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金褐霉素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冬枣,金褐霉素,保鲜效果,机制研究
金褐霉素论文文献综述
宋威[1](2016)在《金褐霉素对冬枣的保鲜效果及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冬枣老少咸宜、营养丰富,且具有多种保健功能及食疗价值,素有“枣中极品”的美称。但冬枣感染链格孢属(Alternaria alternata)、青霉属(Penicilliun expansum)等病原菌后,会引起黑霉病、黑斑病、红斑病、青霉病等病害,造成其贮存期极短,通常情况下仅为3-5d,这一问题严重限制着冬枣产业的发展。在冬枣采后保鲜应用中,使用化学药剂后会造成果实,尤其是果皮上的残留。由于冬枣采后即食,食用部分包含果皮,很容易随皮食入残留药物,危害消费者身体健康。所以选择高效、低残留且天然、安全的保鲜防腐药剂对整个冬枣产业的发展有重要意义。金褐霉素(Aureofuscin)与纳他霉素(Natamycin)具有极为相似的化学结构和生物活性。纳他霉素是一种高效的食品防腐保鲜剂,天然、低毒的特性使其在水果保鲜上也显示出了巨大潜力,但其在我国没有自主知识产权,使用依赖于进口。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四烯类生物防腐剂只有金褐霉素,来源于天然真菌发酵、对多种真菌具有很好的抑制活性。将其与纳他霉素的抑菌谱对比后可以发现,在抑制青霉、单孢枝霉、黑根霉等水果病原菌时金褐霉素具有更强的抗菌作用,而酵母菌、青霉、根霉等都是冬枣的病原菌,故推测金褐霉素会对冬枣有很好的保鲜效果。金褐霉素无色无味,不会对产品的感官评价产生影响。在油脂和水中极难溶解,被人食入后不被吸收,直接随粪便排出,所以具有极大潜力被开发成为新型的高效、低残留、天然安全的食品防腐剂。而且作为我国唯一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四烯类生物防腐剂,金褐霉素对冬枣的保鲜应用研究,对冬枣产业,乃至整个食品工业都具有积极意义,同时又可以填补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四烯类防腐剂的空白。本试验以冬枣为试材,研究了金褐霉素对冬枣主要致病菌——青霉菌、链格孢属的抑菌作用及常温和冷藏两种温度条件下药剂处理对冬枣的防腐保鲜作用,并检测金褐霉素保鲜冬枣的残留动态及其急性毒性,从而为金褐霉素对冬枣的保鲜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金褐霉素对冬枣主要致病菌有很好的抑制效果,100μl(0.624mg-ml-1)金褐霉素溶液对青霉菌的抑菌直径为3.7cm,对交链孢霉属的抑菌直径为1.95cm;2.相比对照组,在常温、低温(4℃)两种贮藏条件下,使用金褐霉素可以有效防止冬枣硬度、抗坏血酸、可溶性固形物以及可滴定酸下降,显着抑制了果实转红,减少重量损失和腐烂发生;使用金褐霉素还显着抑制果实丙二醛的增加、维持果胶酶和苯丙氨酸解氨酶的活性,保鲜效果良好;低温贮藏条件下,果实各指标的衰退均受到抑制,金褐霉素处理辅以低温贮藏,冬枣保鲜效果最佳;3.使用金褐霉素处理后果实残留量较少,仅为1.58 mg·kg-1,且分解迅速,处理冬枣后,枣果残留的金褐霉素常温下半衰期为3.18h;低温下半衰期为4.02h;4.按照急性毒性试验结果推测金褐霉素为低毒物质。(本文来源于《辽宁大学》期刊2016-05-01)
魏杰,宋威,张国坤,张潇[2](2015)在《金褐霉素和纳他霉素对冬枣品质及代谢相关酶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研究金褐霉素对果蔬采后品质的贮藏保鲜效果,开发金褐霉素作为抗真菌的食品防腐剂。将冬枣分别用金褐霉素和纳他霉素(1.0 g/L)浸泡后,在4℃下贮藏并检测冬枣的品质及代谢相关酶。结果表明,同纳他霉素相比较,金褐霉素能更好地保持冬枣果实硬度,减少转红率和失重,抑制丙二醛含量的上升及多聚半乳糖醛酸酶活性的提高,抑制果实中可溶性固形物及Vc含量的下降,提高了冬枣的苯丙氨酸解氨酶的活性。研究表明,金褐霉素在不损害果实质量的前提下,能够有效地控制冬枣采后腐烂,具有较好的保鲜效果。(本文来源于《食品科学技术学报》期刊2015年05期)
魏杰,宋威,石佳[3](2014)在《金褐霉素的特性及生产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金褐霉素是一种多烯大环内酯类抗真菌抗生素,在食品防腐和医疗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介绍了金褐霉素的特性,综述其生产及研究进展,并对金褐霉素的发展前景和后续研究方向进行展望.(本文来源于《辽宁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4年03期)
魏杰,宋威,石佳[4](2014)在《金褐霉素高产相关基因的筛选与表达》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高效表达金褐霉素生物合成基因簇中的调控基因来提高其产量。本实验从野生金褐链霉菌SYAU0709克隆aurJ3M基因,连接载体pMD19-T并测序。将带有aurJ3M基因的表达质粒pBJAUM转化金褐链霉菌SYAU0709,高效表达aurJ3M基因,获得重组菌株。通过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检测,重组菌株的金褐霉素产量提高约6倍,并且遗传性能稳定,发酵结果说明过量表达aurJ3M基因能够提高金褐霉素的产量。(本文来源于《食品科学》期刊2014年09期)
李辉,魏杰,孟宪军[5](2013)在《金褐霉素高产菌株复合诱变选育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复合诱变的方法获得金褐霉素的高产菌株。首先采用紫外诱变,筛选到高产菌株UV-0709-40s-3;再以UV-0709-40s-3为出发菌株,采用EMS诱变,筛选到金褐霉素的高产菌株UV-0709-40min-14。经过液相色谱测定分析,菌株UV-0709-40s-3和UV-0709-40min-14的金褐霉素产量比原始菌株分别提高了58.33%和90.34%。(本文来源于《食品研究与开发》期刊2013年10期)
魏杰,金爽,孟宪军,王秋雨[6](2013)在《发酵液中金褐霉素提取工艺的优化及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选择8种大孔吸附树脂,根据它们对金褐霉素的吸附率和解吸率,筛选较优的金褐霉素吸附剂;并且对金褐霉素提取纯化的样品进行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检测分析,鉴定分析提取工艺的效果。结果表明:X-5大孔树脂具有较好的吸附性能和解吸效果,优化了金褐霉素提取纯化的工艺条件;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检测结果鉴定了金褐霉素的结构及其理化性质,进一步证明该提取工艺达到较为理想的效果。(本文来源于《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期刊2013年02期)
孟宪军,王琼,魏杰[7](2010)在《大孔树脂纯化金褐霉素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比较八种大孔树脂对金褐霉素发酵液的吸附和解吸效果,从中筛选出适合金褐霉素分离纯化的树脂,并对其吸附和解吸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X-5树脂最适合金褐霉素的纯化,洗脱剂甲醇的体积分数为80%,上样液pH5.0,洗脱液pH7.0,吸附流速为1.0BV/h,洗脱流速为1mL/min,此方法所得金褐霉素纯度较高,且有明显的脱色效果。(本文来源于《食品工业科技》期刊2010年02期)
魏杰,孟宪军[8](2009)在《前体对金褐霉素生物合成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发酵液中分别加入乙酸钠、丙酸钠、丁酸钠、乙醇、正丙醇、正丁醇作为前体,进行前体的种类选择、加入量及加入时间的优化实验。结果表明,乙醇是比乙酸钠、丙酸钠、丁酸钠、正丙醇、正丁醇更佳的金褐霉素合成前体,正丙醇、正丁醇对金褐霉素生物合成无明显促进作用。在发酵24 h时向发酵培养基中添加体积分数0.2%的乙醇,金褐霉素产量与不添加前体相比,抑菌直径增加26 mm,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期刊2009年03期)
魏杰[9](2009)在《金褐霉素基因工程菌的构建及表达产物的纯化》一文中研究指出金褐链霉菌(Streptomyces aureofuscus)是从我国土壤中分离得到的链霉菌新种,其产生一种四烯大环内酯类抗真菌抗生素——金褐霉素(Aureofuscin),金褐霉素化学结构与国外文献报道的纳他霉素(Natamycin)结构相似。金褐霉素对霉菌、多种酵母菌及丝状真菌有很强的抗菌作用,但不抗细菌。临床上用于治疗真菌性角膜炎,其疗效优于两性霉素B,同时对一些真菌引起的皮肤病及霉菌性阴道炎等也有很好疗效。金褐霉素早在1975年发现时只作了早期化学结构和初步药效试验后,一直未作深入研究和进行产业化开发。鉴于金褐霉素与纳他霉素有着相似的化学结构和生物活性,而纳他霉素现在主要依赖进口。因此,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金褐霉素的研究开发在真菌疾病的防治和食品防腐上显示出了极好的应用前景和市场潜力,这对促进新药研制、食品防腐和发酵工业的发展都具有积极意义。金褐霉素是一种天然的生物防腐剂,目前市场的需求量很大,但限制其生产的主要原因就是发酵产量太低。本文对金褐霉素生物合成基因簇中调控基因进行了初步研究,实验主要通过过度表达线性反应中某一基因来提高最终产物产量,以期获得较为高产的金褐霉素生产菌株,以及发酵条件优化来提高金褐霉素产生菌的发酵产金褐霉素水平。1)确立了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发酵液中的金褐霉素的条件。检测波长:303nm;流动相:甲醇:水体积比为60∶40,流速:1.00mL/min,保留时间为6.957min。线性回归方程为Y=8E+07X-381894,R~2=0.9998。当信噪比为3时的最小检测限为0.25μg/mL。样品的平均回收率(n=3)为100.09%、100.90%、102.41%,RSD为0.18%、1.53%、1.29%。2)本试验发现金褐链霉菌DNA中存在纳他霉素生物合成基因簇中基因pimM的一个同源基因,并将这段基因命名为AURJ3M。两者的基因序列具有95%的相似性,这两种蛋白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为97%。将获得的新基因序列登录GenBank,登录号为EU697915。3)本试验将纳他霉素生物合成基因簇的正调控基因pimM置于PermE之下进行整合性表达,克隆到高效表达质粒载体pSET152中,成功构建大肠杆菌ET12567与金褐链霉菌SYAU0709属间接合转移重组质粒PBJPIM,将PBJPIM转入金褐链霉菌野生型菌株SYAU0709染色体DNA上,其转化子的金褐霉素产量提高3-4倍,说明pimM基因在金褐链霉菌中能够促进金褐霉素的合成。4)本试验将pimM的一个同源基因AURJ3M置于PermE之下进行整合性表达,克隆到高效表达质粒载体pSET152中,成功构建大肠杆菌ET12567与金褐链霉菌SYAU0709属间接合转移重组质粒PBJJ3M,将PBJJ3M转入金褐链霉菌野生型菌株SYAU0709染色体DNA上,其转化子的金褐霉素产量提高5-6倍,说明AURJ3M基因在金褐链霉菌中促进了金褐霉素的合成,并且遗传性能稳定。5)以金褐霉素摇瓶发酵为基础,进行由摇瓶到5L发酵罐的放大,确定培养条件为:通气量4L/min,搅拌转速220r/min,发酵的溶氧界点不低于20%、发酵周期84h和产素期pH应控制在5.5,最佳的接种量10%,金褐霉素产量为3.85mg/mL。6)X-5大孔吸附树脂对金褐霉素的吸附率和解吸率都较高,可以作为纯化金褐霉素的树脂。纯化条件为吸附8h,解吸5h,上样液pH值5.0,洗脱液pH值7.0,吸附流速为1.0BV/h,洗脱流速为1mL/min。此方法得到了金褐霉素的粗结晶。(本文来源于《沈阳农业大学》期刊2009-05-08)
魏杰,孟宪军,姜秋实,刘宏生[10](2009)在《金褐霉素高产菌株的选育及发酵条件的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单因素分析方法找到金褐链霉菌较适合的发酵培养基:玉米淀粉和葡萄糖为主要碳源,黄豆粉和酵母粉为混合氮源。较优的发酵条件为:接种体积分数为10%、pH 7.5、装液体积分数为20%、种龄为40 h、转速为220 r/min、发酵时间为66 h,其产素单位达到2 897.41μg/mL。金褐链霉菌原始菌株经紫外诱变,照射时间30 s的金褐霉素产量最高。(本文来源于《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期刊2009年02期)
金褐霉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通过研究金褐霉素对果蔬采后品质的贮藏保鲜效果,开发金褐霉素作为抗真菌的食品防腐剂。将冬枣分别用金褐霉素和纳他霉素(1.0 g/L)浸泡后,在4℃下贮藏并检测冬枣的品质及代谢相关酶。结果表明,同纳他霉素相比较,金褐霉素能更好地保持冬枣果实硬度,减少转红率和失重,抑制丙二醛含量的上升及多聚半乳糖醛酸酶活性的提高,抑制果实中可溶性固形物及Vc含量的下降,提高了冬枣的苯丙氨酸解氨酶的活性。研究表明,金褐霉素在不损害果实质量的前提下,能够有效地控制冬枣采后腐烂,具有较好的保鲜效果。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金褐霉素论文参考文献
[1].宋威.金褐霉素对冬枣的保鲜效果及机制研究[D].辽宁大学.2016
[2].魏杰,宋威,张国坤,张潇.金褐霉素和纳他霉素对冬枣品质及代谢相关酶的影响[J].食品科学技术学报.2015
[3].魏杰,宋威,石佳.金褐霉素的特性及生产研究进展[J].辽宁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
[4].魏杰,宋威,石佳.金褐霉素高产相关基因的筛选与表达[J].食品科学.2014
[5].李辉,魏杰,孟宪军.金褐霉素高产菌株复合诱变选育的研究[J].食品研究与开发.2013
[6].魏杰,金爽,孟宪军,王秋雨.发酵液中金褐霉素提取工艺的优化及鉴定[J].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2013
[7].孟宪军,王琼,魏杰.大孔树脂纯化金褐霉素的研究[J].食品工业科技.2010
[8].魏杰,孟宪军.前体对金褐霉素生物合成的影响[J].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2009
[9].魏杰.金褐霉素基因工程菌的构建及表达产物的纯化[D].沈阳农业大学.2009
[10].魏杰,孟宪军,姜秋实,刘宏生.金褐霉素高产菌株的选育及发酵条件的优化[J].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