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下肢力线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骨关节炎,膝,单髁置换,假体和植入物,活动平台
下肢力线论文文献综述
沙宇,韩晓峰,胡彬,翟剑波[1](2019)在《活动平台与固定平台单髁置换术后下肢力线的矫正效果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比较活动平台膝关节与固定平台膝关节单髁置换术(UKA)后下肢力线的矫正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13年10月至2018年10月在河南省直第叁人民医院骨科行UKA的229例患者(242膝)的病历资料。根据假体的不同分为活动平台组(174例、182膝)和固定平台组(55例、60膝)。活动平台组选用OxfordⅢ单髁假体治疗,固定平台组选用Zimmer M/G单髁假体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髋-膝-踝角(HKA)、胫股角(FTA)及胫骨后倾角(PSA)。结果手术前后两组HKA、FTA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两组HKA、FTA矫正差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且活动平台较固定平台矫正下肢力线角度更大。两组患者UKA术后PSA角较术前均有改变,但手术前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活动平台UKA比固定平台UKA矫正下肢冠状面力线的角度更大,对于恢复下肢解剖学力线更具优势。(本文来源于《骨科临床与研究杂志》期刊2019年06期)
刘二龙,宋楹[2](2019)在《3D打印技术在全膝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及对患者膝关节活动度、HSS评分、下肢力线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3D打印技术在全膝关节置换术(TKA)中的应用及对患者膝关节活动度、HSS评分、下肢力线的影响。方法:TKA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按电脑随机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TKA术治疗,观察组则在TKA手术基础上以3D打印技术进行辅助治疗,对比两组手术指标、膝关节活动度、HSS评分和下肢力线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住院时间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术前1周膝关节活动度、下肢力线变化和膝关节HSS评分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1周两组膝关节活动度均有所提高且下肢力线降低(P<0.05);观察组术后1周膝关节活动度高于对照组且下肢力线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1周和术后3个月两组HSS评分均有所提高且观察组HS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将3D打印技术用于TKA术中可改善患者膝关节活动、下肢力线以及HSS评分且安全性高。(本文来源于《陕西医学杂志》期刊2019年11期)
柏翰林,周新社,裴立家,崔伟业[3](2019)在《下肢力线在全膝关节置换中的应用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膝关节骨性关节炎(KOA)主要病因为软骨遭到破坏、退化和骨质增生,属于慢性关节疾病,又称为退行性膝关节炎,发病人群多为老年人[1]。随着社会人口的老龄化,该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现阶段临床针对KOA的治疗主要在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减轻膝关节疼痛,延缓病情。全膝关节置换术对晚期及病情严重患者有非常好的治疗效果,可以缓解关节痛感,同时还能修复膝关节外翻及屈曲畸形,重建膝关节功能,改善患者的生活状态。尽管全膝关节置换术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但Bourne等[2]对1 703例初次全膝关节置换(TKA)的患者进行(本文来源于《中国现代医药杂志》期刊2019年10期)
李青,翁文杰,王渭君,孙明辉[4](2019)在《EOS成像系统的介绍及其评估下肢力线临床价值的研究现状》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EOS成像系统的原理和技术背景,结合该技术的宣传说明和现有的文献报道,了解到低剂量EOS技术可以将检查过程中的辐射剂量降低5~10倍,而微剂量EOS甚至可以将辐射剂量降低至45倍;在成像质量方面相较于CR的图像质量只高不低;系统自带有EOS 2D和3D工作站,2D工作站可以帮助临床医生轻松实现对下肢冠状位和矢状位力线的测量和评估,在3D工作站进行叁维模型重建后可以叁维测量肢体的倾斜和扭转,利用这些测量结果,在进行术前评估、完善术前规划以及术后测量评估手术效果等方面给临床医生提供了极大的帮助。在测量的准确性方面,大量的文献报道认为EOS 2D测量和普通放射学测量精确度相当,而EOS 3D重建测量的精确度可媲美CT以及MRI。基于EOS的技术特点和优势,对其在评估下肢力线准确性方面的文献报道和研究进展作一综述。(本文来源于《中国骨伤》期刊2019年09期)
万春友,张宁宁[5](2019)在《全程运用下肢力线指导与晚期运用下肢力线评价对骨折治疗预后的对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在骨折治疗过程中全程运用下肢力线指导评价与晚期运用下肢力线评价对骨折治疗预后的对比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2月至2017年7月在我院进行手术治疗的胫腓骨骨折共120位患者资料,男57例,女42例;年龄27—56岁,平均42.5岁;左侧41侧,右侧58侧。根据骨折治疗过程中采用下肢力线评价骨折治疗时间的不同分为全程评价组(70例)和晚期评价组(50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致伤原因、骨折类型、受伤至手术时间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采用Johner-Wruhs胫骨干骨折治疗最终效果评价标准评定患肢功能;采用罗从风等的标准评定术后下肢力线恢复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22~51个月,中位时间36个月。所有患者骨折均获愈合,比较两组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及固定物去除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参照Johner-Wruhs标准评定患肢功能,晚期评价组优39例,良7例,可4例,优良率92.3%;全程评价组53例,良13例,可4例,优良率95.8%;两组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采用罗从风等的标准评定术后下肢力线恢复情况,晚期评价组优41例,可3例,差6例,优良率88.5%;全程评价组优56例,可11例,差3例,优良率96.9%;两组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20,P=0.471)。结论采用下肢力线全程评价指导骨折治疗尤其是下肢骨折可减少骨折治疗周期,有利于患者骨折愈合及肢体功能恢复,对患者远期关节功能改善具有明显的益处。(本文来源于《2019楚天骨科高峰论坛暨第二十六届中国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9-09-10)
雍炜[6](2019)在《Taylor空间支架在胫腓骨骨折下肢力线调整中的临床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下肢力线与膝骨性关节炎的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目的评估Taylor空间支架治疗胫腓骨骨折的同时调整下肢力线的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2月~2017年4月,采用Taylor空间支架治疗的健侧下肢力线不良胫腓骨骨折患者30例。胫骨上段骨折9例,中段骨折15例,下段骨折6例。男性20例,女性10例。年龄35~62岁,中位年龄45岁。所有患者术前均被详细询问病史和查体,术前、术后常规拍摄标准双下肢全长X光片并画力线,力线起止点为股骨头中心至踝关节中心。力线的评价以胫骨股骨机械轴夹角(MFTA)为标准,-3°≤MFTA≤3°为优,-6°≤MFTA≤6°为良,MFTA>6°或MFTA<-6°为差。术后在影像学指导下,根据Taylor空间支架配套软件出具的电子处方调节Taylor空间支架上6根可伸缩连接杆的长度,复位骨折的同时调整下肢力线。结果所有患者术后在Taylor空间支架调整后,骨折复位均满足骨折临床复位标准,22例患者患侧下肢力线达到优,8例患者患侧下肢力线达到良,与健侧下肢力线良21例,差9例相比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术后随访8~16月,平均12个月,骨折均获得愈合。结论 Taylor空间支架在双下肢全长X光片指导下治疗胫腓骨骨折,复位固定骨折断端的同时可有效改善下肢力线,预防膝骨性关节炎的发生发展。(本文来源于《2019楚天骨科高峰论坛暨第二十六届中国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9-09-10)
张伟业,万春友[7](2019)在《Taylor外固定空间支架矫正膝内翻下肢力线的临床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Taylor外固定空间支架矫正膝内翻下肢力线的临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11年10月至2014年10月,采用HTO术后安装Taylor外固定空间支架矫正膝内翻下肢力线的患者30例,男18例、女12例;年龄22~55岁,中位数27岁;左侧14例,右侧16例。术后随访观察骨折愈合、患肢功能恢复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力线的评价以胫骨股骨机械轴夹角(MFTA)(本文来源于《2019楚天骨科高峰论坛暨第二十六届中国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9-09-10)
孙茂淋,何锐,张颖,郭林,陈光兴[8](2019)在《健康人群下肢力线测量在全膝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通过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恢复正常下肢力线是使膝关节内外侧间室压力负荷均匀分布的前提,是提高关节功能、增强关节稳定性的基本保证。了解正常下肢力线特点是提高患者TKA术后疗效及延长关节使用寿命的基础。目的:通过测量中国健康人群下肢力线,归纳总结其特点,为TKA术中重建下肢冠状位力线及旋转对线提供参考。方法:纳入2017年6月陆军军医大学毕业入伍体检男女学员各60例,均于本院放射科拍摄负重位下肢全长片,测量髋-膝-踝角(HKA)、胫骨平台内翻角(TP-TSA)及股骨生理性外翻角(KPV),比较中国健康人群男性与女性下肢力线的差异,同时与美国健康人群下肢力线进行比较。结果:中国健康人群男性HKA、TP-TSA、KPV分别为178.6°±0.5°、84.8°±0.8°、5.7°±0.2°,女性HKA、TP-TSA、KPV分别为178.2°±0.6°、87.0°±0.5°、5.6°±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国健康人群HKA、KPV、TP-TSA小于美国人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国健康人群女性下肢力线内翻趋势大于男性,且中国健康人群比美国健康人群下肢力线内翻趋势更明显,医师应根据国人下肢力线特点重建下肢冠状位力线及旋转对线。(本文来源于《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期刊2019年08期)
王雪松,陈雪,王成成,曹毅,戴涟生[9](2019)在《关节镜下外侧盘状半月板切除范围对单侧盘状半月板损伤患者下肢力线及膝关节功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关节镜下外侧盘状半月板切除术中外侧盘状半月板切除范围对单侧盘状半月板损伤患者下肢力线及膝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2月至2017年2月无锡市第叁人民医院收治的85例单侧盘状半月板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均接受关节镜下外侧盘状半月板切除术治疗,根据外侧盘状半月板切除范围分为A组(40例)和B组(45例),A组患者术中外侧盘状半月板切除范围≥1/2,B组患者外侧盘状半月板切除范围<1/2。所有患者术后随访2 a,分别于术前、术后1个月及术后1、2 a测量患者下肢力线(固有偏距),并进行膝关节功能Lysholm评分和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IKDC)评分。结果 2组患者术前下肢力线(固有偏距)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 2组患者术后1个月及术后1、2 a下肢力线(固有偏距)均小于术前(P <0. 05),2组患者术后1、2 a下肢力线(固有偏距)均小于术后1个月(P <0. 05),2组患者术后2 a下肢力线(固有偏距)均小于术后1 a(P <0. 05);术后1个月及术后1、2 a,B组患者下肢力线(固有偏距)均小于A组(P <0. 05)。2组患者术前膝关节功能Lysholm评分、IKDC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 05); 2组患者术后1个月及术后1、2 a膝关节功能Lysholm评分、IKDC评分均高于术前(P <0. 05),2组患者术后1、2 a膝关节功能Lysholm评分、IKDC评分均高于术后1个月(P <0. 05); 2组患者术后2 a膝关节功能Lysholm评分、IKDC评分均高于术后1 a(P <0. 05);术后1个月及术后1、2 a,B组患者膝关节功能Lysholm评分、IKDC评分均高于A组(P <0. 05)。结论关节镜下外侧盘状半月板切除术中应尽量减少半月板切除范围,最大限度地保留正常半月板,以利于术后下肢力线和膝关节功能的恢复。(本文来源于《新乡医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7期)
赵晨,张兵,朱鹏,李博,鲍亮[10](2019)在《改良单平面截骨及下肢力线矫正在胫骨高位截骨术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采用改良单平面截骨及下肢机械力线矫正方法行开放楔形胫骨高位截骨术(OWHTO)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炎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7年5月至2018年6月西安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收治并接受OWHTO的28例(36膝)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临床资料。其中,2017年5月至2018年1月术中采用传统单平面截骨及下肢机械力线定位矫正方法的11例(14膝)患者归入传统组;2018年2月至2018年6月术中采用改良单平面截骨及下肢机械力线定位矫正方法的18例(22膝)患者归入改良组。比较两组术中透视次数、术中失血量、手术时间、术中及术后发生骨折率;观测两组手术前后下肢机械力线改变,以髋膝踝角(HKA)表示;采用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HSS)、美国西安大略与麦克马斯特大学骨关节炎指数评分(WOMAC)评价临床疗效。数据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性别、身体质量指数及膝骨关节炎分级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 05),具有可比性。术后传统组2例切口持续渗出,经对症处理后3周愈合;传统组其余患者及改良组全部患者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改良组术中透视次数及手术时间均低于传统组(t=5. 427,P <0. 01; t=3. 328,P <0. 01)。两组术中出血量无明显差异(t=1. 192,P> 0. 05)。传统组术中3例胫骨外侧皮质发生骨折;改良组术中均未发生骨折。两组患者均获随访,其中传统组随访时间平均(10. 7±1. 6)个月;改良组随访时间平均(8. 2±1. 5)个月。术后6个月随访时,两组术前及术后HSS评分(t传统=29. 797,t改良=20. 611)、WOMAC评分(t传统=12. 748,t改良=20. 179)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术后X线片复查示,两组患者股胫角均得到纠正。两组术后1 d及6个月随访时HKA角较术前均提高(P <0. 05)。结论与传统单平面截骨及下肢机械力线定位方法相比,OWHTO术中采用改良单平面截骨及下肢机械力线矫正方法,可降低骨折发生率,降低术中透视次数,缩短手术时间,进而有效减少医患双方辐射暴露、提高手术疗效,临床效果满意。(本文来源于《中华关节外科杂志(电子版)》期刊2019年03期)
下肢力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3D打印技术在全膝关节置换术(TKA)中的应用及对患者膝关节活动度、HSS评分、下肢力线的影响。方法:TKA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按电脑随机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TKA术治疗,观察组则在TKA手术基础上以3D打印技术进行辅助治疗,对比两组手术指标、膝关节活动度、HSS评分和下肢力线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住院时间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术前1周膝关节活动度、下肢力线变化和膝关节HSS评分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1周两组膝关节活动度均有所提高且下肢力线降低(P<0.05);观察组术后1周膝关节活动度高于对照组且下肢力线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1周和术后3个月两组HSS评分均有所提高且观察组HS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将3D打印技术用于TKA术中可改善患者膝关节活动、下肢力线以及HSS评分且安全性高。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下肢力线论文参考文献
[1].沙宇,韩晓峰,胡彬,翟剑波.活动平台与固定平台单髁置换术后下肢力线的矫正效果比较[J].骨科临床与研究杂志.2019
[2].刘二龙,宋楹.3D打印技术在全膝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及对患者膝关节活动度、HSS评分、下肢力线的影响研究[J].陕西医学杂志.2019
[3].柏翰林,周新社,裴立家,崔伟业.下肢力线在全膝关节置换中的应用进展[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19
[4].李青,翁文杰,王渭君,孙明辉.EOS成像系统的介绍及其评估下肢力线临床价值的研究现状[J].中国骨伤.2019
[5].万春友,张宁宁.全程运用下肢力线指导与晚期运用下肢力线评价对骨折治疗预后的对比分析[C].2019楚天骨科高峰论坛暨第二十六届中国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学术年会论文集.2019
[6].雍炜.Taylor空间支架在胫腓骨骨折下肢力线调整中的临床应用[C].2019楚天骨科高峰论坛暨第二十六届中国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学术年会论文集.2019
[7].张伟业,万春友.Taylor外固定空间支架矫正膝内翻下肢力线的临床应用[C].2019楚天骨科高峰论坛暨第二十六届中国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学术年会论文集.2019
[8].孙茂淋,何锐,张颖,郭林,陈光兴.健康人群下肢力线测量在全膝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J].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2019
[9].王雪松,陈雪,王成成,曹毅,戴涟生.关节镜下外侧盘状半月板切除范围对单侧盘状半月板损伤患者下肢力线及膝关节功能的影响[J].新乡医学院学报.2019
[10].赵晨,张兵,朱鹏,李博,鲍亮.改良单平面截骨及下肢力线矫正在胫骨高位截骨术的应用[J].中华关节外科杂志(电子版).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