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逃课论文-文继群,庄大昌,郑意婷,张敏君

大学生逃课论文-文继群,庄大昌,郑意婷,张敏君

导读:本文包含了大学生逃课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新时代,大学生,逃课情况

大学生逃课论文文献综述

文继群,庄大昌,郑意婷,张敏君[1](2019)在《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逃课的现象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以某高校大学一年级到叁年级随机抽取的200个学生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对大学生逃课的现象、原因进行了研究,并针对此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包括提高学生自我管理与认知能力;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增强课堂趣味性;优化课程设置,增强课堂管理灵活度。(本文来源于《西部素质教育》期刊2019年17期)

安洪庆,黄文静,元金宝,贺圣文,赵心童[2](2019)在《医学院校大学生隐性逃课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了解医学院校大学生隐性逃课现状及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抽取某地区两所医学院校在校大学生1947人进行问卷调查,运用χ~2检验、二分类Logistic回归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医学院校大学生隐性逃课率达94.61%;影响大学生隐性逃课的主要因素有专业、考研意向、学生干部身份、明确的学业规划、专业课程以及成绩等次。结论:隐性逃课的治理与疏导是一个综合工程,需要学校、教师、学生自身共同的努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本文来源于《中国高等医学教育》期刊2019年08期)

魏欢[3](2019)在《基于师生共同体理念的大学生隐性逃课现象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首先阐述了师生共同体理念的内涵,然后分析了大学生隐性逃课现象的影响及成因,最后提出了大学生隐性逃课现象的应对策略,包括以教师为主导,实现师生课堂互动;以情感为纽带,实现师生之间的双向交流与相互信任;以教与学的动机为突破,实现师生之间的教学相长;以价值认同为基石,增强师生之间的共同责任感。(本文来源于《西部素质教育》期刊2019年10期)

付康康[4](2019)在《大学生逃课行为对辅导员思政管理引导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如今高校的大学生逃课现象屡禁不止,其出现的范围之广,出现的人数之多已经在我国高校中形成了不良的风气,这不仅影响学生本人的学习进度,还破坏了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对此,校园辅导员应该给予高度的关注并采取相关措施进行控制,本文探讨的就是高校辅导老师如何通过思政管理对该情况进行有效抑制。(本文来源于《才智》期刊2019年13期)

孙卫华[5](2019)在《大学生逃课及其规避》一文中研究指出逃课是高校明令禁止的一种不当行为。无论逃课表现是显性还是隐性,都不利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针对信息化时代的高校治理逃课困境,在分析逃课产生的原因基础上,我们认为对显性逃课与隐性逃课,尤其是对隐形逃课的真与假应采取区别对待;根据信息时代教学手段不断改变的特点,提出了有助于规避逃课的"教""学"模式在"两个课堂"中切换的做法。(本文来源于《高教论坛》期刊2019年02期)

李丹[6](2019)在《浅谈独立学院大学生逃课现象》一文中研究指出当今高等教育事业以一种欣欣向荣的姿态得到了飞跃式的发展,随之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也出现了不和谐的一些现象,大学生逃课即是其中之一。本文依据独立院校学生逃课的现状,分析了独立学院大学生逃课的原因与目的,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措施,以抑制高校学生逃课现象,为独立学院优良学习风气的形成提供参考性建议。(本文来源于《才智》期刊2019年05期)

朱其志[7](2019)在《手机依赖视角下高职大学生“隐性逃课”行为调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手机新媒体的影响下高职大学生"隐性逃课"行为越发严重,普遍而广泛。本文在综述青年大学生手机新媒体依赖现状的基础上,对500名高职大学生"隐性逃课"行为开展实证调查,并分析其深层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对策建议。(本文来源于《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中旬刊)》期刊2019年01期)

王梦云,徐泉,尹忠泽[8](2018)在《学业自我概念对大学生隐性逃课之间的影响:学习动机和学校氛围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长期以来,大学生隐性逃课行为一直是高校教学所面临的重大难题,它是指学生上课时从事与课堂教学无关活动的心理旷课行为,通常表现为学生"形在而神不在",这对学生学习、教师教学以及学校风气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隐性逃课作为一种复杂的内隐机制,其影响因素甚多,而当前国内缺乏有关隐性逃课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的实证研究。基于此,本研究拟探讨大学生学业自我概念对隐性逃课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采取方便取样法,从山西省某大学随机选取638名大学生(M=20.38岁,SD=1.42),采用《一般学业自我问卷》,《学习动机策略问卷》,《学校氛围问卷》及《大学生隐性逃课量表》,并利用SPSS20.0进一步探讨大学生学业自我概念、学习动机、感知学校氛围与隐性逃课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学业自我概念与学习动机呈显着正相关(r=.61,p<.01),与隐性逃课呈显着负相关(r=-.58,p<.01),同时,学习动机与隐性逃课也呈显着负相关(r=-.44,p<.01);且学业自我概念对隐性逃课具有显着的预测作用(β=-.47,p<.001);(2)偏差校正的百分位Bootstrap中介效应检验表明,学习动机在学业自我概念和隐性逃课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β=-.08,p<.01,95%CI:-.14,-.03);(3)有调节的中介效应检验进一步表明,学习动机的中介效应(前半段路径)会受到感知学校氛围的调节(p<.05,95%CI:-.002,-.0002)。结论:学业自我概念显着正向预测大学生的隐性逃课程度,且学习动机在两者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并受到感知学校氛围的调节。本研究结果对隐性逃课的预防和干预有启示意义。(本文来源于《第二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期刊2018-11-02)

贺建清,邓子元[9](2018)在《影响当代大学生逃课的因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日趋严重的大学生逃课现象成为困扰高校的难题,不少学者对此进行了探究。基于已有研究成果,构建probit模型和Logistic模型,从大学生个人因素、家庭背景、学校层面、社会环境等方面分析影响大学生逃课的因素以及影响其选择逃课方式的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是否为独生子女、学习能力、学习意愿、家庭经济收入、学校层次、课程设置、授课方式、教学管理、考研考证或考公务员、社会关系是影响大学生逃课的显着变量,对大学生选择逃课方式具有显着影响的因素有独生子女、家庭经济收入、学校层次、授课方式、教学管理、考研考证或考公务员、社会关系。(本文来源于《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4期)

马雅菊[10](2018)在《基于学生视角的大学生隐性逃课现象调查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基于大学生的视角,采用自编问卷对468名大学生进行调查,旨在了解大学生隐性逃课的现状、原因及对策,为高校加强教学管理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大学生隐性逃课现象不容忽视;不同性别和生源地的大学生隐性逃课比率基本相当;隐性逃课率随年级逐年上升;文科学生的隐性逃课率最高,理工学生最低;学生干部的逃课率高于普通学生;隐性逃课时间段从早到晚呈上升趋势;隐性逃课率公共课高于专业课,选修课高于必修课;隐性逃课时,多数大学生是用手机上网或睡觉发呆。大学生隐性逃课是学校、教师和学生综合作用的结果,要预防和缓解隐性逃课现象,学校应完善课程结构,合理安排时间,优化选课系统;教师应加强课堂管理,提高专业素养;大学生应做到合理使用手机,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并树立正确的知识价值观。(本文来源于《中国成人教育》期刊2018年15期)

大学生逃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了解医学院校大学生隐性逃课现状及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抽取某地区两所医学院校在校大学生1947人进行问卷调查,运用χ~2检验、二分类Logistic回归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医学院校大学生隐性逃课率达94.61%;影响大学生隐性逃课的主要因素有专业、考研意向、学生干部身份、明确的学业规划、专业课程以及成绩等次。结论:隐性逃课的治理与疏导是一个综合工程,需要学校、教师、学生自身共同的努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大学生逃课论文参考文献

[1].文继群,庄大昌,郑意婷,张敏君.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逃课的现象分析[J].西部素质教育.2019

[2].安洪庆,黄文静,元金宝,贺圣文,赵心童.医学院校大学生隐性逃课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9

[3].魏欢.基于师生共同体理念的大学生隐性逃课现象探究[J].西部素质教育.2019

[4].付康康.大学生逃课行为对辅导员思政管理引导分析[J].才智.2019

[5].孙卫华.大学生逃课及其规避[J].高教论坛.2019

[6].李丹.浅谈独立学院大学生逃课现象[J].才智.2019

[7].朱其志.手机依赖视角下高职大学生“隐性逃课”行为调查研究[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中旬刊).2019

[8].王梦云,徐泉,尹忠泽.学业自我概念对大学生隐性逃课之间的影响:学习动机和学校氛围的作用[C].第二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2018

[9].贺建清,邓子元.影响当代大学生逃课的因素分析[J].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

[10].马雅菊.基于学生视角的大学生隐性逃课现象调查分析[J].中国成人教育.2018

标签:;  ;  ;  

大学生逃课论文-文继群,庄大昌,郑意婷,张敏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