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腹膜后肿瘤论文-郭介民,文小检,徐振华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论文-郭介民,文小检,徐振华

导读:本文包含了原发性腹膜后肿瘤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原发性腹膜后肿瘤,CT,良恶性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论文文献综述

郭介民,文小检,徐振华[1](2019)在《脊柱旁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CT评估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提高对脊柱旁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CT评估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经病理证实的脊柱旁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CT图像,分析其常见类型、CT特点。结果:脊柱旁原发性腹膜后肿瘤以神经源性肿瘤最常见,占75.0%。CT判断肿瘤良恶性的敏感性为87.50%,特异性为85.71%,准确率为81.25%。恶性、良性肿瘤分别有5例、1例表现为不规则形(P=0.035);良性肿瘤均表现为推压改变,而恶性肿瘤多表现为粘连、侵犯(P=0.001)。结论:CT扫描对脊柱旁腹膜后肿瘤有较高的评估价值。(本文来源于《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期刊2019年22期)

钱立静,陆成栋,葛袁晔[2](2019)在《特定CT征象在原发性腹膜后肿瘤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原发性腹膜后肿瘤患者特定CT征象对其病情鉴别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48例原发性腹膜后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肿瘤良恶性将其分为良性组和恶性组,比较两组CT征象与病理诊断结果。结果:CT定位准确率为81.25%,诊断准确率为85.42%,误诊率为14.58%,特异度为85.71%,敏感度为85%,良性组出现肿瘤偏大及钙化的例数更少,数据差异显着(P <0.05)。结论:特定CT征象可以对原发性腹膜后肿瘤良恶性进行准确诊断,为治疗及预后提供了有效依据,是具有使用价值的诊断方法。(本文来源于《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期刊2019年17期)

赵娟娟,杨孝文[3](2019)在《原发性腹膜后肿瘤切除术围手术期护理》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析原发性腹膜后肿瘤切除术围手术期护理方法。方法针对2017年-2019年到我院就医的30名患者进行跟踪调查,将这30名患者编入本次研究的病例观察小组,观察这些患者的手术以及护理效果。结果无并发症出现,无复发病例,其中良性肿瘤为6例,1年、3年和5年生存率为100%、83.33%和66.67%,而恶性肿瘤为24例,其中1年、3年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87.5%、62.5%和29.17%,回访后发现无复发病例。结论术前和术后的护理干预,对患者疾病的恢复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正确的护理方法能够有效地降低患者的痛苦以及提高术后恢复效果和生存率。(本文来源于《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期刊2019年35期)

查立超,邱法波,韩冰,李国瑞,何向阳[4](2019)在《达芬奇机器人在原发性腹膜后肿瘤手术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达芬奇机器人行原发性腹膜后肿瘤切除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5年3月~2018年7月我院行达芬奇机器人辅助下原发性腹膜后肿瘤切除术31例,完善术前准备后,全麻下根据肿瘤位置选择手术体位,脐周穿刺建立气腹(压力14 mm Hg),结合术前CT定位,置入trocar。安装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沿肿瘤周围间隙将腹膜后肿瘤完整切除。结果 31例机器人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从切皮至缝皮完毕) 25~280 min,中位数145 min;术中出血量2~300 ml,中位数10 ml。术后无肠道并发症。术后住院时间(3±1) d。31例随访5~45个月,中位随访时间17个月,均获得无瘤生存,除1例Castleman病和1例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术后定期行化疗外,其余患者术后均未行放化疗。结论达芬奇机器人手术治疗原发性腹膜后肿瘤安全有效。(本文来源于《中国微创外科杂志》期刊2019年07期)

赫明锋[5](2019)在《特定CT征象在原发性腹膜后肿瘤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针对原发性腹膜后肿瘤患者的特定CT征象对其病情鉴别诊断的应用价值进行初步探讨。方法:收集患有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40例患者有关资料,采取回顾性分析方法,在特定肿瘤类型诊断方面,对良性肿瘤征象及结构特征、生长形式与增强表现等方面的鉴别价值进一步确定。结果:术前33例患者(占82.5%)在腹膜后间隙被CT准确定位;7例患者(占17.5%)错误定位于脏器或腹膜腔,肿瘤边界不清晰、体积相对较大,3例患者肿瘤侵犯腹腔脏器。术前正确诊断良恶性肿瘤比例分别为76%和93.3%,误诊率分别为24%和6.7%,根据CT征象术前对恶性肿瘤诊断的敏感度为92%,特异度为73.3%。结论:采用CT征象对原发性腹膜后肿瘤患者的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作用,可广泛应用于临床中。(本文来源于《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期刊2019年12期)

彭萌萌,李留霞,郭瑞霞,朱迎[6](2019)在《女性原发性盆腔腹膜后肿瘤120例临床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原发性盆腔腹膜后肿瘤(PPRT)的诊断与外科治疗,总结诊疗经验。方法收集2011-01—2018-01间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20例女性PPRT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5%患者的首发症状为腹部症状,妇科检查阳性率为82.7%,MRI检查阳性率最高(93.3%)。术后病理学检查结果最常见的良恶性肿瘤分别为平滑肌瘤(21.3%)、脂肪肉瘤(26.9%)。恶性盆腔腹膜后肿瘤完全切除者3 a、5 a生存率为87.6%、54.3%,不完全切除者3 a、5 a生存率为42.1%、17.2%。对于肿瘤完全切除者,当肿瘤直径<10 cm时,腹腔镜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日及周围组织损伤率较开放手术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61、P=0.036,t=-3.329、P=0.002,t=-3.212、P=0.002,χ~2=12.926、P=0.000)。当肿瘤直径≥10 cm时,腹腔镜手术的术中出血量及术后住院时间亦少于开放手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2、P=0.031,t=-5.990、P=0.000)。结论对于PPRT,妇科检查及彩超可作为常规检查项目。明确肿瘤的来源需依赖MRI、CT等影像学检查。对于直径<10 cm的良性肿瘤及分化好、包膜完整、影像学检查未见明显周围组织浸润的恶性肿瘤,应首选腹腔镜手术。(本文来源于《河南外科学杂志》期刊2019年03期)

彭萌萌[7](2019)在《女性原发性盆腔腹膜后肿瘤临床诊治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与目的原发性盆腔腹膜后肿瘤(Primary pelvic retroperitoneal tumor,PPRT)指起源于盆腔腹膜后间隙、骶前间隙内的一类罕见肿瘤。PPRT位于盆腔深部,常缺乏特异的临床表现,早期诊断率低,一经发现肿瘤体积往往较大且多侵犯毗邻脏器,手术完整切除困难,术后复发率高,患者预后较差。本研究对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20例女性PPRT患者进行临床病理分析,总结其临床特点、外科治疗及临床诊疗经验,为PPRT的诊断及治疗提供依据。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了2011年1月至2018年8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手术治疗,并经术中及术后病理学证实的120例女性PPRT患者的临床资料,内容包括年龄、临床症状、专科检查、肿瘤标志物、手术切除类型(R0/R1切除)、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肿瘤直径、病理结果、复发及随访情况等。随访以门诊、住院复查或电话等形式进行。2.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22.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定量资料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正态分布的数据以X±S表示,非正态分布的数据以中位数和四分位数[M(P25,P75)]表示。采用χ2检验进行定性资料的组间比较、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Ρ<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α=0.05)。结果1.收集120例女性原发性盆腔腹膜后肿瘤患者,年龄1.6-78岁,平均年龄39.5±16.1岁,40-60岁人群占52.5%,肿瘤直径1.2-54.0cm,中位肿瘤直径为9.0cm(四分位值6.0-13.0cm)。临床表现以腹胀、腹痛、腰骶部疼痛、排便困难等腹部症状者为主(45%,54/120)。妇科检查、US、CT、MRI检查定位诊断阳性率分别为82.7%(91/110)、89.1%(98/110)、40.3%(25/62)、93.3%(28/30)。80例行血清肿瘤标志物检查的患者中,CA125、CA199、CEA阳性率分别为12.5%(10/80)、2.5%(2/80)、3.75%(3/80)。2.120例患者均采取手术治疗,其中良性肿瘤94例(78.4%),恶性肿瘤26例(21.6%)。肿瘤完整切除100例(83.3%),其中良性肿瘤84例,完整切除率89.3%(84/94),恶性肿瘤16例,完整切除率61.5%(16/26)。肿瘤直径<10cm者59例,完整切除率91.5%(54/59);肿瘤直径≥10cm者61例,完整切除率75%(46/61)。按肿瘤直径分组比较肿瘤完整切除者中腹腔镜组与开放手术组相关指标,肿瘤直径<10cm时,腹腔镜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周围组织损伤情况、术后住院日较开放手术组少,肛门排气时间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61 P=0.036;t=-3.329 P=0.002;t=-3.212 P=0.002;t=0.40 P=0.001;χ~2=12.926 P<0.001)。肿瘤直径≥10cm时,腹腔镜组术中出血量及术后住院日较开放手术组少,肛门排气时间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2 P=0.031;t=-5.990 P<0.001;t=0.55 P=0.034)。3.随访截止至2018年9月,共随访1.5-93月,平均随访时间39.7±24.0月,101例患者获访(84.2%)。其中良性肿瘤78例,8例复发(10.2%),均为肿瘤姑息性切除者,中位复发时间16.9个月(2-34月)。恶性肿瘤23例,11例复发(47.8%),其中行肿瘤完整切除2例,姑息性切除9例,中位复发时间8.5个月(1-22月)。复发病例均再次手术治疗,至随访截止良性肿瘤无复发,恶性肿瘤4例死亡。恶性PPRT完整性切除术后累积3年、5年生存率为87.6%、54.3%,姑息性切除术后累积3年、5年生存率为42.1%、17.2%。结论1.PPRT以良性病变为主,部分患者可出现腹胀、腹痛、腰骶部疼痛等非特异性临床症状,高发年龄为40-60岁。2.妇科检查及多普勒超声检查可作为PPRT患者初步筛查及术后随访的常规检查,对于高度怀疑盆腔腹膜后肿瘤者,应进一步进行增强CT及盆腔MRI等影像学检查。3.对于无明显血管受侵、盆腔致密粘连等腹腔镜手术禁忌征的直径<10cm的肿瘤,腹腔镜手术可作为首选治疗手段;对于可疑脏器受累或直径≥10cm的肿瘤,应结合患者情况和术者的手术技能综合评估,选择恰当的治疗方法。(本文来源于《郑州大学》期刊2019-05-01)

米玉霞,耿云平,任悠悠[8](2019)在《特定CT征象对原发性腹膜后肿瘤鉴别诊断的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总结并归纳特定CT征象对原发性腹膜后肿瘤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2月~2017年12月期间本院收治的60例原发性腹膜后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研究对象均经病理学诊断为原发性腹膜后肿瘤。对患者行特定CT征象,根据肿瘤良恶性将其分为良性组和恶性组各30例,比较两组患者CT征象,总结并归纳特定CT征象对原发性腹膜后肿瘤鉴别诊断的价值。结果特定CT征象对原发性腹膜后良、恶性肿瘤的诊断准确率分别为86.67%(26/30)和83.33%(25/30);特定CT征象对原发性腹膜后良性肿瘤的漏诊率和误诊率分别为16.67%(5/30)和13.33%(4/30)。结论特定CT征象对于原发性腹膜后肿瘤患者的诊断具有极高的临床价值,且可对肿瘤的良恶性进行判断。值得应用。(本文来源于《临床研究》期刊2019年04期)

谢学海,陈依然,马永蔌,何志嵩,吴问汉[9](2019)在《腹腔镜经腹入路和经腹膜外入路在肾下极水平以上原发性腹膜后肿瘤切除术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腹腔镜经腹入路和经腹膜外入路在肾下极水平以上原发性腹膜后肿瘤切除术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8年10月我科腹腔镜手术治疗69例肾下极水平以上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临床资料,其中35例经腹入路,34例经腹膜外入路,对比2种入路术中、术后情况。结果联合脏器切除1例,为高分化脂肪肉瘤经腹膜外入路联合左肾上腺切除。2例因与周围器官及腹主动脉关系密切,中转开腹。经腹入路组手术时间(145. 2±71. 8) min,与经腹膜外入路组(116. 0±74. 7) min差异无显着性(t=1. 659,P=0. 102)。经腹入路组术中出血量中位数100(10,200) ml,经腹膜外入路组10(5,62. 5) 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 454,P=0. 014)。经腹膜外入路组术后排气时间(1. 8±0. 6) d,明显短于经腹入路组(2. 3±0. 9) d(t=2. 686,P=0. 009);术后住院时间(4. 3±1. 5) d,明显短于经腹入路组(5. 3±2. 6) d(t=2. 017,P=0. 049)。术后乳糜漏1例,经保守治疗后治愈。85例随访2~72个月(中位数36. 5月),未见肿瘤复发。结论腹腔镜经腹入路和经腹膜外入路应用于肾下极水平以上原发性腹膜后肿瘤切除术是安全有效的。(本文来源于《中国微创外科杂志》期刊2019年03期)

贾红波[10](2019)在《多层螺旋CT在原发性腹膜后肿瘤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原发性腹膜后肿瘤临床诊断中多层螺旋CT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该院于2016年10月—2018年11月期间收治的原发性腹膜后肿瘤患者50例,所有患者均经过手术病理检查确诊为原发性腹膜后肿瘤,以此为金标准,以多层螺旋CT对50例患者进行扫描检查,并将CT检查结果与手术病理检查结果进行比对,分析原发性腹膜后肿瘤临床诊断中多层螺旋CT的应用价值。结果手术病例检查结果显示,50例患者均为原发性腹膜后肿瘤,检出准确率为100.00%;螺旋CT检查结果显示,47例患者为与原发性腹膜后肿瘤,检出准确率为94.00%,两组数据比对,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092 8,P<0.05)。结论原发性腹膜后肿瘤临床诊断中,螺旋CT的应用价值相对较好,可以对患者病情进行相对准确的行为判断,从而为患者的后期治疗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信息。(本文来源于《系统医学》期刊2019年06期)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分析原发性腹膜后肿瘤患者特定CT征象对其病情鉴别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48例原发性腹膜后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肿瘤良恶性将其分为良性组和恶性组,比较两组CT征象与病理诊断结果。结果:CT定位准确率为81.25%,诊断准确率为85.42%,误诊率为14.58%,特异度为85.71%,敏感度为85%,良性组出现肿瘤偏大及钙化的例数更少,数据差异显着(P <0.05)。结论:特定CT征象可以对原发性腹膜后肿瘤良恶性进行准确诊断,为治疗及预后提供了有效依据,是具有使用价值的诊断方法。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论文参考文献

[1].郭介民,文小检,徐振华.脊柱旁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CT评估价值[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9

[2].钱立静,陆成栋,葛袁晔.特定CT征象在原发性腹膜后肿瘤鉴别诊断中的应用[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9

[3].赵娟娟,杨孝文.原发性腹膜后肿瘤切除术围手术期护理[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9

[4].查立超,邱法波,韩冰,李国瑞,何向阳.达芬奇机器人在原发性腹膜后肿瘤手术中的应用[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19

[5].赫明锋.特定CT征象在原发性腹膜后肿瘤鉴别诊断中的应用[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9

[6].彭萌萌,李留霞,郭瑞霞,朱迎.女性原发性盆腔腹膜后肿瘤120例临床分析[J].河南外科学杂志.2019

[7].彭萌萌.女性原发性盆腔腹膜后肿瘤临床诊治分析[D].郑州大学.2019

[8].米玉霞,耿云平,任悠悠.特定CT征象对原发性腹膜后肿瘤鉴别诊断的价值[J].临床研究.2019

[9].谢学海,陈依然,马永蔌,何志嵩,吴问汉.腹腔镜经腹入路和经腹膜外入路在肾下极水平以上原发性腹膜后肿瘤切除术中的应用[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19

[10].贾红波.多层螺旋CT在原发性腹膜后肿瘤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系统医学.2019

标签:;  ;  ;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论文-郭介民,文小检,徐振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