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水盐迁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盐渍土路基,盐胀,水分,水盐迁移
水盐迁移论文文献综述
田秋林,朱世煜,陆军,宋亮,王选仓[1](2019)在《西北寒旱区盐渍土水盐迁移规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盐渍土分布广泛,盐渍土地区道路结构深受硫酸盐盐胀性影响,尤其是路基的盐胀现象会日益明显。为了探究西部盐渍土地区水分、硫酸盐迁移规律,通过对南疆典型路段设置湿度传感器并取样勘测水泥稳定基层,观测路基含水量及含盐量的变化;同时模拟南疆地区自然环境,以及在室内进行水分、硫酸盐迁移特性的研究,分析了两种情况下水盐迁移规律。试验结果表明:新疆地区由于蒸发量较大,降雨量较小,路基含水量最大的时期不在雨季,而是在自然环境下蒸发量较小的4月、5月、6月;一定含量的Na2SO4会使水稳基层产生某种膨胀作用;水分和硫酸盐的迁移具有相似的特性,都是从试样的底部向顶部迁移。对于相同含水率、不同硫酸盐含量的盐渍土而言,盐分梯度是影响水盐迁移的主要因素;而对于硫酸盐含量相同、含水率不同的盐渍土,含水率的差别是水盐迁移的主要动力。(本文来源于《公路》期刊2019年08期)
付强,侯仁杰,马梓奡,李天霄[2](2019)在《季节性冻土区不同调控模式对土壤水盐迁移协同效应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有效揭示季节性冻土区农田土壤水盐空间演变机理,以野外大田试验为研究载体,设置了生物炭调控(CS)、秸秆调控(JS)、生物炭与秸秆联合调控(CJS)和对照组(BL)4种调控处理,分别测试了冻结期与融化期各土层处土壤能量累积效果、水盐空间分布特征,进而探究了冻融条件下土壤水盐迁移协同效应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冻结期,秸秆的覆盖调控作用显着地提升了土壤保温效果,减少土壤热量散失,土壤冻结速率减慢,土壤水分在浅层的富集现象显着,同时,其有效地提升了土壤水分与盐分的协同效应关系,其中,JS处理条件下浅层土壤储盐量分别相对于BL、CS和CJS处理提升了42.4、18.4和18.0 g。融化期,生物炭与秸秆的联合调控作用增加了地表对于光照和热量的吸收,加快了土壤的融解速率,同时,土壤的持水能力增强,盐分淋洗效果显着,土壤水分与盐分的协同作用效果显着高于其他3种处理。为丰富寒区农田土壤水盐调控技术以及科学合理提升农业水土资源利用效率提供理论指导。(本文来源于《黑龙江大学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吕擎峰,常承睿,马博,王生新,姜璐莎[3](2018)在《固化硫酸盐渍土水盐迁移的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盐渍土地基中毛细水上升必然带动土体内盐分向上迁移聚集。采用土柱毛细水上升试验,模拟全开放自然条件下盐渍土的水盐迁移特征,测量不同时间梯度迁移后含水率、Cl~-和SO_4~(2-)的变化,比较在蒸馏水和复合盐迁移液下的压实盐渍土和石灰粉煤灰水玻璃固化硫酸盐渍土毛细水盐迁移特征。试验结果表明:固化盐渍土中的毛细迁移速率和Cl~-、SO_4~(2-)的迁移速率均小于压实盐渍土,说明固化盐渍土有减缓毛细水上升和阻碍盐分迁移的作用;毛细水迁移稳定后,压实土中含水率沿高度呈线性减少趋势,固化土中含水率沿高度先线性增大后保持不变,说明固化土具有稳定持水作用;在迁移过程中,含水率、Cl~-和SO_4~(2-)迁移规律具有一致性,Cl~-迁移速率大于SO_4~(2-)。试验说明固化硫酸盐渍土不仅具有强度上的提高,同时可以阻滞盐分,尤其是硫酸离子的向上运移。(本文来源于《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期刊2018年S2期)
许健,郑翔,王掌权[4](2018)在《黄土边坡盐蚀剥落病害特征调查及其水盐迁移规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现场调查及室内含水量和易溶盐分析试验开展了黄土边坡盐蚀剥落病害特征的研究。结果表明:盐蚀剥落病害按剥落形态可分为条带状、片块状及凹腔状盐蚀剥落;按地层岩性可分为马兰黄土、离石黄土、古土壤层及人工夯实黄土盐蚀剥落。试样含水量随着距边坡表层垂直深度增加而增大,含盐量随着距边坡表层垂直深度增加迅速降低且很快趋于稳定;阴离子CO_3~(2-)和HCO_3~-含量随距边坡表层垂直深度增加无明显变化规律,Cl~-和SO_4~(2-)含量随距边坡表层垂直深度增加迅速减小且很快趋于稳定;阳离子K~+、Mg~(2+)、Ca~(2+)含量随距边坡表层垂直深度增加无明显变化规律,Na~+随距边坡表层垂直深度增加迅速减小且趋于稳定;阴离子以SO_4~(2-)和Cl~-为主,阳离子以Na~+为主,边坡表层易溶盐主要成分为Na_2SO_4和NaCl。边坡表层富集易溶盐Na_2SO_4和NaCl,在气候变化条件下的反复溶解和结晶作用是黄土边坡盐蚀剥落病害的主要诱因。(本文来源于《工程地质学报》期刊2018年03期)
张旭东[5](2018)在《吉林西部盐渍土水盐迁移的HTSPE多场耦合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位于吉林西部季冻区的盐渍土,兼具季冻土、盐渍土、分散土的特性。由于该区原岩类型、特殊气候条件的原因,吉林西部土体具有典型的工程地质特征,其中冬季气温长达5个月均为零下,促使土体内部流-固-热-应力-应变等不同物理场之间相互耦合,进而导致各种类型的工程病害和农业病害。由于冻结过程中,土体内部温度场、水分场、溶质场、应变场、应力场的相互作用,一方面导致土体内部水分迁移,土体内部孔隙压力改变,应力场、应变场分布改变,引发土体发生冻胀、导致路基变形、构筑物破坏等工程病害;另一方面水分的迁移带动了土体内部溶质的运移,随着水分的迁移和蒸发,盐分不断在近地表聚集,盐分在地表的聚集不仅会引起土体盐渍化的环境病害、还可能引起道路翻浆、侵蚀构筑物等工程病害。因此,对吉林西部土体内部流-固-热-应力-应变多物理场耦合的研究是研究区环境工程地质灾变机理的研究基础。本文通过选取吉林西部典型的盐渍土分布地区——农安地区进行取样研究,并通过研究得到以下几点结论:通过对2015年春季野外调查结合样品的室内测试,获得取样点盐渍土的成分特征、基本物理化学性质以及热力学参数。测试结果表明,采样点原生矿物比例较高,次生矿物以高岭石为主;土体为弱碳酸盐渍土,其阳离子主要为钠离子,阴离子主要为碳酸氢根和硫酸根,其中钠离子和碳酸氢根对土体酸碱度起主导作用;土体粉粒为主,而粘粒含量也相对较高,以30cm深度为界限,性质有所不同,其中深度小于30cm的土体主要为重亚粘土,属于低液限粘土,而深度大于30cm的土体主要为粉质轻粘土,且属于高液限粘土;且小于30cm土体含水率低、含盐量高,通过参考2014年入冬前研究区土体剖面的含水率、盐分的含量特征及变化,得到了土体受蒸发作用影响的深度,并初步探究了研究区土体次生盐渍化的原因。不同的含水率、不同压实度的土样,经过冻融循环实验后,观察盐渍土样内部结构的变化特征,并测得经过不同冻融循环次数后土结构单元体的变化情况。借助于扫描电子显微镜,发现土样经历不同冻融循环作用后,粒径较小的单元体或颗粒的百分比先增加后减小,而粒径较大的单元体或颗粒的百分比先减小后增加;分析认为,冻融循环作用下,一方面,土体结构单元体内部或孔隙内水在冻结成冰的过程中、体积会增大,而冰融化成水的过程、体积又会减小,可导致结构单元体形态的变化或破坏;另一方面,在冻结过程中,水分的迁移作用导致孔隙压力变化,并在新的位置排开土颗粒、分凝成冰、使结构进一步变化、甚至破坏结构连结。利用核磁共振技术测试不同初始含水率、不同含盐量土体的未冻水含量,分析了初始含水率、含盐量对土体未冻含水率曲线的影响。通过利用课题组自主研发的“超冷环境岩土冻融模拟平台”对最优含水率配置好的土样进行室内冻结试验研究,得到土样的冻结曲线和冻结温度,通过利用测温法对土体的未冻含水率进行研究预测;最终利用核磁共振的测试结果对比验证预测结果的有效性。考虑土体在不经过冻结作用的自然条件下的毛细水上升和冻结条件下土体内部的水分迁移,分别进行不同压实度土体的毛细水上升实验,以及不同实验条件(有/无水源补给、单/双向冻结、不同温度梯度等)下的冻结实验,选择冻结时间为5天。通过对比实验结果,确定引起土体内部水分迁移的驱动力,进而分析发现实验土样中温度压力势是土体内部水分迁移的主要因素,重力势对水分迁移的作用较弱,而基质势对土体内部水分迁移作用非常弱。在合理假设条件的基础之上,系统性地从土体的叁维单元体出发、建立水-热-盐-应力-应变多场耦合模型,并针对研究区特定环境特征对方程进行分析简化,得到一维条件下的水-热-盐-应力-应变耦合模型。模型的建立结合了物质守恒定律、能量守恒定律、有效应力原理、弹性本构方程、几何方程、达西定律、克拉伯龙方程等,通过结合未冻水函数、热力学参数、渗透系数、压缩模量、结晶函数等建立完整的五场耦合方程组,并通过引入“透镜孔隙比”的概念对冰透镜的形成进行判定,通过溶解度确定盐结晶的位置。借助于“超冷环境岩土冻融模拟平台”,考虑土体冻结速率,设置适当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在室内有水源补给的条件下进行土柱的单向冻结实验,实验过程中对温度和冻胀量实时监测、观察实验现象,并对实验结束后含水率、含盐量的分布特征进行测试。利用COMSOL Multiphyscis数学模块中的PDE方程接口建立物理场对吉林西部盐渍土水-热-盐-应力-应变(HTSPE)耦合数学模型进行求解,并与室内明确边界条件的水盐迁移和冻胀试验结果进行对比,验证模型的有效性,结果表明模型可以很好地预测冻结过程中土体内的多场耦合作用。同时,基于室内实验模拟的有效性,对野外取样现场进行模拟对比并分析模拟计算效果,通过合理选取野外边界条件,对现场水、盐含量进行计算,结果表明计算结果与测试结果基本一致,但地表30cm范围内的土样含水率较小而含盐量较大,分析认为这是由于野外土体30cm以上近地表土体受蒸发作用,水分向空气中蒸发、而盐分在地表残留聚集。(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8-05-01)
肖泽岸,赖远明[6](2018)在《冻融和干湿循环下盐渍土水盐迁移规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单向冻结试验研究盐分在土体冻结过程中对水分重分布与变形的影响,并结合模型试验分析冻融、蒸发、辐射和降水过程中的水盐迁移规律。研究表明:盐分的存在会减弱土体在冻结过程中的水分迁移,进而抑制土体的冻胀变形。Na Cl盐渍土在冻结过程中只有冰晶产生,土体只发生冻胀变形。而2 4Na SO对温度极其敏感,降温过程中会产生冰晶体和盐晶体,土体发生冻胀和盐胀两种变形。硫酸钠的结晶还会降低土体导水系数,进而减弱土体的水分迁移。在高含盐量的2 4Na SO盐渍土(3.6%)冻结过程中,土体的分凝冻胀现象消失,只有冻结初期的原位盐胀和冻胀。模型试验表明2 4Na SO含量为2%的盐渍土冻融过程中,水盐迁移同样微弱。蒸发条件使得盐分向表面集聚,降水条件使得表层盐分向下迁移。干湿循环是土体发生盐胀破坏的主要原因,其远比冻结过程中的盐分迁移来的剧烈。盐胀发生在土体表面,而冻胀破坏主要在冻结锋面。基于以上试验,探讨了盐渍土在冻结过程中的水盐迁移过程以及盐胀和冻胀的成因。(本文来源于《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期刊2018年S1期)
姜飞[7](2018)在《弱盐渍土水盐迁移及力学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盐渍土属于一种特殊土,具有不同于一般土体的性质。当作为路基填料时,需要考虑多种因素对路基稳定性的影响,土体内水分、盐分、温度的变化都会对土体结构产生影响,改变路基的力学性能,从而使得道路出现不均匀沉降、裂缝等各种病害。为了探究土体在不同条件下水盐迁移及力学性能的影响,在室内进行补水条件和冻融循环条件下水盐迁移试验,并进行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和承载板试验,分析了冻融循环对弱盐渍土力学性能影响。主要结论如下:(1)分析了现有含水率和含盐率的测试方法的适用条件和优缺点;提出了采用ECH2O测定土体含盐率的方法,建立了电导率和含盐率之间的关系公式。(2)通过对补水条件下水盐迁移的试验研究,分析了含水率和含盐率对水盐迁移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水分和盐分均呈现由底部向上部迁移的趋势,其中水分迁移主要是由于重力势、基质势和溶质势共同作用引起的,而盐分迁移主要受到溶质对流和分子扩散的共同作用。(3)为研究冻融循环作用对盐渍土水盐迁移的影响,进行了盐渍土在最佳含水率和含盐率为2%条件下的土柱冻融循环试验。研究表明:冻融循环作用有助于水、盐迁移通道的形成,对水分和盐分的迁移有促进作用。(4)对不同含盐率的盐渍土进行冻融循环条件下小型试件无侧限抗压回弹模量测试,结果表明:初始含盐率越高的试件,在相同荷载作用下产生的变形越大,经过3次冻融循环后,其变形急剧增大;随着冻融循环次数的增加,其变形量增加不大。(5)基于室内土柱路基回弹模量试验和小型试件无侧限抗压回弹模量试验,建立了路基回弹模量与无侧限回弹模量之间的关系式。(6)对盐渍土路基回弹模量的变化特性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在冻融作用下的盐渍土路基,其回弹模量值会经历快速减小、缓慢减小、趋于稳定叁个变化阶段;初始含盐率越高的土体,其回弹模量衰减幅度越大,最高可达到60%左右,初含盐率越低,其回弹模量的衰减幅度也就越低,最低也达到25%左右。(本文来源于《长安大学》期刊2018-04-11)
徐爽[8](2018)在《冻融作用下非饱和土介电常数和水盐迁移规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地基土的冻胀容沉危害成为制约寒冷地区各类工程建设与运作的一个主要障碍,而形成该病害的一个主要原因在于季节性气候变化导致的土壤水盐迁移,尤其在盐渍土地区,由于土中含有大量可溶性盐,除冻胀融沉之外还会伴有各类盐渍土病害。所以盐渍土水盐迁移的研究对于防治病害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与此同时,在判断土壤水分迁移的手段中常常需借助基于介电常数经验公式的传感器,但这类经验公式往往只考虑在正温下介电常数和土壤体积含水量之间的单一关系,忽略了含盐量、温度、容重等其他因素对介电常数的影响,造成测量结果缺乏普适性,往往不能体现较好的精度,所以对土壤介电常数影响因素的研究,建立各因素和介电常数之间的关系式对提高测量准确性十分重要。另外,在寒区进行工程建设,地基中冻土层的准确、快速判定对于各类基建设施病害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若能通过介电常数及其他参数确定冻土层的位置就能对常规工程地质勘察工作带来很好的补充作用。鉴于此,本论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对相关内容展开了研究。首先,本文根据土壤介电常数的常用测量方法,确定了土壤介电常数的测量设备,并以哈尔滨市郊的低液限黄黏土为研究对象,在素土基础上添加不同含量的NaCl模拟盐渍土,通过室内重塑土的介电常数试验,研究了不同温度、初始含水率、干密度和含盐量等因素对黄黏土介电常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因素对介电常数都会带来一定影响。其次,在前人创立的关于非饱和土混合介质介电常数模型的基础上,推导并建立了非饱和冻土混合介质介电常数理论模型,并由室内重塑黄黏土介电常数试验数据检验了模型的实用性,发现素土的测量值和模型计算值十分接近,而含盐黄黏土的测量值和模型计算值有一定差距。最后,根据土壤含水率与电导率常用的检测方法,确定了土壤水盐监测设备,并以满阿一级公路沿线的和黄黏土同为黏土的典型低液限盐渍土为研究对象,开展了单向冻结、双向融化环境下的室内重塑土水盐迁移试验,并在黄黏土介电常数试验结果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正温下盐渍土介电常数与多因素的拟合公式,用于推算试验过程中的水分变化,分析了盐渍土在不同初始含水率、干密度、冷端温度和含盐量等条件下的水盐迁移特征。(本文来源于《东北林业大学》期刊2018-04-01)
郭全恩,南丽丽,李保国,曹诗瑜[9](2017)在《灌溉水盐分组成对土壤水盐迁移参数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淡水资源不足和盐渍化是干旱地区农业生产的限制因子。研究水盐迁移参数是水盐调控的重要目标。为此,该研究以甘肃省秦安县兴国镇果园土样为研究对象,采用水平土柱入渗法,探讨不同盐溶液(氯化钠、氯化钠和氯化镁、氯化钠和氯化钙、氯化钠和氯化钾)在矿化度均为3 g/L的条件下对土壤水分扩散率和盐分离子水平迁移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盐分组成的灌溉水质和含水率对土壤水分扩散率的影响均达极显着水平(P<0.01)。在灌溉水矿化度均为3 g/L的条件下,氯化钠盐溶液传输水分的潜在能力最大,加入一定的复盐对水分的传导起到阻滞作用,阻滞能力的大小是:氯化钙>氯化钾>氯化镁。不同盐分组成的灌溉水对土壤碳酸氢根和硫酸根的水平迁移具有显着的影响(P<0.05),对盐分、钙离子和钠离子水平迁移具有极显着的影响(P<0.01)。入渗距离对土壤pH的影响以及灌溉水盐分组成对土壤钠吸附比的影响均达显着水平(P<0.05)。灌溉水盐分组成对模型参数初始值和终止值有显着的影响,参数初始值和终止值均呈现:氯化钠>氯化钠和氯化镁>氯化钠和氯化钾>氯化钠和氯化钙。因此,从微咸水利用和盐渍化土壤改良的角度考虑,在微咸水灌溉中加入一定量的钙制剂可抑制水分扩散和降低土壤盐分含量;从灌溉方法来看,需从地块的两端轮换灌溉可预防地块一端脱盐而另一端积盐的现象。这一研究结果对于指导干旱、半干旱地区微咸水利用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本文来源于《农业工程学报》期刊2017年23期)
徐爽,郭颖,单炜[10](2017)在《冻融过程中重塑土水盐迁移的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究盐渍土地基冻融过程中的水盐迁移规律,以内蒙古东部典型盐渍土为研究对象,通过改变土样冷端温度,初始含水率,干密度和含盐量等因素,进行室内重塑土单向冻结、双向融化试验。结果表明:试样温度的改变存在滞后性;离冷端越近,温度变化越敏感;在冻结过程中,土样初始含水率、干密度或者含盐量的增大,将造成冻结锋面的移动速度减小。试件水分迁移量随着初始含水率的增大而增大;当初始含水率较低时,冷端温度的变化对水分迁移影响较小;只有当初始含水率足够大时,迁移量才随着冷端温度的降低而增大;土溶液冻结和电导率突变存在关联性;含盐量的增加,会抑制水分迁移。试件整体盐分迁移量随着冷端温度的降低而增大;只有当冷端温度足够低时,盐分迁移量才会随着初始含水率的增大而增大;增大干密度会减少盐分迁移;含盐量的增多,使盐分往试件暖端方向汇聚。(本文来源于《科学技术与工程》期刊2017年30期)
水盐迁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有效揭示季节性冻土区农田土壤水盐空间演变机理,以野外大田试验为研究载体,设置了生物炭调控(CS)、秸秆调控(JS)、生物炭与秸秆联合调控(CJS)和对照组(BL)4种调控处理,分别测试了冻结期与融化期各土层处土壤能量累积效果、水盐空间分布特征,进而探究了冻融条件下土壤水盐迁移协同效应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冻结期,秸秆的覆盖调控作用显着地提升了土壤保温效果,减少土壤热量散失,土壤冻结速率减慢,土壤水分在浅层的富集现象显着,同时,其有效地提升了土壤水分与盐分的协同效应关系,其中,JS处理条件下浅层土壤储盐量分别相对于BL、CS和CJS处理提升了42.4、18.4和18.0 g。融化期,生物炭与秸秆的联合调控作用增加了地表对于光照和热量的吸收,加快了土壤的融解速率,同时,土壤的持水能力增强,盐分淋洗效果显着,土壤水分与盐分的协同作用效果显着高于其他3种处理。为丰富寒区农田土壤水盐调控技术以及科学合理提升农业水土资源利用效率提供理论指导。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水盐迁移论文参考文献
[1].田秋林,朱世煜,陆军,宋亮,王选仓.西北寒旱区盐渍土水盐迁移规律研究[J].公路.2019
[2].付强,侯仁杰,马梓奡,李天霄.季节性冻土区不同调控模式对土壤水盐迁移协同效应的影响[J].黑龙江大学工程学报.2019
[3].吕擎峰,常承睿,马博,王生新,姜璐莎.固化硫酸盐渍土水盐迁移的试验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8
[4].许健,郑翔,王掌权.黄土边坡盐蚀剥落病害特征调查及其水盐迁移规律研究[J].工程地质学报.2018
[5].张旭东.吉林西部盐渍土水盐迁移的HTSPE多场耦合研究[D].吉林大学.2018
[6].肖泽岸,赖远明.冻融和干湿循环下盐渍土水盐迁移规律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8
[7].姜飞.弱盐渍土水盐迁移及力学性能研究[D].长安大学.2018
[8].徐爽.冻融作用下非饱和土介电常数和水盐迁移规律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8
[9].郭全恩,南丽丽,李保国,曹诗瑜.灌溉水盐分组成对土壤水盐迁移参数的影响[J].农业工程学报.2017
[10].徐爽,郭颖,单炜.冻融过程中重塑土水盐迁移的试验研究[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