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刈割制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紫花苜蓿,刈割制度,饲草产量,饲用品质
刈割制度论文文献综述
游永亮,赵海明,李源,武瑞鑫,刘贵波[1](2018)在《刈割制度对海河平原区紫花苜蓿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2012~2015年,在海河平原区以2个苜蓿品种为材料,设置2种刈割制度,每种刈割制度下设置3种刈割次数,从苜蓿各茬次产草量、饲用品质以及农艺性状等方面研究适宜海河平原区苜蓿生产的合理刈割制度。试验结果显示:末次刈割时间确定情况下年刈割5次时产草量和粗蛋白产量最高,年刈割5次处理时产草量和年刈割4次处理差异不显着,显着高于年刈割6次处理,而粗蛋白产量显着高于年刈割4次和年刈割6次处理。两个品种粗蛋白含量、相对饲用价值(RFV值)均随着刈割次数增加而逐渐升高,饲用品质更优,表现趋势一致。综合考虑苜蓿产草量、粗蛋白产量和饲用品质,海河平原区苜蓿生产以年刈割5次为宜,建议第1茬草刈割在现蕾期,一般在5月上、中旬进行,第2茬草刈割间隔为30d,而第3茬、第4茬和第5茬草刈割间隔为40d,此种刈割方式为该地区苜蓿优质高产的合理刈割制度。(本文来源于《中国草地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刘安娜,白杨,宝音陶格涛,呼格吉勒图[2](2018)在《连年刈割制度下典型草原区羊草草原群落密度的演替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利用了自1982年起设置的典型草原区羊草(Leymus chinensis)草原割草处理32年的动态监测数据资料,连年刈割方式影响下羊草草原群落、种群、个体等不同层次的密度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与归纳。以期从不同水平揭示羊草草原割草演替的机理,为建立合理的割草制度和利用方式提供理论依据。通过分析,32年的演替化分为叁个阶段:第一阶段(1982~1991年),群落类型为羊草+大针茅(Stipa grandis)+隐子草(Cleistogenes squarrosa)+猪毛菜(Salsola collina)群落,该阶段群落密度显着下降,根茎型禾草与丛生禾草密度占比明显降低,而1.2年生植物占比显着增加。第二阶段(1992~2000年),群落类型为羊草+大针茅+冷蒿(Artemisia frigida)群落,该阶段群落密度在低水平呈现波动状态,根茎型禾草密度占比回升,一二年生植物占比显着下降。第叁阶段(2001~2013年)群落类型为羊草+糙隐子草+冷蒿群落,该阶段群落密度与第二阶段相比有所回升且呈动态平衡状态,根茎型禾草密度占比呈现动态平衡,小半灌木增加。(本文来源于《2018中国草学会年会论文集》期刊2018-11-07)
白天晓,刘安娜,郝匕台,宝音陶格涛,杨兆平[3](2017)在《刈割制度下羊草草原地上生物量的动态变化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长期定位控制试验,研究了割一年休一年刈割制度对羊草草原地上生物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演替过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1982~1998年期间植物群落地上生物量显着下降,而且与根茎型禾草地上生物量呈显着正相关。灌木半灌木和根茎型禾草与高大丛生禾草和矮丛生禾草呈不显着负相关,根茎型禾草和矮丛生禾草与杂类草呈负相关;1998~2014年期间植物群落地上生物量没有显着上升,而且与高大丛生禾草、矮丛生禾草和杂类草地上生物量呈显着正相关,根茎型禾草与高大丛生禾草和杂类草呈不显着负相关。刈割对羊草典型草原植物群落地上生物量的作用不仅受刈割制度的影响,还要受刈割年份及演替阶段的影响。(本文来源于《中国草地学报》期刊2017年06期)
郭宇[4](2017)在《不同刈割制度对谢尔塔拉草原羊草群落特征及水分利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呼伦贝尔谢尔塔拉草原羊草群落为研究对象,设置3个割草梯度样地,分别为一年割草一次的样地简称一年一割(用1G表示)、两年割草一次的样地简称两年一割(用2G表示)和常年不割草的围封羊草样地简称围封(用Y表示)。以常年不割的围封样地为对照,分析在整个生长季节内(6月、7月、8月),不同刈割频度下对羊草草原的植被、土壤水分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及其水分利用特征的影响及变化规律,为草甸草原的合理割草、合理利用水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如下:(1)相比常年不割草的植物群落,刈割使群落高度和群落生物量下降,使群落密度增加;不同植物种群高度羊草、贝加尔针茅较占优势;相对于不刈割,种群密度羊草的最高,贝加尔针茅的种群密度最低,种群生物量羊草的最高;刈割使群落中苔草、裂叶蒿等植物的重要值下降,使羊草的重要值增高。(2)不同刈割频度下,土壤含水量的月变化趋势不同,6月土壤含水量高于7、8月的土壤含水量,在土壤表层含水量降低。两年一割使土壤含水量相对于年一割有所增加,并且土壤下层的含水量刈割高于围封。割草对土壤含水量空间分布无显着影响。(3)刈割使群落蒸散值下降,随着刈割频度升高,群落蒸散值逐渐下降,在整个生长季节内,群落蒸散值从6月至8月逐渐升高。在割草利用条件下,割一年休一年(两年一割)有利于水分利用效率的提高,而一年一割的高频刈割对草场的群落水分利用效率影响较大。(4)不同刈割频度对光合特征的影响:刈割使得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胞间C02浓度(Ci)、气孔导度(Gs)以及水分利用效率(WUE)都高于对照的围封样地,且两年一割的光和参数均高于一年一割。(5)不同刈割频度下叶绿素荧光的影响:在自然条件下,测定了羊草以及贝加尔针茅在不同刈割频度下的叶绿素荧光参数并且进行比较,不同割草方式对植物叶绿素荧光有显着影响,在割草条件下,割草处理的初始荧光(F0)、最大荧光(Fm),PS II最大光化学量子产量(Fv/Fm),化学碎灭系数(qP)和非光化学猝灭系数(qN)均较对照常年不割样地显着增加;刈割条件下的羊草及贝加尔针茅叶片叶绿素荧光参数F0、Fm、Fv/Fm、qP、qN均高于不刈割处理,且两年一割的叶绿素荧光参数均高于一年一割。(6)不同刈割频度下对稳定碳同位素的影响:通过研究不同刈割频度下的稳定碳同位素组成变化特征,结果显示羊草的δ 13C的值在(-25.79±0.05)~(-27.08±0.05);贝加尔针茅的 δ 13 C 的值在(-26.76±0.05)~(-28.15±0.05),6 13 C值两年一割大于一年一割大于围封不割。(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大学》期刊2017-06-04)
徐慧敏[5](2017)在《不同刈割制度对大针茅草原优势种功能性状及功能多样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功能多样性、功能性状对草地生态系统功能属性影响越来越重要。刈割是草地利用管理的重要措施之一。因此本文设置4种刈割制度(刈割次数),调查选取优势种的七个功能性状,计算功能丰富度、功能均匀度、功能离散度以及Rao二次熵函数四个指数,探讨不同刈割制度对内蒙古大针茅草原优势种的功能性状、功能多样性的影响以及功能多样性指数与初级生产力之间的关系。结论如下:(1)刈割显着增加了物种的均匀度指数和多样性指数、而对丰富度指数无显着影响。(2)不同频次的刈割干扰显着降低大针茅草原优势种的植株高度、叶面积、丛幅等功能性状值。(3)刈割制度并不影响植物群落的功能丰富度(FRic);功能均匀度指数(FEve)在一年割一次的刈割频率下,功能均匀度指数达到最高,资源利用均衡程度最高;功能离散度(FDiv)指数在割两年休一年的刈割制度处理下,达到最高值,生态位重迭效应最弱;Rao二次熵函数(一年割两次)<Rao二次熵函数(割两年休一年),一年割两次的刈割制度的功能性状的相似程度低于割两年休一年的刈割制度,刈割频率的增加会降低物种的趋同程度;(4)功能丰富度和功能均匀度与初级生产力之间无显着相关性。Rao二次熵函数和功能离散度指数与初级生产力呈现显着相关性,植物种功能性状的相似度增强和生态位重迭效应减弱有助于提高群落的初级生产力。(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大学》期刊2017-05-01)
高婷[6](2016)在《宁夏3个区域苜蓿品种生产力与品质对刈割制度的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从2013-2015年,在宁夏3个区域以13个不同秋眠级的紫花苜蓿品种作为供试材料。从苜蓿品种的生产性能、营养品质、抗寒性和越冬率等多个方面研究不同秋眠级苜蓿品种对不同刈割处理的响应,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刈割体制(刈割频度)下,同一苜蓿品种在同一区域的再生速度无显着差异,而再生强度、株高、单株干重存在显着差异,干草产量和营养品质存在极显着差异,表明新建刈割制度优于传统刈割制度。2.相同刈割体制下,(1)同一苜蓿品种在不同区域的产量因子和营养指标差异极显着,吴忠>盐池>彭阳。说明同一苜蓿品种在引黄灌区(吴忠)的生产性能优于扬黄灌区(盐池),更优于雨养农业区(彭阳);扬黄灌区苜蓿品种的生产性能优于雨养农业区,在雨养农业区的表现最差。(2)不同秋眠级苜蓿品种在同一区域的再生强度、株高、单株干重和干草产量存在显着差异,但其干鲜比、茎叶比、粗蛋白、NDF、ADF和RFV等营养指标均无显着差异。表明在同一区域苜蓿品种的品质与其秋眠等级没有相关性。但,品种的选择会极大地影响其产量因子和草产量。3.相同秋季刈割处理下,(1)同一苜蓿品种在宁夏不同区域的株高、茎粗、分枝数、单株鲜重和干草产量均存在极显着差异(P<0.01),叁地排序是吴忠>盐池>彭阳,且随着秋眠级的增加各项产量因子在叁地的差异逐渐加大,其中株高吴忠比盐池由1.10倍增至1.46倍,比彭阳由1.30倍增至1.87倍;单株鲜重吴忠比盐池由1.07倍增至1.85倍,比彭阳由1.40倍增至2.86倍;干草产量吴忠比盐池由1.12倍增至1.67倍,比彭阳由1.32倍增至2.11倍。(2)不同秋眠级苜蓿品种在同一区域的产量因子存在显着差异,在吴忠的趋势为WL363>WL354≥WL343>WL440>WL319>WL168,表明随秋眠级的增加苜蓿品种的生产性能越大(WL440除外)。在盐池的趋势为W L343≥WL354>WL319>WL363>WL440>WL168,显示秋眠级为3级和4级的苜蓿品种适宜在扬黄灌区种植。在彭阳的趋势为WL319>WL168>WL354≥WL343>WL363>WL440,显示秋眠级为2级和3级的苜蓿品种适宜在雨养农业区种植。4.不同秋季刈割处理下,同一区域同一苜蓿品种的生产性能存在显着差异,在吴忠表现为秋季刈割时间越晚越好。在盐池表现为中秋时节刈割最后一次为宜。在彭阳表现为9月初进行最后一次刈割。5.在宁夏3个区域,苜蓿越冬率与其根部干物质、棉籽糖、精氨酸和氨基酸总量呈极显着正相关(相关系数在0.87-0.96之间);与蔗糖、可溶性糖、精氨酸、可溶性蛋白和全氮呈显着正相关(相关系数在0.75-0.83之间)。但,苜蓿越冬率与淀粉含量呈极显着负相关,叁地相关系数分别为-0.93、-0.88和-0.86。另外,苜蓿越冬率与其根部水苏糖和天冬氨酸的含量不存在显着相关。6.研究显示,宁夏引黄灌区相同刈割制度,不同土壤类型和质地的两个地区,种植同一紫花苜蓿品种其株高、分枝数、茎叶比、干鲜比、粗蛋白、NDF、ADF等产量因子和营养因子均存在显着差异,干草产量存在极显着差异。表明在灌淤土和壤土中种植紫花苜蓿的经济效益更高。(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院》期刊2016-05-01)
鄂亚彬[7](2009)在《不同刈割制度对苜蓿混播人工草地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对建植1991年,于2001-2008年通过不同刈割制度(割两年休一年、一年割一次、一年割两次、割一年休一年)处理过的苜蓿混播人工草地群落特征进行比较,研究和探讨不同刈割制度对人工草地的影响。以期通过比较对不同刈割制度进行评价,为人工草地的研究和利用以及提高草原生产力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结论如下:1.刈割后土壤理化性质明显改变,割两年休一年、一年割两次、割一年休一年、一年割一次的土壤容重分别比对照降低11.76%、23.20%、21.26%、11.39%,而一年割两次和割一年休一年后土壤容重显着低于割两年休一年和一年割一次,土壤含水量分别比对照土壤含水量提高83.56%、91.27%、89.65%、88.36%,四种刈割制度之间差异不显着。2.一年割一次,对照,割一年休一年,割两年休一年的生物量都显着高于一年割两次,第二年、第五年对照的生物量最高,第七年一年割一次的生物量最高,并显着高于其它不同刈割措施,割一年休一年和割两年休一年的生物量相当。一年割两次的生物量显着低于其他叁种刈割制度。3.经过刈割后,L1层土壤全氮含量显着高于对照;而割一年休一年显着高于其他叁种刈割制度,一年割两次、割两年休一年、一年割一次之间无显着差异。刈割后土壤L2层全氮含量高于对照,并且达到了显着水平,割一年休一年显着高于其他叁种刈割制度。全氮含量在土壤中有着明显的纵向分布减少趋势,随着土层加深,土壤全氮含量降低。4.不同刈割制度土壤中有机质含量的变化总趋势是:在横向上一年割一次>一年割两次>割两年休一年>割一年休一年;在纵向上,土壤有机质含量随着深度增加而减少。不同刈割制度土壤养分均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少。对于L1层土壤全价养分的含量显着高于对照,而全氮提高的幅度高于全磷提高的幅度。一年割一次全氮、全磷含量显着高于一年割两次和割两年休一年。刈割对于土壤L2层全价养分的影响明显小于L1层。对于L1层土壤速效养分,速效氮、磷在不同刈割制度之间并无显着差异;对于L2层无论是不同刈割制度还是刈割后均无显着差异。5.地上生物量的季节动态呈单峰曲线,曲线形状基本一致。干物质含量的季节变化很明显,生长初期和生长末期的干物质含量较高,土壤含水量与干物质含量呈负相关关系,只有对照达到显着水平。(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大学》期刊2009-06-01)
王俊卿,董宽虎[8](2000)在《施肥水平和刈割制度对鸭茅生产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对 1997、1998两年播种量为 2 0kg/hm2 的鸭茅进行播种试验 ,氮肥水平分别是 0 ,37,74,111,148,185kg/hm2 ;刈割频率每年为 2次、3次。氮肥水平增加到 74kg/hm2 时 ,干物质 (DM )产量最高 ,首次刈割推迟 ,刈割周期延长 ,DM产量提高。提早播种对于提高产量有显着影响 ,晚秋 (10月份 )收割会使冬季营养贮备贫乏 ,从而对安全越冬造成威胁。鸭茅总含氮量 2 .5 8% 4.40 % ,在氮肥水平低于111kg/hm2 时 ,含氮量受氮肥水平的影响不大。体外干物质消化率 (IVDMD)受刈割频率的影响较大 ,氮肥水平高于 74kg/hm2 时 ,硝态氮 (NO3 N)积累量超过 0 .15 % ,可能会对家畜造成毒害作用(本文来源于《草原与草坪》期刊2000年02期)
刈割制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论文利用了自1982年起设置的典型草原区羊草(Leymus chinensis)草原割草处理32年的动态监测数据资料,连年刈割方式影响下羊草草原群落、种群、个体等不同层次的密度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与归纳。以期从不同水平揭示羊草草原割草演替的机理,为建立合理的割草制度和利用方式提供理论依据。通过分析,32年的演替化分为叁个阶段:第一阶段(1982~1991年),群落类型为羊草+大针茅(Stipa grandis)+隐子草(Cleistogenes squarrosa)+猪毛菜(Salsola collina)群落,该阶段群落密度显着下降,根茎型禾草与丛生禾草密度占比明显降低,而1.2年生植物占比显着增加。第二阶段(1992~2000年),群落类型为羊草+大针茅+冷蒿(Artemisia frigida)群落,该阶段群落密度在低水平呈现波动状态,根茎型禾草密度占比回升,一二年生植物占比显着下降。第叁阶段(2001~2013年)群落类型为羊草+糙隐子草+冷蒿群落,该阶段群落密度与第二阶段相比有所回升且呈动态平衡状态,根茎型禾草密度占比呈现动态平衡,小半灌木增加。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刈割制度论文参考文献
[1].游永亮,赵海明,李源,武瑞鑫,刘贵波.刈割制度对海河平原区紫花苜蓿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中国草地学报.2018
[2].刘安娜,白杨,宝音陶格涛,呼格吉勒图.连年刈割制度下典型草原区羊草草原群落密度的演替机制[C].2018中国草学会年会论文集.2018
[3].白天晓,刘安娜,郝匕台,宝音陶格涛,杨兆平.刈割制度下羊草草原地上生物量的动态变化机制[J].中国草地学报.2017
[4].郭宇.不同刈割制度对谢尔塔拉草原羊草群落特征及水分利用的影响[D].内蒙古大学.2017
[5].徐慧敏.不同刈割制度对大针茅草原优势种功能性状及功能多样性的影响[D].内蒙古大学.2017
[6].高婷.宁夏3个区域苜蓿品种生产力与品质对刈割制度的响应[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6
[7].鄂亚彬.不同刈割制度对苜蓿混播人工草地的影响[D].内蒙古大学.2009
[8].王俊卿,董宽虎.施肥水平和刈割制度对鸭茅生产性能的影响[J].草原与草坪.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