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道设计论文-Wen-hao,ZHANG,Jun,LIU,Feng,DING,Wei,HUANG

气道设计论文-Wen-hao,ZHANG,Jun,LIU,Feng,DING,Wei,HUANG

导读:本文包含了气道设计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高超声速,内转式乘波前体,进气道,轴对称基准流场模型,流线追踪

气道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Wen-hao,ZHANG,Jun,LIU,Feng,DING,Wei,HUANG[1](2019)在《新型内转式乘波前体-进气道一体化设计方法(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针对高超声速飞行过程中机体前缘和进气道之间相互影响的问题,本文从头部进气的角度出发,利用内转式进气道高总压恢复系数和高压缩效率的特性,探索前体与进气道的一体化设计。创新点:1.提出一种内转式轴对称基准流场的构建方法,并设计生成内转式进气道;2.设计内转式乘波前体/进气道一体化构型,并提出将进气道进口型线划分为前体前缘型线(FCC)和进气道唇口型线(LCC)。方法:1.构建内转式轴对称基准流场(图9);2.在基准流场中生成内转式进气道并设计构造进气道外表面(图13);3.通过仿真模拟,验证所提方法及原理的正确性和有效性(图15~20)。结论:1.基于特征线理论,设计并求解内转式乘波前体/进气道轴对称基准流模型(IARFM),同时设计并生成了内转式进气道和外壁面;提出将进气道进口型线划分为前体前缘型线(FCC)和进气道唇口型线(LCC)。2.提出了内转式乘波前体/进气道(ITWF)的一体化设计方法,并通过对无粘数值模拟结果与理论设计值的比较,验证了设计方法的正确性和有效性。3.经过分析可知,激波形状和位置的数值模拟结果与基准流模型吻合较好。这些结果验证了无粘流设计条件下的一体化设计过程的正确性,且该一体化结构具有较高的总压恢复系数和气流捕获效率。(本文来源于《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Science A(Applied Physics & Engineering)》期刊2019年12期)

张剑剑,李业桂,吴旭峰[2](2019)在《人工气道气囊压力持续监测辅器的设计与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人工气道实际临床应用中包含气管切开及气管插管两种方式,以确保重症患者呼吸道通畅,能够配合呼吸机进行呼吸支持治疗。人工气道建立后,需要对人工气道气囊进行打气加压,打气加压的目的是人工气道放入后给予固定作用。上述气囊在实际临床应用中,气囊的压力变化会对人体产生极大的影响,具体表现为:当气囊压力过大时,容易造成气道黏膜机械系损伤,严重时会产生气管瘘等一系列的并发症,从而影响机械通气效果;当气囊压力过小时,气囊对气道的张紧度有限,使得人体产生的(本文来源于《当代护士(下旬刊)》期刊2019年11期)

张芬芬,朱丽娜,张亚青,刘凯,郝翠平[3](2019)在《人工气道患者俯卧位通气固定器的设计及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设计一款人工气道患者俯卧位通气的固定器。通过自制简便、实用的俯卧位通气的固定器,有利于人工气道患者俯卧位通气时气道的管理,保证患者的安全,减少意外脱管的发生。(本文来源于《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期刊2019年42期)

代春良,孙波,张堃元[4](2019)在《马赫数3~6宽速域内转进气道优化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对轴对称基准流场参数化研究选取半径适当小的可变中心体,再对其他设计参数进行灵敏度分析,得到设计参数对基准流场整体性能的影响规律,系数c的影响最为明显,同时各个设计参数之间耦合效应影响也很大。运用样本数据库,构建相应的神经网络近似模型并结合邻域培植多目标遗传算法对轴对称基准流场在马赫数为6时进行叁目标优化,优化后的基准流场内收缩比降低了17.7%,总压恢复系数提高了2.3%,并且静压比提高了7.1%。基于此优化结果,进行内转进气道型面设计并对其在马赫数为3~6条件下黏性数值模拟,结果表明:优化后的内转进气道在马赫数为3工作时能够正常起动,在马赫数为4~6工作时,进气道有较高的压缩量,较好的流量捕获能力和总压恢复性能。(本文来源于《航空动力学报》期刊2019年10期)

郑晓刚,李中龙,李怡庆,张旭,朱呈祥[5](2019)在《曲锥前体/内转进气道一体化设计与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了曲锥前体/内转进气道一体化的设计方法,针对进气道侧壁外扩角这一设计因素,设计了具有不同捕获形状的两套一体化构型,并完成了两套模型在马赫数Ma=6.0、0°迎角状态下的风洞试验及数值模拟对比。结果表明,基于该一体化设计方法,曲锥前缘产生的初始入射激波在设计状态下能够完全封闭进气道唇罩,进而起到抑制唇罩溢流和提高一体化构型流量捕获能力的效果。在设计条件下,进气道侧壁外扩角的增加有助于减少侧壁产生的溢流,从而提高一体化构型的流量捕获能力。同时,外扩角的增大将导致下游反压前传速度加快,从而恶化进气道的内部流场并降低一体化构型的反压特性。因此,设计此类一体化构型时,需要考虑外扩角对捕获流量和进气道出口性能的综合影响,选择合适的进气道侧壁外扩角度以达到设计需求。(本文来源于《实验流体力学》期刊2019年05期)

薛东文,燕群,黄文超[6](2019)在《短舱进气道声衬的多模态非均匀布局优化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某简化飞机短舱进气道开展多个声模态作用下声衬的非均匀布局的优化设计。应用有限元求解对流亥姆霍兹方程的方法计算进气道内声传播特性。在多个声模态的共同作用下,应用遗传算法优化设计了4种布局形式的声衬声阻抗,结果表明,沿周向和轴向均分段式的4片式声衬设计具有最好的降噪效果,周向声阻抗分区通常会对声衬降噪带来负作用。轴向分段式声衬相比于均布声阻抗声衬有更好的消声效果。对还对分段式声衬的声模态散射现象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最,4段式声衬产生的更为强烈的声模态散射作用是其降噪量提升的关键,声衬的反射声功率甚至大于向外辐射的声功率。(本文来源于《计算机仿真》期刊2019年08期)

徐锦,何海波,张坤,马林静[7](2019)在《叁维内转进气道设计参数对前体/进气道性能影响规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叁维内转进气道具有捕获流量大、压缩效率高等优点,其一体化布局也直接影响飞行器操稳特性的设计,故前体/进气道的一体化设计是关键。基于内收缩基准流场,设计了不同宽高比和捕获面积的矩形入口叁维内转进气道以及相应的前体/进气道一体化布局。通过数值模拟,研究了进气道捕获型线的宽高比和捕获面积对进气道性能与飞行器前体纵向气动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捕获型线的宽高比由1增加至2时,进气道流量系数降低,压缩效率降低,总压恢复系数略有降低。同时,前体的阻力系数下降,升力系数提高,零攻角抬头力矩减小,纵向静稳定性得到改善。捕获面积增大时,增压比下降,总压恢复系数提高,流量系数增加。同时,前体的升力、阻力系数均增加,零攻角抬头力矩增加,纵向焦点位置后移,有利于改善纵向静稳定性。这对于进气道与飞行器的操稳特性设计具有较大的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中国航天第叁专业信息网第四十届技术交流会暨第四届空天动力联合会议论文集——S10发动机内外流一体化相关技术》期刊2019-08-14)

张兵,谢旅荣,赵有喜[8](2019)在《一种定几何双设计点轴对称进气道设计概念及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拓宽超声速定几何进气道的工作范围,提出了一种具有双设计点的定几何轴对称进气道设计概念。通过分析不同设计点下进气道起动特性和高马赫数性能,合理进行型面组合,从而兼顾定几何轴对称进气道低马赫数的起动问题、流量捕获和高马赫数下的工作性能。为验证该设计概念,本文设计了一种工作马赫数为2.8~6.0的双设计点定几何轴对称进气道,对其气动性能开展了数值仿真研究,并与单设计点进气道进行了分析对比。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双设计点进气道方案可以使进气道自起动马赫数与单设计点为高马赫数时的自起动马赫数相当;与单设计点进气道相比,低来流马赫数时,双设计点进气道提高了进气道的流量系数;高来流马赫数时,双设计点进气道有效地改善了进气道唇罩附近的流动分离,提高了进气道的工作性能。初步验证表明双设计点定几何轴对称进气道的设计概念是可行的。(本文来源于《中国航天第叁专业信息网第四十届技术交流会暨第四届空天动力联合会议论文集——S10发动机内外流一体化相关技术》期刊2019-08-14)

马腾飞,李伟明,许向彦[9](2019)在《变截面S型复合材料进气道的模具设计及工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无人机S型复合材料进气道的成型,设计了一种可循环利用高效的组合模具,其模具由硅橡胶模具与金属组合模组成。材料体系选用高强碳纤维环氧树脂预浸料。成型工艺选择热压罐固化工艺,对比了不同铺层层数对壁厚的影响。利用此成型工艺成功制备出了内外型面、内部质量满足要求的进气道。(本文来源于《橡塑技术与装备》期刊2019年14期)

张竞,邵雪明,曾丽芳,郑远,宋晓晨[10](2019)在《S弯进气道全自动优化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提高S弯进气道的气动特性,针对一款S弯进气道提出一种优化设计方法。基于大规模数值计算建立了一套全自动优化方法:以提高总压恢复系数和降低总压畸变为优化目标,基于Isight搭建一个完整的S弯进气道优化平台,并结合参数化建模、网格自动生成技术、数值计算以及非支配排序遗传算法(NSGA-Ⅱ)对进气道进行多目标优化设计。结果表明,优化后的进气道中心线形状更平滑,横截面积变化较平缓。与原始进气道相比,优化后的进气道在设计马赫数处,总压畸变降低54%,总压恢复提高0.02%,气动性能明显提高,流场均匀性有所增加。另外,对于总压恢复,优化效果随着马赫数的增加而增大,总压畸变在所有计算马赫数下优化效果都很明显。(本文来源于《工业控制计算机》期刊2019年06期)

气道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人工气道实际临床应用中包含气管切开及气管插管两种方式,以确保重症患者呼吸道通畅,能够配合呼吸机进行呼吸支持治疗。人工气道建立后,需要对人工气道气囊进行打气加压,打气加压的目的是人工气道放入后给予固定作用。上述气囊在实际临床应用中,气囊的压力变化会对人体产生极大的影响,具体表现为:当气囊压力过大时,容易造成气道黏膜机械系损伤,严重时会产生气管瘘等一系列的并发症,从而影响机械通气效果;当气囊压力过小时,气囊对气道的张紧度有限,使得人体产生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气道设计论文参考文献

[1].Wen-hao,ZHANG,Jun,LIU,Feng,DING,Wei,HUANG.新型内转式乘波前体-进气道一体化设计方法(英文)[J].JournalofZhejiangUniversity-ScienceA(AppliedPhysics&Engineering).2019

[2].张剑剑,李业桂,吴旭峰.人工气道气囊压力持续监测辅器的设计与应用[J].当代护士(下旬刊).2019

[3].张芬芬,朱丽娜,张亚青,刘凯,郝翠平.人工气道患者俯卧位通气固定器的设计及应用[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9

[4].代春良,孙波,张堃元.马赫数3~6宽速域内转进气道优化设计[J].航空动力学报.2019

[5].郑晓刚,李中龙,李怡庆,张旭,朱呈祥.曲锥前体/内转进气道一体化设计与试验研究[J].实验流体力学.2019

[6].薛东文,燕群,黄文超.短舱进气道声衬的多模态非均匀布局优化设计[J].计算机仿真.2019

[7].徐锦,何海波,张坤,马林静.叁维内转进气道设计参数对前体/进气道性能影响规律研究[C].中国航天第叁专业信息网第四十届技术交流会暨第四届空天动力联合会议论文集——S10发动机内外流一体化相关技术.2019

[8].张兵,谢旅荣,赵有喜.一种定几何双设计点轴对称进气道设计概念及初步研究[C].中国航天第叁专业信息网第四十届技术交流会暨第四届空天动力联合会议论文集——S10发动机内外流一体化相关技术.2019

[9].马腾飞,李伟明,许向彦.变截面S型复合材料进气道的模具设计及工艺研究[J].橡塑技术与装备.2019

[10].张竞,邵雪明,曾丽芳,郑远,宋晓晨.S弯进气道全自动优化设计[J].工业控制计算机.2019

标签:;  ;  ;  ;  ;  

气道设计论文-Wen-hao,ZHANG,Jun,LIU,Feng,DING,Wei,HUANG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