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汞毒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甲基汞,硫氢化钠,拮抗作用,组织汞质量分数
汞毒性论文文献综述
李志强,韩俊艳,郭宇俊,何丹,李柏杨[1](2019)在《硫化氢对甲基汞毒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讨硫化氢供体硫氢化钠(NaHS)对甲基汞毒性的影响,选取小白鼠为测试动物.对小白鼠以0.5 mg·kg~(-1)氯化甲基汞溶液每日灌胃(染毒),1 h后分别再以1 mg·kg~(-1)与5 mg·kg~(-1)硫氢化钠溶液灌胃,连续实验14 d.测定脑、肝组织汞质量分数并观察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显示,5 mg·kg~(-1)硫氢化钠处理组小白鼠肝组织和脑组织汞质量分数较氯化甲基汞染毒组显着降低(p<0.05),且肝、脑组织病理切片病理变化有明显改善,说明硫化氢对甲基汞毒性有改善作用.(本文来源于《沈阳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4期)
任中华[2](2019)在《褐牙鲆早期生活史阶段的抗氧化和免疫系统对甲基汞毒性的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甲基汞(Methylmercury,MeHg)是海洋中普遍存在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对海洋生物的生命过程和人类的水产食品安全构成潜在威胁,这也引发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本研究以褐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早期生活史阶段(Early life stage,ELS)为研究对象,通过急性毒性实验(胚胎:0-24μg/L,48 h;仔鱼:0-30μg/L,96 h)分别计算褐牙鲆胚胎和仔鱼的MeHg半致死浓度(Lethal concentration of 50%,LC_(50));通过亚急性毒性实验(0-15μg/L;胚胎-仔鱼卵黄囊基本消失,128h)分析MeHg对褐牙鲆胚胎-仔鱼阶段发育、存活和生长过程的毒性效应;通过MeHg对仔鱼的慢性毒性实验(0-10.0μg/L,胚胎-仔鱼着底,35 d),分析MeHg对褐牙鲆仔鱼抗氧化能力、脂质过氧化(Lipid peroxidation,LPO)水平、免疫功能和生长的影响;通过MeHg对幼鱼的慢性毒性实验(0-20.0μg/L,30 d),分析MeHg对褐牙鲆幼鱼不同组织抗氧化能力和免疫功能的影响,分析MeHg在幼鱼体内蓄积的组织特异性,以及MeHg对幼鱼生长的影响。以上研究结果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MeHg对褐牙鲆ELS生长、发育和存活过程和重要生理功能的毒性效应,探讨MeHg对鱼类的致毒机制,为研究近海污染条件下鱼类资源关键补充过程的衰退机理提供科学依据,也为海洋环境污染检测技术体系的构建提供理论依据。甲基汞急性毒性实验结果表明:MeHg对褐牙鲆胚胎的24 h-、48 h-LC_(50)分别为17.4、15.3μg/L,对仔鱼的24 h-、48 h-、72 h-、96 h-LC_(50)分别为22.3、20.7、19.0、16.3μg/L,胚胎对MeHg的毒性更敏感。甲基汞亚急性毒性实验结果表明:当暴露浓度≥13μg/L时,胚胎和仔鱼的累积死亡率和仔鱼的累积畸形率均显着升高,而仔鱼的最终体长和卵黄囊吸收率均显着降低,4个生物学指标均表现出显着的浓度制约性,可作为有效的生物学指标应用于评估MeHg对褐牙鲆ELS的毒性效应。然而,MeHg对胚胎的累积孵化率无显着影响,但胚胎在15μg/L浓度组的孵化比例相比对照组显着升高。亚急性毒性实验中设置的MeHg暴露浓度均低于胚胎和仔鱼的LC_(50),可能尚未达到抑制胚胎孵化率的阈值,但高浓度的MeHg暴露(15μg/L)能延长胚胎的孵化时间,对其孵化过程产生不利影响。甲基汞对褐牙鲆仔鱼的慢性实验结束后,仔鱼体内的MeHg蓄积量与暴露浓度呈正相关,浓度制约性显着;仔鱼的生长在≥1.0μg/L浓度组受抑制。相比对照组,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性在各个MeHg浓度组差异均不显着,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和谷胱甘肽还原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GR)活性均在10.0μg/L浓度组显着升高,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GPx)活性和脂质过氧化(Lipid peroxidation,LPO)水平均在≥1.0μg/L浓度组显着升高。除了sod之外,抗氧化相关基因(cat和gpx,10.0μg/L;gr,≥1.0μg/L)表达量均显着升高。此外,溶菌酶(Lysozyme,LZM)含量在10.0μg/L浓度组相比对照组显着升高,而免疫球蛋白M(Immunoglobulin,IgM)含量却在10.0μg/L浓度组显着降低。随着暴露浓度升高,免疫相关基因(hsp70,0.1和10.0μg/L;lzm和il-1β,≥1.0μg/L;il-6和tnf-α,10.0μg/L)表达量显着升高,而igm表达量却在≥0.1μg/L浓度组显着降低。总体而言,当暴露浓度≥1.0μg/L时,MeHg对仔鱼造成氧化压力,而当暴露浓度达到10.0μg/L时,MeHg对仔鱼产生免疫毒性。此外,抗氧化和免疫生物标志物的活性(含量)变化与抗氧化和免疫相关基因的表达量变化基本保持同步,共同抵御MeHg暴露对仔鱼产生的氧化压力和免疫毒性,而这些指标对MeHg的毒性响应敏感,可作为有效的指标用于MeHg对鱼类ELS的毒性效应研究。甲基汞对褐牙鲆幼鱼的慢性实验结束后,幼鱼体内MeHg蓄积量具有显着的浓度制约性和组织特异性,各个组织内的MeHg蓄积量均随MeHg暴露浓度的升高而升高,各组织对MeHg的蓄积能力总体上呈肝脏>鳃>脾脏>肌肉的趋势。肝脏的LPO水平高于鳃和肌肉,其抗氧化能力生物标志物对MeHg暴露相比鳃和肌肉组织更敏感。具体而言,肝脏内4种抗氧化剂的活性(含量)均在低浓度组被诱导升高,但在高浓度组其活性(含量)被抑制;鳃内CAT活性在各个实验组均无显着差异,但其它3种抗氧化剂的活性(含量)表现出在低浓度组被诱导升高而高浓度组被抑制的趋势;肌肉内CAT活性在各个处理组无显着差异,但其它3种抗氧化剂的活性(含量)在各个浓度组均被诱导升高。此外,肝脏、鳃和脾脏的免疫功能生物标志物活性(含量)因暴露浓度而异,3种组织的酸性磷酸酶(Acid phosphatase,ACP)、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KP)和LZM对MeHg暴露敏感,能较好的反映对MeHg暴露的浓度制约关系和组织特异性。同时,当暴露浓度达到20.0μg/L时,幼鱼的生长被抑制。由此可见,褐牙鲆幼鱼抗氧化能力(SOD、CAT、Glutathione S-transferase(GST)、Glutathione(GSH))和免疫功能生物标志物(ACP、AKP、LZM),均可作为有效的生物标志物用于MeHg对海水鱼类的毒性效应研究。(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期刊2019-06-01)
李志强,韩俊艳,郭宇俊,何丹[3](2018)在《汞毒性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汞主要以元素汞、无机汞与有机汞3种形态存在,可对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危害,具有复杂的毒性作用机制。对汞污染的来源、汞中毒症状、汞毒代动力学及毒理机制作进行了综述,以期为相关研究者提供一定的参考。(本文来源于《畜牧与饲料科学》期刊2018年12期)
李志强[4](2018)在《硫化氢对甲基汞毒性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以硫化氢(H_2S)供体硫氢化钠(NaHS)为研究对象,分别考察NaHS对注射染毒氯化甲基汞小鼠、NaHS同时给药对经口染毒氯化甲基汞小鼠、NaHS对氯化甲基汞染毒后小鼠的组织汞水平及氧化损伤的影响,探讨其对甲基汞积蓄及对机体损伤的修复作用,从而为研究甲基汞中毒治疗新途径提供理论研究基础。1.NaHS对注射染毒氯化甲基汞小鼠组织汞及氧化损伤的影响采用皮下注射氯化甲基汞溶液对小鼠染毒,给药组灌胃给予NaHS,14 d后探究NaHS对注射染毒氯化甲基汞小鼠组织汞及氧化损伤的影响。结果显示,与染毒组小鼠比较,NaHS干预组小鼠体重增加,5 mg/kg NaHS组小鼠肝脏、肾脏、脑组织汞含量显着下降,1 mg/kg NaHS组小鼠汞含量变化不显着;各NaHS干预组血清抗氧化酶及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力显着上升,丙二醛显着含量下降,血清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尿素氮及血肌酐含量均显着下降,5 mg/kg NaHS作用较明显。2.NaHS同时给药对经口染毒氯化甲基汞小鼠组织汞及氧化损伤的影响小鼠每日连续灌胃氯化甲基汞溶液染毒,同时每日灌胃给予NaHS,14 d后考察NaHS同时给药对经口染毒氯化甲基汞小鼠组织汞及氧化损伤的影响。结果显示,氯化甲基汞染毒组小鼠体重显着下降,5 mg/kg NaHS组小鼠体重较染毒组显着增加。与染毒组比较,5 mg/kg NaHS组较染毒组小鼠组织汞含量显着下降,血清抗氧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及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力显着提高,丙二醛含量显着下降,血清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尿素氮及血肌酐含量均显着下降。病理切片显示1 mg/kg与5 mg/kg NaHS能不同程度修复小鼠肝、肾、脑组织病理损伤,5 mg/kg NaHS修复作用较1 mg/kg更好。3.NaHS对氯化甲基汞经口染毒后小鼠组织汞及氧化损伤的影响连续灌胃氯化甲基汞染毒7 d后连续灌胃给予NaHS,考察给予NaHS 7 d和14 d后NaHS对氯化甲基汞染毒后小鼠组织汞及氧化损伤的影响。结果显示,给药7 d后,与染毒组比较,1 mg/kg NaHS组和5 mg/kg NaHS组小鼠各项指标较染毒组均无显着差异。给药14 d后,1 mg/kg NaHS给药组各项指标亦无显着变化,5 mg/kg NaHS组组织汞含量与与染毒组比较均显着下降,抗氧化酶活力显着上升,丙二醛显着含量下降,谷草转氨酶、尿素氮、及血肌酐含量均显着下降,病理切片显示各组小鼠肝、肾、脑组织均未见明显病理损伤。综上所述,NaHS对甲基汞毒性作用有一定修复和改善。(本文来源于《沈阳大学》期刊2018-12-28)
谷珊珊[5](2017)在《抗汞益生乳酸菌筛选及其缓解汞毒性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重金属污染由于其不可生物降解性、危险性和毒害性不仅使环境受到破坏,更威胁到了人类和动物的公共健康。汞是机体内一种非必需的重金属元素,可以通过食物链积累,大大增加机体受到损害的风险。本研究旨在分离、筛选耐汞益生乳酸菌,完善乳酸菌解重金属中毒的机理,同时为解汞中毒提供一个新的思路及理论基础,为将来乳酸菌作为生物制剂或者动物饲料中的添加剂打下基础。本试验从健康动物肠道内容物中分离出有耐汞特性的乳酸菌,对分离出的菌株进行鉴定及益生试验进行筛选,挑选出具有优良耐汞性能的益生菌株,筛选抗性基因,随后进行动物试验,通过抗氧化应激、细胞因子的检测及p38 MAPK和NF-κB通路的表达来探究筛选的益生乳酸菌解重金属汞中毒的机理。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从健康的猪、马、牛、羊、犬和鸡肠道内容物中共分离出83株耐汞(25mg/L)菌株,经触酶试验、革兰氏染色、耐酸、耐胆盐试验共筛选出21株触酶试验阴性、耐强酸(pH=2)、耐高浓度胆盐(0.8%)的革兰氏阳性菌。(2)经抑菌试验、药敏试验、体外抗氧化试验及汞离子吸附能力测定筛选出4株能够对五种致病菌标准菌株有抑制作用、对抗生素普遍敏感、有较优良体外抗氧化能力且在体外对汞离子吸附能力在90%以上的优势菌株。(3)经分子生物学鉴定,四株菌株分别为两株短乳杆菌(Lactobacillus brevis)、一株嗜淀粉乳杆菌(Lactobacillus amylovorus)、一株约氏乳杆菌(Lactobacillus johnsonii)。(4)对4株乳酸菌进行汞及其他重金属MIC测定,结果显示菌株耐汞能力在50~58 mg/L,同时对硒、镉和镍都有不同程度的耐受能力。(5)综合体外各项指标的结果,选出最优菌株23017进行抗性基因的筛选,结果显示抗性基因开放阅读框区域与乳酸菌水通道蛋白Aqy1基因相似度为96%~100%,证实为水通道蛋白Aqy1基因。(6)测定小鼠的半数致死量为52.69mg/kg,建立急性汞中毒小鼠模型,采用筛选出的最优势菌株短乳杆菌23017进行益生菌缓解金属汞中毒的动物试验,有如下结果:a急性汞中毒可使小鼠体重大幅度减轻,短乳杆菌23017可以有效减缓体重下降;b通过病理切片显示短乳杆菌23017可有效缓解急性汞中毒引起的机体肝脏、肾脏以及肠道的损伤;c急性汞中毒后可以在肝脏、肾脏部位形成蓄积,部分可通过粪便排出体外,短乳杆菌23017可加速汞的排出,减少肝脏和肾脏的负担;d短乳杆菌23017可加速急性汞中毒后引起的体内氧化-抗氧化系统平衡的恢复;e短乳杆菌23017可使急性汞中毒引起的促炎、抑炎因子以及紧密结合蛋白的调控失衡得到缓解。f急性汞中毒可以使p38 MAPK通路和NF-κB通路激活,短乳杆菌23017可以调节相关细胞因子及蛋白表达以缓解炎性通路带来的损伤。(本文来源于《东北农业大学》期刊2017-06-01)
王祖光,崔丽巍,赵甲亭,李云云,徐小晗[6](2016)在《硒对汞毒性的拮抗作用及机理》一文中研究指出硒是一种生物必需微量元素,而汞是剧毒重金属元素之一.硒、汞相互作用一直备受国内外研究者关注.本文系统概括了人体、动植物及生态系统中硒、汞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探讨了硒、汞相互作用的机制,以期为利用硒降低汞的毒性提供理论基础,为降低汞对人体及环境健康的危害和国家汞污染治理提供技术支持.(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化学》期刊2016年07期)
何晓敏[7](2015)在《叁例外用药引起的汞毒性皮炎》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使用不明成分外用药治疗皮肤病,有可能导致汞中毒。应及时治疗。方法:根据病人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驱汞治疗。结果:经过治疗体内汞达到正常水平,并使其因汞引起的皮肤改变好转,最终治愈出院。结论:使用含有汞成分的外用药涂抹受损皮肤,可引起汞中毒。(本文来源于《大家健康(学术版)》期刊2015年07期)
朱泓,杨祖菁,惠宁,刘军霞[8](2014)在《孕期补锌对汞毒性的拮抗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孕期补锌对母儿汞毒性的拮抗作用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根据母血汞值选取病例组(妊娠中、晚期母血汞≥5.8μg/L)、治疗组(妊娠中期母血汞≥5.8μg/L,从妊娠16周起,每日补充锌元素10.6mg直至分娩)、对照组(妊娠中、晚期母血汞正常)孕妇各30例,观察3组孕妇汞、锌水平变化及妊娠结局;应用蛋白质印迹法分析3组胎盘组织凋亡相关蛋白Bcl-2、Bax表达水平,应用原位末端标记法检测3组胎盘组织凋亡细胞阳性率。结果治疗组妊娠晚期母血汞水平[(3.42±0.52)μg/L]低于病例组[(6.16±0.32)μg/L,P<0.05],同时也较妊娠中期[(6.15±0.26)μg/L]下降(P<0.05);而血锌水平[(671.34±44.65)μg/L]则高于病例组[(483.25±62.20)μg/L,P<0.05],同时也较妊娠中期[(480.73±60.64)μg/L]升高(P<0.05)。病例组早产、胎膜早破、小于胎龄儿的发生率均高于治疗组(P均<0.05)。病例组胎盘组织凋亡细胞阳性率[(35.20±4.96)%]高于治疗组[(13.47±2.43)%]和对照组[(13.27±2.21)%,P均<0.05],促凋亡蛋白Bax的表达水平(3 110.38±136.09)也高于治疗组(2 015.76±177.63)和对照组(2 009.90±152.61,P均<0.05),而凋亡抑制蛋白Bcl-2的表达水平(2 055.97±280.82)则低于治疗组(5 187.93±247.89)和对照组(5 308.83±259.97,P均<0.05)。结论孕期补锌可拮抗汞对母儿的毒性作用,其机制可能与锌同时上调Bcl-2表达及下调Bax表达从而抑制细胞凋亡有关。(本文来源于《第二军医大学学报》期刊2014年03期)
朱泓,杨祖菁,惠宁,刘军霞[9](2014)在《孕期补锌对母胎汞毒性的拮抗作用及其抗氧化损伤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孕期补锌对孕妇及胎儿的汞毒性的拮抗作用及其抗氧化损伤机制。方法根据孕中、晚期孕妇的血汞值选取病例组、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比较3组孕妇的血汞、血锌水平以及新生儿生长发育指标;应用脂质过氧化试剂盒检测3组胎盘的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丙二醛(MDA)表达水平。结果治疗组孕晚期母血中汞质量浓度显着低于病例组,锌质量浓度高于病例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孕晚期母血中汞质量浓度低于孕中期,锌质量浓度高于孕中期,差异也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新生儿的头围、身长、出生体质量优于病例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胎盘的GSH-PX、SOD和CAT活性高于病例组,但低于正常组;治疗组胎盘的MDA含量低于病例组,但高于正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孕期补锌可拮抗汞对孕妇及胎儿的毒性作用,锌的抗氧化损伤作用是其重要机制之一。(本文来源于《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期刊2014年02期)
路艳丽[10](2013)在《拔毒生肌散的毒性特点及方中炉甘石对汞毒性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应用红粉、轻粉、朱砂等含汞成分中药及其制剂治疗慢性难愈性皮肤溃疡是中医外科的特色之一。但因其含有汞、铅等重金属成分,加之没有明确的使用剂量和周期,存在较大的安全性隐患,使该类传统外用制剂的临床应用和推广受到了限制。本研究选择来源于古代外科名方“生肌散”的拔毒生肌散(Badu Shengji San,BDSJS)为代表药物,研究其毒性特点,以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基础研究数据。目前,国内对含汞外用制剂反复用药后的毒性特点尚无报道。国外最新研究发现ZnCl2对HgCl2引起的乳鼠肾损伤具有保护作用。提示,锌对汞诱发的肾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本课题前期研究已证明汞是BDSJS的主要毒性成分,肾脏是其主要毒性靶器官,且方中的配伍药味能够减轻汞所致的肾损伤。在配伍药味中,炉甘石(煅)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锌。由此我们在前期研究基础上进行推论,认为以锌为主要成分的炉甘石可能是BDSJS中汞成分的减毒药味。基于以上认识,本研究以含汞成分的红粉作为染毒药物,观察炉甘石对破损皮肤大鼠肾损伤的影响,探讨其对汞代谢方面的可能影响及其机制。目前,国内对炉甘石及锌降低汞毒性及其配伍减毒机制尚无报道。本论文包括两个部分:BDSJS的毒性特点和方中炉甘石对汞毒性的影响。1BDSJS的毒性特点研究1.1对破损皮肤大鼠反复给药汞成分在体内的蓄积情况研究目的观察BDSJS反复给药后汞成分在大鼠体内的蓄积情况,明确BDSJS的安全剂量、用药周期及毒性可逆程度。方法采用破损皮肤大鼠模型,分别以高、中、低剂量的100、50、25mg/kg BDSJS涂敷于大鼠背部破损皮肤给药区,敷药后固定24h,每日给药1次,连续给药4周。检测给药4周、停药4周及停药8周大鼠血、尿、肾皮质中的汞含量,观察汞成分在破损皮肤大鼠体内的蓄积情况,并以肾早期损伤指标尿视黄醇结合蛋白(RBP)、N-乙酰-p-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和β2-微球蛋白(β2-MG)含量、肝肾功能、凝血时间及肾组织形态学变化为肾毒性指标,评价汞蓄积是否可造成肾组织的损伤及其严重程度。结果与破损皮肤对照组比较,用药4周BDSJS高、中、低剂量组大鼠的血汞、尿汞、肾汞含量均明显升高,且升高呈剂量依赖性;停药4周,BDSJS各组大鼠的血汞含量均已恢复至正常水平,尿汞含量下降80-90%,肾汞含量下降50%以上;停药8周, BDSJS各组大鼠尿汞均恢复至正常水平,肾汞下降70%以上,但仍有一定蓄积。BDSJS高剂量组给药4周,在肾汞含量为(47.99±15.66)ng/g,血汞含量为(72.06±18.03)ng/g,尿汞含量为(1278.84±711.82)ng/mL时,大鼠出现肾脏系数和β2-MG含量的明显升高,肾组织病理检查见少数大鼠出现肾小管上皮细胞肿胀;停药4周,肾汞含量为(20.43±5.09)ng/g,尿汞含量为(82.70±25.83)ng/mL,血汞含量为(5.59±0.94)ng/mL(基本恢复正常水平)时,肾脏系数、尿P2-MG及肾组织形态基本恢复正常;停药8周,虽肾组织中汞仍有一定蓄积,含量为(18.60±12.35)ng/g,但尿β2-MG及肾组织形态恢复正常。中、低剂量组大鼠在给药4周,血汞分别为(38.44±28.72)ng/g和(26.63±18.67)ng/g,尿汞分别为(380.80±119.32) ng/mL和(239.53±110.34)ng/mL,肾汞含量分别为(31.27±11.21)μg/g和(11.93±3.12)μg/g,但肾脏系数及尿P2-MG未见明显差异。结论BDSJS连续外敷4周,可造成汞在破损皮肤大鼠血液及肾脏中的蓄积,主要蓄积在肾脏;血中汞的清除较快,停药4周基本恢复到正常水平;停药8周,BDSJS中、低剂量组大鼠尿汞恢复至正常水平,肾脏中汞的清除超过70%,但仍有一定蓄积;BDSJS高剂量100mg/kg可造成肾小管的轻度损伤,但其损伤是可逆的,停药4周后可基本恢复,中剂量50mg/kg为其安全剂量。1.2BDSJS对慢性皮肤溃疡患者汞成分在机体内的蓄积情况研究目的采用动物安全性评价得出的安全剂量和用药周期,观察慢性下肢疮疡患者以BDSJS外敷治疗4周及停药后汞在体内的蓄积情况,为制定临床安全剂量和给药周期提供依据。方法入组患者每日给药1次,或视患者创面情况隔日换药1次,以0.28mg/cm2/d的剂量治疗4周,测定患者治疗前、治疗4周、停药2周及停药6周的血汞及尿汞含量,并以血清ALT、AST、BUN、Cr、尿NAG及β2-MG为毒性观察指标,评价汞蓄积对患者肝、肾功能指标的影响。结果外敷BDSJS治疗慢性皮肤溃疡,患者在用药4周血汞含量为(8.10±14.81)ng/mL,尿汞含量为(11.51±17.75)ng/mL,与治疗前比较,血汞含量有升高趋势,尿汞含量明显升高;停药2周和停药6周,患者血汞及尿汞含量未见明显升高。与治疗前比较,治疗4周、停药2周及停药6周,血清中ALT、AST、BUN、Cr及尿β2-MG含量未见明显升高;治疗4周,患者尿NAG含量明显升高,停药2周,尿NAG含量有升高趋势,停药6周,尿NAG含量未见明显升高。结论慢性难愈性下肢溃疡患者20例,患处外敷BDSJS,以0.28mg/cm2/d剂量用药4周,在患者尿中检测到汞含量明显升高,血汞含量有升高趋势;停药6周,患者血汞及尿汞基本恢复至正常水平。但治疗期及停药期BDSJS均未造成肝肾功能的明显异常,提示,汞在机体内短时间蓄积(血汞含量低于8.1ng/mL,尿汞低于含量11.5ng/mL)不会导致肾损伤。该研究结果进一步证实,动物安全性实验得出的安全剂量和周期对临床用药具有指导作用。1.3对不同皮肤损伤条件大鼠的肾毒性差异目的比较BDSJS对不同皮肤损伤条件大鼠的肾毒性差异。方法采用BDSJS的毒性剂量,以肾脏系数、尿RBP、NAG含量及肾组织的病理形态为肾毒性观察指标,比较其对破损皮肤和疮疡皮肤两种不同皮肤损伤条件大鼠的肾毒性差异。结果与破损皮肤对照组比较,破损皮肤+BDSJS240mg/kg组大鼠的尿NAG、RBP含量明显升高,破损皮肤+BDSJS120mg/kg组大鼠的尿NAG. RBP含量有升高趋势,但未见显着性差异。与溃疡皮肤组比较,溃疡皮肤+BDSJS240及溃疡皮肤+BDSJS120mg/kg组大鼠的尿NAG、RBP含量均见明显升高。与相同给药剂量的破损皮肤组大鼠比较,疮疡皮肤模型大鼠给予BDSJS240mg/kg与120mg/kg,大鼠的肾脏系数、尿RBP含量均明显升高,肾组织病理学检查见肾小管扩张及上皮细胞出现肿胀、脱落或呈空泡变等明显病变。结论相同给药剂量下,BDSJS对疮疡皮肤大鼠的肾毒性高于其对破损皮肤大鼠的肾毒性。提示,临床应用含汞制剂应高度重视创面深度对药物吸收和汞蓄积的影响。2炉甘石对BDSJS中汞成分毒性的影响2.1炉甘石对红粉所致破损皮肤大鼠肾毒性的影响目的探讨炉甘石对破损皮肤大鼠汞染毒所致肾损伤有无保护作用。方法采用破损皮肤大鼠模型,以BDSJS的红粉作为汞染毒药物,以肾脏系数、尿NAG、 RBP含量及肾病理组织形态学为毒性评价指标,探讨炉甘石对汞引起的肾毒性是否具有减毒作用。结果与破损皮肤对照组比较,连续给药2周,红粉24mg/kg(累计剂量336mg/kg)剂量组大鼠的肾脏系数和尿NAG、RBP含量明显升高;等剂量炉甘石组大鼠的肾脏系数、尿NAG、RBP含量均无明显改变;红粉+炉甘石组大鼠的肾脏系数及尿NAG含量明显升高,RBP含量有升高趋势;与等剂量的红粉组比较,红粉+炉甘石组大鼠的肾脏系数有降低趋势。与破损皮肤对照组比较,给药1周,红粉20mg/kg(累计剂量140mg/kg)可导致大鼠的肾脏系数明显升高,尿NAG有升高趋势,红粉+炉甘石组大鼠的肾脏系数明显升高,尿NAG含量有下降趋势。与等剂量的红粉组比较,红粉+炉甘石组大鼠肾脏系数有降低趋势,NAG含量明显下降。结论:炉甘石对汞具有一定的减毒作用,但其减毒作用与汞的用量及使用周期有关。2.2炉甘石对汞代谢的影响目的探讨炉甘石对汞代谢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以破损皮肤大鼠为模型,以BDSJS中的红粉为汞染毒药物,测定血汞、尿汞、肾汞含量,采用颈动脉插管技术,观察不同时间点血汞浓度的变化,同时采用超滤法测定血浆蛋白结合率,以探讨炉甘石对血汞吸收、肾汞蓄积、尿汞排泄的影响及其机制;以GSH、MDA、T-SOD、Cu-ZnSOD及ATP含量为指标,观察炉甘石对破损皮肤大鼠汞染毒大鼠自由基代谢的影响。结果血、尿、肾组织的汞含量:红粉24mg/kg连续用药2周(累计剂量336mg/kg)及20mg/kg用药1周(累计剂量140mg),可造成破损皮肤大鼠血汞、尿汞及肾汞含量升高;红粉累计剂量336mg/kg时,等剂量的炉甘石对红粉组大鼠的血汞、尿汞、肾汞含量无明显影响;红粉累积剂量为140mg/kg时,等剂量的炉甘石可使红粉组大鼠血汞含量下降,尿汞、肾汞含量有升高趋势。不同时间点炉甘石对血汞浓度的影响:单次给药后,红粉组及红粉+炉甘石组大鼠的血汞浓度逐渐增加,红粉组大鼠去药8h血汞浓度达到最高值;炉甘石组大鼠去药4h血汞达到最高值,此后血汞水平逐渐下降。血浆蛋白结合率:在大鼠及正常人血浆中,与汞25ng/L组比较,汞25ng/L+锌组的血浆蛋白结合率有下降趋势;在人血清白蛋白(HSA)中,与汞25ng/L组比较,汞25ng/L+锌组的血浆蛋白的结合率明显下降。提示,在低剂量范围内,锌可能通过与汞竞争结合白蛋白,降低汞的血浆蛋白结合率。对自由基代谢的影响:与破损皮肤对照组比较,红粉20mg/kg组大鼠肾组织的MDA水平和Na+K+-ATPase活力水平明显升高,SOD、GSH水平未见明显改变;与红粉组比较,红粉+炉甘石组大鼠的肾组织MDA水平和Na+K+-ATPase活力水平明显下降,T-SOD及Cu-ZnSOD水平有升高趋势,GSH无明显改变。结论炉甘石对汞具有一定的减毒作用,其机制可能是通过竞争机制降低汞与血浆白蛋白的结合,从而降低血汞浓度,加速尿汞排泄;同时锌还可通过降低汞引起大鼠肾组织MDA含量、提高SOD含量,参与自由基的代谢,保护肾组织的氧化损伤而发挥减毒作用。2.2锌对肾小管上皮细胞汞毒性损伤的影响目的从体外角度探讨锌对人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HK-2)汞毒性损伤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以氯化汞(HgCl2)及氯化锌(ZnCl2)作为汞离子和锌离子的供体,采用MTT及LDH释放率法筛选HgCl2和ZnCl2的作用浓度,并以此为基础借助高内涵成像分析技术,以细胞数、DNA含量、线粒体膜电位及细胞膜通透性为指标,探讨不同剂量的锌对汞染毒HK-2细胞的毒性作用。结果与对照组细胞比较,HgCl210、20、30μmol/L能够明显降低细胞数、增加DNA含量、线粒体膜电位、细胞膜通透性,并具有剂量依赖性;HgCl20.0μmol/L可导致HK-2细胞的膜电位明显升高,对DNA含量、细胞数及通透性均无明显影响;ZnCl20.1μmol/L对HK-2细胞的细胞数、DNA含量、线粒体膜电位及通透性均无明显影响。与对照组细胞比较,ZnCl210、20μmol/L能够明显抑制HgCl210、20μmol/L引起的DNA含量的异常增高,增强细胞线粒体膜电位及通透性的增高;HgCl20.01μmol/L+ZnCl20.1μmol/L可致细胞数明显下降,细胞线粒体膜电位和膜通透性明显升高。结论HgCl2可造成HK-2细胞损伤;一定剂量的ZnCl2能够拮抗HgCl2引起的细胞DNA含量升高,但同时可造成细胞膜通透性及线粒体膜电位的升高。因此,在细胞水平,ZnCl2可能对HgCl2不具有直接减毒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中医科学院》期刊2013-06-02)
汞毒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甲基汞(Methylmercury,MeHg)是海洋中普遍存在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对海洋生物的生命过程和人类的水产食品安全构成潜在威胁,这也引发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本研究以褐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早期生活史阶段(Early life stage,ELS)为研究对象,通过急性毒性实验(胚胎:0-24μg/L,48 h;仔鱼:0-30μg/L,96 h)分别计算褐牙鲆胚胎和仔鱼的MeHg半致死浓度(Lethal concentration of 50%,LC_(50));通过亚急性毒性实验(0-15μg/L;胚胎-仔鱼卵黄囊基本消失,128h)分析MeHg对褐牙鲆胚胎-仔鱼阶段发育、存活和生长过程的毒性效应;通过MeHg对仔鱼的慢性毒性实验(0-10.0μg/L,胚胎-仔鱼着底,35 d),分析MeHg对褐牙鲆仔鱼抗氧化能力、脂质过氧化(Lipid peroxidation,LPO)水平、免疫功能和生长的影响;通过MeHg对幼鱼的慢性毒性实验(0-20.0μg/L,30 d),分析MeHg对褐牙鲆幼鱼不同组织抗氧化能力和免疫功能的影响,分析MeHg在幼鱼体内蓄积的组织特异性,以及MeHg对幼鱼生长的影响。以上研究结果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MeHg对褐牙鲆ELS生长、发育和存活过程和重要生理功能的毒性效应,探讨MeHg对鱼类的致毒机制,为研究近海污染条件下鱼类资源关键补充过程的衰退机理提供科学依据,也为海洋环境污染检测技术体系的构建提供理论依据。甲基汞急性毒性实验结果表明:MeHg对褐牙鲆胚胎的24 h-、48 h-LC_(50)分别为17.4、15.3μg/L,对仔鱼的24 h-、48 h-、72 h-、96 h-LC_(50)分别为22.3、20.7、19.0、16.3μg/L,胚胎对MeHg的毒性更敏感。甲基汞亚急性毒性实验结果表明:当暴露浓度≥13μg/L时,胚胎和仔鱼的累积死亡率和仔鱼的累积畸形率均显着升高,而仔鱼的最终体长和卵黄囊吸收率均显着降低,4个生物学指标均表现出显着的浓度制约性,可作为有效的生物学指标应用于评估MeHg对褐牙鲆ELS的毒性效应。然而,MeHg对胚胎的累积孵化率无显着影响,但胚胎在15μg/L浓度组的孵化比例相比对照组显着升高。亚急性毒性实验中设置的MeHg暴露浓度均低于胚胎和仔鱼的LC_(50),可能尚未达到抑制胚胎孵化率的阈值,但高浓度的MeHg暴露(15μg/L)能延长胚胎的孵化时间,对其孵化过程产生不利影响。甲基汞对褐牙鲆仔鱼的慢性实验结束后,仔鱼体内的MeHg蓄积量与暴露浓度呈正相关,浓度制约性显着;仔鱼的生长在≥1.0μg/L浓度组受抑制。相比对照组,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性在各个MeHg浓度组差异均不显着,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和谷胱甘肽还原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GR)活性均在10.0μg/L浓度组显着升高,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GPx)活性和脂质过氧化(Lipid peroxidation,LPO)水平均在≥1.0μg/L浓度组显着升高。除了sod之外,抗氧化相关基因(cat和gpx,10.0μg/L;gr,≥1.0μg/L)表达量均显着升高。此外,溶菌酶(Lysozyme,LZM)含量在10.0μg/L浓度组相比对照组显着升高,而免疫球蛋白M(Immunoglobulin,IgM)含量却在10.0μg/L浓度组显着降低。随着暴露浓度升高,免疫相关基因(hsp70,0.1和10.0μg/L;lzm和il-1β,≥1.0μg/L;il-6和tnf-α,10.0μg/L)表达量显着升高,而igm表达量却在≥0.1μg/L浓度组显着降低。总体而言,当暴露浓度≥1.0μg/L时,MeHg对仔鱼造成氧化压力,而当暴露浓度达到10.0μg/L时,MeHg对仔鱼产生免疫毒性。此外,抗氧化和免疫生物标志物的活性(含量)变化与抗氧化和免疫相关基因的表达量变化基本保持同步,共同抵御MeHg暴露对仔鱼产生的氧化压力和免疫毒性,而这些指标对MeHg的毒性响应敏感,可作为有效的指标用于MeHg对鱼类ELS的毒性效应研究。甲基汞对褐牙鲆幼鱼的慢性实验结束后,幼鱼体内MeHg蓄积量具有显着的浓度制约性和组织特异性,各个组织内的MeHg蓄积量均随MeHg暴露浓度的升高而升高,各组织对MeHg的蓄积能力总体上呈肝脏>鳃>脾脏>肌肉的趋势。肝脏的LPO水平高于鳃和肌肉,其抗氧化能力生物标志物对MeHg暴露相比鳃和肌肉组织更敏感。具体而言,肝脏内4种抗氧化剂的活性(含量)均在低浓度组被诱导升高,但在高浓度组其活性(含量)被抑制;鳃内CAT活性在各个实验组均无显着差异,但其它3种抗氧化剂的活性(含量)表现出在低浓度组被诱导升高而高浓度组被抑制的趋势;肌肉内CAT活性在各个处理组无显着差异,但其它3种抗氧化剂的活性(含量)在各个浓度组均被诱导升高。此外,肝脏、鳃和脾脏的免疫功能生物标志物活性(含量)因暴露浓度而异,3种组织的酸性磷酸酶(Acid phosphatase,ACP)、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KP)和LZM对MeHg暴露敏感,能较好的反映对MeHg暴露的浓度制约关系和组织特异性。同时,当暴露浓度达到20.0μg/L时,幼鱼的生长被抑制。由此可见,褐牙鲆幼鱼抗氧化能力(SOD、CAT、Glutathione S-transferase(GST)、Glutathione(GSH))和免疫功能生物标志物(ACP、AKP、LZM),均可作为有效的生物标志物用于MeHg对海水鱼类的毒性效应研究。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汞毒性论文参考文献
[1].李志强,韩俊艳,郭宇俊,何丹,李柏杨.硫化氢对甲基汞毒性的影响[J].沈阳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2].任中华.褐牙鲆早期生活史阶段的抗氧化和免疫系统对甲基汞毒性的响应[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2019
[3].李志强,韩俊艳,郭宇俊,何丹.汞毒性研究进展[J].畜牧与饲料科学.2018
[4].李志强.硫化氢对甲基汞毒性的影响研究[D].沈阳大学.2018
[5].谷珊珊.抗汞益生乳酸菌筛选及其缓解汞毒性机制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7
[6].王祖光,崔丽巍,赵甲亭,李云云,徐小晗.硒对汞毒性的拮抗作用及机理[J].中国科学:化学.2016
[7].何晓敏.叁例外用药引起的汞毒性皮炎[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5
[8].朱泓,杨祖菁,惠宁,刘军霞.孕期补锌对汞毒性的拮抗作用[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14
[9].朱泓,杨祖菁,惠宁,刘军霞.孕期补锌对母胎汞毒性的拮抗作用及其抗氧化损伤机制研究[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14
[10].路艳丽.拔毒生肌散的毒性特点及方中炉甘石对汞毒性的影响研究[D].中国中医科学院.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