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蔗地论文-陈晓冰,朱彦光,李帅,韦灵,陈廷速

甘蔗地论文-陈晓冰,朱彦光,李帅,韦灵,陈廷速

导读:本文包含了甘蔗地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粉垄耕作,免耕,秸秆覆盖,土壤温度

甘蔗地论文文献综述

陈晓冰,朱彦光,李帅,韦灵,陈廷速[1](2019)在《不同耕作和覆盖方式对广西地区甘蔗地土壤水热状况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不同耕作和覆盖方式对甘蔗种植地土壤水热状况的影响,探究适宜的耕作管理方式,为广西地区甘蔗种植和农业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广西农业科学院里建科学研究基地典型甘蔗种植区内,设置粉垄耕作+无秸秆覆盖处理(T0)、免耕+无秸秆覆盖处理(NT0)、粉垄耕作+秸秆覆盖处理(TS)和免耕+秸秆覆盖处理(NTS)等4个处理,原位监测其5、20和40 cm土层土壤温度和土壤含水量,分析其在不同时期内的土壤水热状况的变化及原因。[结果]秸秆覆盖处理(TS和NTS)相比于无覆盖处理(T0和NT0)显着降低了土壤温度(P<0.05,下同)且土温日变幅变幅较小,保持了土壤温度的稳定。粉垄耕作相比于免耕更有利于土壤热能的传导,升温迅速,在气温降低后具有增温效应。粉垄耕作和秸秆覆盖均能明显改善土壤水分状况,T0处理在试验期土壤含水量比试验开始前提高31.3%,差异显着。整个研究期内5~40 cm土层的土壤含水量,同一耕作处理下,TS比T0、NTS比NT0分别高出15.4%和5.7%;同一覆盖处理下,TS比NTS、T0比NT0分别高出11.3%和2.0%,差异均显着。同时,经粉垄耕作后下层土壤水分可供给上层。[结论]粉垄耕作和秸秆覆盖均能有效调节土壤温度,提高土壤含水量,粉垄耕作+秸秆覆盖的耕作管理方式可作为广西地区甘蔗种植的参考。(本文来源于《西南农业学报》期刊2019年08期)

陈晓冰,严磊,李振东,SAEED,Rad,陈廷速[2](2019)在《耕作方式对岩溶区甘蔗地土壤优先流特征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岩溶区特殊的岩性地质条件,使土壤优先流现象广泛发生。以广西岩溶区内的典型农地甘蔗地作为研究对象,利用野外染色示踪技术和图像解析方法,分别对传统耕作(CT)和粉垄耕作(SRT)方式下的田间土壤优先流特征进行分析,揭示耕作方式对岩溶区甘蔗地土壤优先流的发生及其空间发展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①在相同外部供水条件下,传统耕作甘蔗地优先流运动分化程度相对较高,多呈指状形式,且平均湿润锋下渗深度为43.19 cm,显着大于粉垄耕作(P<0.05),而粉垄耕作甘蔗地优先流以横向运动形式为主,表现为团块状湿润锋形式;②粉垄耕作甘蔗地土壤优先流发生时间显着滞后于传统耕作(P<0.05),是其1.67倍;③随土壤深度的增加,两种耕作方式下的甘蔗地土壤优先流发育程度总体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趋势,但粉垄耕作甘蔗地优先流比(70.72%)和长度指数(527.12%)均显着小于传统耕作甘蔗地(P<0.05),且在土壤空间中对应的染色形态变异系数(1.19)是传统耕作的1.38倍,优先流发育程度显着低于传统耕作甘蔗地。粉垄耕作与传统耕作方式相比,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田间土壤优先流现象,改善了田间土层中的水肥状况。(本文来源于《土壤》期刊2019年04期)

朱彦光,李帅,甘磊,李健,Saeed,Rad[3](2019)在《不同耕作方式对广西地区甘蔗地土壤热性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不同耕作方式下甘蔗地土壤热性质的动态变化,为合理有效利用水热资源提供依据。【方法】在广西农业科学院里建甘蔗种植地进行研究,定位监测粉垄耕作(T)处理和免耕(NT)处理方式下,5、20和40 cm深度土层的土壤含水量和土壤温度,并结合土壤基本参数,分析2个处理下土壤温度、土壤热导率和土壤热通量的变化规律。【结果】NT处理受其质地影响,土壤温度的分布为5 cm>40 cm>20 cm,差异均显着(P<0.05,下同);T处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土壤质地,其土壤温度分布为5 cm>20 cm>40 cm,差异均显着。研究期内,T处理土壤热导率在20 cm以上土层高于NT处理。T处理有利于降水入渗、储水性能良好、下层水分可供给上层等效果,相比于NT处理改善了土壤热导率沿土壤剖面的分布。同时,不同降水条件下,处理间的土壤热通量变化相同:NT处理在5~20 cm层大于T处理,而在20~40 cm层小于T处理,差异均达到显着水平。说明T处理土壤热通量由上至下减小,变化规律明显;而NT处理上下层间波动较大。【结论】粉垄耕作处理相比于免耕处理,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本地区的土壤质地和土壤温度分布,土壤热导率和土壤热通量的变化更具稳定性和规律性,可作为广西地区农业种植和管理方式的参考。(本文来源于《福建农业学报》期刊2019年07期)

陈继色,韦丽娇,李明,张喜瑞,董学虎[4](2019)在《甘蔗地深松机的研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热带、亚热带甘蔗地的地形情况,研制了一种深松机,设计了该机的总体方案及主要部件的结构。该机具有结构简单紧凑、省力节能、耕深大、深松效果好的特点,可保证在不翻动土壤前提下达到蓄水保墒目的,能有效促进作物根系生长与发育,对甘蔗的抗旱增产具有较好的效果。(本文来源于《农业开发与装备》期刊2019年06期)

黄芊,蒋显斌,凌炎,龙迪,蒋婷[5](2019)在《广西甘蔗地冬季黏虫发生调查初报》一文中研究指出于2014—2018年冬季,在广西桂南地区、桂中、桂西和桂东南地区选择不同类型甘蔗地,调查黏虫发生及为害情况。结果表明,新植蔗和收割后焚烧蔗叶的宿根蔗地极少发现黏虫,而收割后蔗叶(直接或粉碎)还田的宿根蔗地发现有不同龄期的幼虫为害,老蔗地亦发现老熟幼虫或蛹,但虫口密度低。数据显示,广西桂南地区冬季甘蔗地黏虫虫口密度最大。其中,2017年南宁市武鸣区虫口密度最高,达8.9头/m~2,其次是桂东南地区,桂中地区和桂西地区极少或未发现黏虫。(本文来源于《中国植保导刊》期刊2019年04期)

黄基杰[6](2019)在《甘蔗地快速识别的样本库建设——以广西崇左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阐述了使用北京二号遥感影像进行甘蔗地块样本库建设的过程,对数据处理的制作流程、数据准备、内业预判、外业核查、内业整理进行具体介绍,从而为广西范围内的甘蔗地快速识别提供重要的样本数据。(本文来源于《南方国土资源》期刊2019年04期)

刘胜利[7](2018)在《推广甘蔗地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对策和建议》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甘蔗生产大国如巴西、澳大利亚等国家在实现机械化生产后使得甘蔗原材料价格在250~280元/吨,而湛江农垦甘蔗价格为450~480元/吨,在榨季湛江垦区虽有较低廉的劳动力,但手工作业的高成本、低效率,已使种植户的经济效益大大降低。采用全程机械化生产是降低甘蔗成本的关键所在,而甘蔗地保护性耕作技术则是制约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的一个瓶颈问题。目前湛江垦区甘蔗立地环境复杂,甘蔗叶大部分是为清园就地焚烧,耕作仍采用传统翻耕方式,施肥以浅施和手工撒施为主,为了保持甘蔗高产而施用过量化肥,致使土壤酸化、有机质含量低、地力日益衰退等,造成化肥越施越多,甘蔗病虫害越来越严重,产量则越来越低的恶性循环后果。基于整治立地条件、保护甘蔗地生态、高效利用废弃资源来保育与改良土壤的需求,开展甘蔗地保护性耕作综合技术体系研究和推广工作显得非常迫切和必要。本文论述了各相关技术的特点、作用、意义及国内研究应用现状,剖析了主要存在问题,指出发展方向,并提出在湛江垦区推广甘蔗地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对策和建议。(本文来源于《做强做优热带高效农业 服务热区乡村振兴——2018年全国热带作物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8-10-23)

甘磊,朱彦光,严磊,李振东,陈廷速[8](2018)在《不同耕作方式下甘蔗地土壤热容量的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不同耕作方式下甘蔗地土壤热容量的变化,为改善土壤水热条件提供参考。【方法】以广西农业科学院里建研究基地的甘蔗种植地为研究对象,选定面积为20 m×10 m的试验处理,通过定位监测试验区域的降雨量以及5、20和40 cm 3个深度土层的土壤含水量,计算得到土壤热容量,分析不同耕作方式和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甘蔗地土壤热容量的动态变化过程。【结果】土壤热容量的变化与土壤含水量的变化具有一致性,说明降水是影响本地区土壤热容量的主要因素之一。耕作(T)处理的土壤蓄水上限值更高从而提高了土壤热容量,但水分不易储存;免耕(NT)处理的保水性优于耕作处理,土壤热容量更稳定。T处理中的5、20和40 cm土层的土壤热容量均高于NT处理。5 cm土层中,较高水分时段土壤热容量表现为NT>T,较低和中等水分时段为T>NT,40 cm土层的变化则与5 cm相反;而在20 cm土层,3种不同水分条件的土壤热容量均为T>NT。不同耕作方式下,土壤热容量对降水的响应存在滞后现象:达到峰值前,NT处理响应滞后于T处理;达到峰值后,T处理响应滞后于NT处理,滞后幅度为1 d左右。【结论】土壤热容量主要受到降水等自然因素的直接影响,但不同耕作方式等人为因素将在很大程度上改变土壤热容量。(本文来源于《西南农业学报》期刊2018年08期)

陈晓冰,严磊,陈廷速,李振东,甘磊[9](2018)在《西南岩溶区粉垄耕作和免耕方式下甘蔗地土壤优先流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西南岩溶区的典型农地甘蔗地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染色示踪技术,利用形态学解析手段,并结合土壤水分分层评价方法,对粉垄耕作和免耕方式下甘蔗地土壤优先流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相同外部供水条件下,粉垄耕作甘蔗地水分下渗湿润锋迹线较免耕甘蔗地平缓,呈均匀整体形式下渗,平均下渗深度是免耕甘蔗地的0.95倍,其优先流染色形态相对于免耕甘蔗地的枝状分化状态,多以零散团块状分化形式为主;在相同外部条件下,免耕甘蔗地最先发生优先流现象,优先流的发生速度是粉垄耕作甘蔗地的1.45倍,平均优先流比达88.61%,大于粉垄耕作甘蔗地(82.89%),二者之间差异显着(P<0.05);沿土壤深度的增加,优先流在粉垄耕作甘蔗地土壤空间中的发展变化程度表现为"次活跃—活跃—次活跃—相对稳定—次活跃",而免耕甘蔗地表现为"次活跃—活跃—次活跃—相对稳定",免耕甘蔗地的优先流空间发展变化程度较高,主要发生在5—35cm土层范围内,相比粉垄耕作甘蔗地10—30cm土层深。粉垄耕作方式与免耕方式相比,降低了岩溶区甘蔗地土壤优先流的发生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土壤的保肥蓄水能力。(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学报》期刊2018年04期)

张卓敏[10](2018)在《毛里求斯甘蔗地的“甜”与“苦”》一文中研究指出“在非洲的Ngong Hills山脚下,我曾经有一个农场”。《走出非洲》里女主人公在回忆往昔时缓缓说。“甜蜜岛”的毛里求斯,一是说这里风光迷人,是情侣钟情的蜜月之地,更为重要的是指,蔗糖制造业曾经是毛里求斯最为重要的支柱产业,正是蔗糖业的发展成就了今天的(本文来源于《国际商报》期刊2018-08-13)

甘蔗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岩溶区特殊的岩性地质条件,使土壤优先流现象广泛发生。以广西岩溶区内的典型农地甘蔗地作为研究对象,利用野外染色示踪技术和图像解析方法,分别对传统耕作(CT)和粉垄耕作(SRT)方式下的田间土壤优先流特征进行分析,揭示耕作方式对岩溶区甘蔗地土壤优先流的发生及其空间发展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①在相同外部供水条件下,传统耕作甘蔗地优先流运动分化程度相对较高,多呈指状形式,且平均湿润锋下渗深度为43.19 cm,显着大于粉垄耕作(P<0.05),而粉垄耕作甘蔗地优先流以横向运动形式为主,表现为团块状湿润锋形式;②粉垄耕作甘蔗地土壤优先流发生时间显着滞后于传统耕作(P<0.05),是其1.67倍;③随土壤深度的增加,两种耕作方式下的甘蔗地土壤优先流发育程度总体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趋势,但粉垄耕作甘蔗地优先流比(70.72%)和长度指数(527.12%)均显着小于传统耕作甘蔗地(P<0.05),且在土壤空间中对应的染色形态变异系数(1.19)是传统耕作的1.38倍,优先流发育程度显着低于传统耕作甘蔗地。粉垄耕作与传统耕作方式相比,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田间土壤优先流现象,改善了田间土层中的水肥状况。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甘蔗地论文参考文献

[1].陈晓冰,朱彦光,李帅,韦灵,陈廷速.不同耕作和覆盖方式对广西地区甘蔗地土壤水热状况的影响[J].西南农业学报.2019

[2].陈晓冰,严磊,李振东,SAEED,Rad,陈廷速.耕作方式对岩溶区甘蔗地土壤优先流特征的影响[J].土壤.2019

[3].朱彦光,李帅,甘磊,李健,Saeed,Rad.不同耕作方式对广西地区甘蔗地土壤热性质的影响[J].福建农业学报.2019

[4].陈继色,韦丽娇,李明,张喜瑞,董学虎.甘蔗地深松机的研制[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9

[5].黄芊,蒋显斌,凌炎,龙迪,蒋婷.广西甘蔗地冬季黏虫发生调查初报[J].中国植保导刊.2019

[6].黄基杰.甘蔗地快速识别的样本库建设——以广西崇左为例[J].南方国土资源.2019

[7].刘胜利.推广甘蔗地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对策和建议[C].做强做优热带高效农业服务热区乡村振兴——2018年全国热带作物学术年会论文集.2018

[8].甘磊,朱彦光,严磊,李振东,陈廷速.不同耕作方式下甘蔗地土壤热容量的变化[J].西南农业学报.2018

[9].陈晓冰,严磊,陈廷速,李振东,甘磊.西南岩溶区粉垄耕作和免耕方式下甘蔗地土壤优先流特征[J].水土保持学报.2018

[10].张卓敏.毛里求斯甘蔗地的“甜”与“苦”[N].国际商报.2018

标签:;  ;  ;  ;  

甘蔗地论文-陈晓冰,朱彦光,李帅,韦灵,陈廷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