译者需要在翻译策略指导下,实现唐诗译文的有效输出。根据注意自洽原则及其相关概念,我们能够得出切实可行的唐诗隐喻翻译策略,即在译文中全盘保留始源域形象法、部分保留始源域形象法和替换始源域形象法。(本文来源于《宁波大学》期刊2014-01-03)
丁晓蔚,顾红,张群星[3](2012)在《“基于问题的二语习得(PSLA)”中的主体自洽原则》一文中研究指出主体自洽原则引导与制约着"基于问题的二语习得"(简称PSLA)学习者群体性主体和个体性主体的"连接"、"冲洗"和"合流"过程。因此,主体自洽原则使PSLA认知过程成为主体自洽的二语习得过程。(本文来源于《新课程研究(中旬刊)》期刊2012年12期)
李昌标,王文斌[4](2012)在《主体间性自洽认知模式——王维诗歌的多域概念整合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王维诗歌为研究对象,提出诗歌解读的主体间性自洽认知模式即主洽模式。具体而言,本文从境、情、叙叁个维度,在多域复合网络空间模型中追寻以读者认知主体为引领的读者主体、文本形象和作者主体叁者之间的自洽衍推,即主体间性的对话交流、角色转换和意象映射过程,探讨以读者为视角的王维诗歌多域概念整合和在线意义认知解读方式。该模式是主体自洽过程叁机制"连接、冲洗和合流"的具体化运作,反映了诗歌语言、意象、思想之间的多域整合认知机制。(本文来源于《外语研究》期刊2012年06期)
周洵瑛[5](2012)在《施喻者主体自洽原则运作机制的新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隐喻的构建和解读都离不开人这一认知主体。本文在深入理解隐喻主体自洽原则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具体隐喻抽象、具体隐喻具体、抽象隐喻具体、抽象隐喻抽象等四种隐喻的存在方式,认为施喻者主体自洽原则的运作机制应在原有"连接、冲洗、合流"叁个流程的基础上,加入施喻者"核定"这一重要流程。同时,初步分析了这一流程一直未受重视的原因。(本文来源于《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期刊2012年07期)
孙淑娟[6](2012)在《英语新闻标题中隐喻解读的主体自洽原则》一文中研究指出隐喻是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在英语新闻标题中被频繁使用。读者根据主题自洽原则,正确解读英语新闻标题中隐喻的意义,才能正确理解新闻报道的内容。(本文来源于《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2年06期)
徐玮琳[7](2011)在《谜语中隐喻的构建与解读——以主体自洽原则为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谜语是一种非常普遍的语言现象。隐喻作为一种认知机制,在谜语的构建与解读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本文以王文斌(2007)的"主体自洽原则"为视角,探解谜语中隐喻的建构与解读。这一原则主要包括叁个认知运作机制:连接、冲洗和合流。在解读谜语中的隐喻时,谜语中的隐喻需要更加严格的条件才能合流,即在冲洗过程中,谜面中的每一个方面都要在谜底所包含的输入空间中找到相对应的点。(本文来源于《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期刊2011年09期)
韩飞[8](2010)在《一类特殊隐喻构建与解读的分析——以主体自洽原则为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隐喻是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也是人类的一种认知方式。采用主体自洽原则对一类特殊隐喻的构建和解读进行分析,发现施喻者对主体性的把握在这类隐喻的构建和解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这类隐喻的目标域也是隐匿的。主体自洽原则为此类隐喻机制的解读提供了恰当的视角。(本文来源于《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0年05期)
杨红[9](2010)在《隐喻建构主体自洽原则的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隐喻是人类认识世界过程中一种不可或缺的重要方式和手段。隐喻使用的触发机制是施喻者这一认知主体通过联想和想象等认知思维过程对目标域的认识和思考;隐喻使用的主体自洽原则即施喻者所认定的隐喻的始源域与目标域在内在或外在某一点或某一方面的相容性;概念合成是隐喻及其意义的建构过程,是认知主体经过自洽过程的自洽结果,包含连接、冲洗和合流叁个认知运作机制。(本文来源于《求索》期刊2010年09期)
王文斌[10](2007)在《论隐喻构建的主体自洽》一文中研究指出施喻者是隐喻构建的认知主体。若没有这一主体借助语言对隐喻进行认知构建,语言中就不可能有隐喻的存在。因此,认知主体与隐喻构建两者之间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本文提出,隐喻的构建是施喻者这一认知主体的自洽行为,是施喻者这一主体的认知作用过程,受到自洽原则的导引和制约。这一原则主要包括叁个认知运作机制:连接、冲洗和合流。(本文来源于《外语教学》期刊2007年01期)
主体自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研究重点探究的是译者在解读和翻译唐诗隐喻时的主体自洽和认知思维,以期得出切实可行的唐诗隐喻翻译策略。主体自洽原则是在认知隐喻学大框架对概念合成理论的延伸和发展,在该原则之下,译者往往具有双重身份,即隐喻解喻者还是施喻者。但无论何种身份,译者都必须经过主体自洽,才能让隐喻成立。在分析和解读源语文本之初,译者是一名隐喻解喻者,他需要经过冲洗、连接、合流叁个环节,从而使该隐喻的始源喻与目标喻在其认知视域中实现融合。而在翻译阶段,译者则是施喻者,也就是说在主体自洽原则之下,译者需要在目的语环境下重新输出隐喻,而对于相对应的始源域的选择则不仅仅要从隐喻的本意和内涵出发,更要考虑到目的语读者(即译文的解喻者)的认知能力和文化背景,他同样需要经过冲洗、连接、合流这叁个认知环节。唐诗作为中华文化瑰宝,是隐喻的多发之地。唐诗的隐喻无论在语言还是形式上都具有多样性的特征,如何处理好对隐喻的翻译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全诗翻译的成功与否。本文以主体自洽原则为理论依据,以唐诗隐喻为研究对象,分别对译者的双重身份(即解喻者和施喻者身份)进行解读。在解喻者阶段,本文重点阐释了主体性、主体间性、异隐喻性和隐喻间性对译者解读唐诗隐喻的启示;而在施喻者阶段,本文主要从冲洗、连接、合流叁环节分析了译者的主体自洽过程。在冲洗和连接阶段,译者不仅要结合自身的主体自洽,更要考虑到目的语读者可能的主体自洽,对诗歌中的始源域形象做出选择和加工;而合流阶段,译者需要在翻译策略指导下,实现唐诗译文的有效输出。根据注意自洽原则及其相关概念,我们能够得出切实可行的唐诗隐喻翻译策略,即在译文中全盘保留始源域形象法、部分保留始源域形象法和替换始源域形象法。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主体自洽论文参考文献
[1].王红孝,徐玉臣.隐喻心智计算中施喻者与受喻者的主体性及主体自洽[J].外语教学.2016
[2].孙午乐.主体自洽原则指导下的唐诗隐喻英译研究[D].宁波大学.2014
[3].丁晓蔚,顾红,张群星.“基于问题的二语习得(PSLA)”中的主体自洽原则[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2
[4].李昌标,王文斌.主体间性自洽认知模式——王维诗歌的多域概念整合分析[J].外语研究.2012
[5].周洵瑛.施喻者主体自洽原则运作机制的新思考[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2
[6].孙淑娟.英语新闻标题中隐喻解读的主体自洽原则[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
[7].徐玮琳.谜语中隐喻的构建与解读——以主体自洽原则为视角[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1
[8].韩飞.一类特殊隐喻构建与解读的分析——以主体自洽原则为视角[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
[9].杨红.隐喻建构主体自洽原则的思考[J].求索.2010
[10].王文斌.论隐喻构建的主体自洽[J].外语教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