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先秦散文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先秦,散文,诗歌,一体不分
先秦散文论文文献综述
杨景龙[1](2019)在《论先秦散文与诗歌一体不分的“原型”形态》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先秦文学中,不论是带有哲学性质的诸子散文,还是记事性质的历史散文,均多韵语,深于取象,妙用比兴,放任虚构和想象,行文灵动而跳宕,显示出鲜明的抒情倾向和诗体特征。这种散文与诗歌一体不分的"原型"形态,对秦汉以降历代散文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构成了中国古代文学"以诗为文"之传统。从用韵、比兴、取象、抒情性、想象力、跳跃性等方面对先秦散文与诗歌一体不分的"原型"形态加以考察,有助于探究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基本走向与规律。(本文来源于《河北学刊》期刊2019年02期)
翟勇[2](2018)在《试析先秦散文中的“梦描写”与其文学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古代由于缺乏现代科学知识指导,对于梦的认识不足,梦到底是病态时的身体反应还是人们的正常心理活动,人们对此争议较深。有人认为梦是人的正常生活中心理的映射,这种看法在先秦时期为人们认识的主要思想。(本文来源于《青年文学家》期刊2018年33期)
田胜利[3](2018)在《2017年度先秦散文研究述评》一文中研究指出关于散文,郭预衡先生《中国散文史》指出,从汉语文章的实际考量,文体的范围"不限于抒情写景的所谓‘文学散文’,而是要将政论、史论、传记、墓志以及各体杂文统统包罗在内",此外,还应该包括"骈文辞赋"。这一大散文观念是有道理的,落实到先秦时期,散文的研究对象不是少,而是非常丰富。先秦散文文本处于文史哲不分的状态之中,研究先秦散文的学人,也往往是多面手,不同于一般的纯粹性文学研究。一历史散文是先秦散文的重镇,制度、文体、文化,是关涉先秦历(本文来源于《斯文》期刊2018年01期)
朱学良[4](2017)在《近十余年先秦散文研究述评》一文中研究指出先秦散文已经走过了百年的现代研究历程,其间的理论探索与成果积累为近十余年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基础。近十余年,文化研究方法引入先秦散文研究,开拓了研究的理论视野,在不断的学术探索中,与中国古代文体学研究理论相结合,逐渐形成文化-文体研究范式,并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也为其后的研究开拓了道路。(本文来源于《高校社科动态》期刊2017年04期)
王嘉源[5](2017)在《先秦散文中的“梦描写”及其文学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先秦文献中的“梦描写”或“梦故事”,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记梦”文本和“梦文学”的源头。古往今来对于先秦之“梦”进行研究探讨的成果也不在少数。但长久以来,研究者倾向于以先秦文本中的梦作为对象,往往就某一作品论及先秦的梦描写,没有对先秦散文中的梦描写作系统深入的研究,也没有作横向的拓展。故本文拟对先秦散文中的梦描写进行全面检索,借以考察先秦人“梦意识”和“梦描写”的形成发展历程,论析先秦梦文本的类型、风格与文学特质,继而探究先秦梦描写对后世文学的意义及影响。本论文的结构,在首列《绪论》之后,分为五章正文,依次展开论述:《绪论》在简略叙述先秦之“梦”从日常梦到文学梦的嬗变之后,分“古代文献对于先秦‘梦描写’的载叙及评论”、“二十世纪以来先秦散文‘梦描写’的研究探讨”两个时段,综述分析了自汉晋以来至现当代的古今学界对于先秦“梦描写”的研究状况;在此基础上,介绍了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其研究思路与方法。第一章:先秦人的“梦意识”,简要介绍了先秦人的梦意识及流变过程。殷商时期,先民大众对梦境抱有“惕惕”的心理,认为梦是天神的旨意,梦给人阴冷可怖之感。周人笔下的梦与殷商不同,梦境中多了人们对生活的期望与向往,梦的色彩由阴冷转向平和。墨子和庄周看透梦的本质,对梦进行理性思考,将梦认作生理活动的一种。《周礼》更系统化的论述了梦的成因,还提出占梦术:“以日月星辰占六梦之吉凶”。先秦人的梦意识从幼稚到成熟,从梦兆迷信转向理性思考,本章循序渐进的分析了梦意识的更替与演变。第二章:《左传》记梦:史家叙述的“梦文本”,《左传》虽是史家着作,但偏爱描写梦境,全书梦境描写近叁十处之多。本章对《左传》的梦境描写分为叁大类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探究《左传》记梦的独特之处:(1)“文本之梦”真正意义上的自觉;(2)“同梦”、“梦中套梦”、“叁梦相联”的梦境建构艺术;(3)微而显、精而腴的述梦语言;(4)“千载如生”的人物形象。第叁章:庄周之梦:哲理融汇的“文学梦”。庄周笔下的梦天马行空,无拘无束,完全是由哲人庄周虚构的作品,它们不同于《左传》对梦的秉笔直书,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学梦。本章分《庄子》“内篇”、“外篇”和“杂篇”叁大类别,分别论析了书中所载“庄周梦蝶”、“栎社见梦”、“髑髅见梦”、“文王托梦”、“宋元君梦神龟”、“郑缓魂托梦”等梦故事。《庄子》的梦故事背后蕴含着庄子的道家思想哲理,也体现着庄子独特的寓言式的表达方式。庄子笔下的梦故事,可谓是融汇着哲理寓意和文学意味的“梦文学”的滥觞。其特点包括:(1)打破“梦”的神性思维;(2)寓言与梦意象的巧妙结合;(3)借助“对话辩难”的体例来阐释哲思。第四章:其他先秦散文中的梦故事。先秦作品中,除《左传》、《庄子》中的梦被世人所熟知和研究外,其他散文着作中依旧存在精彩的梦故事。本章以《逸周书》、《国语》、《韩非子》为分析文本,探究“太姒之梦”、“虢公梦在庙”、“梦见灶君”等经典梦故事,这些梦文学的政治意味极为浓厚,主张宣扬治国驭臣之术。第五章:先秦散文梦描写的文学价值及影响。本章在前文分析论述的基础之上,总结了先秦散文梦描写的文学价值及影响。笔者认为:先秦时期的梦描写极具审美意蕴和文学价值,该时期的梦描写创造出众多独立隽永的文学母题,如《诗经》中的“熊罴梦”、《庄子》中的“蝴蝶梦”、“髑髅梦”,还有宋玉辞赋中的“神女梦”等等。这些丰富多彩的梦例母题,不断出现在后代的诗文辞赋作品中,影响和促进古代梦文学的发展,与多种文学体裁相互交织与碰撞,对后世文学产生深远影响。(本文来源于《湖北大学》期刊2017-05-05)
樊宇航[6](2017)在《高中语文先秦散文教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先秦散文是传承文化的一种重要载体。尤其在高中阶段的语文课程中,它更是充当着具备特殊意义的角色。不仅因为其在教材分布上占据一定比例,更因为它对培养高中生的人文精神有着积极影响。伴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提出、践行以及语文教材、教法改进的深入,先秦散文在教学方面的价值和地位都有所提升。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先秦散文的教学价值并没有被全面挖掘出来,教学现状还不够理想,教学方法和策略还有待完善。本文立足于先秦散文的工具性,人文性特点,以其在高中阶段的学习价值、教材渗透情况和教学现状为研究对象进行研究,希望通过该方面的研究进一步为先秦散文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提出合理教学方法和策略上的建议。第一部分着重探讨了先秦散文的内涵界定和教学价值,从新课标理念、社会氛围、传承文化和提升能力的角度分析了先秦散文在高中语文教育阶段的重要意义和宝贵价值,教育工作者应给予充分的重视。第二部分立足于现行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从必修与选修课本中先秦散文的分布情况和内容呈现来分析其所蕴含的知识能力型教学要素和文化素养型教学要素。第叁部分具体论述了先秦散文在实际教学中的现实状况,通过先秦散文与同时期诗歌、不同时期散文的教学对比,探究先秦散文的教学独特的重难点,以及如何落实教育培养目标。从而为提出适合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做准备。第四部分根据前叁章研究结果,围绕课堂内教学和课堂外教学,从教师教和学生学两个方面,提出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本文来源于《海南师范大学》期刊2017-03-01)
陈欣[7](2016)在《先秦散文研究的新收获——读夏德靠教授《先秦语类文献形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语类文献是先秦时期极为重要的文类,加上近几十年来出土文献的不断面世,人们越来越重视该类研究,并且涌现出一批研究论着,《先秦语类文献形态研究》就是其中颇具学术价值的一部论着。该着成就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宏观的视角与科学的方法,主要采取还原的、历史的方法,从宏观角度理清先秦语类文献演变的轨迹,基本廓清先秦语类文献文体的生成过程;二是资料的丰赡与辨识的精审,既重视对传统文献资料的爬梳,也密切关注出土文献的最新进展,并且善于将文献钩稽与义理阐述相结合,义精例密,皆有据依。(本文来源于《贵州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6年11期)
武新虹[8](2016)在《先秦散文中的女性形象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先秦散文"是我国古代辉煌灿烂的文学奇葩之一,与《诗经》、《楚辞》等对仗工整、韵律明显的"韵文"相较,它属于"无韵之文"。从内容上说,先秦散文因更多记录历史故事,阐述历史哲理,刻画性格鲜明历史人物而被形象地称为"先秦历史散文"。先秦历史散文中记载了诸多性格鲜明、各具特色的女性人物形象,这是先秦散文的独特之处,也是亮点所在。本文对先秦散文中的女性形象进行探析,并对其对后世文学的重要意义做了阐述,以飨读者。(本文来源于《湖北函授大学学报》期刊2016年19期)
夏德靠[9](2016)在《先秦散文文献生成的文体学考察》一文中研究指出史传文献与诸子文献共同建构了先秦散文的发展,这些文献大都经历一个编撰的过程。史传文献的原初形态是档案文献,在文体上主要呈现为记言、记事的形态,史官根据现实的需要对这些档案文献进行整理、编纂,最终不但完成史传文献的编纂,也塑造其记言、记事及事语这些文体特征。诸子文献主要生成于私学教育,其源始文献大都与私学活动相关,但在编纂方式、文体形态方面继承"国语"文献与大夫"家语"文献所开创的传统,形成格言、对话、事语等多元文体。诸子文献中的专论体,则与私学教育下的阐释风气有关,往往表现为弟子对先生言论的引申解释。一般而言,史传文献在文体上沿着"记言体—记事体—事语体"演进,诸子文献主要遵循"语录体—对话体—专论体"的演进路径,但其嬗变过程比较复杂。整体上来看,先秦散文的发展,亦即从史传文献到诸子文献,二者之间有着清晰的承继关系。(本文来源于《广西社会科学》期刊2016年03期)
李志慧[10](2015)在《《大争天下 纵横捭阖——先秦散文掠影》教学实录》一文中研究指出【教学目标】1.了解先秦散文的相关常识。2.巩固文言词汇的理解及运用。3.渗透传统文化,激发母语学习热情。【教学过程】一、导入师:初叁的"二模"复习已经进行了一段时间,还有不少同学对文言文的阅读显得信心不足,有些词句总记不起来,碰到文言文阅读,心里有点发怵,于是我就想利用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和文言文再来个亲密接触。最近看到某QQ群里有一学生自创了《题说》一文,颇为有趣,我们一起来看看——(本文来源于《七彩语文(中学语文论坛)》期刊2015年01期)
先秦散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中国古代由于缺乏现代科学知识指导,对于梦的认识不足,梦到底是病态时的身体反应还是人们的正常心理活动,人们对此争议较深。有人认为梦是人的正常生活中心理的映射,这种看法在先秦时期为人们认识的主要思想。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先秦散文论文参考文献
[1].杨景龙.论先秦散文与诗歌一体不分的“原型”形态[J].河北学刊.2019
[2].翟勇.试析先秦散文中的“梦描写”与其文学价值[J].青年文学家.2018
[3].田胜利.2017年度先秦散文研究述评[J].斯文.2018
[4].朱学良.近十余年先秦散文研究述评[J].高校社科动态.2017
[5].王嘉源.先秦散文中的“梦描写”及其文学意义[D].湖北大学.2017
[6].樊宇航.高中语文先秦散文教学研究[D].海南师范大学.2017
[7].陈欣.先秦散文研究的新收获——读夏德靠教授《先秦语类文献形态研究》[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6
[8].武新虹.先秦散文中的女性形象探析[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6
[9].夏德靠.先秦散文文献生成的文体学考察[J].广西社会科学.2016
[10].李志慧.《大争天下纵横捭阖——先秦散文掠影》教学实录[J].七彩语文(中学语文论坛).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