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学衰微论文-吴亚宾

帖学衰微论文-吴亚宾

导读:本文包含了帖学衰微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帖学,书风,碑学,淳化阁帖,二王,书家,刻帖,广艺舟双楫,王文治,临习

帖学衰微论文文献综述

吴亚宾[1](2019)在《清代帖学衰微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一、历代刻帖的失真清代初期书法承续元明书风,《兰亭序》作为经典帖学范本仍被大多数书家奉为学书之楷则。冯班《钝吟书要》云:“不习'二王',下笔便错,此名言也。”由此可见,“二王”书风对后世影响之大。然而,清代主要以宋代刻帖《淳化阁帖》为临习范本,又(本文来源于《中国书法报》期刊2019-07-30)

胡泊[2](2010)在《书法的变化及经典性流失——清代帖学衰微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帖,原初本指书于帛、简牍、信札等墨迹手书,如流传至今的王羲之《十七帖》,即王羲之的尺牍二十九通。然而名家书迹毕竟少见且珍贵,于是就出现了把这些书迹模刻在木石上,拓制下来,给普罗大众作为书法学习的临本。在宋代,这种刻帖大规模兴起,因此也把这种刻于木石上名家书迹的拓本也称为"帖"。据传最早的官刻丛帖是《淳化阁帖》,世称为"帖祖",由于摹刻的都是历史上经典的书法作(本文来源于《文艺争鸣》期刊2010年02期)

赵永金[3](2008)在《论影响清初帖学衰微的几个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一般的来说,清代的书法发展,按时间大致可分叁段。早期(约顺治、康熙、雍正时)是明季书风的延续,属帖学期;中期(约乾隆、嘉庆、道光时),帖学由盛转衰,碑学逐渐兴起;晚期(约咸丰、同治、光绪、宣统时),是碑学的中兴期。对于整个书法艺术历史进程来说,清代初期的书法仍为帖学期,它承接了晋唐以来一千多年的帖学传统,因而在清政权建立以后的相当一段时期内,其主要书风仍然是是明季书风的延续。清代书法的整体发展是以碑派的萌芽、发展、兴盛为主脉络,帖学则以衰微之势趋下发展。在探讨这个问题时,我们往往过多关注于碑派对帖学的冲击,而对帖学自身的检讨则鲜有提及。本文以为清初在碑派尚未形成气候之时,帖学已呈现出衰微之势,具体表现在这么几个方面:一、经典作品价值取向的转移;二、对近世名家的盲目崇拜;叁、刻帖泛滥与金石学复兴对取法的影响;四、书法教育与品评的缺失;五、清早期书论的悖误。这几个因素无疑都影响了帖学的发展。这些因素出现在清初书坛,决不是偶然的巧合,而是当时社会环境、当时人们的观念意识和审美理想在艺术活动中社会心理情绪的真实反映,包涵着深刻的历史因素。(本文来源于《中央美术学院》期刊2008-06-06)

阎学武[4](2008)在《理学桎梏与清代帖学的衰微》一文中研究指出明清易祚,天崩地坼,满清入主中原,建立起大一统政权,除了用残酷的军事手段镇压剪灭反清势力外,在文化上也采取高压政策。自康熙至乾隆时期,不仅大兴文字狱,唯恐文人传播反对满清政府的思想,使广大士人噤若寒蝉,不敢议论时事,埋首故纸堆,而且在思想导向上全面遏制晚明启蒙思潮,大力倡导推崇程朱理学,使理学在清初重新抬头,成为思想领域占统治地位(本文来源于《中国书法》期刊2008年03期)

帖学衰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帖,原初本指书于帛、简牍、信札等墨迹手书,如流传至今的王羲之《十七帖》,即王羲之的尺牍二十九通。然而名家书迹毕竟少见且珍贵,于是就出现了把这些书迹模刻在木石上,拓制下来,给普罗大众作为书法学习的临本。在宋代,这种刻帖大规模兴起,因此也把这种刻于木石上名家书迹的拓本也称为"帖"。据传最早的官刻丛帖是《淳化阁帖》,世称为"帖祖",由于摹刻的都是历史上经典的书法作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帖学衰微论文参考文献

[1].吴亚宾.清代帖学衰微探析[N].中国书法报.2019

[2].胡泊.书法的变化及经典性流失——清代帖学衰微探析[J].文艺争鸣.2010

[3].赵永金.论影响清初帖学衰微的几个因素[D].中央美术学院.2008

[4].阎学武.理学桎梏与清代帖学的衰微[J].中国书法.2008

标签:;  ;  ;  ;  ;  ;  ;  ;  ;  ;  

帖学衰微论文-吴亚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