砷还原论文-刘志进,杨小琴,段晋明

砷还原论文-刘志进,杨小琴,段晋明

导读:本文包含了砷还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砷污染,分离,厌氧,毛球菌

砷还原论文文献综述

刘志进,杨小琴,段晋明[1](2018)在《砷污染土壤中毛球菌的分离及其砷还原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生物异化还原作用是地球化学循环中的重要部分,其对环境污染物具有良好的治理作用。从湖南省石门县的土壤中分离出1株厌氧砷还原菌,通过16S rRNA分析为毛球菌属,命名为Trichococcus sp.CC328。菌落圆形,无色透明,短杆状革兰阴性菌,最适生长条件为p H 9,Na Cl浓度12-16 g/L。当As(V)的初始浓度为63mg/L时,24 h时细胞数目最多(18×108个/m L),48 h时砷还原率为83%;当Fe(III)的初始浓度为30 mg/L,72 h时还原率为37%。本研究是首次发现具有砷和铁还原能力的毛球菌,为土壤中砷的生物转化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微生物学杂志》期刊2018年04期)

乔江涛[2](2018)在《类腐殖质影响淹水稻田砷还原转化的微生物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稻田砷污染是一个全球性环境问题,食用稻米已成为人体摄入砷的一个重要来源,尤其在以稻米为主食的东南亚及亚洲地区。砷的环境行为和毒性与其化学形态密切相关。稻田淹水有利于砷的还原增加砷的移动性。砷的生物地球化学循常与铁、碳、氮和硫的转化耦合。生物炭、核黄素及腐殖质作为具有电化学活性的含碳有机质,能够参与并影响砷的还原。目前有关这些类腐殖质在稻田砷还原中的作用及相关微生物机制了解较少。本论文以砷污染稻田土壤为接种物构建厌氧微宇宙体系,结合RNA高通量测序及实时定量PCR对生物炭、核黄素和不同腐殖质组分即黄腐酸(FA)、腐殖酸(HA)和胡敏素(Humin)在淹水稻田砷还原中的微生物机制进行了研究。主要结论包括:(1)首先评估了人工固体有机质生物炭在稻田砷还原中的作用。存在乳酸时,生物炭显着促进微生物介导的As(V)还原,释放大量As(III)进入溶液,由于生物炭的电子穿梭体功能。微生物群落解析表明生物炭和乳酸富集的异化砷还原菌为地杆菌属(Geobacter),砷抗性菌为肠杆菌科(Enterobacteriaceae)。与乳酸相比,生物炭提高16S rRNA,Geobacter spp.和异化砷还原基因arrA转录,且Geobacter spp.和arrA基因转录均与溶液As(V)浓度显着正相关。因此,有机碳存在时,生物炭能够激活Geobacter spp.及arrA基因转录促进As(V)还原。(2)为进一步了解微生物自身合成分泌的可溶性电活性物质在淹水稻田砷还原中的作用,以核黄素为模式物对其参与的砷还原进行了研究。同样,乳酸存在时添加5-50μM核黄素能显着促进淹水稻田土壤微生物催化的As(V)还原。arrA基因转录文库分析表明5μM和50μM核黄素改变活性异化砷还原细菌群落,其中Geobacter spp.为优势活性菌。功能基因和细菌转录分析表明,与乳酸相比,5-50μM核黄素激活了细菌16S rRNA、Geobacter spp.和arrA基因转录;50μM核黄素体系中,arrA基因转录与溶液As(V)浓度显着正相关。与生物炭类似,乳酸存在下5-50μM核黄素提高Geobacter spp.和arrA基因的转录促进As(V)还原。(3)在对人工固体有机质生物炭和可溶性核黄素研究基础上,提取土壤腐殖质对其在稻田砷还原中的作用进行了研究。与生物炭和核黄素不同,FA、HA和Humin均显着促进微生物介导的砷还原(FA>HA>Humin)。此外,还原态腐殖质(腐殖质非生物作用)还能将As(V)还原。其中还原态FA释放的砷占相应生物作用释放砷的50-70%。微生物群落解析表明FA主要富集Geobacter spp.,而HA和Humin则为未培养菌。反转录定量PCR分析表明FA显着提高Geobacter spp.和arrA基因转录。分析腐殖质理化特性与砷还原、功能微生物及功能基因转录间联系,表明电子转移能力很大程度上决定腐殖质参与的砷还原(FA>HA>Humin)。(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期刊2018-06-01)

王姣[3](2018)在《湖南石门雄黄矿区好氧砷还原菌的筛选及其砷还原特征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砷是国际公认的有毒物质。砷的污染已经严重危害到居民的生命健康,给人们带来难以磨灭的灾难。砷还原菌在砷的迁移转化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砷的二次污染风险评价及治理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旨在:(1)针对湖南省石门砷污染地区,从污染土壤、水样及蜈蚣草中分离抗砷菌,以期不断丰富砷还原菌的种类,加强我们对砷还原菌群分布及数量的认识;并比较不同样品来源对砷还原菌种类的影响;(2)对所有砷还原菌进行还原能力及分子机制方面的鉴定,进一步探明它们在砷的地球化学循环中的作用。本研究首先设计多种培养基和培养方法进行好氧高效砷还原菌的筛选。其次对其砷还原特性进行了表征,包括还原率、累积率及抗性能力的测定,以及还原基因(ars RDABC)的鉴定。主要获得以下结果:(1)从砷污染土壤及水样中分离出24株还原率高于90%的高效砷还原菌,其中,有6个属作为砷还原菌首次报道,分别是Leclercia,Raoultella,Kosakonia,Lelliottia,Yokenella,和Kluyvera属。通过砷抗性及机制探究,发现这24株高效砷还原菌还具有较强的五价砷(80~300 m M)和叁价砷(2~30 m M)耐受能力。还原基因结果表明,不同细菌的还原基因有所差异,ars BC基因分别可以在大部分菌中扩增出来,是还原菌中普遍存在的还原基因。(2)在蜈蚣草内生及根际菌中,共分离到23株砷抗性菌,涉及2个门,10个属,其中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为优势菌群。23株菌表现出了不同的砷抗性及还原特征,抗砷浓度范围分别是80~150 m M(As(V))与5~30 m M(As(III))。其中,Pseudomonas sp.S2、Pseudomonas sp.P3、Staphylococcus sp.S14及Agrobacterium sp.P1具有较高的砷累积率(75%~79%)与还原率(81%~100%)。21株菌存在抗砷及砷还原的重要基因ars C,揭示其是砷还原菌株中普遍存在的砷还原基因。针对不同来源分离的菌株对比发现,从砷污染土壤中分离的菌株抗性较强,从蜈蚣草内生菌中分离的抗砷菌累积效率较高,表明菌株性状与样品特征有密不可分的联系。综上,对该地区不同样品中的好氧砷还原菌种类及特征的探究,一方面拓宽了我们对好氧砷还原多样性的认识,另一方面进一步明确了好氧砷还原菌在高砷污染地区的广泛分布及其不可忽视的砷迁移转化驱动力。(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8-05-01)

张潆月,班允赫,史荣久,张颖,李光哲[4](2015)在《具有砷(Ⅴ)还原能力的硫酸盐还原菌筛选及生长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亨盖特(Hungate)厌氧滚管技术从锦州湾受砷污染的底泥中分离纯化出3株具有砷(V)还原活性的硫酸盐还原菌,分别编号为S2、S3-11和S13.16S r RNA基因序列分析显示这3株菌分别与梭菌属(Clostridium)内的不同"种"之间亲缘关系最近.在As(V)初始浓度为1.0 mmol·L-1时,菌株S3-11可在10 h内还原23.4%的As(V),但当As(V)初始浓度增加到3.0或5.0 mmol·L-1时,菌株S2和S13则相对于S3-11展现出更强的砷还原能力,菌株S2甚至可以在7.0 mmol·L-1的砷环境中生长并在24 h内将14.2%的As(V)还原.菌株S2为严格厌氧菌,为直杆状革兰氏阳性菌,产芽孢,其细胞大小约为2.0μm×0.6μm,16S r RNA基因序列与梭菌属中Clostridium sporogenes strain JCM 7849同源性为99%.菌株S2可利用蔗糖、葡萄糖、甲酸钠、乳酸钠和乙酸钠为唯一碳源生长,生长适宜温度为30℃.(本文来源于《河南科学》期刊2015年04期)

陈倩,苏建强,叶军[5](2011)在《土壤中耐砷细菌的筛选和砷还原基因多样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琼脂平板培养法从湖南富砷土壤中筛选出43株耐砷细菌。16S rRNA序列分析结果表明所筛选菌分属于四个门:Actinobacteria、Proteobacteria、Firmicutes、Bacteroidetes,其中71.1%为革兰氏阳性菌。通过PCR和克隆测序等方法检测耐砷菌的砷还原相关基因(arrA、arsC、arsB/ACR3)及其基因多样性。检测结果显示:43株菌中,6.9%含异化砷还原基因arrA,30.2%含细胞质砷还原基因arsC,27.9%含As(III)运载蛋白基因arsB/ACR3,这些基因在细菌中的出现频率较低。通过Mega软件构建系统发育树发现arrA基因的多样性可能受一定的地域差异影响,arsC基因在一些菌株中存在着基因水平转移现象,同时表明α变形菌可能更倾向于拥有Acr3型As(III)载体蛋白,而arsB则多出现在芽孢杆菌中。(本文来源于《生态环境学报》期刊2011年12期)

陈倩,苏建强,叶军,朱永官[6](2011)在《微生物砷还原机制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砷是一种剧毒物质,环境中的砷对人体健康存在潜在威胁,因此长期以来备受关注。微生物的各种代谢过程对砷在环境中的归趋起着重要作用,其中砷还原微生物能将吸附于固体矿物中的As(V)还原为可溶性强的As(III),使砷进入液相,从而加剧了地下水等饮用水源的砷污染。论文主要介绍了两种微生物砷还原机制(异化砷还原和细胞质砷还原)在作用机理、蛋白质结构和表达调控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旨在为更深入理解微生物介导砷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以及砷污染的微生物修复技术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生态毒理学报》期刊2011年03期)

张雪霞,贾永锋,陈亮,王新,许丽英[7](2009)在《砷还原菌群对砷的还原作用及菌群的多样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从砷污染土壤中富集砷抗性细菌,在厌氧环境中进行培养,观察其对砷的还原能力。结果表明:在21h之内,As(V)就被完全还原为As(Ⅲ);培养72h后,培养基中出现黄色沉淀,采用X射线衍射分析(XRD)和扫描电镜-能谱分析(SEM-EDS)技术对沉淀进行分析表明,沉淀主要是以3种晶型存在的硫化砷(AsS);培养150h后,大约有65%的As以上述沉淀的方式从溶液中移除。此外,本文还采用了构建16SrDNA文库的方式对该体系中的微生物种群进行分析,利用RFLP技术对16SrDNA片段进行分型,共得到72个操作单元类型(OTU),其中6个OTU占了库容的51%,从这6个OTU中各选取1个克隆进行测序,结果表明,富集到的砷还原细菌属于喜热菌属(Caloramator)、梭菌属(Clostridium)和杆菌属(Bacillus)。(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杂志》期刊2009年01期)

肖虹滨,赵夕旦,史致丽[8](1995)在《胶州湾中砷(Ⅴ)还原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胶州湾沉积物对砷(Ⅴ)的还原作用。结果表明:1.随泥水比增大,还原率升高,泥水比为且:1000时,沉积物对砷(Ⅴ)的还原率为16%;2.未煮沸的泥-水提取液还原率高于煮沸杀菌泥-水提取液。指示:沉积物有机质在微生物作用下,对砷(Ⅴ)有一定的还原作用。此外,根据胶州湾的调查结果及实验室藻类培养模拟实验结果,分析了胶州湾砷(Ⅲ)产生原因。指出:主要是由于藻类和沉积物、水体有机物的还原作用,两者的还原能力相当,但在不同季节所起的作用不同。(本文来源于《青岛海洋大学学报》期刊1995年03期)

砷还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稻田砷污染是一个全球性环境问题,食用稻米已成为人体摄入砷的一个重要来源,尤其在以稻米为主食的东南亚及亚洲地区。砷的环境行为和毒性与其化学形态密切相关。稻田淹水有利于砷的还原增加砷的移动性。砷的生物地球化学循常与铁、碳、氮和硫的转化耦合。生物炭、核黄素及腐殖质作为具有电化学活性的含碳有机质,能够参与并影响砷的还原。目前有关这些类腐殖质在稻田砷还原中的作用及相关微生物机制了解较少。本论文以砷污染稻田土壤为接种物构建厌氧微宇宙体系,结合RNA高通量测序及实时定量PCR对生物炭、核黄素和不同腐殖质组分即黄腐酸(FA)、腐殖酸(HA)和胡敏素(Humin)在淹水稻田砷还原中的微生物机制进行了研究。主要结论包括:(1)首先评估了人工固体有机质生物炭在稻田砷还原中的作用。存在乳酸时,生物炭显着促进微生物介导的As(V)还原,释放大量As(III)进入溶液,由于生物炭的电子穿梭体功能。微生物群落解析表明生物炭和乳酸富集的异化砷还原菌为地杆菌属(Geobacter),砷抗性菌为肠杆菌科(Enterobacteriaceae)。与乳酸相比,生物炭提高16S rRNA,Geobacter spp.和异化砷还原基因arrA转录,且Geobacter spp.和arrA基因转录均与溶液As(V)浓度显着正相关。因此,有机碳存在时,生物炭能够激活Geobacter spp.及arrA基因转录促进As(V)还原。(2)为进一步了解微生物自身合成分泌的可溶性电活性物质在淹水稻田砷还原中的作用,以核黄素为模式物对其参与的砷还原进行了研究。同样,乳酸存在时添加5-50μM核黄素能显着促进淹水稻田土壤微生物催化的As(V)还原。arrA基因转录文库分析表明5μM和50μM核黄素改变活性异化砷还原细菌群落,其中Geobacter spp.为优势活性菌。功能基因和细菌转录分析表明,与乳酸相比,5-50μM核黄素激活了细菌16S rRNA、Geobacter spp.和arrA基因转录;50μM核黄素体系中,arrA基因转录与溶液As(V)浓度显着正相关。与生物炭类似,乳酸存在下5-50μM核黄素提高Geobacter spp.和arrA基因的转录促进As(V)还原。(3)在对人工固体有机质生物炭和可溶性核黄素研究基础上,提取土壤腐殖质对其在稻田砷还原中的作用进行了研究。与生物炭和核黄素不同,FA、HA和Humin均显着促进微生物介导的砷还原(FA>HA>Humin)。此外,还原态腐殖质(腐殖质非生物作用)还能将As(V)还原。其中还原态FA释放的砷占相应生物作用释放砷的50-70%。微生物群落解析表明FA主要富集Geobacter spp.,而HA和Humin则为未培养菌。反转录定量PCR分析表明FA显着提高Geobacter spp.和arrA基因转录。分析腐殖质理化特性与砷还原、功能微生物及功能基因转录间联系,表明电子转移能力很大程度上决定腐殖质参与的砷还原(FA>HA>Humin)。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砷还原论文参考文献

[1].刘志进,杨小琴,段晋明.砷污染土壤中毛球菌的分离及其砷还原特性[J].微生物学杂志.2018

[2].乔江涛.类腐殖质影响淹水稻田砷还原转化的微生物机制[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18

[3].王姣.湖南石门雄黄矿区好氧砷还原菌的筛选及其砷还原特征的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8

[4].张潆月,班允赫,史荣久,张颖,李光哲.具有砷(Ⅴ)还原能力的硫酸盐还原菌筛选及生长特性研究[J].河南科学.2015

[5].陈倩,苏建强,叶军.土壤中耐砷细菌的筛选和砷还原基因多样性分析[J].生态环境学报.2011

[6].陈倩,苏建强,叶军,朱永官.微生物砷还原机制的研究进展[J].生态毒理学报.2011

[7].张雪霞,贾永锋,陈亮,王新,许丽英.砷还原菌群对砷的还原作用及菌群的多样性分析[J].生态学杂志.2009

[8].肖虹滨,赵夕旦,史致丽.胶州湾中砷(Ⅴ)还原初步研究[J].青岛海洋大学学报.1995

标签:;  ;  ;  ;  

砷还原论文-刘志进,杨小琴,段晋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