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近代社会论文-翁宜汐

福建近代社会论文-翁宜汐

导读:本文包含了福建近代社会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福建漆艺,近代,转型,物质文化

福建近代社会论文文献综述

翁宜汐[1](2019)在《文质乾坤—近代福建漆艺物质与社会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研究对象是近代漆器艺术在福建地区(现辖区)发展、兴衰、始末的考溯。传统漆艺始终伴随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迁移轨辙同向而行。千文万华的明代漆器艺术,精工良匠迭出,达到封建历史的一个巅峰。然而乾嘉以降,偏居东南沿海一隅的福建,漆器艺术渐趋勃兴,从此成为中国现当代漆艺术重镇。近代“建漆”是以福州、闽南为中心,辐射省内各地区,与当地原生手工艺相适而生,有序融合形成地域性漆艺术的智性形式,为近代小农经济的补充和乡俗文化的部分。它深层次融入社会物质文化各个方面,逐渐凝聚成福建地域文化重要组成。对于近代福建漆器艺术历史的研究不能孤立进行,它与肇始于明末清初平民阶层开始思想躁动的社会转型息息相关。近代,“全球化浪潮”由东南沿海逐步“登陆”,福建是中西之辩互为楔入的前线。商贸业振兴,在闽庶民、士绅固有的传统观念、文化、习惯出现裂变,转变为近代福建漆器艺术发展的动力与基础。以艺术文化的角度,近代福建漆艺是对传统漆艺保留、继承与发展,是一个时代、一个地域精神与物质相生的造物美学。为众人所共识,恢复、中兴、完善脱胎漆器制法是近代福建漆器艺术巍巍高峰的奠基者,行业日趋壮大。相对之前八千余年漆艺的时代进程,近代福建漆艺器物则呈现类型激增、品类多元的集中期。多样化内外贸易需求是近代福建髹漆品类、技艺、审美相继发展的主要促因。工匠对前人技艺温古知新,不载造法,锐意进取;工艺整体上较前世更加高效,色泽更加妍丽,材质、技巧、图式推陈出新,为漆绘画与装饰萌芽抽生创造可能。后因时局动荡,商贸活动基本停滞,葆有生产资料的漆坊自行生产民用漆器维持生计,技艺高超匠人局囿于资金转而从事漆绘画,以致福建漆艺至今描绘出“艺”与“器”泾渭分明,二者各行其道的艺术图景。从社会文化语境上,明末清初多位帝王好“倭漆”,上行下效,“仿洋漆”顿时成为工匠制作的热门;与日本漆器往来港口多在福建,工匠、商旅、士官云集于此,形成漆器艺术发展的良好氛围。近代,福州是福建漆器艺术的中心,沈氏家族六世子孙同守漆业,于此起到中坚作用,带动福州漆器行业走向蓬勃;闽南诸地风俗与福州略有参差,漆线雕发源于同安县马巷镇,蔡氏家族作为各中翘楚引领发展;隐匿于永春县龙水村的漆篮工艺是乡间漆与原生(竹编)手工艺结合的范本,前期满足周遭村民需求,壮大后内外销势起。近代福建漆艺涉及领域远超单纯艺术形式的范畴,它作为大宗商品出口各国,吸引场域内部宏观、中观、微观各社会层面人士广泛参与,共同编织和书写近代福建漆艺行动者的交互网络与社会叙事。文本从“物质-社会”双重维度下,重构近代福建漆器艺术发展情况与场域生态,辨析其于传统社会转向现代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发生的“形变”,才能更清晰的观测传统工艺与社会发展的互哺关系,从而对现今传统工艺美术复兴有所毗益。(本文来源于《南京师范大学》期刊2019-04-29)

朱波[2](2018)在《幼稚园的兴起与近代福建社会变迁》一文中研究指出福建幼稚园的兴起体现了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并受近代福建区域社会变迁的直接影响。近代福建幼稚园经历了清末西方殖民在闽兴办幼儿教育的发端,到福建本土化幼稚园的"自我意识"和"独立探索"的发展演变。这一历程折射出"殖民"到"本土"的逻辑,实质是反映了社会变迁进程中中西文化交融形成的张力对近代福建幼稚园的影响。(本文来源于《集美大学学报(哲社版)》期刊2018年01期)

刘大可[3](2013)在《另一只眼睛看福建——评杨齐福的《近代福建社会史散论》》一文中研究指出福建地处祖国东南沿海,东邻台湾海峡,西接武夷山脉,境内山高谷深,河网密布,气候温暖,雨水充沛。秦汉时期,闽越人民就在此耕耘栖息。魏晋时期,中原战乱,大批士民迁徙福建,带来了先进生产工具与丰富生产经验,也带动了福建社会的开发。唐宋时期,福建社会发展迅速,商品经济繁荣,海外贸易发达。明清时期,随着封建制度的衰落,福建社会也逐渐走向没落,(本文来源于《闽台文化研究》期刊2013年01期)

范伟健[4](2012)在《福建新知群体与近代中国社会的演进(1895-1937)》一文中研究指出近代福建新知群体产生于晚清洋务至维新运动期间。在教育制度的革新和福建地域文化的共同作用下,福建新知识分子逐步以群体性的姿态登上了历史舞台,并通过政治、经济、文化叁个方面推动近代中国社会的演进。在政治方面,他们通过参与变法维新、立宪运动和民主革命来推动晚清政治嬗递,进入民国之后,福建新知群体逐渐淡出政治,转向科技与实业;在经济方面,从船政时代开始,他们在军工、铁矿等领域颇有建树。清末新政之后,在清政府奖励实业的政策推动下,福建新知群体广泛投身工商实业;在文化方面,甲午战败,引发了全国上下对于本国制度文化的深思,福建新知群体适时而起,他们通过翻译,既介绍西方文化,又向西方推广中国文化,加强中西文化交流。清末的留学热潮培养了一大批留学生,他们回国之后用新知识、新理念传播近代科学知识和投身新式教育。(本文来源于《赣南师范学院》期刊2012-05-21)

林星[5](2010)在《近代企业发展与沿海城市社会变迁——以福建船政局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现代工业的产生对于城市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企业不仅是城市经济的标志,而且推动了城市社会的变迁。以位于福州的福建船政局为例来探讨近代企业与城市社会的关系。福建船政局为福州的城市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推动力,它促进了福州城市经济的兴盛,推动城市教育的发展和社会观念的变化,改变城市空间结构,引起城市社会结构变迁。但由于福建船政局自身的缺陷和福州现代化的不足,限制了福建船政局对所在城市发挥更为深入的影响,没有带动福州成为重要的工商业中心。(本文来源于《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0年05期)

陈新[6](2008)在《教会大学与近代福建社会》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历史文献资料,运用分析、比较、例证等方法,探讨了两所教会大学对近代福建社会产生的影响。福建协和大学和华南女子大学作为近代福建最早的两所高等教育机构,它们打破了传统教育的局限,从教育内容、教学方法、人才培养等许多方面促进了近代福建教育的改革,为福建其他高校的办学树立了榜样。福建教会大学积极投身农村建设运动,设立农村试验区,推行社会教育,为改变农村的落后状态做出了贡献。抗战期间,教会大学在抗战建国的口号下,开展了一系列爱国活动。同时,福建教会大学培养了一大批知识女性和职业女性,促进了福建近代女性的解放,提高了福建妇女的社会地位。总之,福建教会大学推动了福建社会的近代化进程。(本文来源于《福建师范大学》期刊2008-04-01)

杨齐福,杨明新[7](2007)在《近代福建鼠疫的传播与社会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鼠疫是近代福建的主要传染病,它在福建的传播有其明显的地域特色。鼠疫导致了福建人口锐减,严重破坏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影响了社会的稳定,给民众心理留下了难以抚平的创伤。关注这段灾难史,有助于加强对鼠疫等公众传染病的防范意识。(本文来源于《史学理论研究》期刊2007年03期)

皮春花[8](2007)在《教会医学与近代福建社会》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福建教会医学为研究对象,在充分发掘中西文原始资料的基础上,运用量化的分析方法,对福建教会医疗事业发展情形作粗浅的探析。基督教会在福建兴办医院,创办西医学校,给福建带来了近代西医学知识,培养了大批本土人才,为福建近代医学教育、医院管理及卫生防疫体制的萌芽奠定了基础;与此同时,教会医学的输入影响了民众的就医观念,传统中医受到冲击,省内中医界人士开始探索中西医汇通途径。笔者试图通过考察近代福建教会医疗事业发展情况,分析教会医学对福建区域医疗近代化的影响。(本文来源于《福建师范大学》期刊2007-04-01)

焦建华[9](2007)在《区域经济史研究的佳作——评《区域性经济发展与社会变迁——以近代福建地区为中心》》一文中研究指出《区域性经济发展与社会变迁——以近代福建地区为中心》①(以下简称《区域》)是湖南岳麓书社2004年推出的“南强史学丛书”之一,是厦门大学历史系着名学者戴一峰先生多年从事近代区域社会经济史研究的成果结晶。全书共分五篇:人口迁移与地区社会经济变迁、闽江上游的(本文来源于《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期刊2007年01期)

王尊旺,丁春[10](2007)在《论近代福建社会西医观的历史变迁》一文中研究指出近代以来,随着基督教新教在福建的广泛传播,西方医学也随之进入福建社会。在西医院建立之初,人们满怀狐疑,更多的是对医院的不信任,甚至是无情的打击和迫害。随着西医院在中国社会的建立,医院在经过最初的惨淡经营后,很快便为中国人所接受。社会各阶层在经历了最初的猜疑和排斥后,最终承认其科学性并欣然接受。事实上,国人西医观的改变,不仅仅是人们医学现的历史变迁,它引起了一系列的连锁反应。(本文来源于《福建中医学院学报》期刊2007年01期)

福建近代社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福建幼稚园的兴起体现了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并受近代福建区域社会变迁的直接影响。近代福建幼稚园经历了清末西方殖民在闽兴办幼儿教育的发端,到福建本土化幼稚园的"自我意识"和"独立探索"的发展演变。这一历程折射出"殖民"到"本土"的逻辑,实质是反映了社会变迁进程中中西文化交融形成的张力对近代福建幼稚园的影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福建近代社会论文参考文献

[1].翁宜汐.文质乾坤—近代福建漆艺物质与社会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9

[2].朱波.幼稚园的兴起与近代福建社会变迁[J].集美大学学报(哲社版).2018

[3].刘大可.另一只眼睛看福建——评杨齐福的《近代福建社会史散论》[J].闽台文化研究.2013

[4].范伟健.福建新知群体与近代中国社会的演进(1895-1937)[D].赣南师范学院.2012

[5].林星.近代企业发展与沿海城市社会变迁——以福建船政局为例[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

[6].陈新.教会大学与近代福建社会[D].福建师范大学.2008

[7].杨齐福,杨明新.近代福建鼠疫的传播与社会影响[J].史学理论研究.2007

[8].皮春花.教会医学与近代福建社会[D].福建师范大学.2007

[9].焦建华.区域经济史研究的佳作——评《区域性经济发展与社会变迁——以近代福建地区为中心》[J].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7

[10].王尊旺,丁春.论近代福建社会西医观的历史变迁[J].福建中医学院学报.2007

标签:;  ;  ;  ;  

福建近代社会论文-翁宜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