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力推进部队和民兵预备役建设(论文文献综述)
林高松[1](2020)在《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兵役法律制度是国家的重要军事制度,是国家开展兵役工作的法律保证。党的十九大提出要:“深化……兵役制度等重大政策制度改革,推进军事管理革命,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军事制度。”研究分析兵役法律制度所包含的法理价值,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为指导,是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建设的内在要求。本文按照“理性分析、历史沿革、价值定位、内外环境、完善之道”的逻辑顺序分五章展开研究。第一章,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的理性认识。从兵役法律制度的基本概念、兵役实体法律制度、兵役程序法律制度等为研究起点,对兵役法律制度的内涵外延进行科学界定,系统分析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的主要特征和地位作用,为论文撰写研究提供理论依据。第二章,我国兵役法律制度的历史发展与现状分析。按照古代、近代和新中国等三个阶段系统梳理我国兵役法律制度发展脉络,系统分析我国兵役法律制度现状,从体系构成、实质内涵和主要问题等方面展开研究,提出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建设发展的新要求,兵役法律制度体系更加科学完备、现役军人制度更加适应现代化局部战争需要、退役军人制度更加适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等。第三章,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的价值定位。主要从五个方面对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所蕴含的法理价值进行全面阐述,一是兵役义务与兵役权利的价值整合,二是国家价值与个人价值的有序统一,三是形式正义与实质正义的相互融合,四是公平与效率的有机统一,五是和平权与发展权的有序调整等,充分展现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的公平正义和社会主义优越性。第四章,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建设的内外环境。客观分析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建设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既有有利条件、也有不利因素,这是新时代兵役法律制度建设的根基。从五个方面进行研究,一是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国防实力同步增强,二是我国总体安全形势不容乐观,局部战争威胁始终存在,三是信息化局部战争对兵员素质要求普遍提高,四是优待军人成为兵役法律制度的内在共识,军人权益得到有效维护,五是军队独生子女兵员质量不容乐观,应征青年身体素质明显下降。第五章,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完善之道。主要从兵役法律制度建设角度提出一系列对策措施,力求为国家兵役机关开展兵役法律制度建设提供参考。一是科学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体系,二是大力提升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质量,三是全面加强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落实。加快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建设,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公平正义的核心价值,持续为国家提供优质的兵员补充,确保国家总体安全,进而推动国家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强保障。
王昊[2](2020)在《江苏某预备役部队预任军官队伍建设研究》文中指出随着世界新军事变革的加速发展和我军新一轮军队改革的不断深入,压缩部队规模,优化组织形态,提升质量效能,强化后备力量成为军队改革大势。预备役部队是以现役军人为骨干,预备役军官、士兵为基础,按照我军统一编制组建起来的一支武装力量,是军队后备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预备役部队建设是适应新军事变革、打赢未来战争的战略选择,是依靠人民建设军队、坚持人民战争优良传统的现实需求,也是走中国特色精兵之路、不断增强我国国防实力的必然要求。预任军官队伍是预备役部队指挥员队伍的主体,研究预备役部队预任军官队伍建设具有很强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一方面是对军队人力资源建设理论的完善,有助于推动军队人才建设理论体系建设,构建新时期完整科学的军队干部人事管理框架。另一方面,预任军官队伍是部队建设和发展的骨干力量,代表着部队的性质和方向,预备役部队预任军官队伍建设发展对适应军队变革需要,实现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提高信息化条件下的作战能力有效履行我军职能使命,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以习近平强军思想为指导,借鉴公共人事行政理论、人力资源相关理论,以地处沿海地区战略位置重要的某预备役部队研究对象,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比较研究、调查研究法探析预任军官队伍建设问题。当前我军预任军官队伍建设还存在着法规不完善、结构不合理、培训考核不规范、待遇保障不到位、军地协调机制不顺畅等亟待解决的问题,其背后的原因是预备役部队定位不明确,顶层设计有缺失,“编、训、管、用”体制落后,军地衔接机制不到位等,在国内外安全环境趋紧,军队改革进入关键期的当下,问题不解决会严重影响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全局和军队改革发展大局。因此要着力在完善法律体系,优化编配机制,规范训练考评,加强部队教育管理,强化地方政府作用方面下功夫,把预任军官队伍建设到一个新的水平,更好的为服务强军大局作贡献。
刘杰[3](2020)在《南昌市民兵组织研究(1949-1966)》文中指出1952年《民兵组织暂行条例》正式颁布实施,赋予了民兵的法律地位。全国各地开始了民兵组织的建设,南昌市在建国之初就有民兵组织,《条例》颁布实施后,这一建设力度明显加快,短短几年间,从农村到城市,各公社、企业、学校、机关、厂矿都建立了民兵组织,一个领导明晰,组织有力的民兵系统建立了起来。本文以南昌市民兵组织作为研究对象,时间跨度为1949-1966年,对16年间南昌市民兵组织的建立背景、发展历程、管理运作、教育训练、社会作用等进行深入研究,详细剖析了南昌市民兵组织的方方面面,力求言简意赅,观点新颖。本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首先阐述了选题缘由,并对当前的民兵研究进行学术史回顾,明确了民兵组织的研究现状;其次指出本文的研究方向,详细阐述南昌市民兵组织的发展情况;最后介绍了针对本文进行研究的史料来源,并指出本文在研究中所存在的创新与不足之处。第二部分论述了南昌市民兵组织的创建背景,主要分为民兵的起源和性质,南昌市民兵组织建立的背景,南昌市民兵组织的发展历程三个部分。民兵的起源和性质,将“民兵”一词做深入剖析,研究它的历史起源和时代背景以及中国古代民兵发展的大致历程,以及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领导民兵组织的发展历程,和党的领导人对民兵进行的理论分析,最后得出结论——民兵是不脱离生产的群众性的武装组织。南昌市民兵组织建立的背景,分为严峻的社会环境,光荣的革命传统,新中国民兵制度的建立三个部分。对南昌市民兵组织的发展历程,分成四个阶段进行论述,每一阶段的基本情况,发展特点,都有介绍,目的在于从全局的视角对南昌民兵进行简要描述,有一个大概的轮廓,具体内容则在在第三部分进行分析。第三部分论述了南昌市民兵组织的管理与运行,是本文的核心内容,主要分为五小节。第一节论述民兵的招收条件和建设情况,对民兵组织建立初期制度性安排和组织性安排进行论述;第二节论述民兵的领导和组织关系,重点着眼于对民兵领导干部的研究,从上下级关系,干部选拔与任用等方面论述;第三节论述民兵整组,分析民兵组织随着国家政治生活和国家形势的发展变化而相应地做出调整;第四节论述武器、弹药的配发和保管,研究民兵训练所需武器弹药的来源、生产、管理、保存、使用和报备制度等;第五节论述民兵组织的宣传与优抚工作,从民兵刊物和其他媒体对民兵的报道两个方面进行研究,对民兵发生伤亡和其他事故进行抚恤为切入点,细致分析南昌民兵的福利待遇,以及针对民兵的奖励制度。第四部分论述了民兵的教育管理和训练,也是本文的核心内容,主要分为两节。第一节论述民兵的政治教育,政治教育贯穿民兵工作始终,是中国共产党“党指挥枪”理论在民兵队伍里的实践和应用,通过政治教育,使民兵受到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革命理想的教育,成为解放军的得力助手和后备军;第二节论述民兵训练,从训练武器的来源,普通训练,技术兵训练三个角度对民兵训练进行评述,突出民兵的军事特征。第五部分对南昌市民兵组织进行评述,主要从保障经济建设,维护社会治安,参加抢险救灾,输送后备兵员,净化社会风气,提高社会凝聚力等五个方面分析南昌民兵的作用,参照档案资料中的实际事例,逐渐明晰南昌民兵在城市发展过程中起到的重要作用。第六部分为结语,对南昌市民兵组织进行系统总结,简要阐述南昌市民兵组织的艰难发展,组织壮大和对我们当今民兵发展的现实意义,阐明民兵的巨大作用,它仍然是当今国家经济建设和发展一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李威[4](2018)在《新时代预备役部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文中指出预备役部队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人民解放军预备役部队进行的理论武装与思想引导工作,是预备役部队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习主席在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既要坚持政治工作根本原则和制度,又要积极推进政治工作思维理念、运行模式、指导方式、方法手段创新,提高政治工作信息化、法治化、科学化水平。”习主席的重要论述,为预备役部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指明了方向。论文坚持以习主席重要论述为指导,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着力从思维理念、运行模式、指导方式、方法手段创新等方面对预备役部队思想政治教育进行研究。一是新时代预备役部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意义。推进预备役部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有利于确保这支部队绝对忠诚、绝对纯洁、绝对可靠,确保这支部队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确保这支部队血脉永续、根基永固、优势永存。二是新时代预备役部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分析。论文对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论述进行梳理归纳,对新时代预备役部队思想政治教育“现象与本质”、“主体与客体”、“原则与方法”、“载体与运用”等基本理论予以阐述分析,对教育学、心理学和传播学相关理论作了分析概括。三是新时代预备役部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调查与分析。论文阐述了调查问卷设计的理论基础、内容结构和质量分析,对5个战区部分预备役部队中的2类人员进行问卷和实地调查,通过对调查数据的整理分析,归纳总结出当前预备役部队思想政治教育取得的主要成绩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四是新时代预备役部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结合当前国防和军队改革进程和预备役部队所处的时代环境,从环境、组织、技术、法规等方面阐述了面临的机遇,从长期和平环境、西化分化战略、市场经济体制、预备役官兵成分结构变化等方面分析了面临的挑战。五是新时代预备役部队思想政治教育思维理念创新。以思维理念创新打开思想政治工作新局面。要着眼信息网络深度发展,牢固树立互联网思维;要着眼职能使命变化拓展,牢固树立强军致胜理念;要着眼寓军于民军民结合实际,牢固树立大政工理念。六是新时代预备役部队思想政治教育运行模式和指导方式创新。以运行机制创新规范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遵循客观规律,坚持依法施教,确保思想政治教育依法开展、高效运行;严密组织实施,抓好教育落实,增强教育的组织力和领导力;坚持基本制度,完善教育机制,规范教育秩序,提高教育管理水平。七是新时代预备役部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手段创新。以方法手段创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效益。要“把握人员集中时机,发挥军营文化熏陶作用”和“提高宏观调控能力,实现群众性自我教育”两种隐性教育方法,让预备役官兵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要“发挥物质精神体制优势,实现部队家庭社会共育”“注重增强课堂互动,改进灌输教育方式”和“把握时机主动作为,做好随机教育启发”三种显性教育方法,让预备役官兵在正面灌输中接受教育;要“汲取社会媒体资源,做好新闻舆论引导”“发挥军地网络优势,开展网络互动教学”和“做好典型挖掘工作,发挥激励警示作用”三种显隐结合教育方法,让预备役官兵在情感交融中接受教育。
宁勇[5](2014)在《中国民兵制度融合式发展路径分析 ——基于现代化条件下中外民兵预备役制度比较》文中研究表明中国民兵制度作为一项传统的军事制度,是在毛泽东关于人民战争的思想指引下建立起来的,并随着历史的发展越来越完善。在这一制度下成长起来的中国民兵,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不断壮大的历程,已发展成为一支强大的后备力量,在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新型军事变革的不断推进以及我国市场经济建设的不断深入,中国民兵制度建设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如“与现代化条件下局部战争不相适应,与新时期后备力量历史使命不相适应,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相适应,与中国城市化发展进程不相适应”等问题日益突显。为有效破解“四个不相适应”的难题,综合分析现代化条件下民兵建设特点,纵观世界预备役建设发展趋势,可以得出,坚持走融合式发展道路将是中国民兵制度发展的首选路径。研究民兵制度融合,可以有多个层面。本文试图综合运用历史文化、政治学、社会学、制度这四种视角,从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国际与国内的结合上,对中国民兵制度的历史背景、发展进程、现行组织机制及其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比较研究外国预备役融合式建设的基本特征、经验做法和发展趋势,针对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和民兵职能范围不断拓展的特点,提出现代化条件下中国民兵制度融合式发展路径,力求提高我国民兵建设整体质量,满足“市场”和“战场”的双重需要。论文首先回顾了中国民兵起源与发展的光辉历程,具体从产生、形成和发展三个时期分析了中国民兵制度建设的背景、实践和特点,梳理出其由军民结合、寓军于民到军民融合的发展态势;其次,从当前民兵工作机制体制不畅通、力量效能发挥不明显的现实问题着眼,对中国现行民兵制度的组织结构机制、存在问题及其原因进行了深入剖析;再次,通过数据和实例分析,归纳出以美国、俄罗斯、日本为代表的外国预备役融合式建设特点,列表比较了中外民兵预备役制度的优缺点,重点分析总结了外国预备役在规模结构、指挥体制、训练管理、武器装备及待遇保障等方面的经验做法;最后,充分借鉴中外民兵预备役制度建设的经验做法,探索分析新时期现代化条件下中国民兵制度建设的融合式发展路径,即科学构建现代化融合式组织新格局,努力实现民兵各项建设的充分融合,并采取措施重点加强城市民兵融合式建设,力求沿此路径走出一条投入少、效益高的民兵建设新路子,实现国防建设和社会经济建设的“双赢”。
杨兴德[6](2010)在《完善民兵预备役部队应急机制建设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文中提出军队作为党领导的国家武装力量,在和平时期要提高应对多种安全威胁、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能力。这既赋予了军队和民兵预备役力量新的职能和任务,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目前,由于民兵预备役即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着眼点过分注重战时应战,缺乏应对和处置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社会安全等突发事件的研究,应对多种安全威胁的能力不够强,难以适应遂行多样化任务的需要。因此,必须在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应战能力建设的同时,积极适应多样化任务的特点规律,深化改革创新,把着眼点由战时向平时延伸,由注重遂行战争任务向应对多种安全威胁、完成多样化任务转变,使民兵预备役力量建设在维护国家安全、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处置突发事件和抢险救灾等不同领域都能充分发挥作用。文章通过对民兵预备役部队在近年来完成各种应急任务进行调研分析,找出民兵预备役应急机制建设存在的主要薄弱环节,以此找到完善体制建设的切入点。并以国外发达国家预备役部队应急体制建设的经验考察为材料,比较不同国家的应急体制建设的异同,以此来建立一种解释框架。以此分析研究对策,提出民兵预备役部队应急机制建设意见和建议。
张黎[7](2007)在《大力推进民兵预备役部队军事训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胡锦涛主席在领导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实践中,就军事训练问题做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军事训练领域带全局性、根本性、方向性的重大问题,鲜明地提出了积极推进机械化条件下
赵建中[8](2006)在《认真贯彻胡主席重要指示和全军军事训练会议精神 努力把民兵、预备役部队军事训练提高到一个新水平》文中研究说明
陈二曦[9](2006)在《用科学发展观指导部队、民兵预备役建设应着重把握的几个问题》文中认为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在部队和民兵预备役全面建设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应着重把握好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坚持以人为本,以调动官兵的积极性带动发展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也是重要的建军治军理念。用科学发展观指导部队、民兵预备役建设,必须紧紧抓住这个本质和核心,促进官兵全
潘均[10](2019)在《驻粤预备役部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与对策研究》文中提出
二、大力推进部队和民兵预备役建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力推进部队和民兵预备役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1)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主要创新点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目的和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四、思路和方法 |
第一章 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的理性认识 |
第一节 兵役法律制度的科学界定 |
一、相关概念 |
二、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实体法律制度 |
三、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程序法律制度 |
第二节 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的主要特征 |
一、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制度的法律特征 |
二、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的时代特征 |
三、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的内容特征 |
第三节 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的地位与作用 |
一、兵役法律制度是国家军事制度的重要内容 |
二、兵役法律制度是保卫国家安全的坚实基础 |
三、兵役法律制度是组织兵役工作的有效规范 |
第二章 我国兵役法律制度的历史发展与现状分析 |
第一节 我国兵役法律制度的历史发展 |
一、我国古代兵役法律制度 |
二、我国近代兵役法律制度 |
三、新中国兵役法律制度 |
第二节 我国兵役法律制度现状分析 |
一、我国兵役法律制度的体系构成 |
二、我国兵役法律制度的实质内涵 |
三、我国兵役法律制度的主要问题 |
第三节 我国兵役法律制度建设的客观分析 |
一、我国兵役法律制度建设的主要经验 |
二、我国兵役法律制度建设的优劣之处 |
三、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建设发展的新要求 |
第三章 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的价值定位 |
第一节 兵役义务与兵役权利的价值整合 |
一、依法参加兵役是公民和法人的基本义务 |
二、参加兵役人员依法享有各种基本权利 |
三、正确处理兵役权利与兵役义务的关系 |
第二节 国家价值与个人价值的有序统一 |
一、兵役必须以实现国家价值优先 |
二、公民通常是实现个人价值优先 |
三、兵役法律制度是国家价值与个人价值的调节器 |
第三节 形式正义与实质正义的相互融合 |
一、国防是全体公民的国防 |
二、兵役实质是少数公民参加兵役 |
三、兵役法律制度是实现形式正义与实质正义统一的平衡器 |
第四节 公平与效率的有机统一 |
一、公平与效率是兵役法律制度建设的内在要求 |
二、兵役法律制度优先考虑军事效率 |
三、兵役法律制度充分体现公平原则 |
第五节 和平权与发展权的有序调整 |
一、追求国家和平权是兵役法律制度的基本目标 |
二、保障国家发展权是兵役法律制度的价值追求 |
三、统筹和平权与发展权是兵役法律制度的主要功能 |
第四章 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建设的内外环境 |
第一节 国家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是兵役法律制度建设的基础 |
一、经济实力 |
二、法治环境 |
三、军事改革 |
第二节 国家严峻安全形势是兵役法律制度建设的必然要求 |
一、国家统一困境 |
二、周边事态纷争 |
三、西方大国遏制 |
第三节 信息化局部战争对兵员素质要求普遍提高 |
一、信息化局部战争成为未来战争的基本样式 |
二、高技术武器装备占据未来战场的主导地位 |
三、高素质的兵员成为信息化战争胜负的关键 |
第四节 优待军人成为兵役法律制度的内在共识 |
一、尊重军人共识 |
二、优待军人传统 |
三、军人权益维护 |
第五节 军队独生子女兵员质量不容乐观 |
一、独生子女成为军队服役主体 |
二、应征青年身体素质明显下降 |
三、入伍后退兵比例呈逐年上升 |
第五章 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的完善之道 |
第一节 科学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体系 |
一、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建设的指导思想 |
二、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建设的基本原则 |
三、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建设的目标任务 |
第二节 大力提升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质量 |
一、加强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建设的组织领导 |
二、统筹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建设的规划计划 |
三、科学组织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的起草拟制 |
第三节 全面加强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落实 |
一、积极开展宣传教育全面提高兵役法律意识 |
二、加强执法监督检查确保法律制度落到实处 |
三、严格组织对违反兵役法律制度行为的惩治 |
结语:加快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建设应处理的几个关系 |
一、处理好兵役法律制度与其它军事政策制度之间的关系 |
二、处理好兵役法律制度与新时代强军要求的关系 |
三、处理好兵役法律制度制定与实施的关系 |
参考文献 |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
致谢 |
(2)江苏某预备役部队预任军官队伍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2 研究动态与评析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 创新点与难点 |
2 预任军官队伍建设的重要意义及其研究的理论基础 |
2.1 预备役部队在部队的发展与预任军官队伍建设 |
2.2 预任军官队伍建设研究的相关理论基础 |
3 预任军官队伍建设的主要内容与基本成就 |
3.1 预备役部队的任务与建设需求 |
3.2 预任军官队伍建设的主要内容 |
4 江苏某预备役师预任军官队伍建设成绩、主要问题及产生原因 |
4.1 存在的问题 |
4.2 产生的原因 |
5 加强预任军官队伍建设的对策措施 |
5.1 推进依法治军 |
5.2 优化编配机制 |
5.3 规范训练考评 |
5.4 加强教育管理 |
5.5 强化政府作用 |
6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3)南昌市民兵组织研究(1949-1966)(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二、学术史回顾 |
三、研究内容与价值 |
四、创新与不足 |
第一章 南昌市民兵组织的创建背景 |
第一节 民兵的起源和性质 |
第二节 南昌市民兵建立的背景 |
第三节 南昌市民兵组织的发展历程 |
第二章 南昌市民兵组织的管理与运行 |
第一节 民兵的条件和组建情况 |
第二节 民兵的领导和组织关系 |
第三节 民兵整组 |
第四节 武器、弹药的配发和保管 |
第五节 民兵组织的宣传和优抚工作 |
第三章 民兵的教育和训练 |
第一节 政治教育 |
第二节 民兵训练 |
第四章 南昌市民兵组织的作用 |
第一节 保障经济建设 |
第二节 维护社会治安 |
第三节 抢险救灾,输送兵员 |
第四节 净化社会风气,提高社会凝聚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
(4)新时代预备役部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
1.1.1 确保预备役部队绝对忠诚、绝对纯洁、绝对可靠的必然要求 |
1.1.2 确保预备役部队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的现实要求 |
1.1.3 确保预备役部队血脉永续、根基永固、优势永存的内在要求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3.3 创新点 |
第二章 新时代预备役部队思想政治教育指导理论及相关学科理论 |
2.1 马克思主义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论述 |
2.1.1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作用 |
2.1.2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任务 |
2.1.3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 |
2.1.4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容 |
2.1.5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途径 |
2.2 新时代预备役部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本体理论 |
2.2.1 现象与本质 |
2.2.2 主体与客体 |
2.2.3 原则与方法 |
2.2.4 载体与运用 |
2.3 新时代预备役部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相关理论与方法 |
2.3.1 教育学相关理论与方法 |
2.3.2 心理学相关理论与方法 |
2.3.3 传播学相关理论与方法 |
第三章 预备役部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调查与分析 |
3.1 调查问卷的设计与质量分析 |
3.1.1 调查问卷设计的理论基础 |
3.1.2 调查问卷设计的内容结构 |
3.1.3 调查问卷的质量分析 |
3.2 当前预备役部队思想政治教育取得的成绩 |
3.2.1 现役军官具备较强的理论授课能力 |
3.2.2 预备役官兵参加理论授课态度积极 |
3.2.3 普遍使用互联网技术开展教育授课 |
3.2.4 相关指示决定和条令条例得到落实 |
3.3 当前预备役部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
3.3.1 教育计划难制定 |
3.3.2 教育时间难保证 |
3.3.3 教育内容难整合 |
3.3.4 教育环境难构建 |
3.3.5 教育效果难体现 |
3.3.6 教育对象难掌控 |
3.3.7 方法手段难创新 |
3.3.8 预干能力难胜任 |
第四章 预备役部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
4.1 预备役部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机遇 |
4.1.1 政治生态重塑为创新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
4.1.2 组织形态变革为创新构建了科学的领导组织 |
4.1.3 信息技术应用为创新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平台 |
4.1.4 法规制度完善为创新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障 |
4.2 预备役部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 |
4.2.1 长期和平环境带来严峻挑战 |
4.2.2 市场经济发展带来严峻挑战 |
4.2.3 官兵成分结构带来严峻挑战 |
4.2.4 意识形态斗争带来严峻挑战 |
4.2.5 网络技术发展带来严峻挑战 |
第五章 新时代预备役部队思想政治教育思维理念创新 |
5.1 着眼信息网络深度发展,牢固树立互联网思维 |
5.1.1 坚持以人为本,强化用户意识 |
5.1.2 抓好分析预测,强化数据意识 |
5.1.3 实现技术共享,强化平台意识 |
5.1.4 注重资源整合,强化效率意识 |
5.2 着眼职能使命变化拓展,牢固树立强军胜战理念 |
5.2.1 深化党管武装教育,强化政治意识 |
5.2.2 深化国家安全教育,强化职能意识 |
5.2.3 深化国防法治教育,强化责任意识 |
5.2.4 深化马克思主义战争观教育,强化备战意识 |
5.3 着眼增强教育时代性感召力,牢固树立大政工理念 |
5.3.1 军地党委统领,强化大局意识 |
5.3.2 部门齐抓共管,强化协同意识 |
5.3.3 践行群众路线,强化群众意识 |
5.3.4 增强业务能力,强化本领意识 |
第六章 新时代预备役部队思想政治教育运行模式和指导方式创新 |
6.1 遵循客观规律,坚持依法施教 |
6.1.1 遵循“双重领导”的客观规律 |
6.1.2 遵循互联网深度融合的客观规律 |
6.1.3 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
6.2 严密组织实施,抓好教育落实 |
6.2.1 抓好与“教”有关的工作 |
6.2.2 抓好与“学”有关的工作 |
6.2.3 抓好与“做”有关的工作 |
6.3 坚持基本制度,完善教育机制 |
6.3.1 计划制度 |
6.3.2 准备会制度 |
6.3.3 教育骨干培训制度 |
6.3.4 宣传日制度 |
6.3.5 检查考评制度 |
第七章 新时代预备役部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手段创新 |
7.1 完善两种“隐性”教育法,让预备役官兵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 |
7.1.1 把握人员集中时机,发挥军营文化熏陶作用 |
7.1.2 提高宏观调控能力,实现群众性自我教育 |
7.2 改进三种“显性”教育法,让预备役官兵在正面灌输中接受教育 |
7.2.1 发挥物质精神体制优势,实现部队家庭社会共育 |
7.2.2 注重增强课堂互动,改进灌输教育方式 |
7.2.3 把握时机主动作为,做好随机教育启发 |
7.3 健全三种“显性与隐性相结合”教育法,让预备役官兵在情感交融中接受教育 |
7.3.1 汲取社会媒体资源,做好新闻舆论引导 |
7.3.2 发挥军地网络优势,开展网络互动教学 |
7.3.3 做好典型挖掘工作,发挥激励警示作用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附录(一) 预备役战士调查问卷 |
附录(二) 现役军官调查问卷 |
(5)中国民兵制度融合式发展路径分析 ——基于现代化条件下中外民兵预备役制度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民兵制度融合式发展的可能性 |
第二节 研究综述 |
第三节 研究理论基础 |
第四节 研究方法和思路 |
第二章 中国民兵制度的历史变迁与发展历程 |
第一节 中国民兵制度的产生 |
一、产生的历史背景 |
二、产生时期的主要实践 |
三、产生时期的主要特点 |
第二节 中国民兵制度的形成 |
一、形成时期的历史背景 |
二、形成时期的主要实践 |
三、形成时期的主要特点 |
第三节 中国民兵制度的发展 |
一、发展时期的历史背景 |
二、发展时期的主要实践 |
三、发展时期的主要特点 |
第三章 中国现行民兵制度的问题剖析 |
第一节 现行机制:具有中国特色的组织模式 |
一、党管武装的双重领导机制 |
二、民兵与预备役相结合制度 |
三、民兵工作“三落实”制度 |
四、军地融合式发展机制 |
第二节 存在问题:与市场经济和城市化发展水平不相适应 |
一、民兵组织调整改革步伐滞后 |
二、“顶层设计”不够科学合理 |
三、“编配训用”结合不够紧密 |
四、组织领导关系不够顺畅 |
五、民兵日常管理难度较大 |
第三节 原因分析:新旧体制转换带来的融合矛盾 |
一、建设理念不先进 |
二、法规制度不健全 |
三、经济发展不均衡 |
第四章 外国预备役建设的经验做法与发展趋势 |
第一节 美国预备役:与现役部队融合实行一体化建设 |
一、一体建设思路先进 |
二、混编体制精干合成 |
三、组建动员快速高效 |
四、职能任务分配合理 |
第二节 俄罗斯预备役:通过双重管理体制实现军地融合 |
一、领导机构分工明确 |
二、法规制度科学完备 |
三、兵员集训保障有力 |
四、服役期限相对较长 |
第三节 日本预备役:坚持走寓军于民的融合道路 |
一、注重军民兼容 |
二、实现平战结合 |
三、扩充预备力量 |
四、突出质量建设 |
第四节 外国预备役建设融合式发展趋势 |
一、规模结构精干化 |
二、指挥体制高效化 |
三、训练管理规范化 |
四、武器装备现代化 |
五、待遇保障标准化 |
第五节 外国预备役建设对中国民兵制度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
一、适当调整编组部署 |
二、加强职能任务拓展 |
三、实现联合训练管理 |
四、努力提高兵员质量 |
第五章 现代化条件下中国民兵制度融合式发展路径 |
第一节 构建现代化融合式组织新格局 |
一、控制组织规模 |
二、调整组织布局 |
三、优化组织结构 |
四、拓宽编组范围 |
第二节 努力实现民兵各项建设的融合 |
一、在思想认识上实现融合 |
二、在组织机构上实现融合 |
三、在力量体系上实现融合 |
四、在平战功能上实现融合 |
五、在法规建设上实现融合 |
第三节 重点加强城市民兵融合式建设 |
一、适时调整民兵工作的资源投向 |
二、民兵制度改革纳入城市规划发展 |
三、构建属地管理的融合式新型体制 |
四、谋求军地效益融合化的有机统一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完善民兵预备役部队应急机制建设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冰雪灾害期间民兵预备役应急动员情况 |
1.2.2 汶川大地震期间民兵预备役应急动员情况 |
1.2.3 国内应急管理体制现状 |
1.2.4 民兵预备役应急体系建设中存在问题的文献综述 |
1.2.5 国外应急体制建设现状 |
1.3 研究方法和思路 |
第二章 预备役部队参与应急救援理论概述 |
2.1 民兵预备役部队应急机制概念 |
2.1.1 近年来民兵预备役应急机制建设发展 |
2.1.2 民兵预备役部队应急机制概念 |
2.2 民兵预备役部队应急关键机制介绍 |
2.3 与现役部队相比较民兵预备役部队应急机制的作用及特点 |
2.3.1 加强民兵预备役部队应急机制建设能够充分发挥军队助手作用 |
2.3.2 加强民兵预备役部队应急机制建设能够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 |
2.3.3 加强民兵预备役部队应急机制建设能够弥补现役部队力量分布和专业上的不足 |
2.4 加强民兵预备役部队应急机制建设的必要性 |
2.4.1 加强民兵预备役应急机制建设能更好地发挥其作用效率 |
2.4.2 通过应急体制建设完善动员机制的应急职能 |
2.4.3 应急体制建设突出强化了动员机构的应急建设 |
第三章 我国民兵预备役部队应急机制建设的主要问题 |
3.1 对民兵预备役应急机制建设重视不够 |
3.1.1 定位不够准确 |
3.1.2 对遂行非战争军事行动的特点规律把握不准 |
3.2 力量建设不合理 |
3.2.1 存在"编非所需"、"有编无兵"、"有兵无编"、"交叉混编"等诸多问题 |
3.2.2 缺乏专业救灾分队 |
3.3 指挥机制缺乏协调 |
3.3.1 缺乏集中统一的指挥机构 |
3.3.2 指挥协同关系混乱 |
3.3.3 信息沟通机制建设落后 |
3.4 装备、经费等保障滞后 |
3.4.1 装备建设落后 |
3.4.2 经费保障不足 |
3.5 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
3.5.1 任务区分理解不透 |
3.5.2 训练安排存在问题 |
3.5.3 法规建设步伐滞后 |
3.5.4 协调瓶颈突出 |
第四章 发达国家预备役部队应急机制建设的经验考察 |
4.1 美国 |
4.1.1 基本情况 |
4.1.2 美军在抢险救灾中的应急反应体制 |
4.1.3 美军在抢险救灾中的经验教训 |
4.2 英国 |
4.3 俄罗斯 |
4.4 日本 |
4.4.1 日本预备役部队基本情况 |
4.4.2 日本的防灾和减灾体制 |
4.5 国外民兵预备役应急机制建设可借鉴经验 |
4.5.1 多渠道建立应急机制 |
4.5.2 救灾体系一体化 |
4.5.3 救灾看重志愿者 |
4.5.4 应急部队分散驻扎 |
4.5.5 应急部门管得"宽" |
4.5.6 救灾经费靠保险 |
4.5.7 及时发布气象安全图 |
第五章 改进我国民兵预备役部队应急机制的对策 |
5.1 扎实抓好应急力量建设 |
5.1.1 抓好以信息化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 |
5.1.2 突出专业性重点力量建设 |
5.2 建立高效的应急指挥和协调机制 |
5.3 构建科学的应急保障体系 |
5.3.1 建立完善应急法规保障体系 |
5.3.2 建立科学的后勤装备保障机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研究生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
(9)用科学发展观指导部队、民兵预备役建设应着重把握的几个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一、坚持以人为本,以调动官兵的积极性带动发展 |
二、围绕使命任务,以谋求战斗力的提高牵引发展 |
三、做到统筹兼顾,以科学有效的指导促进发展 |
四、狠抓工作落实,以求真务实的作风推进发展 |
四、大力推进部队和民兵预备役建设(论文参考文献)
- [1]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研究[D]. 林高松. 武汉大学, 2020(04)
- [2]江苏某预备役部队预任军官队伍建设研究[D]. 王昊.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1)
- [3]南昌市民兵组织研究(1949-1966)[D]. 刘杰. 江西师范大学, 2020(10)
- [4]新时代预备役部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D]. 李威. 国防科技大学, 2018(01)
- [5]中国民兵制度融合式发展路径分析 ——基于现代化条件下中外民兵预备役制度比较[D]. 宁勇. 复旦大学, 2014(04)
- [6]完善民兵预备役部队应急机制建设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D]. 杨兴德. 中南大学, 2010(02)
- [7]大力推进民兵预备役部队军事训练[J]. 张黎. 国防, 2007(08)
- [8]认真贯彻胡主席重要指示和全军军事训练会议精神 努力把民兵、预备役部队军事训练提高到一个新水平[J]. 赵建中. 国防, 2006(09)
- [9]用科学发展观指导部队、民兵预备役建设应着重把握的几个问题[J]. 陈二曦. 国防, 2006(04)
- [10]驻粤预备役部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与对策研究[D]. 潘均. 国防科技大学,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