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体育弱势学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高校,生理性弱势学生,体育诉求,路径
体育弱势学生论文文献综述
朱海莲[1](2019)在《高校生理性弱势学生体育教育的改革诉求与优化路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生理性弱势学生是指因先天生理上的原因或后天自然灾害造成的肢残、智弱人员,也包括身体虚弱、患病、肥胖和高龄等学生。生理性弱势学生在体育技能的学习、参与方面存在短板,是一个需要帮助、支持的特殊群体。在新时代背景下生理性弱势学生对体育教育改革方面提出了实现教育公平、促进全面发展、构建和谐健康校园等诉求。高校体育教育工作应从转变观念、完善制度、整合资源、健全诉求机制等方面改善策略,集各方之力解救其边缘地位,让生理性弱势学生同样受益于高等体育教育。(本文来源于《浙江体育科学》期刊2019年06期)
周长青[2](2019)在《高校体育弱势学生体育教育发展路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体育弱势学生享有良好的体育教育有助于教育公平的实现、是人权保证的重要内容,本研究通过对高校体育弱势人群的构成、开设体育保健课、户外活动参与的情况进行分析,进行新教学形式的探讨,来促进高校体育保健课程的建设,改善体育弱势学生的健康状态,促进该群体的社会融合。研究方法:本研究选取高校体育弱势学生(指身体处于一种弱势状态造成体育运动时处于一种相对落后以及在体制健康测试及正常体育教学中无法达标的学生群体。)为研究对象,以西安工业大学为具体案例进行调研,同时搜集多所高校针对该群体的体育教学安排情况,来分析该群体的人员构成、各高校的体育教学开展现状和该群体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现状。研究结果:1.高校体育弱势学生主要包括四类:残疾者;先天(或后天)患有疾病者;骨骼关节损伤者;体弱者及其他类。笔者实践发现高校体育弱势学生中疾病和损伤类型占比最高,残疾类型较少。2.高校体育弱势学生体育教学存在以下叁个方面的问题:(1)体育保健班的开设虽有相关法律法规的支持,但高校中该课程的开设比例、教学形式和效果都不尽如人意。主要存在以下四个问题:高校体育保健课程的开设率不高;课程大纲教材使用率低、教学内容零乱;教学环节控制不理想;缺乏专业教师和教学设施。(2)体育弱势学生课外体育活动参与度较低。高校体育弱势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频次低,锻炼形式和内容随意性大,锻炼效果不佳。多数高校没有举办过针对该群体的课外竞赛活动活动。原因有二:一是体育弱势学生在生理方面的问题会导致心理上出现自我怀疑和缺乏自信心,而在以往运动中受到的歧视或不公平待遇经历会导致其出现自我封闭;二是客观原因,如高校无障碍设施建设不足,专门体育设施的缺失,专业指导教师的缺乏,管理者的重视程度不够,体育学生家长的担心等。(3)学校与体育弱势学生间的对等位置失衡。在接受体育教育问题上,学校和学生处于对等的地位。现实中却出现了失衡:一是学校对体育弱势学生重视不够,部分高校对该群体实行免修或见习,开设体育保健课却随意缩减学时,以理论课代替实践课,不引导和鼓励体育弱势学生去参加各种体育活动,这是对弱势学生应有体育权利的剥夺;二是体育弱势学生体育权利意识薄弱,针对部分高校在体育课上的不合理安排不提出异议,使自己体育锻炼的目的没有实现,这是对自己权利的放弃。3.高校体育弱势学生体育教学改革新路径:(1)高校应重视体育弱势学生体育工作,加大师资队伍和教学设施建设力度。针对高校体育弱势学生,高校管理者应加强管控开课、教学、考核、课外活动等各个环节,保障专业教学设施的资金投入,加大专门师资的培训力度,保证体育弱势学生体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2)完善体育保健课程教学大纲、教材建设,合理安排教学内容。针对体育弱势人群的教学目标有两个:一是使学生掌握基本体育技能,养成运动习惯,改善自身健康状态;二是提升其自信心,改善其心理健康状态,加速其社会融合过程。基于此目标,鼓励教师自编教材,授课时兼顾体育实践项目和体育理论知识,同时还要注意课程难易程度,通过成功体验来提升学生自信心。(3)改进体育保健课程各教学环节的实施形式。笔者的改进措施是:课程申请环节上要求在学期前两周可申请入班,第六周后不接受入班或出班申请,第六周后出现的体弱学生需要在后面的学年中重修体育课,学期初入班但其体质在第六周后好转的弱势学生只能在下学期改选其他体育课程;教学环节中的改进是按体质将学生进行分组,实行项目上的分组教学;成绩评定环节上则加强学生平时成绩,增加成绩考核内容;对学生参与的课外体育活动也在最终成绩中有所体现。(4)推进体育保健课程与课外体育活动的结合。高校如果能制定出合理的政策去引导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会极大的改善学生的体质状况。以西安工业大学体育改革的评定学生成绩为例,将之前"考勤+考试"的模式改为"期末考试+体能测试+90km跑+竞赛"模式。其中90km跑要求在16个教学周内完成,每天要完成2公里,竞赛成绩则可通过参赛、志愿者、裁判等活动获取,均降低了体育弱势学生参与门槛。(5)建设和完善高校体育弱势学生保障体系。高校首先要建立体育弱势学生的个人档案;其次要营造良好的校园生活环境和氛围;叁是关注体育弱势学生的心理变化;最后是要持续的关注体育弱势学生的发展。研究结论:目前体育弱势学生体育教育状况有了很大改善,但还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与普通学生的体育教育水平之间还存在着很大差距。笔者希望体育弱势学生的体育教学问题能引起高校的重视,希望越来越多专业教师加入这一行业,使高校的体育教学事业迈上一个新台阶。(本文来源于《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19-11-01)
张年雷[3](2019)在《高中生体质弱势群体学生体育健康促进对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青少年的身体素质是一个国家繁荣发展的后备基础重要保障,特别是中学生的身体素质的强弱。中学是他们成长过程中生长发育最快,施加影响因素最重要的阶段。本文着眼于中学生体质弱势群体身体素质的发展状况,运用文献资料法、观察法、比较分析法、访谈法对高中生身体素质现状促进影响做基本调查。通过调查发现学生在体育运动中缺乏主观能动性,导致学生身体素质下降。建议在体育课堂上开展能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活动,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的身体素质的提高。(本文来源于《田径》期刊2019年10期)
杨攀[4](2019)在《提升体质弱势群体学生参与体育运动意识与能力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职业院校的体育教学与课外活动中,体质弱势群体学生都是不容忽视的重要群体,体育学习与课外体育活动对他们而言都面临着一定的问题,这也是体育教育改革面临的一大难题。解决好这一问题,能促进高职院校体育事业更好发展,为改革提供重要的支持,更切实地为体质弱势群体学生的健康发展提供保障,为他们以后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这也对提高这一群体参与体育活动的意识,提升这一群体参与体育活动的参与率提出更高的要求。(本文来源于《当代体育科技》期刊2019年26期)
杨攀[5](2019)在《高职院校体质弱势群体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调查》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文献资料法,针对性地对高职院校体质弱势群体学生参与体育运动或活动方面进行了调查,发现这一群体总体参与体育运动或活动的情况不理想,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这些学生更有效地参与相应的体育活动。学校层面应重视体质弱势群体学生的体育活动,密切关注,用实际行动实现对体质弱势群体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场所及设施的完善与提升,体质弱势群体学生中有部分学生对参与体育活动存在一定的心理方面的障碍,心理方面的缺失也成为了制约高职院校体质弱势群体学生们更好参与体育活动的重要因素。(本文来源于《当代体育科技》期刊2019年25期)
乐俊超,李国强,陈捷涛,邓周彬,林俊超[6](2019)在《体质弱势群体体育活动研究——以闽南理工学院财务与会计学院17级学生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大学生是新时代的主要力量,在未来社会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文章采用问卷调查法、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闽南理工学院财务与会计学院体质弱势群体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情况进行分析、对体质弱势群体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相关情况进行充分的分析与研究,文章通过对影响学生体质变化的因素,有针对性地提出建议,从而全面提升大学生体质。(本文来源于《农村经济与科技》期刊2019年16期)
卢金邦[7](2019)在《淮安市8所高校弱势群体学生体育活动的现状调查》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本文拟对淮安市8所高校弱势群体学生体育活动的现状进行调查研究,旨在更好地贯彻落实"健康第一"的教学指导思想。方法:根据各校弱势群体学生数,由各校体育教师发放调查问卷,了解弱势群体学生的分布比例,体育活动现状以及各高校的相关政策等问题。结果:弱势群体学生是高校学生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学校对弱势群体学生的体育活动重视程度不够;学校的领导要在构建弱势群体学生体育服务网络中起主导作用。(本文来源于《饮食科学》期刊2019年08期)
王相媛,吴泽晨,王浩玮,王彦臻,朱娜[8](2019)在《体育干预体质弱势学生群体身心健康的策略研究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的深化,体育干预体质弱势学生群体的身体机能及心理适应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通过分析体质弱势学生群体的身心发展特点,来探寻体育干预残疾类学生、慢性或突发疾病类学生、偏胖或偏瘦学生、身体素质差等学生身心健康的策略,初步构建体质弱势学生群体的体育干预的策略框架。(本文来源于《科教文汇(上旬刊)》期刊2019年04期)
杨冬花[9](2019)在《关于弱势群体学生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有效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我国在积极加强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对人才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体育教学的重要性突显出来。然而,现阶段我国各个教学阶段在展开体育教学的过程中,产生了弱势群体学生,这同我国传统体育课程教学存在不合理性具有紧密联系,为了实现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培养,积极加强弱势群体学生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本文来源于《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期刊2019年06期)
郑婷[10](2019)在《关注“弱势群体”,实施“靶向教学”——浅谈小学体育如何让全体学生得到发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小学体育教学中,总有一部分"弱势群体",这些"弱势群体"可能身体不好,可能心理胆怯,可能性格内向,教师只有关注了这些"弱势群体"对他们进行"靶向教学"才能培养他们的体育兴趣,才能实现体育教学的目标。(本文来源于《小学生(下旬刊)》期刊2019年02期)
体育弱势学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研究目的:体育弱势学生享有良好的体育教育有助于教育公平的实现、是人权保证的重要内容,本研究通过对高校体育弱势人群的构成、开设体育保健课、户外活动参与的情况进行分析,进行新教学形式的探讨,来促进高校体育保健课程的建设,改善体育弱势学生的健康状态,促进该群体的社会融合。研究方法:本研究选取高校体育弱势学生(指身体处于一种弱势状态造成体育运动时处于一种相对落后以及在体制健康测试及正常体育教学中无法达标的学生群体。)为研究对象,以西安工业大学为具体案例进行调研,同时搜集多所高校针对该群体的体育教学安排情况,来分析该群体的人员构成、各高校的体育教学开展现状和该群体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现状。研究结果:1.高校体育弱势学生主要包括四类:残疾者;先天(或后天)患有疾病者;骨骼关节损伤者;体弱者及其他类。笔者实践发现高校体育弱势学生中疾病和损伤类型占比最高,残疾类型较少。2.高校体育弱势学生体育教学存在以下叁个方面的问题:(1)体育保健班的开设虽有相关法律法规的支持,但高校中该课程的开设比例、教学形式和效果都不尽如人意。主要存在以下四个问题:高校体育保健课程的开设率不高;课程大纲教材使用率低、教学内容零乱;教学环节控制不理想;缺乏专业教师和教学设施。(2)体育弱势学生课外体育活动参与度较低。高校体育弱势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频次低,锻炼形式和内容随意性大,锻炼效果不佳。多数高校没有举办过针对该群体的课外竞赛活动活动。原因有二:一是体育弱势学生在生理方面的问题会导致心理上出现自我怀疑和缺乏自信心,而在以往运动中受到的歧视或不公平待遇经历会导致其出现自我封闭;二是客观原因,如高校无障碍设施建设不足,专门体育设施的缺失,专业指导教师的缺乏,管理者的重视程度不够,体育学生家长的担心等。(3)学校与体育弱势学生间的对等位置失衡。在接受体育教育问题上,学校和学生处于对等的地位。现实中却出现了失衡:一是学校对体育弱势学生重视不够,部分高校对该群体实行免修或见习,开设体育保健课却随意缩减学时,以理论课代替实践课,不引导和鼓励体育弱势学生去参加各种体育活动,这是对弱势学生应有体育权利的剥夺;二是体育弱势学生体育权利意识薄弱,针对部分高校在体育课上的不合理安排不提出异议,使自己体育锻炼的目的没有实现,这是对自己权利的放弃。3.高校体育弱势学生体育教学改革新路径:(1)高校应重视体育弱势学生体育工作,加大师资队伍和教学设施建设力度。针对高校体育弱势学生,高校管理者应加强管控开课、教学、考核、课外活动等各个环节,保障专业教学设施的资金投入,加大专门师资的培训力度,保证体育弱势学生体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2)完善体育保健课程教学大纲、教材建设,合理安排教学内容。针对体育弱势人群的教学目标有两个:一是使学生掌握基本体育技能,养成运动习惯,改善自身健康状态;二是提升其自信心,改善其心理健康状态,加速其社会融合过程。基于此目标,鼓励教师自编教材,授课时兼顾体育实践项目和体育理论知识,同时还要注意课程难易程度,通过成功体验来提升学生自信心。(3)改进体育保健课程各教学环节的实施形式。笔者的改进措施是:课程申请环节上要求在学期前两周可申请入班,第六周后不接受入班或出班申请,第六周后出现的体弱学生需要在后面的学年中重修体育课,学期初入班但其体质在第六周后好转的弱势学生只能在下学期改选其他体育课程;教学环节中的改进是按体质将学生进行分组,实行项目上的分组教学;成绩评定环节上则加强学生平时成绩,增加成绩考核内容;对学生参与的课外体育活动也在最终成绩中有所体现。(4)推进体育保健课程与课外体育活动的结合。高校如果能制定出合理的政策去引导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会极大的改善学生的体质状况。以西安工业大学体育改革的评定学生成绩为例,将之前"考勤+考试"的模式改为"期末考试+体能测试+90km跑+竞赛"模式。其中90km跑要求在16个教学周内完成,每天要完成2公里,竞赛成绩则可通过参赛、志愿者、裁判等活动获取,均降低了体育弱势学生参与门槛。(5)建设和完善高校体育弱势学生保障体系。高校首先要建立体育弱势学生的个人档案;其次要营造良好的校园生活环境和氛围;叁是关注体育弱势学生的心理变化;最后是要持续的关注体育弱势学生的发展。研究结论:目前体育弱势学生体育教育状况有了很大改善,但还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与普通学生的体育教育水平之间还存在着很大差距。笔者希望体育弱势学生的体育教学问题能引起高校的重视,希望越来越多专业教师加入这一行业,使高校的体育教学事业迈上一个新台阶。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体育弱势学生论文参考文献
[1].朱海莲.高校生理性弱势学生体育教育的改革诉求与优化路径研究[J].浙江体育科学.2019
[2].周长青.高校体育弱势学生体育教育发展路径研究[C].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019
[3].张年雷.高中生体质弱势群体学生体育健康促进对策研究[J].田径.2019
[4].杨攀.提升体质弱势群体学生参与体育运动意识与能力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9
[5].杨攀.高职院校体质弱势群体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调查[J].当代体育科技.2019
[6].乐俊超,李国强,陈捷涛,邓周彬,林俊超.体质弱势群体体育活动研究——以闽南理工学院财务与会计学院17级学生为例[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9
[7].卢金邦.淮安市8所高校弱势群体学生体育活动的现状调查[J].饮食科学.2019
[8].王相媛,吴泽晨,王浩玮,王彦臻,朱娜.体育干预体质弱势学生群体身心健康的策略研究初探[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9
[9].杨冬花.关于弱势群体学生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有效思考[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9
[10].郑婷.关注“弱势群体”,实施“靶向教学”——浅谈小学体育如何让全体学生得到发展[J].小学生(下旬刊).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