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插补法论文-治丁铭

提插补法论文-治丁铭

导读:本文包含了提插补法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提插补法,温度,频率,时间

提插补法论文文献综述

治丁铭[1](2010)在《足叁里穴提插补法对脾胃虚寒型患者的温度调节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单式提插补法针刺脾胃虚寒型青年患者双侧足叁里穴,观察穴位局部和胃腑体表投影点温度改变,探讨提插补法对温度的调节效应,探究下合穴(足叁里穴)和胃腑的相关性,同时为获得提插补法最佳操作频率和最佳留针时间提供实验依据。方法:1.将不同提插补法频率分为4个实验组,即:A组:针刺得气即留针,不施行任何行针手法;B组:针刺得气即行每min 50次3mm幅度重插、2mm幅度轻提的行针手法1min;C组:针刺得气即行每min 75次3mm幅度重插、2mm幅度轻提的行针手法1min;D组:针刺得气即行每min 100次3mm幅度重插、2mm幅度轻提的行针手法1min。2.针刺操作者采用指切进针法直刺受试者足叁里穴,使用循法使机体得气,即按不同既定频率行3mm幅度重插、2mm幅度轻提的行针手法1min,留针30min。3.每组均用红外测温仪分别于针刺前、针刺得气即刻(5s)、针刺时1min、留针时10min、留针时20min和留针时30min,测量患者双侧足叁里穴局部温度和胃体投影区、胃窦投影区温度并记录,做统计学分析。每个实验组均连续进行针刺实验5天。每次针刺实验的操作均为固定同一人。结果:针刺实验第一至四天,各实验组于各针刺时间段的温度变化:P值均>0.05,无明显差异,故无统计学意义;在针刺实验第五天时,B组受试者的体温变化明显优于其他组别,组内比较:P=0.022;在针刺实验第五天时,B组受试者在留针20min时的体温升高变化明显优于其他留针时间段:P=0.036。结论:单式提插补法对胃腑温度的改变起效缓慢;提插补法频率在50次/min时的效果最为显着,且留针20min时的提插补法效果最为显着。(本文来源于《长春中医药大学》期刊2010-04-01)

胡美满[2](2009)在《提插补法治疗虚证慢性胃炎疗效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本研究采用提插补法治疗虚证慢性胃炎,通过与电针的对照研究,观察提插补法治疗虚证慢性胃炎的安全性、有效性。方法慢性浅表性胃炎的诊断标准参照《全国慢性胃炎研讨会共识意见》及《慢性胃炎的内镜分型标准及治疗的试行意见》;中医证候诊断标准参照卫生部《中药新药研究指导原则》“脾胃虚弱证”的标准。收集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60例,所有患者均为来龙兴中医诊所、明师中医诊所就诊的病人,均经过西医诊断并附有胃镜检查报告者。按照简单随机法,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30例,取穴:中脘、足叁里、内关、公孙。治疗组用提插补法,对照组用电针疗法。每周治疗3次,6次为一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后评价两组疗效,观测相关症状与体征、胃镜检查结果。症状评分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制定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疗效评判标准参考《慢性胃炎中西医结合诊断、辩证和疗效标准》(试行方案)。结果1.疗效评价:治疗组治愈率为33.3%,总有效率为76.6%;对照组治愈率为23.3%,总有效率为73.3%,两组治疗后疗效比较,经Ridit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治疗后有主要症状表现人数均明显减少,且差异有显着意义(P<0.05,P<0.01),治疗后胃脘胀痛改善情况治疗组比对照组明显,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5),对食欲不振症状,对照组人数减少较治疗组明显,且差异有显着意义(P<0.05),其余症状治疗后人数变化差异无显着性意义(P>0.05)。3.两组治疗后胃镜检查情况均有明显改善,与治疗前相比,经统计学处理,差异均有极显着性意义(P<0.01)。但治疗后两组间比较,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着性意义(P>0.05)结论1.提插补法与电针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脾胃虚弱证患者均有效,且疗效接近。2.提插补法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脾胃虚弱证患者,能有效改善胃脘胀满或隐痛症状,电针则主要改善食欲不振的症状。3.提插补法与电针均能使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胃镜检查结果有明显好转,且两者效果相似。(本文来源于《广州中医药大学》期刊2009-05-01)

徐瑞琦[3](2009)在《提插补法治疗阴虚风动证中风的临床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提插补法治疗虚证中风偏瘫患者的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理。方法:采用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方式,选择病例来自台湾明师中医诊所、育群中医诊所,所有入选病例均经西医明确诊断,诊断标准:参照1995年中华医学会第四次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中医症候诊断参照1996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起草制订的《中风病诊断疗效评定标准》。研究分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取穴参照第五版教材《针灸学》中风的取穴原则,采用提插补法;对照组取穴同治疗组,但采用电针法,两组均隔天治疗1次,15次为一个疗程。疗程结束后进行疗效评估,疗效评定标准:参考1996年制定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结果:治疗后总有效率提插补法治疗组高于电针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病人病情程度均减轻,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病情改善更为明显,组间比较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病人的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均有提高,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组间比较,提插补法治疗组比电针对照组改善明显,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病人神经功能缺损均有改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提插补法是治疗中风偏瘫的有效方法,但两组组间差异无显着性意义(P>0.05)。(本文来源于《广州中医药大学》期刊2009-05-01)

提插补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本研究采用提插补法治疗虚证慢性胃炎,通过与电针的对照研究,观察提插补法治疗虚证慢性胃炎的安全性、有效性。方法慢性浅表性胃炎的诊断标准参照《全国慢性胃炎研讨会共识意见》及《慢性胃炎的内镜分型标准及治疗的试行意见》;中医证候诊断标准参照卫生部《中药新药研究指导原则》“脾胃虚弱证”的标准。收集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60例,所有患者均为来龙兴中医诊所、明师中医诊所就诊的病人,均经过西医诊断并附有胃镜检查报告者。按照简单随机法,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30例,取穴:中脘、足叁里、内关、公孙。治疗组用提插补法,对照组用电针疗法。每周治疗3次,6次为一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后评价两组疗效,观测相关症状与体征、胃镜检查结果。症状评分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制定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疗效评判标准参考《慢性胃炎中西医结合诊断、辩证和疗效标准》(试行方案)。结果1.疗效评价:治疗组治愈率为33.3%,总有效率为76.6%;对照组治愈率为23.3%,总有效率为73.3%,两组治疗后疗效比较,经Ridit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治疗后有主要症状表现人数均明显减少,且差异有显着意义(P<0.05,P<0.01),治疗后胃脘胀痛改善情况治疗组比对照组明显,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5),对食欲不振症状,对照组人数减少较治疗组明显,且差异有显着意义(P<0.05),其余症状治疗后人数变化差异无显着性意义(P>0.05)。3.两组治疗后胃镜检查情况均有明显改善,与治疗前相比,经统计学处理,差异均有极显着性意义(P<0.01)。但治疗后两组间比较,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着性意义(P>0.05)结论1.提插补法与电针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脾胃虚弱证患者均有效,且疗效接近。2.提插补法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脾胃虚弱证患者,能有效改善胃脘胀满或隐痛症状,电针则主要改善食欲不振的症状。3.提插补法与电针均能使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胃镜检查结果有明显好转,且两者效果相似。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提插补法论文参考文献

[1].治丁铭.足叁里穴提插补法对脾胃虚寒型患者的温度调节效应研究[D].长春中医药大学.2010

[2].胡美满.提插补法治疗虚证慢性胃炎疗效观察[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9

[3].徐瑞琦.提插补法治疗阴虚风动证中风的临床观察[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9

标签:;  ;  ;  ;  

提插补法论文-治丁铭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