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步态论文-谢颖,赵蕾

运动步态论文-谢颖,赵蕾

导读:本文包含了运动步态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人体高速运动图像,步态特征,精准定位,灰度直方图

运动步态论文文献综述

谢颖,赵蕾[1](2019)在《人体高速运动图像步态特征精准定位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人体高速运动图像步态特征定位受到人体高速运动环境以及动态特征边界因素的影响,容易产生步态特征定位误差。为了提高人体高速运动图像步态特征定位能力,需要进行步态特征模糊计算和识别处理,提出一种基于全局步态拟合和动态分块匹配的人体高速运动步态特征精准定位方法。构建人体高速运动图像步态特征定位的几何网格区域模型,采用模糊动态特征分割方法进行人体高速运动步态特征定位特征点重构,提取人体高速运动步态特征定位动态约束特征量,构建灰度直方图,根据灰度像素集进行动态步态行为特征重建,根据灰度像素的分布概率密度进行步态特征量融合,实现人体高速运动步态特征定位和信息增强处理。仿真结果表明,采用该方法进行人体高速运动图像步态特征定位的精度较高,步态定位过程收敛性较好。(本文来源于《自动化与仪器仪表》期刊2019年11期)

韩洪莉[2](2019)在《Thera-Band抗阻肌力训练与等速肌力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与步态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Thera-Band抗阻肌力训练与等速肌力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及步态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2月至2018年2月收治的脑卒中患者86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等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实施常规康复,研究组实施Thera-Band抗阻肌力联合等速肌力训练康复,比较两组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和步态改善效果。结果研究组患者FMA,BBS,FIM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 <0. 05);研究组患者步频、步速、步幅均高于对照组(P <0. 05)。结论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联合应用Thera-Band抗阻肌力训练与等速肌力训练,可有效恢复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逐渐增强步行能力,值得临床推广应用。(本文来源于《护理实践与研究》期刊2019年21期)

蒋量,曲峰,杨子涵,林永佳[3](2019)在《运动鞋跟掌落差对上坡行走步态的生物力学特征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运动鞋渐进的跟掌落差和自制的斜坡测力装置,探究不同跟掌落差对人体在上坡行走时的生物力学特征的影响,为登山、远足等坡面运动的运动鞋的选择和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研究方法:1)受试者普通男性大学生10名,习惯穿鞋码为42欧码,年龄23.9±1.1岁,身高175±4.3cm,体重67.6±4.8kg。受试者在实验前6个月无明显上下肢神经及肌肉损伤病史,无裸足跑步、行走习惯,无慢性损伤症状,受试者优势脚均为右脚。2)实验鞋具及斜坡装置受试者穿着加入0cm、1.5cm、3cm跟掌落差鞋垫(鞋垫材料为聚氨酯)的运动鞋(前掌高度为1.2cm,后跟高度为2.2cm),在坡度设置为12°的斜坡(特制的可调角度斜坡系统)上分别进行上坡走运动。以下将加0cm、1.5cm、3cm跟掌落差鞋垫的运动鞋。3)数据采集采用8摄像头红外动作捕捉系统(MotionAnalysis Raptor-4,USA,200Hz)和叁维测力台(Kistler-9281CA,Switzerland,1000Hz)同步采集受试者上坡的运动学与动力学数据。受试者身着泳裤,身上贴25个红外标志点,分别位于左右肩峰、左右髂前上棘,第四、第五腰椎棘突中点,左右大腿前中部,股骨外侧髁、股骨内侧髁(静态标定时用)、小腿前面中部、腓骨外髁、胫骨内髁(静态标定时用)、鞋尖、鞋后帮正中(与足尖点同高)、第一跖趾关节内侧、第五跖趾关节外侧。在测力台的叁个角分别粘贴3个反光点以标记斜坡及测力台位置。受试者采用拉丁方设计的顺序穿放置叁种鞋垫的鞋(每次更换鞋垫时重新进行静态标定)然后从前端步道平台走上斜坡直至后端步道平台上并在平台上至少完成一个单步,再从后端步道平台走下斜坡直至前端步道平台。受试者在上斜坡时以右脚完全踏在测力台上判定为一次有效测试。在成功采集3次有效数据后,让受试者休息2分钟从而消除肌肉疲劳和自适应对结果的影响,然后更换鞋垫重复实验4)数据处理红外动作捕捉系统采集到的标志点坐标采用Butterworth低通滤波法进行平滑,截断频率为13Hz。采用逆动力学的方法计算髋、膝、踝关节的叁维净力矩,采用DeLeva修正后的Zatsiorsky-Se-luyanovs人体惯性参数。应用重复测量单因素方差分析方法分析跟掌落差对步态参数和下肢关节运动学、动力学参数的影响,后续两两比较采用LSD检验方法,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所有数据均用SPSS20.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分析。研究结果:1)步态参数受试者穿着高后跟运动鞋和中后跟运动鞋的运动鞋上坡时,复步步长较低后跟运动鞋减小(P<0.05),支撑相和双支撑相较低后跟运动鞋增加(P<0.05)。高后跟运动鞋的步宽较低后跟运动鞋减小(P<0.05)。叁种情况下的步态周期、步频间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足踝关节的运动学、动力学参数受试者穿着高后跟运动鞋和中后跟运动鞋上坡时,跖趾关节的伸展最小角、矢状面运动幅度,踝关节跖屈最大角、背屈最大角、矢状面运动幅度、内翻最大角、额状面运动幅度均小于低后跟运动鞋(P<0.05)。3)膝关节的运动学、动力学参数高后跟运动鞋的膝关节屈曲最大角和运动幅度小于低后跟运动鞋和中后跟运动鞋(P<0.05)。中后跟运动鞋和高后跟运动鞋的膝关节屈曲最大力矩、矢状面功率最大值、矢状面功率最小值、矢状面正功均小于低后跟运动鞋(P<0.05)。中后跟运动鞋和高后跟运动鞋的膝关节伸展最大力矩和矢状面负功大于低后跟运动鞋(P<0.05),高后跟运动鞋的膝关节伸展最大力矩大于中后跟运动鞋(P<0.05),高后跟运动鞋的膝关节外翻最大力矩大于低后跟运动鞋(P=0.0049),高后跟运动鞋内翻最大力矩小于低后跟运动鞋(P=0.009)。4)髋关节的运动学、动力学参数髋关节矢状面的运动学和动力学参数比较结果(见表5)表明,低后跟运动鞋、中后跟运动鞋和高后跟运动鞋的髋关节屈曲最大角、伸展最大角和运动幅度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后跟运动鞋的髋关节屈曲最大力矩大于低后跟运动鞋(P<0.05)。中后跟运动鞋和高后跟运动鞋的髋关节矢状面功率最大值和和矢状面负功大于低后跟运动鞋(P<0.05),矢状面功率最小值和矢状面正功小于低后跟运动鞋(P<0.05)。研究结论:上坡时运动鞋跟掌落差的增加将影响步态参数,这种影响可能是负面的;上坡时增加一定的运动鞋跟掌落差有可能能缓解踝关节的负荷,但同时会使得跖趾关节的活动受到一定限制以及膝关节内侧负荷和股四头肌活动的代偿性增加。(本文来源于《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19-11-01)

李兆宾,曲峰,赵功赫[4](2019)在《携带运动水壶对跑步步态生物力学特征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研究不同负重位置、不同速度下携带水壶对跑步步态的运动学参数影响以及水壶相对人体的运动,为便携式运动水壶的研发和长距离项目满足随时补水而携带运动水壶提供建议。研究方法:6名青年男性大学生(年龄23±2岁;身高170±5cm;体重68±6kg),受试者身体健康,无异常步态,无训练专项经历。实验前24h无大强度运动,排除肌肉疲劳的影响。受试者采用海伦海耶斯模型进行贴点,同时在水壶的上部和下部各贴一个Mark点以建立水壶的向量计算相对运动。受试者先在跑步机(RELAX,PK-12上进行无任何携带下的2种速度(6km/h、8km/h)的跑步测试。之后分别以腰部和背部为携带位置,以不同容量(200ml、400ml、600ml)进行不同速度(6km/h、8km/h)的跑步测试。采用8镜头红外高速运动捕捉系统(Qualisys,200Hz)对受试者跑步测试进行运动学数据采集,每次采集10个完整步态周期,步态周期定义为左脚着地到左脚再次着地。所有的采集均在受试者热身并适应该跑速后进行采集,且在切换速度时不停止跑步。根据采集的标志点坐标建立躯干坐标系、骨盆坐标系、大腿坐标系、小腿坐标系、足坐标系,获得各点坐标。根据欧拉角的方法计算出躯干、骨盆、髋、膝踝关节的叁维角度。同时定义髋做屈曲时为正;膝关节屈曲时为正;踝关节背屈时为正;骨盆右倾、前倾、左旋为正;躯干右倾、前倾、左旋为正;水杯上下移动幅度定义为水杯相对于两肩中点的上下移动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之差;水壶前后移动的范围定义为水壶相对于两肩中点前后移动的最大值最小值之差(近似为水壶相对于躯干额状面的距离幅度)。两种携带负重位置下采集到的关节角度最大值、最小值、范围与无负重情况下的运动学参数进行T检验分析方法进行比较,以P<0.05作为差异显着性水平。研究结果:(1)6km/h跑速背携带情况下,骨盆前倾角度最大值、躯干前倾角最大值、躯干左旋角度最大值、左侧髋角最小值、躯干前倾最小值、左髋角的范围、骨盆右倾角度范围、躯干右倾范围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2)6km/h跑速腰部携带情况下,左踝角最大值、左髋角最大值、骨盆前倾最大值、骨盆左旋最大值、躯干前倾最大值、躯干右倾最大值、左膝角最小值、左髋角最小值、骨盆右倾最小值、骨盆前倾最小值、骨盆左旋最小值、躯干右倾最小值、躯干前倾最小值、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3)8km/h跑速背部携带情况下,左踝角最大值、左膝角最大值、躯干右倾角度最大值、躯干前倾角度最大值、左膝角最小值、躯干前倾角度最小值、左踝角范围、躯干前倾角度幅度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4)8km/h跑速腰部携带情况下,左髋角最大值、骨盆右倾角度最大值、骨盆前倾角度最大值、躯干右倾角度最大值、躯干左旋角度最大值、左膝角最小值、左髋角最小值、骨盆前倾角度最小值、骨盆左旋角度最小值、躯干右倾角都最小值、左膝角幅度、左髋角幅度、骨盆右倾角度幅度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5)腰部携带在上下方向的稳定性上具有轻微的优势;背部携带时,水壶前后移动的稳定性略稳定于腰部携带。(6)根据曲线分析可知,在同一步态周期,水壶的携带均会带来运动学数据的改变,主要体现在起始角度、最大最小值、最值出现的相对帧数。(7)不管是6km/h跑速还是8km/h跑速情况下,在同一步态周期内,背部携带下肢关节角度曲线的拟合程度与无携带极高。腰部携带的曲线相对于无携带情况下的曲线拟合程度要小于背部携带,出现的差异主要是起始角度增大和曲线的右移。研究结论:(1)通过数据分析显示,运动水壶的携带势必会影响人体运动,综合各种指标,背部的携带对于运动的影响要小于腰部的携带。(2)关于便携式水壶的研究还要专注更多,水壶形状与携带位置的契合程度和固定的方法对于水壶的稳定性有较大影响。(本文来源于《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19-11-01)

杜志伟,陈艳,王路,邓怡平,吴立德[5](2019)在《叁维运动平台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膝过伸步态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叁维运动平台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膝过伸步态的影响。方法:选择脑卒中后出现膝反张步态患者64例,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2例,其中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进行叁维运动平台训练。治疗前后分别采用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定(FMA-LE)、膝过伸次数、Gait Watch叁维步态及运动训练系统进行分析。结果:治疗4周后2组下肢FMA评分、最大屈膝角度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且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膝过伸次数、与最大伸膝角度均低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更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叁维运动平台训练能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膝过伸步态。(本文来源于《中国康复》期刊2019年09期)

庞冬清,刘介生,刘劲松,吴卫红[6](2019)在《感觉运动性鞋垫对脑性瘫痪儿童步态及能量消耗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感觉运动性鞋垫(SMI)对痉挛型脑瘫儿童步态时空参数及能量消耗的影响。方法 2014年12月至2016年3月,选取3~15岁符合痉挛型脑瘫诊断的患儿42例,分别在穿鞋与穿鞋+鞋垫两种情况下对患者进行步态分析及能量消耗测试。结果穿SMI后步行6 min的距离、步速、左步长和右步长均显着大于穿SMI前(t=-6.022~-4.331, Z=-4.814~-4.183, P <0.001),双侧平均单支撑期明显短于穿SMI前(t=2.954, P <0.05);能量消耗较穿SMI前高(t=-2.358, P <0.05)。结论 SMI作为一种矫形鞋垫,穿后即刻便可改善痉挛型脑瘫患儿的步态时空参数,轻微增加患儿的能量消耗。(本文来源于《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期刊2019年08期)

李岩,董燕飞,傅建明,顾旭东,李辉[7](2019)在《分级抗阻训练对伴糖尿病的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及步态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分级抗阻训练对伴糖尿病的脑卒中患者的肢体运动能力及对其步态的影响。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采用随机分配原则,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两组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分级抗阻训练,根据患者的情况进行选择,逐级增加阻力,每次30 min,1次/d,每周5 d,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8周后采用简化Fug1-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评定下肢运动功能、功能性步行分级(FAC)及10 m最快步行速度(MWS)评定步行能力;采用Biodex-Gait-Trainer-2步态分析系统评定患者的下肢负重时间百分比、两侧的平均步长、3 min的步行长度等评价患者的步态;采用餐后2 h血糖(PBG)、空腹血糖(FBG)以及糖化血红蛋白(HbA1c)等血糖指数评定患者的血糖水平,分析治疗前后的血糖水平。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FMA、FAC、MWS、双侧平均步长、双侧负重时间百分比、3 min步行距离、血糖指数等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8周后,两组FAC、FMA、10 m最快步行速度及两下肢负重时间比、两侧平均步长、3 min步行距离及PBG、FBG、HbA1c等指标均优于治疗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且观察组运动功能评定及PBG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分级抗阻训练可以改善伴有糖尿病的脑卒中患者的运动功能及步态,并一定程度上降低血糖水平。(本文来源于《中国现代医生》期刊2019年22期)

张程煜,郭盛,赵福群[8](2019)在《新型轮腿复合机器人的运动分析及步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提高机器人在复杂环境下执行多种任务的能力,提出了一种通过轮式与足式相互切换实现多种操作模式的新型轮腿复合机器人,给出了机器人初始运动模式以及通过支链变换可实现的其他移动和操作模式。求解了机器人六足和四足行走模式下的运动学与步态问题,根据稳定性几何约束条件,给出了机器人支链末端的可达工作空间与移动过程中的运动轨迹。利用机器人轮式行走状态下全向模式和低重心模式的支链几何关系,给出了两种模式相对应的支链位姿与机器人行走参数。最后,考虑机器人所处不同地形和任务环境,对机器人不同模式间的切换过程进行了运动规划与稳定裕度计算,并在V-REP机器人仿真平台进行虚拟样机仿真。结果证明机器人在运动与模式切换过程中具有良好的稳定性,以及实现多种类型任务的移动和操作能力。(本文来源于《机械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15期)

李中正,盛益华,李思迪,谭静,魏星[9](2019)在《电针对MPTP亚急性帕金森病模型小鼠步态运动行为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电针治疗早期对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 PD)小鼠模型步态运动行为的影响。方法步态运动行为训练合格的C57BL/6小鼠4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美多芭组和电针组,每组10只。对照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模型组、美多芭组和电针组腹腔注射MPTP诱导亚急性PD小鼠模型。对照组、模型组不予干预,美多芭组给予美多芭灌胃,电针组给予电针"合谷""太冲"干预,连续7 d后进行步态行为学实验、爬杆实验、悬挂实验、转棒实验。结果模型组与对照组比较,平均体转角、单支撑时相、双支撑时相、足迹平均强度、对侧协调性、速度、平均步行周期、支撑时相、瞬时速度等步态指标均有明显变化(P<0.05,P<0.01);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美多芭组的单支撑时相_左后、单支撑时相_右后、速度、平均步行周期、瞬时速度_左后、瞬时速度_右后、左前推进指数、右前推进指数等步态指标有明显改善(P<0.05,P<0.01);模型组与对照组比较,下半部时间、总时间等爬杆指标均明显增加(P<0.01);模型组与对照组比较,掉落潜伏期、在杆足数得分等悬挂指标均有明显下降(P<0.05,P<0.01);模型组与对照组比较,转棒指标掉落潜伏期明显下降(P<0.05);电针组、美多芭组与模型组比较,爬杆、悬挂、转棒指标均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电针在治疗早期即可改善PD小鼠的步态运动行为,全自动小鼠步态分析系统能够在电针治疗早期准确敏感反映PD小鼠步态运动行为的细微改变。(本文来源于《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7期)

岳剑宁,郭玉娜,刘京杰,王琦,赖光辉[10](2019)在《腰椎管狭窄症患者步态下脊柱和骨盆运动与腰痛加重的相关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腰椎管狭窄症(Lumbar spinal stenosis,LSS)患者的腰痛加重情况与其步态中脊柱和骨盆运动的相关性。方法对29例LSS患者开展6 min步态负荷试验,通过叁维运动分析系统记录其脊柱、骨盆运动参数,分别于试验前后进行下肢和腰痛的疼痛VAS评分。根据测试后下肢痛和腰痛的加重程度,将患者分为A组(下肢和腰痛明显加重) 8例、B组(仅下肢痛明显加重) 12例和C组(下肢和腰痛未加重) 9例。对叁组步态前后的脊柱、骨盆倾斜度进行比较,并将之与腰痛加重程度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与试验前相比,A组试验后的腰椎前倾度和骨盆前倾度均显着增大(P<0.05),而B和C组仅腰椎前倾度显着大于试验前(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腰椎前倾度与腰痛加重呈负相关关系,骨盆前倾度增加与腰痛加重呈正相关关系。结论 LSS患者在步态负荷时,腰椎前倾度减小和骨盆前倾增加,均可能会引起腰痛加剧,腰椎前凸增加可能是导致其腰背痛的因素之一。(本文来源于《颈腰痛杂志》期刊2019年04期)

运动步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Thera-Band抗阻肌力训练与等速肌力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及步态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2月至2018年2月收治的脑卒中患者86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等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实施常规康复,研究组实施Thera-Band抗阻肌力联合等速肌力训练康复,比较两组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和步态改善效果。结果研究组患者FMA,BBS,FIM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 <0. 05);研究组患者步频、步速、步幅均高于对照组(P <0. 05)。结论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联合应用Thera-Band抗阻肌力训练与等速肌力训练,可有效恢复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逐渐增强步行能力,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运动步态论文参考文献

[1].谢颖,赵蕾.人体高速运动图像步态特征精准定位方法研究[J].自动化与仪器仪表.2019

[2].韩洪莉.Thera-Band抗阻肌力训练与等速肌力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与步态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9

[3].蒋量,曲峰,杨子涵,林永佳.运动鞋跟掌落差对上坡行走步态的生物力学特征的影响[C].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019

[4].李兆宾,曲峰,赵功赫.携带运动水壶对跑步步态生物力学特征的影响[C].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019

[5].杜志伟,陈艳,王路,邓怡平,吴立德.叁维运动平台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膝过伸步态的影响研究[J].中国康复.2019

[6].庞冬清,刘介生,刘劲松,吴卫红.感觉运动性鞋垫对脑性瘫痪儿童步态及能量消耗的影响[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9

[7].李岩,董燕飞,傅建明,顾旭东,李辉.分级抗阻训练对伴糖尿病的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及步态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生.2019

[8].张程煜,郭盛,赵福群.新型轮腿复合机器人的运动分析及步态研究[J].机械工程学报.2019

[9].李中正,盛益华,李思迪,谭静,魏星.电针对MPTP亚急性帕金森病模型小鼠步态运动行为的影响[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9

[10].岳剑宁,郭玉娜,刘京杰,王琦,赖光辉.腰椎管狭窄症患者步态下脊柱和骨盆运动与腰痛加重的相关性分析[J].颈腰痛杂志.2019

标签:;  ;  ;  ;  

运动步态论文-谢颖,赵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