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面火焰论文-罗小鹏,石践,陈玉忠,黄锡忠,姚斌

平面火焰论文-罗小鹏,石践,陈玉忠,黄锡忠,姚斌

导读:本文包含了平面火焰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煤粉,燃烧器,平面火焰携带流反应,着火延迟时间

平面火焰论文文献综述

罗小鹏,石践,陈玉忠,黄锡忠,姚斌[1](2016)在《煤粉在平面火焰携带流反应系统中着火延迟特性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自行搭建的可实现高温(1 750K)高加热速率(105~106 K/s)的平面火焰携带流反应系统试验平台进行煤粉的着火延迟试验研究。通过图像采集系统获得了煤粉燃烧瞬时图像,并通过对煤粉燃烧瞬时图像的后期处理获取煤粉的发光强度随时间变化的趋势,以及不同煤粉着火延迟时间。结果表明,各种煤粉的发光强度曲线有类似的趋势,每条曲线都存在一个光强的极大值,其中兴义(XY)电厂无烟煤着火延迟时间最短,鸭溪2号煤(YX2)着火延迟时间最长,该结果可为锅炉煤粉燃烧器的设计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热力发电》期刊2016年08期)

金武,王金华,俞森彬,谢永亮,黄佐华[2](2015)在《CH_4/H_2/CO_2/O_2平面火焰细胞状不稳定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采用OH-PLIF探测系统对在McKenna平面火焰炉上产生CH_4/H_2/CO_2/O_2细胞状火焰进行了定量测量和分析。研究发现,平面火焰在稀燃极限附近会出现胞状结构,细胞数量随当量比/掺氢比的增加而增加,主要是由火焰自身不稳定性导致。同时我们通过OH-PLIF图片定量提取并定义了相关参数以表征平面火焰的不稳定程度,并发现随着火焰悬浮距离的减少火焰趋向于稳定,火焰对炉面的热损失有抑制不稳性发生的作用。通过线性理论分析,我们发现RS模型能够很好预测火焰稳定性随当量比变化趋势,但无法预测随掺氢比的变化趋势。在掺氢状态下,火焰面离炉面更近,炉面对火焰不稳定性的抑制作用不可忽视,故理论模型对掺氢影响的预测失效。(本文来源于《工程热物理学报》期刊2015年11期)

黄晓宏[3](2013)在《基于平面火焰携带流反应器的煤粉富氧燃烧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富氧燃烧技术作为一项可以实现大规模CO_2富集的新型燃烧技术,近十年来受到了业内人士的广泛关注。由于实验系统的差异,富氧燃烧技术独具的高CO_2气氛对煤粉燃烧过程的影响及作用机理仍然没有得到一致的结论。本文借助自行搭建的平面火焰携带流反应器,对煤粉在接近真实炉膛的模拟烟气中的脱挥发分、着火及燃尽过程展开了详细的实验研究。本文首先在平面火焰携带流反应器中开展了煤粉的脱挥发分实验,研究了煤粉在富氧燃烧和常规空气燃烧条件下的脱挥发分特性和所制备煤焦的物理化学特性及反应性。实验结果表明:富氧燃烧气氛下高浓度CO_2的存在会抑制高挥发分煤(褐煤和烟煤)的挥发分释放,但会导致低挥发分煤脱挥发分产率的增加。同时,对比CO_2焦和N_2焦的物理结构和化学结构发现,高挥发分煤焦的比表面积增加,而低挥发分煤焦的比表面积降低。CO_2焦表面化学结构的活性均要高于N_2焦。但相比于化学结构,物理结构对煤焦表观反应性起主要作用。继而结合FF-EFR和高速CCD摄像机研究了煤粉在富氧燃烧和常规空气燃烧条件下着火和挥发分燃尽特性,着重对煤粉的着火延迟,着火稳定性和挥发分燃尽时间进行了探讨。实验结果表明:着火延迟时间反比于YO_2,sn,n约为0.15~0.2。高浓度CO_2的存在会导致高挥发分煤粉着火延迟增加和着火稳定性降低。但与之相反,可以改善低挥发分无烟煤的着火延迟和着火稳定性。同时,高浓度CO_2的存在会导致高挥发分煤粉的脱挥发分和挥发分燃尽时间延长。在FF-EFR上结合采用沿程急冷颗粒采样技术,研究了中美典型动力煤在O_2/CO_2和O_2/N_2气氛下的燃尽特性,并根据实验数据求解了其基于煤焦氧化反应的表观反应动力学参数和基于四步反应的详细反应动力学参数。研究结果表明:高氧浓度条件下,高浓度CO_2对煤焦燃尽的抑制作用大于气化反应对煤焦燃尽的促进作用。降低环境氧浓度可以提高CO_2气化反应对煤焦燃尽的贡献。低氧浓度条件下,高浓度CO_2气化反应对煤焦燃尽有着明显的促进作用。CO_2气化反应对无烟煤的燃尽作用不明显。煤焦与CO_2的气化反应所产生的煤焦表面对O的化学吸附,进而导致了煤粉在富氧燃烧条件下的氧元素释放速率减慢。煤粉燃尽过程实际上是原始无定形碳的消耗与新无定形碳的生成相竞争的过程。在脱挥发分阶段,大芳香环系统(微晶石墨)保持稳定,脂肪链的芳构化反应导致了小芳香环系统的生成(无定形碳)。在焦炭燃尽的早期和后期,煤焦氧化反应的发生使得无定形碳的生成和消耗分别占主要作用。同时,研究发现在高转化率条件下由于灰壳的屏蔽效应,仍然有一定量的无定形碳和微晶石墨残余在总灰中。最后,通过动力学求解,为相应煤种的数值模拟研究和工业应用提供了表观反应动力学和详细反应动力学数据。(本文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期刊2013-05-20)

姜治深,王飞,邢大伟,许婷,严建华[4](2012)在《可调谐半导体激光吸收光谱技术应用于平面火焰中气体浓度二维分布重建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可调谐半导体激光吸收光谱技术实现气体浓度二维分布测量的方法,探索了重建气体浓度二维分布的模型和算法,并采用数值模拟的方式对重建程序进行了可行性验证。搭建了由24束激光束构成的场参数测量系统,以甲烷/空气预混火焰中H2O为测量对象,运用重建程序重建了火焰中H2O浓度的二维分布,实验结果分析表明,重建结果较真实的反应了火焰中H2O浓度的二维分布状态,为实现优化燃烧控制提供重要数据。(本文来源于《光谱学与光谱分析》期刊2012年11期)

曾小军,赵黛青,汪小憨,蒋利桥,张立志[5](2011)在《DME与LPG预混平面火焰的甲醛及NO_x排放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二甲醚与液化石油气预混平面火焰中不同掺混比例下的甲醛生成、NOx的排放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固定燃料质量流量和当量比条件下,火焰中甲醛质量浓度随着二甲醚掺混比例的增加而增加,其峰值质量浓度为相同工况纯LPG燃烧时的2~5倍,表明混合燃料中的二甲醚仍然是甲醛产生的主要来源;尾气中的NOx质量浓度随二甲醚比例的增加而降低,但均不高于16.08,mg/m3.控制二甲醚的完全氧化是二甲醚与液化石油气掺混燃烧中减少甲醛排放的关键途径.(本文来源于《燃烧科学与技术》期刊2011年06期)

龙潭[6](2011)在《负压下层流预混平面火焰结构数值仿真与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解决冲压发动机在高空负压环境中工作时燃烧不稳定和燃烧效率低的问题,开展负压下燃烧机理的基础研究尤为重要。层流预混火焰作为复杂燃烧现象的自然基础,研究层流预混火焰结构具有较高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本文通过数值仿真与试验研究相结合的手段,较为系统深入地研究了负压下层流预混平面火焰结构的特征和机理。自行设计搭建的试验系统包括模块化平焰燃烧器、供应系统、测控系统和叁套分别基于自发辐射成像、PLIF和TDLAS技术的光学测量系统。以该试验系统为研究对象,重点研究了负压下四种不同组合可燃气(CH4/Air、C2H4/Air、H2/Air、CH4/O2)为工质时的火焰结构特性及其变化规律。PREMIX子程序库采用GRI Mech 3.0化学反应机理详细模拟了负压下的一维层流预混火焰结构,主要分析了负压、当量比等参数对火焰结构的影响,还研究了不同组合燃气火焰传播速度在压力和当量比变化时的变化趋势。在数值仿真结果基础上,提出将火焰结构划分为预热区、火焰锋面、产物区的方法进行研究,采用TDLAS技术测量了火焰锋面附近的温度,ICCD采集了火焰发光形态以及自由基化学荧光的图像,并使用基于自适应滤波算法的MATLAB程序对原始图像进行后处理,提取了重要自由基OH和CH的分布曲线。试验数据表明,燃料组分变化时,负压下的火焰锋面移动趋势会呈现不同的变化;氧气含量对负压下的燃烧稳定性和火焰结构随负压变化的趋势有重要影响;还发现了负压下热与质量扩散效应对火焰不稳定性的影响特征。为了更细致地研究火焰结构,采用OH-PLIF和CH、C2增强自发辐射成像相结合的手段,拍摄到了各类预混气平面火焰的精细结构图像。提出将火焰结构划分为未燃区、预热区、反应区、产物区的方法进行研究,利用OH半峰宽度定义反应区边界及厚度。研究了贫燃、恰当比、富燃状态时不同燃料类型平焰结构的变化规律,并详细讨论了负压和当量比因素对平焰精细结构的影响规律,发现反应区厚度随压力降低而增加。通过试验证明了燃烧负压下限和拐点的存在,且发现这两个参数随燃气组合和当量比的变化而改变。通过研究4.5kpa下的CH4/O2平面火焰,发现采用贫燃预混方式可提高负压下的燃烧效率。最后通过改变流体内外速度差和当量比,对层流部分预混火焰结构的变化过程进行了研究。(本文来源于《国防科学技术大学》期刊2011-11-01)

蒋利桥,赵黛青,郭琛绵,汪小憨,山下博史[7](2010)在《平面火焰微燃烧器及其温差热电转换系统》一文中研究指出提出了一种厘米级别的平面火焰微燃烧器及其温差热电转换系统原理,即燃料氧化剂混合气相向穿过两块平行布置烧结多孔平板并在其表面形成稳定的火焰,实现燃烧器壁面温度远低于火焰温度的目的;进行燃烧器和微发电系统原型性能实验.在燃烧器烟气通道外壁面布置高导热系数薄匀热片能够有效改善热电模块热端温度场均匀性,从而提高系统安全性和输出性能.在燃烧燃料当量比(甲烷/空气)φ=0.6时,火焰温度高于800℃,壁面温度低于200℃,水冷条件下,商用碲化铋(Bi2Te3)热电模块热端150℃,系统可以获得8 V开路电压和1 W以上稳定输出功率,系统综合效率达1.6%.(本文来源于《燃烧科学与技术》期刊2010年05期)

李飞,余西龙,陈立红,张新宇[8](2009)在《TDLAS测量甲烷/空气预混平面火焰温度和H_2O浓度》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可调谐二极管激光器吸收光谱技术(TDLAS)建立了温度和H2O浓度测量系统,利用光谱数据库Hit-ran2004在1393nm附近选择了在500~1300K有很高测温灵敏度的两条水吸收线:7168.437 cm-1,7185.597 cm-1。在1kHz的扫描频率下,利用直接吸收-扫描波长法对甲烷/空气预混平面火焰进行测量,并进行边界层修正,与热电偶的对比结果显示,在温度区间1100~1350K,两者最大相差80K(6.7%);水蒸气组分浓度与计算值平均相差小于0.02(10%).(本文来源于《实验流体力学》期刊2009年02期)

余西龙,李飞,陈立红,张新宇[9](2008)在《TDLAS测量甲烷/空气预混平面火焰温度和H_20浓度》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可调谐二极管激光器吸收光谱技术(TDLAS)建立了温度和H_2O浓度测量系统,利用光谱数据库Hitran2004在1393nm附近选择了在500-1300K有很高测温灵敏度两条水吸收线:7168.437cm-1,7185.597cm-1。在1KHz的扫描频率下,利用直接吸收-扫描波长法对甲烷/空气预混平面火焰进行测量,并进行边界层修正,与热电偶的对比结果显示,在温度区间110-1350K,两者最大相差80K(6.7%);水蒸气组分浓度与计算值平均相差小于0.02(10%)。(本文来源于《第一届高超声速科技学术会议论文集》期刊2008-12-28)

丛北华,齐飞,廖光煊,况凯骞,周晓猛[10](2005)在《叁氟甲烷抑制CH_4/O_2低压预混平面火焰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同步辐射分子束质谱对叁氟甲烷抑制下的CH4/O2低压预混平面火焰的燃烧生成组分进行了实验测量,通过选择性探测燃烧自由基与反应中间体,初步研究了叁氟甲烷(CF3H)的化学灭火动力学.结果表明,同步辐射分子束质谱方法能够广泛探测到灭火剂作用下的燃烧生成组分,尤其是反应中间体与自由基.叁氟甲烷灭火剂(CF3H)在火焰预热区内完全参与反应,生成了CF3和CF2等含氟中间体,并且CF3将作为主要组分继续参与火焰主反应区内的抑制过程.由叁氟甲烷(CF3H)生成的主产物氟化氢(HF),H-F键能远大于H-Br键能,因此十分稳定,不会参与类似的溴化氢(HBr)对燃烧自由基OH和H的清除反应,这是造成叁氟甲烷(CF3H)灭火性能低于传统含溴哈龙灭火剂的主要原因.(本文来源于《科学通报》期刊2005年16期)

平面火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采用OH-PLIF探测系统对在McKenna平面火焰炉上产生CH_4/H_2/CO_2/O_2细胞状火焰进行了定量测量和分析。研究发现,平面火焰在稀燃极限附近会出现胞状结构,细胞数量随当量比/掺氢比的增加而增加,主要是由火焰自身不稳定性导致。同时我们通过OH-PLIF图片定量提取并定义了相关参数以表征平面火焰的不稳定程度,并发现随着火焰悬浮距离的减少火焰趋向于稳定,火焰对炉面的热损失有抑制不稳性发生的作用。通过线性理论分析,我们发现RS模型能够很好预测火焰稳定性随当量比变化趋势,但无法预测随掺氢比的变化趋势。在掺氢状态下,火焰面离炉面更近,炉面对火焰不稳定性的抑制作用不可忽视,故理论模型对掺氢影响的预测失效。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平面火焰论文参考文献

[1].罗小鹏,石践,陈玉忠,黄锡忠,姚斌.煤粉在平面火焰携带流反应系统中着火延迟特性试验[J].热力发电.2016

[2].金武,王金华,俞森彬,谢永亮,黄佐华.CH_4/H_2/CO_2/O_2平面火焰细胞状不稳定性研究[J].工程热物理学报.2015

[3].黄晓宏.基于平面火焰携带流反应器的煤粉富氧燃烧特性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

[4].姜治深,王飞,邢大伟,许婷,严建华.可调谐半导体激光吸收光谱技术应用于平面火焰中气体浓度二维分布重建的研究[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12

[5].曾小军,赵黛青,汪小憨,蒋利桥,张立志.DME与LPG预混平面火焰的甲醛及NO_x排放特性[J].燃烧科学与技术.2011

[6].龙潭.负压下层流预混平面火焰结构数值仿真与试验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1

[7].蒋利桥,赵黛青,郭琛绵,汪小憨,山下博史.平面火焰微燃烧器及其温差热电转换系统[J].燃烧科学与技术.2010

[8].李飞,余西龙,陈立红,张新宇.TDLAS测量甲烷/空气预混平面火焰温度和H_2O浓度[J].实验流体力学.2009

[9].余西龙,李飞,陈立红,张新宇.TDLAS测量甲烷/空气预混平面火焰温度和H_20浓度[C].第一届高超声速科技学术会议论文集.2008

[10].丛北华,齐飞,廖光煊,况凯骞,周晓猛.叁氟甲烷抑制CH_4/O_2低压预混平面火焰的实验研究[J].科学通报.2005

标签:;  ;  ;  ;  

平面火焰论文-罗小鹏,石践,陈玉忠,黄锡忠,姚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