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利亚说:“教什么,很重要,关注学生怎么学,千百倍重要。”事实上,课堂中关注学生的学,需要我们多一些“等”。课堂上多一些“等”,学生就多一些自主探索的经历和体会,多一些对问题的深思和熟虑;多一些“等”,学生就多一些与他人交流合作的机会和体验,多一些引起对知识的理解和提升……学会“等”,你的课堂就充满了生机和活力。那么在何时何处“等”,下面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谈谈所见所思。
1“等”在探究操作中
《新课程标准》提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作为教学第一线的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都特别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希望通过操作能快速而有效地探究并掌握知识。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认识》一课,教学中让学生充分动手操作,经过看一看、摸一摸、量一量多个长方体学具,使学生认识到长方体的一些特点:长方体有6个面,每一个面都是长方形,相对的两个面形状、大小一样;有12条棱,相对的棱长度相等;有8个顶点……教师小结:大家通过动手操作,发现了长方体的这么多知识。其实,长方体是由6个长方形(特殊情况下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在一个长方体中,相对的面完全相同,相对的棱长度相等。在这里,教师讲得不多,而是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通过观察、思考、交流等活动,让学生逐步认识长方体,发现长方体面、棱的特征。整个过程至少有10分钟以上的时间让学生主动地、创造地操作探究学习,使学生的聪明才智和学习兴趣得到了充分发挥。教师重视让学生“做数学”,通过亲自操作、讨论、交流等方式,把抽象、枯燥的数学概念具体形象化,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2“等”在疑难讨论处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问是学生思维的“启发剂”。因此,学生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产生了疑问,教师应敏于捕捉这一教学资源,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自主讨论,引导学生进行反思,这样课堂将变得更加精彩。如一位教师在教完《商不变的规律》后出示:30&pide;8=60&pide;()=()&pide;4。生1:两个括号里都应该填写18,理由是三个算式的结果都是商是3余6;生2:根据商不变的规律,两个括号里还可以分别填上16和15。教师质疑:这两种答案都有道理,这是不是一题多解呢?然后,教师就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反思、交流,最后形成共识。第一种解法看似有道理,其实问题就出在余数6上,它们是不同的被除数,除法运算得到的,是不一样的。教师通过引领学生自主去讨论、反思,让学生有一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
3“等”在思维错误时
杜威说过:“失败是有教导性的,真正懂得思考的人,从失败和成功中学得一样多。”学生在进行创造性思维时,难免会有不完善、不规范的地方,犯错误的现象。如果教师马上给予否定的评价,那么学生的创新就很有可能遭到扼杀。所以说学生的创新思维稍纵即逝,教师要把握时机,适当“等”,给学生提供重新考虑和重新检查的机会,让学生反思,发现错误,寻找错误的根源,充分利用错误资源,挖掘错误潜在的教育价值。如用简便方法计算“12×25”时,一位学生这样计算:12×25=4×25+3×25=175,于是引发了一阵笑声。这时教师没有马上介入评价,而是启发:“谁能找出错误所在,并提出修改建议?”给学生创设了从多角度审视问题,纠正错误的机会。结果精彩纷呈,闪现出创新的火花。
因此,教师要把错例作为“一种财富”,让学生通过判断、比较、分析,在纠错中提高学生的辨析能力,并营造一种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氛围。学生获取知识,本来就是不断探索的过程。因此,在学生对某一问题的见解出现分歧时,往往是学生思维得以提升之时,此时需要教师耐心的“等”。这样,既教育了其他同学,又给了这位同学以自信,使他也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
4“等”在交流展示中
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唱主角”,教师不能“一言堂”,要给学生“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机会和时间。在学生的交流展示时,“等”显得尤为重要。一位教师在执教《轴对称图形》时,有这样一个场景———学生在判断平行四边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时出现了不同的答案:生1: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因为它对折后,两边的图形没有完全重合。生2:我认为平行四边形是轴对称图形,因为对折后,剪下来的两个三角形能完全重合呀!师:谢谢你们!是因为你俩为我们的课堂创造出了两种不同的声音。生1:我认为平行四边形对折后的两边只是面积相等,而不是轴对称图形。生2:对折后剪下来的三角形移过去就不再是平行四边形,而是长方形,所以我认为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生3:把平行四边形对折,剪开,平移后是长方形,长方形是轴对称图形,又是特殊平行四边形。所以我认为平行四边形是轴对称图形。生4:轴对称图形是沿着一条直线对折,左右两侧能够完全重合。所以我认为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课堂上,由于学生对事物观察的角度不同,对问题的见解是不一样的,有正确的,当然也有具有争议的,但都是有价值的。听到学生回答后,教师并没有急于下结论,即使是错误的回答,教师也没有打断或给予评价,而是让学生在充分讨论交流之中,不断完善对轴对称图形全面正确的认识。
总之,“等”是一种教学技巧。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适时放慢脚步“等”学生,是对学生的尊重,也是启迪学生智慧的需要。学会“等”,你的心中就装下了每个学生。只有这样,数学课堂才能成为百花争艳、百家争鸣的乐园,学生才会开出绚丽的花朵,结出醉人的果实!
作者单位: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柳新镇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