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法线索论文-张晓鹏

句法线索论文-张晓鹏

导读:本文包含了句法线索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句子加工,语缺,生命性线索,中国学生

句法线索论文文献综述

张晓鹏[1](2012)在《中国学生英语句子加工中的句法-语义相互作用——来自语缺和生命性线索加工的证据》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以主语语缺和生命性线索为切入点,用中、高水平组的中国学生和英语本族人为受试,采用"有/无语缺-有/无生命性"交叉组合的四种实验句进行了自定步调阅读实验,考察受试在加工这四种实验句时句法和语义线索的相互作用。研究结果显示,主语语缺和生命性在中、高水平的中国受试加工实验句时都具有影响效应;本族人在加工同等实验句时则主要依靠语缺驱动的策略,生命性几乎不具有影响效应。由此可见,中国英语学生和英语本族人在线加工英语句子的心理机制不同。(本文来源于《现代外语》期刊2012年02期)

高秀雪[2](2012)在《语言理解中的句法线索》一文中研究指出句法结构在语言处理中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句法结构的细微变化能引起句子含义的微妙变化,并且可导致句子细微差别的交际效果。句法结构差异致使意义表达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叁个方面:题元角色释义、事件结构释义和话题结构释义。外语学习和研究者应该重视句法结构在语言理解和交际中的作用。(本文来源于《青岛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2年02期)

郭爽,李媛,赖永秀,赵金萍,彭静[3](2009)在《不规则句法和情绪表达线索在自然音乐中的ERP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已有研究从不同方面将语言和音乐进行比较(如,进化起源,共享的脑机制等),原因之一就是二者都依据特定的语法/句法规则,将离散的成分在层级模式中进行有序排列。之前的研究采用自编和弦序列,寻找到音乐句法加工的神经机制(ERAN),但这一特异成分是否适用于自然音乐,以及句法加工是否受情绪表达线索影响的相关研究还较少。方法(本文来源于《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09-11-05)

宋刚[4](2009)在《普通话儿童早期动词习得:范畴、论元结构与句法线索》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主要考察了普通话儿童早期习得句法范畴“动词”的发展过程与习得机制。儿童早期语言习得是基于规则的,还是基于归纳的?儿童的语言发展是一个创造性地运用言语并检验自我假设的过程,还是一个依靠一般认知能力并模仿外部输入语言的过程?外部语言输入在早期语言习得过程中究竟发挥着怎样的作用?论文所进行的研究就肇始于对这些问题的深入思考,并力图从系统的自然儿童习得语料中去寻求回答。理论架构方面,本研究既融合了当前语言习得前沿理论的核心思想,比如句法启动研究,也汲取了汉语传统语法研究中的一些重要学说,比如关于汉语词类划分的“广义形态说”的思想精髓,以便努力实现儿童语言习得事实与语言习得理论的充分而紧密的结合,并且致力于能利用语言习得研究的发现为语言本体理论的发展提供推动力。习得理论方面,本研究主要将句法和语义接口作为研究的切入点,尝试勾勒出儿童早期动词与论元结构习得的发展脉络,不但提出了儿童早期动词习得的“扩散性”模式,并且立足于儿童习得的基本特征对习得机制进行了深入而全面的理论阐释,即儿童语言习得是基于规则的并且表现出创造性特征。对于语言本体研究而言,本研究所提供的儿童早期习得语料和相关理论分析同样能提供理论论证的重要素材和理论拓展的有力支持,比如句法范畴动词、动词的句法表现形式、动词的论元结构、主导语序、担当特定论元的句法成分的层级等重大问题。不仅如此,作为基础研究的普通话儿童早期习得研究还能为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与教学提供强有力的支持,比如对外汉语教学。研究在生成语法的原则与参数框架内展开,融合了句法启动的核心思想;同时,根据汉语缺少严格意义上的形态变化等句法特征,本研究汲取了“广义形态说”思想精髓,重新分析了作为句法范畴的汉语动词的句法表征,并且努力实现儿童语言习得事实与语言习得理论的充分结合。研究将普通话儿童早期动词习得作为研究对象,将特定句法成分或句法结构作为目标项目,比如动词重迭形式、动词“有、在、是”、动词“给”、含趋向动词“来、去”的复合趋向补语结构等。换言之,研究考察了动词重迭形式的早期习得,也着重考察了介于句法和语义接口层面的动词论元结构的早期习得,揭示了儿童早期动词习得的发展进程与习得机制。本研究主要使用了3位操普通话的北京儿童两岁前的自然语言习得语料,共计121个单次取样语料,语料全部来自长期纵向追踪获得的汉语儿童早期语言习得语料。该语料库是一个大规模的儿童语言习得语料库,具有规范性和系统性特征。研究使用的儿童语料都经过了词性标注,也都进行了动词论元结构分析,从而保证研究能更科学而充分地展示普通话儿童早期动词习得的客观事实。本研究语料统计的指导思想是“面向儿童语言习得事实”和“多种角度展示儿童早期动词习得”。本研究采用了多种统计方式对目标项目的儿童输出情况进行了系统的、穷尽式的考察,比如以单次取样为单位的纵向发展统计,以一个月为跨度的阶段性发展统计,再如基于儿童语料词性标注体系的统计与分析,基于动词论元结构分析的统计与分析;此外还采用了全面对照儿童输出与外部输入的语料库语言学研究方式,尤其是对儿童输出与对应外部输入之间的内在关系进行了全面考察,详尽地发掘了普通话儿童早期习得动词重迭形式与动词论元结构的发展进程,进而深入地探讨了儿童习得动词的具体机制与理论阐释。第一章首先对主要术语进行了操作性界定,尤其对存在争议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处理办法,以便研究中有所遵循,比如早期语言习得、动词、论元结构、句法启动等。其次,概述了早期动词习得与句法发展、词汇发展等的关系,重点讨论了基于自然语料的汉语儿童早期动词习得研究,并且分析了早期动词习得的研究方法,比如句法启动与汉语动词习得研究等。第二章首先简要介绍了汉语儿童早期语言习得语料库,尤其是介绍了本研究使用的儿童语料的基本情况,比如语料选取、儿童基本信息、统计方法、模仿与自发的判定等。其次,简要介绍了论元结构分析体系,尤其是论元结构分析体系的主要特征“面向儿童语言习得事实”与“多种角度展示儿童早期动词习得”。最后,择要介绍了词性标注体系,特别是与早期动词习得研究相关的内容,比如确定“词”的标准、动词重迭形式的标注、动词性结构的标注等。第叁章利用动词论元结构分析体系考察了儿童早期习得动词重迭形式的情况,穷尽式追踪了儿童输出与对应外部输入的内在关系,揭示了早期动词习得的进程与机制。研究运用不同统计方式从多个角度探讨了儿童习得动词重迭形式的发展进程。统计方式分别涉及儿童ZTX在00;11;18-02;06;02期间习得动词重迭形式的整体发展,儿童ZTX在01;07-01;10期间习得动词重迭形式的阶段进展,以及儿童SJQ、ZTX、CY在两岁前习得动词重迭形式的横向对照。研究发现,儿童在习得动词重迭形式中能将重迭规则应用于具有动词特征的词项上,表现出很强的创造性习得特征。研究支持,儿童早期动词习得是基于规则的,儿童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动词范畴概念,外部语言输入对儿童早期动词习得能产生一定的积极促进作用。第四章到第八章主要考察普通话儿童早期动词论元结构习得的发展进程与具体机制。其中,第四章到第六章研究使用的儿童语料分别涵盖了儿童SJQ、ZTX与CY两岁前的动词习得发展情况;第七章到第八章主要使用了经过词性标注的儿童ZTX在00;11;18-02;06;02期间的15个单次取样语料。第四章主要呈现儿童输出的动词论元结构实例的总体分布情况,重点分析儿童早期动词习得的整体特征,并且利用具体语料集中论证了主导语序等在早期动词习得中发挥的积极作用。第五章从叁个不同角度全面剖析了儿童早期习得动词“有、在”的过程与机制。首先,研究考察了表达事物“存在”的句法表现形式中出现的动词;然后,考察了动词“有、在”在儿童输出中承担的核心句法功能;接着,考察了儿童输出的动词“有、在”实例与其对应外部输入实例之间的内在关系;最后,研究立足于详实的儿童习得事实讨论了儿童早期动词习得手段与发展机制,并且提出了早期动词习得的扩散式发展模式。研究发现,特定动词与特定句法框架之间确实存在清晰而稳定的对应关系。研究也表明,儿童在早期动词习得中不但能认知外部输入中的主导语序、句法框架等句法特征,而且具有动词范畴概念,可以创造性地输出言语。研究支持,外部输入中的句法框架等句法特征能成为儿童早期动词习得中的句法线索,并能对早期动词习得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研究也验证了,儿童早期动词习得是一个逐步成熟的、基于规则的发展过程。第六章考察以“是”为代表的判断动词的儿童早期习得,并且主要讨论动词“是”习得与表达“判断”的句法框架“客体_类属”之间的内在关系。第七章着重考察了动词“给”的儿童早期习得。第八章着重考察了含“来”或“去”的复合趋向补语动词结构的儿童早期习得。这些研究同样支持儿童早期动词“有、在”习得研究的结论。同时,这些研究进一步验证了儿童早期动词习得呈现出扩散式发展模式。儿童首先习得具有特定表述功能的特定动词与特定句法表现形式,再逐步习得其他有关的动词与句法表现形式。第九章综合动词重迭形式与动词论元结构早期习得语料,着重讨论了主导语序、句法框架等句法特征在早期动词习得中所发挥的作用,并且揭示了早期动词习得的具体机制,也探讨了外部输入、论元层级等因素对早期动词习得的影响。本部分首先阐述了对语言习得、动词范畴等问题的认识。其次,着重讨论了动词重迭形式的早期习得,尤其是儿童在早期动词习得中表现出来的创造性,并且进一步提供了复合趋向补语动词结构习得、能愿动词“要”习得等方面的证据。再次,重点讨论了动词论元结构的早期习得,尤其是语序、句法框架等能成为促进早期动词习得发展的句法线索,并且获得了动词“有、在、是、给”的早期习得研究的支持。最后,还讨论了早期动词习得中的客体论元居首等非主要论元结构、外部输入的作用、论元层级、扩散式发展模式等问题。第十章对整个研究进行了全面总结,并且指出了本研究的特点与今后研究的方向。本研究最后获得以下主要结论:(1)儿童早期动词重迭形式习得研究表明,儿童在早期动词习得中能将一定的句法规则正确应用到没有出现外部输入实例的词项上。儿童早期动词习得表现出来的创造性支持,儿童早期动词习得是基于规则的,并且儿童已经具有动词范畴的概念。(2)儿童早期动词论元结构习得研究支持,特定动词与特定句法框架之间确实存在清晰而稳定的对应关系。儿童输出与对应外部输入的穷尽式对照表明,外部输入的句法框架等句法特征能成为早期动词习得中的句法线索,并且能发挥促进早期动词习得发展的积极作用。(3)儿童早期动词论元结构习得研究支持,主导语序对早期动词习得具有重要的制约作用。儿童动词习得语料统计与分析表明,外部输入的主导语序等句法特征在早期动词习得中能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4)儿童早期动词习得呈现出扩散式发展的趋势,这一特征不仅体现在动词论元结构的发展以及动词论元结构中出现动词的发展上,而且还体现在担当特定论元的句法成分形成的层级上;这一发展模式集中反映出典型性特征对儿童早期动词习得发展的深刻影响。(5)外部输入能激发儿童早期动词习得,但又不是早期动词习得的唯一的、决定性的因素。(本文来源于《北京语言大学》期刊2009-05-01)

句法线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句法结构在语言处理中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句法结构的细微变化能引起句子含义的微妙变化,并且可导致句子细微差别的交际效果。句法结构差异致使意义表达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叁个方面:题元角色释义、事件结构释义和话题结构释义。外语学习和研究者应该重视句法结构在语言理解和交际中的作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句法线索论文参考文献

[1].张晓鹏.中国学生英语句子加工中的句法-语义相互作用——来自语缺和生命性线索加工的证据[J].现代外语.2012

[2].高秀雪.语言理解中的句法线索[J].青岛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

[3].郭爽,李媛,赖永秀,赵金萍,彭静.不规则句法和情绪表达线索在自然音乐中的ERP效应[C].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2009

[4].宋刚.普通话儿童早期动词习得:范畴、论元结构与句法线索[D].北京语言大学.2009

标签:;  ;  ;  ;  

句法线索论文-张晓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