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空间电磁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多元矢量合成,相位波前畸变,等效散射点,坡印廷矢量
空间电磁场论文文献综述
余忠卿[1](2019)在《无人机平台多元矢量辐射源建模及空间电磁场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现代雷达技术中,单脉冲雷达以其较好的抗干扰能力和精确方位角测量技术受到国内外军事领域和科研工作者的追捧。针对单脉冲雷达有效的干扰方式皆是基于“角闪烁”理论的多点源干扰,包括“角闪烁”无源非相干干扰、交叉极化干扰、二元矢量“交叉眼”干扰等,通过人为地控制两点源辐射场的相位差和幅度比来制造“角闪烁”现象,从而引起雷达回波发生畸变,达到角度欺骗干扰的目的。本论文以“角闪烁”理论为基础,创新性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干扰技术——多元矢量合成技术。该技术利用叁根相干天线源组成基本的辐射单元,通过改变不同天线的幅度和相位来控制等效散射点在平面上的位置,天线的合成波将产生不同程度的畸变,从而将单脉冲雷达角度测量诱导向不同的方向,比二元矢量“交叉眼”结构具有更优秀的干扰效果和实用性。论文利用坡印廷矢量原理推导出了等效散射点位置与天线馈电幅度和相位之间的关系的数学模型,同时获得了等效散射点相对于雷达观测点的方位角和俯仰角。该数学模型同样适用于常规的二元矢量“交叉眼”的计算。论文将MATLAB数学模型仿真结果和FEKO电磁仿真结果分析相结合来获得等效散射点的控制规律,通过研究不同参数对等效散射点的影响,以简化馈电参数的配置方法,由此得出了多元矢量合成技术相对于“交叉眼”技术的改进和优势并得出相应的结论:(1)多元矢量合成技术的合成场确实会发生波前相位畸变现象;(2)多元矢量合成产生的等效散射点可以分布在360度全方位;(3)与“交叉眼”结构相比,叁元组矢量合成具有更大的偏移距离、更大的偏移角度、更好的参数自由度和误差容差率,对单脉冲雷达具有更好的干扰效果;(4)研究结果表明在实际的应用中可以采用固定天线3的相位为0或π(或者天线1、2的相位(,),从而减少控制参数的数量。另外论文还针对无人机载体平台,分析了多元矢量合成天线加载到无人机平台后,无人机对电磁场分布和等效散射点合成的影响,据此对无人机机载多元矢量天线合适的加载方式进行了初步研究,验证了方法对机载干扰的可实现性。(本文来源于《电子科技大学》期刊2019-04-01)
邝向军[2](2019)在《变速旋转均匀带电薄圆盘空间电磁场的迭代计算》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场的轴对称性,巧妙联合运用麦克斯韦方程组,以轴线上的场为初值,通过反复迭代的方法,获得了变速旋转的均匀带电薄圆盘空间电磁场的无穷级数表达式。(本文来源于《大学物理实验》期刊2019年01期)
李振宇,王平瑞[3](2018)在《格林函数法求解无限大空间电磁场的推迟势》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格林函数法分析了无限大空间电磁场辐射的严格解。采用四维傅里叶变换将达朗贝尔方程的格林函数问题从■空间变换到■空间,通过选择ω复平面内适当的积分路径,推导出符合物理要求的推迟格林函数解,最后得到了无限大空间电磁场辐射的推迟势。(本文来源于《贵州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12期)
邝向军,贾连宝[4](2018)在《变速旋转带电圆柱体的空间电磁场计算》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利用变速旋转带电圆柱体电磁场的轴对称性,巧妙联合运用麦克斯韦方程组,以轴线上的磁场为初值,通过反复迭代的方法,获得了变速旋转带电圆柱体空间电磁场的无穷级数表达式.(本文来源于《大学物理》期刊2018年06期)
赵洪翠[5](2018)在《雷击条件下高层建筑雷电流及空间电磁场分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城市环境条件的不断改善,高层建筑越来越多,然而高层建筑比低层建筑更容易遭受雷击。雷击高层建筑物时防雷系统中流过强大的雷电流会在空间产生强大的瞬变电磁场,对建筑内的电气电子设备和信息化系统可能产生电磁干扰,甚至有可能威胁人身安全。因此,对雷击高层建筑产生的电磁现象进行准确的分析是十分必要的。针对雷击条件下高层建筑物内产生电磁干扰问题,建立了复杂不对称高层建筑模型,采用了有限元方法来分析建筑物防雷系统中雷电流分布以及建筑物内部空间电磁场分布,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首先,阐述基于有限元法的COMSOL Multiphysics多物理场耦合分析软件建立模型的电磁场基本理论,然后通过分析选取仿真使用的雷电流源。然后,利用COMSOL Multiphysics软件建立建筑物防雷系统的简化模型,得到钢筋各分支导体的瞬时冲击电流分布。与已有文献的实验结果进行比较,验证了采用有限元法的可行性。除此之外,还分析了两种不同的简化模型的电流分布。其次,利用COMSOL Multiphysics软件建立复杂高层建筑物的防雷系统模型,计算雷击条件下高层建筑物防雷系统上的雷电流分布,然后考虑不同因素对雷电流分布的影响。最后,在以上仿真的基础上,通过高层建筑物内部磁场云图和磁通密度的变化分析雷击对其造成的影响,并分析了不同雷击点处高层建筑物的空间磁场分布,也对高层建筑物内的电场分布进行了分析。(本文来源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期刊2018-04-01)
张建功,赵军,干喆渊[6](2018)在《应用时域积分法的变电站内开关操作空间电磁场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提供一种更加简单且计算结果可靠的计算变电站内开关操作空间电磁场的方法,应用了近似计算公式推导出空间电场的计算公式,计算了任意波形下的雷电感应过电压在空间产生的水平电场,通过时域积分方程法求解其散射场,求解了雷击架空输电线路时在线路上产生的感应过电压。建立了水平电场与线路的时域积分方程,将导线轴向电流作为变量,取脉冲函数作为基函数,在时间和空间维度上均采用匹配离散方程,将得到的线性方程组应用时间步进算法进行求解。本方法计算过程简单,并通过具体实例验证了使用该方法时,其计算结果与相关文献结论一致。(本文来源于《华北电力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02期)
蒋思媛[7](2018)在《电动汽车无线电能充电空间电磁场对血液细胞生物活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电动汽车的发展越来越迅速,但目前定点充电桩的充电方式具有耗时、不安全、接口不统一等缺点,因此本文提出一种新型的能源供给方式——无线电能充电。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的新型供电方式不仅能够克服充电桩充电的缺点,同时还具有较高的空间利用率和较高的用户体验感等优点。国内外对电动汽车无线电能充电的研究越来越多,但是在无线传输能量的过程中,电磁暴露对周围生物体是否会造成安全影响,是制约电动汽车无线充电发展的首要问题,同时在我国目前的研究中也处于空白。针对电动汽车无线充电对生物体的影响研究,本文做的研究内容及工作如下:1.从电磁暴露对人体健康的角度分析满足电磁安全限值的必要性。总结并分析了国内外代表性的电磁防护安全标准—GB8702-2014,ICNIRP-2010和IEEE-2010在工频和射频两种频率范围内的暴露限值,并对GB8702-2014,ICNIRP-2010在电动汽车无线充电频段内的公众暴露安全限值进行对比。2.要研究在电动汽车无线充电过程中人体的电磁感应分布情况,首先通过构造有限元仿真模型对不同输出功率的谐振线圈在叁维空间的磁场分布情况进行仿真并总结。在此基础上,构建实际车体模型、成人模型、传输线圈模型,得到人在车内外以及身体不同位置处磁感应强度、电场强度。3.搭建了一套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的实验样机并且制定了一套关于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的电磁暴露强度的测量方法。实验过程采用叁维电磁辐射分析仪,对无线充电过程中的电动汽车车体外部空间与内部空间的选定测试点进行电磁测试。实验结果测得不同位置的磁感应强度、电场强度分布,证实了仿真结果的可靠性。4.在电动汽车无线电能充电实验平台电磁暴露最大强度的位置下进行连续30天,每天暴露2小时的小鼠电磁暴露实验。结果显示并观察实验暴露前后小鼠外周血细胞的血常规和血生化指标的变化情况。从分子生物学的角度对电动汽车无线电能充电系统进行电磁安全性评价。(本文来源于《天津工业大学》期刊2018-01-23)
景弘,王思华[8](2017)在《基于时域差分法的雷击回击通道周围空间电磁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雷击回击过程发生了强烈的电荷中和,会在周围空间形成强烈的电磁脉冲,对各种电气设备产生干扰。为此,对回击通道周围的电磁场进行模拟,提出了基于时域有限差分法的电磁场数值计算方法。雷电流模型采用双指数函数与Heidler函数组合的函数模型,回击通道采用改进型的DU模型。将模拟的结果与已有文献的结果进行比较,得出时域有限差分法在模拟雷击回击通道周围电磁场上具有一定有效性。模拟结果表明:雷电回击通道周围空间的电磁场受到回击速度、大地相对介电常数、大地电导率等因素的影响。电场的初始峰值随回击速度的增加而减小,磁场随回击速度的增大变化不大,只是略微有所上升;电场随着大地相对介电常数的增加而增加,波形变越来越陡峭;电场的初始峰值随着电导率的减小而增大,波形上升变的越来越陡峭,这些模拟结果与实测雷电电磁场变化是一致的。(本文来源于《电瓷避雷器》期刊2017年05期)
李大鹏[9](2017)在《空间电磁场对屏蔽电缆电磁干扰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电磁干扰源的不断增多,空间电磁环境变得越来越复杂。通常,屏蔽电缆作为设备间传输信号的载体,经常受到空间电磁干扰的影响。因此,研究屏蔽电缆场线耦合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在研究时域有限差分法和多导体传输线理论的基础上,将屏蔽电缆场线耦合问题划分为内系统和外系统模型,通过Matlab编程计算,分析了不同因素对屏蔽电缆芯线响应的影响。首先,本文研究了时域有限差分法的理论,通过时域有限差分法的计算区域的划分、Maxwell基本方程的离散迭代、数值稳定性的条件、边界条件的设置、激励源的选取等方面介绍了外系统建模时应注意的问题。计算分析了屏蔽层接地方式不同和土壤电导率的不同对屏蔽层耦合响应的影响。随后,介绍了屏蔽电缆相关参数的计算和多导体传输线的基本理论。对内系统运用传输线模型进行分析,通过对屏蔽电缆相关参数的计算,传输线方程进行差分推导,设置边界条件和算法稳定性条件进而对电缆芯线上的响应进行求解。计算分析了不同端接电阻对终端电流响应的影响。最后,通过对同轴电缆场线耦合问题建立内系统和外系统模型,分析求解了电缆接地方式不同、土壤电导率不同、土壤介电常数不同、电磁波入射方位角不同时,对电缆芯线上耦合感应电流的影响。通过对感应电流的分析,得出了一些有益的结论,对于工程实践提供了理论指导。(本文来源于《北京交通大学》期刊2017-06-01)
邝向军,张伟[10](2017)在《圆形变化电流空间电磁场的迭代计算》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场的轴对称性,巧妙联合运用麦克斯韦方程组,以轴线上的场为初值,通过反复迭代的方法,获得了圆形变化电流空间电磁场的无穷级数表达式.(本文来源于《宜宾学院学报》期刊2017年06期)
空间电磁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利用场的轴对称性,巧妙联合运用麦克斯韦方程组,以轴线上的场为初值,通过反复迭代的方法,获得了变速旋转的均匀带电薄圆盘空间电磁场的无穷级数表达式。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空间电磁场论文参考文献
[1].余忠卿.无人机平台多元矢量辐射源建模及空间电磁场分析[D].电子科技大学.2019
[2].邝向军.变速旋转均匀带电薄圆盘空间电磁场的迭代计算[J].大学物理实验.2019
[3].李振宇,王平瑞.格林函数法求解无限大空间电磁场的推迟势[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8
[4].邝向军,贾连宝.变速旋转带电圆柱体的空间电磁场计算[J].大学物理.2018
[5].赵洪翠.雷击条件下高层建筑雷电流及空间电磁场分布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8
[6].张建功,赵军,干喆渊.应用时域积分法的变电站内开关操作空间电磁场分析[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7].蒋思媛.电动汽车无线电能充电空间电磁场对血液细胞生物活性的影响[D].天津工业大学.2018
[8].景弘,王思华.基于时域差分法的雷击回击通道周围空间电磁场研究[J].电瓷避雷器.2017
[9].李大鹏.空间电磁场对屏蔽电缆电磁干扰的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7
[10].邝向军,张伟.圆形变化电流空间电磁场的迭代计算[J].宜宾学院学报.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