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文革情结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文革电影,英雄崇拜,模式化,反现代性
文革情结论文文献综述
陈吉德[1](2015)在《文革电影的英雄崇拜情结》一文中研究指出文革电影中明显存在着英雄崇拜情结,但无论何种英雄,都呈现出模式化特点。英雄崇拜情结的出现既有现实的原因,也有历史的原因。英雄崇拜情结凝聚了人心,塑造了国家形象,但也滋生出唯心主义的历史观和腐朽落后的反现代性。(本文来源于《江苏社会科学》期刊2015年03期)
舒晋瑜[2](2013)在《苏童:“文革”情结与长篇沙文主义》一文中研究指出很多作家都有一种潜意识和潜规则,有意做一个对故事常规或形式上的破坏者。苏童的破坏之所以更有挑战性,是在于他只在邮票大的地方做道场。 这次他的邮票叫《黄雀记》(作家出版社),仍然是香椿树街的故事,但是整个故事历史时间拉得比较长,更为复杂庞大,(本文来源于《中华读书报》期刊2013-07-24)
付筱茵[3](2012)在《新中国四代影人的文化情结与“文革”表述》一文中研究指出"文革"是新时期以来中国文艺一个非常重要的母题。在大陆电影中,关于"文革"的叙述叁十多年来一直挥之不去。"文革"叙述与新时期同时起步,对"文革"电影叙事的研究,是新时期以来当代电影史研究的一个很好的切入点,亦是进行当代电影代群研究的一个独特视角。本文在一种比较研究的视野下,结合不同代群作者的生活经历、创作背景,采用作者研究、作品研究、文化研究等方式,分析研究四代导演不同的文化心理和不同的"文革"表述,展现新中国四代影人传承与演变的轨迹。通过四代电影人的延续与变化,管窥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文化转型。(本文来源于《当代电影》期刊2012年04期)
范永梅[4](2012)在《丑之花的透视——李碧华小说的“文革”情结》一文中研究指出李碧华是香港热门小说作家,其小说华丽诡异,多被改编成电影,反响很大。李碧华的小说直击人性深处的丑恶,赤裸裸、血淋淋地让我们直面人性的凶残和丑恶,使我们不得不沉痛反思。其小说《霸王别姬》《青蛇》《潘金莲之前世今生》都是以"文革"为背景,在那黑白颠倒、是非混淆的灾难十年,人性被极大地扭曲变形。李碧华以"文革"为背景,把个人在社会历史的渺小、人性深层的邪恶疯狂展现得淋漓尽致,表现了她对人性丑陋疯狂的深刻剖析与透视。(本文来源于《名作欣赏》期刊2012年09期)
朱国贝[5](2010)在《文学,在浩劫中叛逃——析文革时期文人的叛逃情结》一文中研究指出1966-1976年的文革十年,文学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文学失去自由,文人失去自由,在强大的政治压力下,文革时期的文人在无奈中普遍选择了叛逃,这里的叛逃主要表现为两个向度:一是对社会语境的叛逃,二是对文学自觉的叛逃,本文将结合文革时期文人的命运与一些文学现象来对文革时期文人普遍存在的叛逃情结进行分析和反思,分析其中蕴涵的社会文化成因和这种现象的文化本质。(本文来源于《文学教育(中)》期刊2010年04期)
刘雯[6](2008)在《陈凯歌影片中的文革情结》一文中研究指出生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成长于文革时期的陈凯歌,是第五代导演的领军人物,他的作品屡次获得国际电影节大奖,为国产电影做出了表率。陈凯歌并不是一个高产的电影导演,但每一部影片都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他总是试图在一部电影里传达一本书的内容,甚至有些影片被认为艰涩难懂,他本人也被贴上“文化传道士”的标签。近年来对陈凯歌电影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多成果,除了肯定其在创建中国式的影像美学方面对中国电影的独到贡献之外,人们还试图以自己的方式对其影片中所蕴含的深刻内涵做出深入的解读。本文便选取了文革情结作为切入的视角。陈凯歌青少年时期经历了文革,由此产生的文革情结贯穿其一生,并或隐或现地映射在他的电影当中。本文拟用心理分析、文化分析、文本细读的方法,回顾陈凯歌导演的电影创作道路,挖掘其影片中的文革情结,总结其创作经验教训,并为后来人提供借鉴。论文的引言部分主要根据荣格的无意识理论,来说明情结对于电影创作的影响,进而引出文革情结的重要性。论文的第一章追述陈凯歌文革情结的由来,“家庭背景与少年记忆”梳理了他的家庭背景及成长经历,这一时期所受的教育成为他性格的成因。“挥之不去的文革梦魇”谈及陈凯歌自身的文革经历,这是他矛盾的文革情结形成的基础。“群体记忆中的个性化情结”陈述了陈凯歌这一代人对文革的普遍记忆与他的个人记忆,在共性与个性的对比中进一步突出了陈凯歌文革情结的独特性。论文的第二章至第四章,按照体现文革情结的明显程度,把陈凯歌的影片分成叁组,每一组影片都映射出不同程度的文革情结。论文的第二章挖掘了陈凯歌在正面反思文革的影片中所表现出的文革情结,重点解读了《孩子王》和《霸王别姬》两部影片。《孩子王》中体现出的颠覆与重构、《霸王别姬》中体现出的迷恋与背叛,能够比较明显地映射出陈凯歌的文革情结。论文的第叁章在陈凯歌反思传统文化的影片中寻找其文革情结,重点解读了《黄土地》、《大阅兵》、《边走边唱》叁部影片。《黄土地》中体现出的反叛与愚忠、《大阅兵》中体现出的个体与群体、《边走边唱》中体现出的信仰与现实,这些内容与陈凯歌的文革情结有着微妙的联系。论文的第四章在陈凯歌为数不多的商业片中寻找文革情结的蛛丝马迹,重点解读了《荆轲刺秦王》和《无极》两部影片。《荆轲刺秦王》中体现出的暴君与伟人、《无极》中体现出的承诺与欺骗,都是陈凯歌的文革情结的隐性显现。在分析上述影片时,还注意与同为第五代导演的张艺谋、田壮壮、周晓文等人的同类题材影片相对照,来说明他们文革情结的异同。比如在分析《霸王别姬》时,与张艺谋的《活着》、田壮壮的《蓝风筝》进行对照,在分析《荆轲刺秦王》时,与周晓文的《秦颂》、张艺谋的《英雄》进行对照。这样由点及面地概括了同时代导演的同类影片,说明文革情结并非陈凯歌独有。论文的结语从文革情结的普泛性、丰富性及两面性等方面对陈凯歌的文革情结做出了总体评价。陈凯歌影片中的文革情结有它的优点,也有其局限性。清醒地认识这种文革情结,对于研究者和陈凯歌本人,都是很有意义的。(本文来源于《河北师范大学》期刊2008-04-02)
孙焕英[7](2001)在《今日文坛的“文革情结”》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的历史上出了一段“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在《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把这场“文革”定为内乱,很中肯。“文革”中确实乱套了,特别是文艺界,乔太守乱点鸳鸯谱,以致产生了不少畸型儿。 其实,“文革”过去了,大家向前看,留下教训也就是了。不行,文坛上偏偏有那么一些人,患了一种“文革情结”症,对“文革”时不时地爱恋一番。其实,他们关在屋里对着镜子顾影自怜,别人也管不着。不行,他们偏偏要登台亮相。这,就使人们不得不议论一(本文来源于《广东艺术》期刊2001年05期)
唐少杰[8](1999)在《从清华大学“文革{”个案谈红卫兵运动的失败、情结及评价问题(下)》一文中研究指出二、历史的反思:谈“红卫兵情结”“情结”(complex)是心理学的一个专有名词,这一由精神分析学派提出的术语是指:“由一些被意识压抑的意念(即无意识的思想、感情、知觉、记忆等)所组成的具有类似核心作用的复杂的心理现象。它能吸附许多经验,使当事者的思想行为及情绪易受这种情结的影响而遵循一定的方式进行,形成固定的行为模式”。换言之,情结是指与许多因(本文来源于《社会科学论坛》期刊1999年Z4期)
唐少杰[9](1999)在《从清华大学“文革”个案谈红卫兵运动的失败、情结及评价问题(上)》一文中研究指出红卫兵运动是文革中最早出现的群众运动。文革于1966年5~6月间开始,于8月才成为一场全社会性的群众运动。这首先“仰仗”于红卫兵运动的进行。由千百万处在青春期热情冲动、血气方刚的青年学生掀起的红卫兵运动,充当了文革地地道道的开路先锋。(本文来源于《社会科学论坛》期刊1999年Z3期)
文革情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很多作家都有一种潜意识和潜规则,有意做一个对故事常规或形式上的破坏者。苏童的破坏之所以更有挑战性,是在于他只在邮票大的地方做道场。 这次他的邮票叫《黄雀记》(作家出版社),仍然是香椿树街的故事,但是整个故事历史时间拉得比较长,更为复杂庞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文革情结论文参考文献
[1].陈吉德.文革电影的英雄崇拜情结[J].江苏社会科学.2015
[2].舒晋瑜.苏童:“文革”情结与长篇沙文主义[N].中华读书报.2013
[3].付筱茵.新中国四代影人的文化情结与“文革”表述[J].当代电影.2012
[4].范永梅.丑之花的透视——李碧华小说的“文革”情结[J].名作欣赏.2012
[5].朱国贝.文学,在浩劫中叛逃——析文革时期文人的叛逃情结[J].文学教育(中).2010
[6].刘雯.陈凯歌影片中的文革情结[D].河北师范大学.2008
[7].孙焕英.今日文坛的“文革情结”[J].广东艺术.2001
[8].唐少杰.从清华大学“文革{”个案谈红卫兵运动的失败、情结及评价问题(下)[J].社会科学论坛.1999
[9].唐少杰.从清华大学“文革”个案谈红卫兵运动的失败、情结及评价问题(上)[J].社会科学论坛.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