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填洼量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土壤水分,侵蚀,降水,地表糙度
填洼量论文文献综述
赵龙山,侯瑞,吴发启,戴全厚[1](2017)在《不同农业耕作措施下坡耕地填洼量特征与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洼地蓄水是坡耕地重要的水文要素,由于它与坡耕地产流、土壤入渗能力有关,故也是坡面水土流失研究的重要对象之一。为了进一步认识坡耕地洼地蓄水作用,该研究通过人工模拟降雨试验方法,对3种常用农业耕作措施(人工锄耕、人工掏挖、等高耕作)条件下地表填洼量特征与变化进行了深入研究,以平整坡面为对照措施。研究结果表明,实施农业耕作措施的粗糙坡面平均填洼量较平整坡面提高4~13倍,洼地蓄水量依次为等高耕作>人工掏挖>人工锄耕>平整坡面;坡度对填洼量具有重要影响,洼地蓄水量随着坡度的变化可以用幂函数关系表达(R~2>0.70)。对于粗糙坡面,当坡度从15°增大到25°过程中,洼地蓄水量逐渐趋于稳定,受坡度的影响变小;在耕作坡面上,由于降雨侵蚀造成地表微地形变化,地表糙度减小,洼地蓄水量减小,地表填洼量变化可以通过地表糙度变化进行计算。(本文来源于《农业工程学报》期刊2017年12期)
赵光旭,王全九,杨婷,苏李君[2](2015)在《坡面地表填洼量估算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地表填洼量是水文过程分析的重要内容之一,与地表糙度密切相关。为了获得地表填洼量的估算方法,通过概化不同形式的微地形形状,推求出了相应的地表填洼量的理论计算公式,并且通过试验资料对理论公式进行检验,获得了理论填洼量与实际填洼量相应的修正系数。结果表明:理论填洼量和实测填洼量均随着坡度的增加而减小;单位坡长的填洼量随着坡长变化并没有明显变化;填洼量随着上方来水流量的增加而呈现出逐渐增加的趋势,满足相应的线性增长关系。同时分析了填洼量与糙度间关系,结果显示填洼量随着地表糙度增大而增大,二者表现为乘幂关系。(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研究》期刊2015年06期)
宋冰,赵龙山[3](2011)在《微地形条件下地表填洼量计算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地表填洼量是地表相对低洼处蓄存的水量,与地表径流与土壤侵蚀过程有直接关系。本文通过模拟黄土坡耕地普遍采用的人工锄耕和人工掏挖耕作措施下地表特征,探讨了地表填洼量的计算方法。结果表明:地表洼地空间分布较随机,人工掏挖措施下呈斑点大而少,人工锄耕下斑点小而多的特征;地表填洼量与坡面洼地面积呈显着正变函数关系,可以作为研究区坡耕地上人工锄耕和人工掏挖措施下地表填洼量的计算公式。(本文来源于《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期刊2011年03期)
赵龙山,张青峰,梁心蓝,吴发启[4](2011)在《基于Moran's Ⅰ指标的黄土坡耕地填洼量的空间自相关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ArcGIS9.3和SPSS16.0平台的支持下,通过Moran’sⅠ指标对人工掏挖和人工锄耕措施下坡面填洼量的空间自相关性进行了分析,初步揭示了此2种耕作措施下坡面填洼量的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全局Moran’sⅠ小于或等于0,基本呈弱的负空间自相关;坡度对填洼量空间分布格局的影响不明显;填洼量的空间自相关性与填洼量大小有关。因此,填洼量空间格局呈大小交错,空间异质性较强的分布特征,但其所受填洼量大小的影响还需进一步研究。(本文来源于《土壤》期刊2011年03期)
赵龙山,梁心蓝,高树静,张青峰,吴发启[5](2010)在《微DEM条件下黄土高原人工掏挖地填洼量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激光扫描仪获取高程,结合GIS技术模拟了黄土坡耕地人工掏挖措施下1.72×0.78 m2大小的地表微地形模型,分辨率达0.002 m,坡度分别为5°,12°,15°,20°与25°。利用ArcGIS软件水文分析工具对模型下地表填洼量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地表坑洼空间分布比较随机,填洼量主要分布在1×10-5~1×10-4m3之间;随坡度的增大,地表单个坑洼的填洼量和总填洼量逐渐减小;填洼量与坑洼深度和坑洼面积(包括坑洼投影面积和坑洼表面积)密切相关,其变化规律可用二次抛物线描述;地表填洼量大小对径流强度的影响不明显。(本文来源于《节水灌溉》期刊2010年07期)
王健,孟秦倩,庄需印,胡林[6](2008)在《黄土高原人工锄耕地坡面填洼量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壤侵蚀与径流有直接关系,而径流直接受填洼量的影响,因此坡面填洼量特征对研究土壤侵蚀机理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模拟自然地表坑洼填洼量,以人工锄耕为例,探讨了填洼量特征。结果表明:填洼量主要分布在0~40 mL范围,随坡度增加填洼量及总填洼量均随之减小;填洼量与坑洼深度和坑洼面积密切相关,其变化规律可用二次抛物线描述;填洼量直接影响坡面径流,填洼量增加,径流强度显着减小。(本文来源于《节水灌溉》期刊2008年08期)
郭建华[7](2008)在《地表糙度与填洼量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地表糙度是人为土地管理和土壤侵蚀共同作用的结果,它常常造成地表高低起伏和凹凸不平,严重地影响着地表径流和侵蚀过程。地表填洼量与地表糙度息息相关,粗糙的地表要比光滑的地表临时储水量大,但其机理如何还需要展开研究。本文以陕西杨凌的耕层土为试验用土,借助人工锄耕、人工掏挖、等高耕作产生不同水平的地表糙度,分析了不同侵蚀阶段地表糙度、填洼量的变化规律及二者的相关关系,探讨了不同水平地表糙度的产流时间差异,在实测数据的基础上提出了填洼量估算方法。主要结论如下:1分段降雨试验过程中,叁种处理的地表糙度均呈不断减小趋势。人工锄耕在叁个侵蚀演化阶段减小了9.0%、6.5%、25.6%,人工掏挖依次为11.3%、6.4%、27.8%,等高耕作依次为6.4%、3.9%、38.8%,地表糙度变化均以细沟侵蚀阶段为主。连续降雨试验过程中人工锄耕、人工掏挖、等高耕作的地表糙度分别减小了33.7%、30.0%、33.8%。2分段降雨试验过程中,叁种处理的实际填洼量在叁个侵蚀演化阶段均呈减小趋势,人工锄耕在叁个侵蚀演化阶段减小了5.7%、15.0%、30.3%,;人工掏挖依次为7.0%、14.0%、40.8%;等高耕作依次为8.0%、12.7%、46.5%。连续降雨试验过程中,人工锄耕、人工掏挖、等高耕作实际填洼量分别减小了39.8%、29.2%、42.5%。3叁种处理的最大填洼量在叁个侵蚀演化阶段均呈减小趋势,人工锄耕依次减小了8.8%、21.2%、9.0%;人工掏挖依次为7.2%、24.0%、8.1%;等高耕作依次为13.5%、11.0%、13.8%,叁个侵蚀阶段减小幅度相差不大。连续降雨试验过程中人工锄耕、人工掏挖、等高耕作最大填洼量分别减小了23.7%、24.7%、35.0%。结合不同侵蚀演化阶段地表糙度变化可以发现,地表糙度与地表填洼量的变化趋势是一致的,只不过变化幅度不一致。4最大填洼量与实际填洼量呈极显着线性正相关,这说明通过实际填洼量推算最大填洼量是切实可行的,这为后续研究提供了简便方法与理论依据。与此同时,不同侵蚀演化阶段二者的变化规律一致也从另一个角度揭示了二者关系密切,用实际填洼量代替最大填洼量应用于相应的径流-侵蚀模型是切实可行的。5填洼量是坡面初始产流的主要影响因素。降雨强度为1.0mm/min、2.0mm/min时,实际填洼量(DSC)与起流时间(T)的关系可以分别表述为:T(1.0)=2.4214DSC+2.5844 (DSC<10L) T(1.0)=0.7819DSC-1.7127 (DSC≥10L) T(2.0)=0.2737DSC+1.826在实测数据的基础上提出了本地区地表填洼量的估算方法。结果表明,MUD指标(MUD)与填洼量(DSC)线性相关,关系式为: DSC=3.9741MUD-10.404 (MUD>3.72); DSC=0.6456MUD +0.1166 (MUD≤3.72)。填洼量(DSC)与R指标(R)及坡度(S)的数量关系可以表述为: DSC=6.427R-0.327S+2.404。采用R指标、MUD指标估算地表填洼量均可以取得满意效果,但后者更简单,更实用。(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08-06-01)
填洼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地表填洼量是水文过程分析的重要内容之一,与地表糙度密切相关。为了获得地表填洼量的估算方法,通过概化不同形式的微地形形状,推求出了相应的地表填洼量的理论计算公式,并且通过试验资料对理论公式进行检验,获得了理论填洼量与实际填洼量相应的修正系数。结果表明:理论填洼量和实测填洼量均随着坡度的增加而减小;单位坡长的填洼量随着坡长变化并没有明显变化;填洼量随着上方来水流量的增加而呈现出逐渐增加的趋势,满足相应的线性增长关系。同时分析了填洼量与糙度间关系,结果显示填洼量随着地表糙度增大而增大,二者表现为乘幂关系。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填洼量论文参考文献
[1].赵龙山,侯瑞,吴发启,戴全厚.不同农业耕作措施下坡耕地填洼量特征与变化[J].农业工程学报.2017
[2].赵光旭,王全九,杨婷,苏李君.坡面地表填洼量估算方法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2015
[3].宋冰,赵龙山.微地形条件下地表填洼量计算方法研究[J].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
[4].赵龙山,张青峰,梁心蓝,吴发启.基于Moran'sⅠ指标的黄土坡耕地填洼量的空间自相关性研究[J].土壤.2011
[5].赵龙山,梁心蓝,高树静,张青峰,吴发启.微DEM条件下黄土高原人工掏挖地填洼量特征研究[J].节水灌溉.2010
[6].王健,孟秦倩,庄需印,胡林.黄土高原人工锄耕地坡面填洼量特征[J].节水灌溉.2008
[7].郭建华.地表糙度与填洼量关系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