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稠油降粘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稠油降粘,超声波-电磁双效应,仿真,模糊自整定PID
稠油降粘论文文献综述
王永超[1](2019)在《超声波—电磁双效应稠油降粘的关键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常规石油资源日益枯竭,一些非常规石油资源的开发被提上日程。我国稠油资源丰富,但由于稠油粘度较大在开采与输送过程中存在较多困难。因此,在实际工程需求下开展有效的稠油降粘技术迫在眉睫。本文采用将两种降粘技术复合在一起的超声波-电磁双效应稠油降黏思路,开展超声波与电磁共同作用下稠油降粘关键技术的研究。探讨了超声波降粘机理,超声空化效应起主导作用,热效应、机械效应、乳化效应为辅。探讨了目前比较主流的几种电磁降粘机理。同时,采用仿真软件对超声波辐射情况、电磁场进行仿真。在此基础上,对超声波/电磁双效应稠油降黏机理进行了探索。将模糊自整定PID控制应用于超声谐振频率的跟踪,研制了一套大功率双路输出的超声-电磁电源,可实现输出频率、功率的调节。其中包括硬件电路与软件程序的设计与调试。开展室内试验,探究超声单效应与电磁单效应的降粘效果与其影响因素以及设计了相关正交试验探究超声波-电磁双效应下的降粘效果与其影响因素。确定了在本文试验环境下的最优参数为实际生产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西安石油大学》期刊2019-06-11)
张清波,许浩伟[2](2019)在《垦西垦119块超稠油降粘举升工艺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垦西垦119块超稠油粘度高、密度大,流动性差,油井举升困难的问题,室内开展加热、掺水、降粘剂、掺稀等多种降粘工艺研究、优化,优选井筒加热、套管掺稀工艺实现该块稠油正常举升,该工艺具有现场管理方便,运行平稳,可靠性高,对后期原油处理无影响等优势,垦119井实施后,平均日油6.1t/d,日液14.3t/d,生产平稳运行,较好解决了现场特稠油生产难题。(本文来源于《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期刊2019年06期)
郭钰铂[3](2019)在《稠油降粘剂专利技术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轻质油资源的减少,开采工作不断向稠油资源扩进,运输难题突显。本文通过分析稠油降粘剂领域的重点专利来梳理稠油降粘剂的技术发展脉络,明确稠油降粘剂领域现阶段的研发热点和研发方向。(本文来源于《南方农机》期刊2019年03期)
王培[4](2018)在《稠油降粘剂降粘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稠油中的胶质、沥青质含量高、粘度大、开采过程困难等问题,为了提高泵效和油井的动液面,选用合适的降粘剂降粘。目前国内外稠油降粘的方法主要是物理法降粘和化学法降粘。物理法降粘中包括超声波降粘、磁降粘、微波降粘、升温降粘等;化学法降粘中包括乳化降粘剂降粘、油溶性降粘剂降粘、水溶性降粘剂降粘等。本文主要研究的是化学法降粘中降粘剂降粘技术的使用。主要从稠油降粘剂的种类、性质、降粘机理、影响因素、性能评价等多方面进行研究。最终找出最佳的降粘剂降粘技术,提高原油采收率,具有较好的实际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辽宁化工》期刊2018年09期)
柴晓龙[5](2018)在《非烃气体对超稠油降粘效果评价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超稠油油藏原油具有粘度极大,流体不流动的特点,如何降低原油粘度是油田高效开发超稠油油藏的关键出发点。以辽河油田杜84区块为研究目标,分析非烃气体CO_2和N_2对原油粘度的影响效果。通过实验证明:对于超稠油,CO_2和N_2均有降低稠油粘度的特性,N_2的降粘率仅为6%~13%,而CO_2的降粘幅度可达15.8%~25%,相比于N_2,CO_2更易于溶解于原油中,CO_2的降粘效果更加显着;随着温度的增大,N_2和CO_2的降粘作用越来越小。低温条件下,N_2和CO_2降粘幅度较大,而高温条件下,温度成为降粘效果的主控因素;着重考虑降粘效果,对于注入非烃气体提高超稠油采收率,注入CO_2更能提高超稠油油藏的采出程度。(本文来源于《当代化工》期刊2018年06期)
王岩[6](2018)在《稠油降粘集输技术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稠油具有密度大、粘度高、胶质沥青质含量高等特点,在采出和集输过程中粘滞阻力较大,常规集输困难。稠油集输方法包括:掺稀法、加热法、化学法及掺水法等。本文主要针对掺稀降粘法、化学降粘法开展实验研究,对比分析不同方法的降粘效果,其中,掺稀降粘效果受稀油的粘度和掺稀比例影响较大,稀油粘度越低,掺稀比例越大,混合后粘度越低;通过筛选实验,有叁种乳化活性剂具有较好的乳化降粘效果,降粘率达99%以上,其中OA-6的乳液稳定性更适合于稠油集输。(本文来源于《化学工程与装备》期刊2018年06期)
丁军[7](2018)在《稠油降粘技术在朝阳沟油田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朝阳沟油田某区块原油粘度大、含蜡量高,油井负荷高,部分油井频繁卡泵。为此,试验了稠油降粘技术,通过点滴加药装置向油套环空泵入水溶性活性剂,实现乳化降粘。试验井上载荷下降了35%以上,原油粘度下降了40%以上,未发生卡泵现象。(本文来源于《内蒙古石油化工》期刊2018年05期)
张行[8](2018)在《纳米蒙脱土与聚合物复合材料稠油降粘剂的制备及性能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使用化学降粘剂提高稠油在低温下的流动性是开采和输运稠油中常用的技术手段,其优点为操作方便、加入量少、成本低、能耗少,且不需要后处理,因而被认为是最经济、有效的降粘降凝方法。近年来,随着对降粘剂的不断研究,纳米材料被加入到稠油的降粘降凝中,因纳米材料尺寸小,并且具有特殊的成核效应,故而可以成为稠油中石蜡的成核点,与石蜡共同析出,形成较小的蜡晶,提高了稠油流动性,起到了降低凝点的作用;再在其表面或层间引入降粘剂长链分子,其中的极性基团可以与稠油中的胶质、沥青质相互作用,与其形成氢键,从而阻碍胶质、沥青质团聚,起到了降粘的作用。故将两者接枝聚合,制备出一种纳米复合材料降粘剂既可以降粘,同时也能起到降凝效果。蒙脱土是一种粒子为纳米尺寸的片层状硅酸盐矿物,经过表面活性剂有机改性后,晶体结构的层间距变大,粒子也由亲水性变为疏水性,利于在层间引入有机物。本论文将甲基丙烯酸十八烷基酯(SMA)和丙烯酰胺(AM)引入有机改性后的蒙脱土(OMMT)层间,制备出纳米PSMA-AM/OMMT复合降粘剂,并设计正交试验,探究出其最佳制备条件,此时降低凝点为6.5℃,40℃时,可使大庆林源站稠油的粘度下降68.4%,且净降粘率为30.3%。为了使更多的有机降粘物质可以接枝到蒙脱土的片层间隙中,本论文将甲基丙烯酸十八烷基酯(SMA)、N-羟甲基丙烯酰胺和马来酸酐叁种单体引入有机蒙脱土片层中,在引发剂作用下发生单体溶液原位聚合,制备出纳米C18-MAH-HA/OMMT复合材料降粘剂,具有更高的接枝率,且在相同条件下(40℃,100ppm加剂量),具有更好的降粘降凝效果,净降粘率可达51.45%,高于前者的30.3%;原油凝点降低6.8℃,略高于前者的6.5℃。这是由于有机物质的含量增加,对于降粘效果有提高,而对于降凝效果的提升却不明显。(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8-05-20)
刘清云[9](2018)在《稠油降粘—渗流改善剂的合成、性能评价与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稠油中的大分子沥青质与胶质导致稠油粘度高、油层渗流困难,是目前稠油开采面临的主要问题。本文基于胶质、沥青质的组成与结构特征分析,探讨稠油致粘、降粘与油层渗流改善技术,通过以油酸十八酯为主单体降粘-渗流改善剂的合成、表征与合成产物降凝、降粘、界面活性、水热裂解催化等性能测试,以及针对江汉稠油的现场初步试验和辽河稠油的室内岩心驱替试验,研究该剂的降粘、渗流改善效果与渗流改善机理,为稠油高效开采提供参考。具体研究内容和取得的成果如下:采用现代分析手段,对辽河新5井特稠油、塔河超稠油进行了表征和分析,获得了对其组成、结构特征及致粘原因的认知。紫外光谱、红外光谱、~1H NMR、GC-MS及X衍射等联合结构分析表明,两种典型稠油的胶质与沥青质均含羰基、羟基、氨基、巯基、酯基、醚键等极性氢键基团,以及长链烷基、稠环芳香片、超大分子缔合聚集体等特征结构。长链烷基的缠绕与穿插、芳香片层之间的π键作用力、胶质或沥青质极性分子之间强烈的分子间力、氢键作用以及大分子缔合聚集体热运动困难等都是导致稠油高粘度的主要原因。以油酸十八酯、苯乙烯为主单体,优选具有强的金属离子螯合、构成氢键及界面活性能力的烯丙基磺酸、2-丙烯酰胺-2-甲基丙磺酸单体共聚,以正交试验法合成了油酸十八酯-苯乙烯-马来酸酐-烯丙基磺酸(MOSS)和油酸十八酯-苯乙烯-马来酸酐-2-丙烯酰胺-2-甲基丙磺酸(MOSA)两种新型稠油降粘-渗流改善剂,并制备了具有界面活性改善功能的MOSSNa、MOSANa;螯合少量Cu~(2+)制备了水热裂解催化剂MOSSCu、MOSACu。表征分析结果表明,C、H、O、N、S元素的含量与单体组成相吻合,MOSSCu、MOSACu中Cu~(2+)含量分别为19.51 mg/g和19.08 mg/g;红外和~1H NMR分析表明,聚合物中苯基、长链烷基、酯基、羧基、磺酸基、氨基的特征峰明显存在,聚合物结构与单体设计一致。而XRD分析表明,两种聚合物均具有与稠油沥青质相似峰位的特征峰,这为与稠油重组分共晶提供了结构基础。对合成的降粘-渗流改善剂的降凝降粘性能进行了考察。以相应国标方法对MOSS、MOSA、MOSSCu、MOSACu四种降粘-渗流改善剂的测试分析表明:添加1.0 mg/g时对65#高熔点蜡的防蜡率,MOSS、MOSA分别达到了27.4%和32.3%;MOSSCu、MOSACu分别达到了26.4%和31.5%。MOSS、MOSA可使辽河新5井稠油分别降凝10.5和12.4、使塔河特超稠油分别降凝21.4和23.6,MOSSCu、MOSACu效果略低,但均表现优异。在降粘测试中,30添加1500mg/L时MOSS、MOSA、MOSSCu、MOSACu分别可使辽河新5井稠油降粘91.6%、91.9%和90.5%、91.1%,效果良好。另外,在相同条件下以超声波强化作用45 min,添加1000 mg/L的MOSS、MOSA、MOSSCu、MOSACu即可达到添加2000 mg/L的降凝与降粘效果,超声波的促进增效作用明显。该系列聚合物因其众多的长链烷基、芳基而具有良好的油溶性,可以渗透进入胶质、沥青质内部、凭借其酯基、羧基、磺酸基、氨基等特征基团导致沥青质聚集体内蜡晶、芳香片层结构晶格畸变,产生防蜡、降凝效果;而同时大量存在的酯基、酸酐等基团为氢键受体,具有争夺原沥青质氢键即瓦解原氢键的能力,导致部分沥青质聚集体内部崩解,分子变小,降低稠油粘度,有利于油层稠油渗流。对MOSSCu、MOSACu的水热烈解催化性能进行了考察。针对塔河超稠油开展的水热裂解室内模拟正交试验表明,在563.15K、催化剂添加量0.15%、油水比为100:10、甲苯供氢条件下水热裂解催化性能最佳,MOSSCu的降粘率达90.80%,MOSACu达92.30%。水热裂解产物的组成与结构分析表明:在MOSSCu、MOSACu催化裂解后稠油重组分胶质、沥青质、难熔蜡的合量分别下降了1.40%和1.84%,其中沥青质在MOSSCu催化下由30.28%降低到了19.26%,在MOSACu催化下由30.28%降低到了19.04%,影响稠油粘度权重大的沥青质组分转化成了相对轻质的胶质和难熔蜡组分,效果对比明显;水热裂解后胶质、沥青质中的O、N、S杂原子含量均有一定程度的降低,说明部分含O、N、S的分子因键的断裂,变为小分子转移到了轻质组分中;难熔蜡的GC-MS分析表明,裂解前C_(23)-C_(29)峰大幅度减弱,许多异构体的峰消失,说明有裂解和转化反应发生,这与红外分析中胶质、沥青质长链烷基峰于酯基峰明显减弱,即烷基断裂、酯基裂解相吻合;水热裂解后~1H NMR图谱中胶质在σ为2.35的峰明显增强、沥青质却减弱也说明酯基断裂的可能性;基于~1H NMR图谱的Brown-Ladner稠芳环分析表明,水热裂解导致沥青质和胶质的芳香度均增加、稠环芳香度均降低,但沥青质的芳香度和稠环芳香度一直高于胶质的现象并未发生改变。可见,长链烷基、酯基的断裂导致沥青质、大分子的胶质的小碎片进入难熔蜡、胶质等轻质组分,可以佐证部分沥青质转化成胶质、难熔蜡的结果。这与其催化核心Cu~(2+)对胶质、沥青质极性键的动态诱导效应、静电效应以及Cu~(2+)自身空轨道对S、N等杂原子孤对电子的容纳或者吸引相关,这些作用使C-S、C-N键等弱化,在过热水蒸汽提供的高温环境下裂解。蒸汽驱、蒸汽吞吐等高温开采方式下渗流改善剂对稠油水热裂解的催化作用可使沥青质、胶质大分子因裂解而变小,是最为可靠、且一劳永逸的稠油降粘与油层渗流特性改善方法。考察了MOSSNa、MOSANa改善界面活性的能力。稠油添加MOSSNa、MOSANa后,表面张力均随降粘-渗流改善剂的加量增加而降低,但油-水界面张力略有增加;对于稠油-SAS活性水体系,添加MOSSNa、MOSANa前后稠油-活性水界面张力的降低则比较明显。将MOSANa/SAS复合渗流改善剂应用于江汉习口间歇式开采稠油井,验证井筒降粘、近井地带油层降粘-渗流特性改善以及其广谱适应性。现场初步试验的结果表明:当MOSANa/SAS最佳质量比为:0.508:0.492时,采出液降粘率达92.00%,采出液30 min静置后脱水率为31.60%,稳定性适中。每轮次增油0.50 m~3,效果良好。这是因为降粘-渗流改善剂MOSSNa、MOSANa具有两亲性质,对胶质、沥青质、蜡晶等具有良好的分散、乳化作用,并能明显降低油-水界面张力。最后,以辽河新5井稠油为研究对象,采用填砂管驱替实验模型,添加稠油降粘-渗流改善剂MOSS、MOSA,测试稠油在热水驱条件下的驱油效率,探讨稠油在模拟油层条件下的渗流规律与渗流特性改善机理。结果表明,辽河新5井稠油预混添加渗流改善剂比段塞注入表现了更佳的驱替效果,驱替启动压力、驱替压力和渗流阻力显着降低。60下预混1000 mg/L的MOSS、MOSA降粘-渗流改善剂后采收率分别提高了19.70%和20.59%,70预混500 mg/L的MOSS、MOSA渗流改善剂或者段塞注入采收率增加的幅度略次之。驱替实验中,稠油因自身的高粘度以及难熔蜡和沥青质缔合聚集体颗粒的流道堵塞作用、岩石表面吸附层的阻滞作用等,表现出明显的启动压力和渗流阻力,而添加渗流改善剂得到改善的原因是MOSS、MOSA的加入使稠油分子间氢键瓦解、分子间范德华力弱化、稠油分子与岩石矿物之间的吸附作用力减弱。驱替过程中稠油组分呈现明显的色谱分离差异,渗流改善剂使稠油分子与岩石矿物之间的吸附作用力减弱,一部分原本吸附牢固的沥青质、胶质分子脱附,被热水驱出,稠油采收率得以提高。通过深入、系统的研究,表明MOSS、MOSA系列聚合物具有防蜡、降凝、降粘、水热裂解催化、改善油水界面活性等多种功能,在稠油开采过程中通过降粘、改善油层渗流特性以提高稠油采收率,现场初步应用效果良好。本文提出降粘-渗流改善剂这个概念,针对稠油组成与结构特点研制化学剂,致力于一剂多效、高效、广谱的稠油降粘及渗流特性改善研究。此外,在单体的选择如油酸单体的首次选用与氢键受体基团的优化选择、在稠油传统四组分的基础上对稠油沥青质中的长链烷烃(难熔蜡)进行细分以探索稠油凝点、粘度突变以及启动压力产生的原因等方面具有创新性。(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大学》期刊2018-05-01)
刘佳伟[10](2018)在《聚合物稠油降粘剂的制备与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分析了稠油开采中常用的降粘方法,着重论述化学剂降粘法的机理及发展方向,针对目前油溶性聚合物和水溶性乳化剂两类化学降粘剂存在的不足,结合稠油油样的特点,进行设计改进得到一系列产物,其中包括叁种油溶性聚合物降粘剂:长链双酯-苯乙烯-醋酸乙烯酯叁元聚合物(DMSS)、长链双胺化物-苯乙烯-醋酸乙烯酯叁元聚合物(DASS)、两亲单体-丙烯酸十八酯-苯乙烯-醋酸乙烯酯四元聚合物(AOSV)和一种水溶性高分子乳化剂:乙二醇甲醚甲基丙烯酸酯-丙烯酰胺-烷基疏水单体聚合物(PMAH)。并通过相应的红外、核磁、热重等对产物进行表征。以塔河稠油和胜利稠油为样品,在0.8wt%加量和50℃的条件下,优化摩尔比后的油溶性DMSS的净降粘率可达到55.8%,效果略优于常规SMA聚合物降粘剂的效果,表明油溶性聚合物中双长链烷基起着重要作用,提供多个附着点,保证空间的延展性;同时,作为一个屏蔽使沥青质聚集体的外围变为非极性环境,阻碍胶质、沥青质的聚集。此外,研究了烷基链长(C12-C18)对降粘效果的影响,表明在聚合物中长链比短链更具降粘优势;含两亲单体的AOSV性能明显提高,净降粘率可达到71.4%,两亲分子具有很好的分散性和界面活性,促进了油溶性聚合物中分子与稠油大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实验研究油溶性聚合物分子量发现,油溶性聚合物的重均分子量(Mw)当超过20000Da时,反而呈现下降的降粘趋势,分子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控制较小的分子量对降粘效果是有利的。在水溶性高分子乳化剂的测试中,以油水比7:3,加量为0.08wt%时,乳化降粘效果超过98%,在常规3300-45000mg/L矿化度下,对降粘效果影响较小;当实验中的矿化度超过100178 mg/L时,乳化效果明显受到矿物离子的抑制。在耐温测试中,180℃和24h处理后高分子乳化剂降粘率下降约3%,维持在95%以上,分子结构在高温下保持较好,依旧具有很好的乳化稠油能力。采用Materials studio软件从分子模拟的角度研究油溶性聚合物降粘的作用机理,分别对油溶性聚合物系列和稠油重组分(胶质和沥青质)进行建模,计算模拟得出:加剂前后的稠油重组分体系的密度变化和能量变化,证实密度从建模优化后得1.06 g/cm3呈现降低趋势,最低可降到约1.01 g/cm3;体系的势能降低和非键能明显负向增长,证实稠油分子和聚合物发生相互作用形成了新的相对均匀的结构体系,使粘度降低。在高分子乳化剂的乳化稳定性机理中,针对稠油组分和乳状液大小均匀性因素分析乳化稳定,证实了沥青和胶质对乳状液稳定的有利性,具体稠油杂质的含量对稠油乳化的影响还需结合实际研究;实验通过乳状液的光学电镜分析,适当提高浓度可以改善乳状液大小和分布,小而紧密的乳液分布对乳化稳定极其有利的。(本文来源于《西南石油大学》期刊2018-05-01)
稠油降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针对垦西垦119块超稠油粘度高、密度大,流动性差,油井举升困难的问题,室内开展加热、掺水、降粘剂、掺稀等多种降粘工艺研究、优化,优选井筒加热、套管掺稀工艺实现该块稠油正常举升,该工艺具有现场管理方便,运行平稳,可靠性高,对后期原油处理无影响等优势,垦119井实施后,平均日油6.1t/d,日液14.3t/d,生产平稳运行,较好解决了现场特稠油生产难题。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稠油降粘论文参考文献
[1].王永超.超声波—电磁双效应稠油降粘的关键技术研究[D].西安石油大学.2019
[2].张清波,许浩伟.垦西垦119块超稠油降粘举升工艺技术研究[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9
[3].郭钰铂.稠油降粘剂专利技术分析[J].南方农机.2019
[4].王培.稠油降粘剂降粘技术研究[J].辽宁化工.2018
[5].柴晓龙.非烃气体对超稠油降粘效果评价实验研究[J].当代化工.2018
[6].王岩.稠油降粘集输技术探讨[J].化学工程与装备.2018
[7].丁军.稠油降粘技术在朝阳沟油田的应用[J].内蒙古石油化工.2018
[8].张行.纳米蒙脱土与聚合物复合材料稠油降粘剂的制备及性能评价[D].山东大学.2018
[9].刘清云.稠油降粘—渗流改善剂的合成、性能评价与机理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8
[10].刘佳伟.聚合物稠油降粘剂的制备与评价[D].西南石油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