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介观晶体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氧化亚铜,介观晶体,固定化酶,类酶活性
介观晶体论文文献综述
李嘎龙[1](2019)在《氧化亚铜纳米线介观晶体仿生杂化材料的制备及其生物催化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介观晶体是以无机纳米粒子/颗粒为最小构筑单元,以有机物为稳定助剂,通过定向组装形成的有序叁维纳米材料超级结构,具有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能、比表面积大和孔隙率高等优点。其中,氧化亚铜纳米线介观晶体,是以高度各向异性的氧化亚铜纳米线为构筑单元,纳米线彼此贯穿定向搭接,组装形成的八面体有序叁维结构。由于具有引人注目的形貌结构和优异的气体传感性能,氧化亚铜纳米线介观晶体引起了科研工作者的广泛关注。然而,现有制备氧化亚铜纳米线介观晶体的方法,是以氧化石墨烯为助剂,制备过程难以稳定控制且目标产物的产量较低(约30%),这些问题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该介观晶体的研究与应用。本论文以苝-3,4,9,10-四羧酸酐分子作为新型的稳定助剂,开发了氧化亚铜纳米线介观晶体大规模可控制备工艺,并系统研究了该介观晶体在纳米酶和固定化酶方面的生物催化性能、机制及应用。1.氧化亚铜纳米线介观晶体大规模可控制备及类酶催化性能研究:本论文以苝-3,4,9,10-四羧酸酐分子作为材料合成时的稳定助剂,实现了氧化亚铜纳米线介观晶体的大规模可控复合制备。通过系统研究水热反应时间和初始反应溶液pH等条件对产物的影响,确定了大规模制备氧化亚铜纳米线介观晶体的工艺条件。利用容积为50 mL水热反应釜,调整初始溶液pH为5.3,在烘箱中180 ~oC保持15 h后,得到具有完美八面体形貌的氧化亚铜纳米线介观晶体,其产量高达75%,比已报道的合成方法提高2.5倍。将该制备工艺等比例扩大十倍后,所得氧化亚铜纳米线介观晶体的形貌、大小和结构无明显不同。氧化亚铜纳米线介观晶体具有类辣根过氧化物酶的催化活性,当过量H_2O_2存在时,它催化氧化底物邻苯二胺的K_(cat)值为1.14×10~(-2),比天然辣根过氧化物酶的K_(cat)值高近10倍,这表明其具有优异的类酶催化活力。重复使用性能测试结果发现,氧化亚铜纳米线介观晶体经过10次催化氧化邻苯二胺后,仍能保留最初催化活力的69.5%,且形貌结构未发生显着改变,说明该介观晶体作为纳米酶具有优异的重复使用性能和较高的稳定性。2.漆酶-氧化亚铜纳米线介观晶体仿生杂化材料的制备及酶催化性能研究:受细胞中粗面内质网启发,以含铜漆酶为模式酶,利用EDC/NHS缩合反应,将漆酶共价结合在氧化亚铜纳米线介观晶体上,得到漆酶-氧化亚铜纳米线介观晶体仿生杂化材料。通过研究漆酶负载量、酶催化反应pH和温度等与酶活力之间的关系,获得酶催化反应的最优条件,即酶负载量为0.44 mg/mg载体,酶催化反应最适温度为50 ~oC,最适pH为3。酶催化性能测试结果表明,漆酶-氧化亚铜纳米线介观晶体仿生杂化材料的酶催化活力显着增强,比游离漆酶提高近10倍,是目前已报道固定化漆酶比活力增强最显着的材料;利用漆酶-氧化亚铜纳米线介观晶体仿生杂化材料催化氧化丁香醛连氮反应的研究表明,该杂化材料在循环使用10次后,仍能保留初始酶活力的72.5%;在储存60天后,其催化活性仅损失12.7%。经重复使用和长期存储后,该仿生杂化材料仍保持纳米线有序堆积的八面体形貌和高孔隙率微纳米结构,说明杂化材料具有优良的酶催化稳定性和存储稳定性。3.漆酶-氧化亚铜纳米线介观晶体的酶催化活力增强的机制研究:漆酶-氧化亚铜纳米线介观晶体杂化材料之所以具有显着增强的酶催化活力,主要受益于铜离子激活效应和氧化亚铜纳米线介观晶体的结构特点。在溶液环境中,介观晶体的纳米线表面时刻进行着溶解-重结晶动态平衡。在介观晶体微环境中,存在适当浓度的Cu~+和Cu~(2+)离子,Cu~+离子可以嵌入了漆酶的催化活性中心,Cu~(2+)离子有利于增强酶催化氧化反应中电子传递,Cu~+和Cu~(2+)离子协同增强固定化漆酶活力。在杂化材料中,氧化亚铜纳米线通过有序组装形成四通八达的介孔/大孔结构,将介观晶体内部与外部有效贯通起来,极大地降低了反应溶液中物质传递阻力限制,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产物抑制作用,从而实现高效的漆酶催化反应。4.漆酶-氧化亚铜纳米线介观晶体杂化材料催化降解氯酚类有害物质的研究:实际应用性能评价中,漆酶-氧化亚铜纳米线介观晶体杂化材料可高效催化降解2,4-二氯苯酚、苯酚、间甲酚和肾上腺素这四种有害污染物,分别是游离漆酶降解效率的4.34倍、2.09倍、2.50倍和2.16倍。在自制的连续流微反应器中,漆酶-氧化亚铜纳米线介观晶体杂化材料降解废水中2,4-二氯苯酚,首次降解效率高达99.17%,重复使用10次,降解率仍然可以达到74.82%;原位重新进行漆酶固定化,所得新杂化材料继续酶催化降解2,4-二氯苯酚,降解率又可以恢复至96.32%。由此可见,在连续流微反应器中,漆酶-氧化亚铜纳米线介观晶体杂化材料表现出巨大的工业实际应用潜力。(本文来源于《西北大学》期刊2019-06-01)
卢雪珂,申昱,徐道俊,姜传民[2](2018)在《超声辅助介观尺度纯钛塑性变形晶体塑性数值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纯钛是以孪生为主要变形机制的密排六方金属,塑性变形时需要考虑到孪晶的影响。建立了考虑形变孪晶的晶体塑性有限元模型,模拟超声辅助下的介观尺度纯钛微镦粗时的变形规律。通过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对比,证明了所建模型的合理有效。模拟结果发现随着超声振幅的增大,超声振动辅助介观尺度纯钛变形的应力下降值增大,而0~120 k Hz内超声频率对变形影响不大。超声会使介观尺度材料的形变孪晶体积分数降低,随着超声振幅的增加,形变孪晶体积分数下降值增大。晶体塑性有限元模型比各向同性有限元模型能更合理地反映材料真实变形。(本文来源于《塑性工程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梁爽[3](2018)在《晶体材料介观损伤及断裂行为的离散位错动力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材料损伤与破坏的物理机理一直是固体力学的核心问题之一。材料的宏观损伤与破坏行为源于介观尺度的变形及损伤演化。在介观尺度下,材料的变形及损伤行为与材料中离散位错与晶界、空洞、微裂纹等缺陷的相互作用密切相关。捕捉材料中离散位错与晶界、空洞、微裂纹等缺陷的相互作用过程,对揭示材料损伤与破坏的物理机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为此,需要发展介观尺度下离散位错与晶界、空洞和微裂纹等缺陷相互作用的算法;在此基础上,对离散位错与晶界、空洞和微裂纹等的相互作用过程进行定量刻画。这些问题的研究属于固体力学与材料物理的交叉前沿,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潜在的应用价值。通过追踪材料中离散位错的动态演化,离散位错动力学(DDD)可以模拟较大空间尺度和较长时间尺度的塑性力学问题,它已成为模拟介观尺度下材料塑性变形、损伤及断裂行为的有效手段。通过采用并扩展现有DDD方法,本文对介观尺度下材料的损伤及断裂行为进行了深入研究。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有:(1)通过离散位错动力学模拟,详细研究了I型钝裂纹与相邻微孔洞之间的相互作用,揭示了微孔洞长大机制及其尺寸效应。模拟结果表明:即便对于I型裂纹,也容易在裂纹和孔洞间形成连接裂纹尖端与孔洞表面的水平滑移带,进而促进孔洞的增长和裂纹的扩展,特别是当裂纹尖端和微孔洞表面之间的韧带距离不太长时,该机制更加显着;同时,存在一个临界孔洞半径,当位于裂纹端部的微孔洞的半径小于该临界尺寸时,该孔洞倾向于变为扁平。(2)通过引入Rice-Thomson裂尖位错发射模型和晶界穿透模型,发展了二维离散位错动力学计算模拟方法;在此基础上,对多晶中位错形核机制、晶界可穿透性及晶粒尺寸等对裂尖的屏蔽效应进行了详细的计算模拟。模拟结果表明:与F-R源位错形核机制(DNFR)相比,裂尖位错发射机制(DECT)对裂尖的屏蔽效应的影响更显着;位错对裂尖的屏蔽效应与晶粒尺寸、晶界可穿透性等密切相关,随着晶粒尺寸的增加,位错对裂尖的屏蔽增加,显示出强烈的晶粒尺寸效应,另一方面,随着晶界对位错阻碍作用的增加,位错对裂尖的屏蔽作用先增加,后到达顶点,最后下降,呈现出有趣的“山峰型”特征,这种“山峰型”特征随晶粒尺寸的增加逐渐减弱。(3)基于扩展有限元方法(XFEM),发展了一种模拟多位错演化的离散位错动力学耦合算法(XFEM-DDD)。与其它离散位错动力学算法相比,本文算法不仅能更好地处理复杂内、外边界以及位错滑移产生的位移不连续问题,而且还能很好地处理非均匀梯度网格问题,具有较高的计算精度和计算效率。(4)通过在XFEM-DDD中引入Rice-Thomson裂尖位错发射模型和粘聚力表面模型,实现了对单晶材料中裂尖位错发射、裂纹脱粘扩展的计算模拟,揭示了裂纹扩展中韧-脆竞争的内在物理机制。模拟结果表明:裂尖发射的位错会在裂纹尖端产生一个局部应力场,该局部应力场不仅可以屏蔽裂纹扩展而且会抑制裂尖发射后续的位错;在外加载荷下,这两种屏蔽效应的相互竞争,导致“裂尖位错发射”与“裂纹解理扩展”两种机制在裂纹尖端区域内交替发生。该算法成功地捕捉了裂尖过程区内的韧脆转变机制及其位错动力学细节,并与以前分子动力学模拟的结果具有良好的一致性。(本文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期刊2018-11-01)
张伟[4](2018)在《介观结构多孔配位晶体及衍生物钠、钾离子存储性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多孔配位晶体内富含结构可调的微纳空腔,在客体分子、离子的存储与分离等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通过电化学氧化还原,多孔配位晶体及其衍生物可实现钠、钾离子的可逆存储,被视为钠、钾离子电池的理想电极材料。固体离子学指出,多孔配位晶体的离子存储行为主要受分子组成、晶体结构等因素影响。然而,研究实践表明,不同尺寸、介观形貌的多孔配位晶体往往表现出多样的离子存储动力学或性能。因此,需要精确控制多孔配位晶体的介观结构,并研究介观结构多孔配位晶体的钠、钾离子存储。本论文围绕多孔配位晶体及其衍生物,尝试厘清介观结构与多孔配位晶体的钠、钾离子存储机制的关联,在此基础上开发高性能的钠、钾离子电池电极。主要内容如下:1.Ni_3[Fe(CN)_6]_2晶体介观尺寸的调控及其对钠离子存储的影响。基于对结晶动力学的调控,利用柠檬酸叁钠与金属离子作用,减缓结晶速率,实现了普鲁士蓝类配位晶体尺寸的可调。我们在Ni~(2+)与K_3Fe(CN)_6反应的溶液中加入了柠檬酸叁钠。通过调节柠檬酸叁钠的用量(200 mg—400 mg),合成出了不同尺寸的Ni_3[Fe(CN)_6]_2晶体。之后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SEM)与X射线粉末衍射仪等仪器对产物的形貌、尺寸以及晶体结构进行了表征。测试结果显示样品是单分散的立方体颗粒,晶体结构为Fm3?m。我们实现了Ni_3[Fe(CN)_6]_2晶体尺寸从50 nm到150 nm的调控。当Ni_3[Fe(CN)_6]_2晶体尺寸小于110 nm时,晶体结构受表面能影响,在钠离子嵌入、脱出过程中保持不变;当颗粒尺寸大于110 nm时,表面能影响消失,在离子嵌入过程中发生晶体结构的临时塑性形变,实现更大容量的客体离子可逆存储。150 nm Ni_3[Fe(CN)_6]_2晶体的钠离子存储量为2.8 mmol/g,而受表面能影响的50 nm的晶体钠离子存储量则只有2 mmol/g左右。2.Na_2Ni[Fe(CN)_6]晶体纳米框架结构的合成及其对钠离子存储的影响。基于对晶体解离动力学的调控,利用酸解离配位晶体在空间区域上的速率差异,通过质子刻蚀晶面,获得普鲁士蓝类配位晶体纳米框架。实验以Na_2Ni[Fe(CN)_6]单晶体作为前驱物,在0.4 M盐酸溶液中进行可控的刻蚀解离,最终得到了纳米框架结构的Na_2Ni[Fe(CN)_6]单晶体。在此之后,我们研究了纳米框架结构对于钠离子存储的影响。纳米框架结构扩张了Na_2Ni[Fe(CN)_6]晶体与电解液之间的固-液界面,消除了表面能影响,减小了晶格内部输运在整个离子存储过程中的比重,使钠离子的传输以跨越固-液界面为主,提高了钠离子在Na_2Ni[Fe(CN)_6]晶体电极内部的扩散能力。当充放电电流密度为1 A/g时,纳米框架晶体的电极容量保持率为60%。在电流密度为100 mA/g进行长循环测试时,500次循环后电极容量保持率高达90%。相反,实心晶体在充放电电流密度为1A/g时的容量保持率仅有17%。在500次充放电循环后(电流密度为100 mA/g),容量保持率仅有55%。3.碳纳米中空颗粒的合成及其对钠、钾离子存储的影响。基于对晶体解离动力学的调控,通过多酚—单宁酸(TA)刻蚀解离沸石咪唑骨架配位(ZIF-8)晶体的内腔,获得ZIF-8的纳米中空颗粒。通过固相热解ZIF-8纳米中空颗粒,制备多面体形碳纳米中空颗粒。之后,我们研究了纳米中空结构对钠、钾离子存储的影响。由ZIF-8纳米中空颗粒热解得到的碳纳米中空颗粒的钠、钾离子存储方式为赝电容型,而实心碳纳米颗粒为电池型。其原因在于超薄的纳米中空颗粒壳层(10 nm)消除了钠、钾离子在电极材料内的扩散影响。离子的传输完全是固-液界面的跨越,呈现出赝电容型快速存储行为。将碳纳米中空颗粒作为钠、钾离子电池的负极时,表现出优异的倍率性能和循环稳定性。在10 A/g的电流密度下,碳纳米中空颗粒电极可以展示110 mAh/g的可逆容量。在循环100圈后,其容量保持率依然接近100%。与此对照,实心碳纳米颗粒在此电流密度下无法存储钠、钾离子。4.碳网络结构的合成及其对钾离子存储的影响。基于对结晶动力学的调控,利用叁乙胺促使配体去质子化,加快结晶速率,使沸石咪唑框架配位晶体(ZIF-67)的尺寸从50 nm到3000 nm可调。基于多孔配位晶体的杂化组成,合成介观结构的配位晶体的热解衍生产物。通过热解含钴沸石咪唑骨架配位纳米晶体,制备石墨化碳纳米网络。由含钴沸石咪唑骨架配位纳米晶体热解制备的石墨化碳纳米网络与颗粒的钾离子存储方式均为赝电容型。此时制约钾离子的嵌入、脱出速率的影响因素转为电导率。由于碳纳米网络具有更好的电导率,电子的传导更快,表现出更优的倍率性能与循环稳定性。以碳网络为钾离子电池负极,当电流密度为50 mA/g时,500次循环后的电极可逆容量可达200 mAh/g。与此相反,碳颗粒电极的可逆容量则不到30 mAh/g。当电流密度为2 A/g时,碳网络依然具有100 mAh/g的可逆容量,而此时碳颗粒电极完全失去充放电能力。(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18-05-26)
侯晓萌[5](2018)在《介观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吸光材料的晶体生长和成分调控》一文中研究指出有机无机杂化的钙钛矿材料AMX_3(A=MA(甲胺)、FA(甲脒)、Cs(铯)或Rb(铷);M=Pb(铅)、Sn(锡)或Sr(锶);X=Cl(氯)、Br(溴)或I(碘))为直接带隙半导体,具有光吸收能力强、载流子迁移率高、带隙可调、双极载流子传导、可溶液加工等特点,是制备太阳能电池的理想材料。短短几年间,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性能飞速发展,掀起了世界各国研究人员的研究热潮,实验室公证效率已突破22.7%,超过了在光伏领域中领跑多年的多晶硅太阳能电池的最高光电转换效率。然而,目前取得较高光电转换效率的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均使用了价格昂贵的空穴传输材料和贵金属电极材料(真空蒸镀制备),器件制备需要在惰性气体(N_2)的保护下完成,从而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高效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大规模制备与商业化发展。考虑到材料和能源消耗的问题,基于碳电极的无空穴传输层的可印刷钙钛矿介观太阳能电池应运而生,碘化5-氨基戊酸的引入也使器件获得了连续光照1000小时效率无衰减的可观稳定性。然而,器件结构(叁层膜厚度约13微米,无空穴传输材料层)对钙钛矿在介孔中的结晶和电荷传输与分离提出了挑战,不利于器件电压乃至光电转换效率的进一步提升。本文围绕如何提升可印刷介观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器件性能展开,通过优化钙钛矿的组分,选择合适的添加剂,调控钙钛矿在介孔结构中的结晶和生长,以获得高效的太阳能电池。正文内容由四部分构成,如下所示:首先将盐酸胍(GuCl)作为添加剂引入碘铅甲胺(MAPbI_3)钙钛矿中,以N,N-二甲基甲酰胺(DMF)为溶剂,采用简单可操作的一步法制备器件,将器件的开路电压提升至1.02 V,并获得了14.35%的最优光电转化效率。研究表明,盐酸胍可起到连接作用,优化钙钛矿的形貌(针状结晶减少,钙钛矿呈块状或岛状),改善其在介孔骨架的填充状况。同时,盐酸胍钝化了钙钛矿晶体缺陷,减小了复合,使器件性能得以提升。钙钛矿单晶具有比多晶薄膜更为优良的光电性能。本文中培养了尺寸为8 mm的MAPbI_3单晶。室温下,将单晶粉末原位置于二氧化钛/二氧化锆/碳电极的叁层介孔膜上,利用甲胺气(CH_3NH_2,干燥)辅助的方法把单晶粉末溶解为液态并填充至器件中,无溶剂参与。优化CH_3NH_2的处理时间后,获得了最高15.17%的光电转化效率。器件在温度4 ~oC~35 ~oC,相对湿度55%~75%的范围内,获得了4500 h的暗态稳定性。碘铅甲脒(FAPbI_3)钙钛矿存在着黑色相和黄色相的相转变。黑色相为理想的光电材料却不易被获得。而在介孔结构中(约13微米),生成黑色相尤为困难。采用简捷的一步法,以DMF/DMSO(DMSO,二甲基亚砜)为混合溶剂,通过Cs~+的引入以降低FAPbI_3相转化的活化能,混合溶剂的蒸汽辅助在抑制碘甲脒(FAI)等的挥发的同时减缓结晶,辅助钙钛矿颗粒长大。最终,FAPbI_3被稳定在黑色相,其吸收截止边被拓宽到840 nm,器件获得了15%的光电转换效率。虽然铅基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前景可观,但是考虑到环境保护和商业化应用的问题,有必要减少可溶性重金属铅的使用,寻找合适的材料以替换重金属元素。本文采用一步法制备器件,利用SrCl_2(氯化锶)部分替换Cs_(0.1)FA_(0.9)PbI_3中的铅元素。实验表明,SrCl_2并不会抑制甲脒的相转化,相反可以增加载流子寿命。然而,SrCl_2不利于形成均一平整的钙钛矿薄膜,对吸光造成负面影响,同时降低载流子在TiO_2界面的提取,从而使器件性能整体降低。可通过优化非Pb(铅)元素的掺杂量来进一步改善器件性能。(本文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期刊2018-05-01)
孙慧云[6](2018)在《表面效应对普鲁士蓝类介观颗粒的晶体结构与离子存储能力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晶体的结构设计是调控配位晶体性质的重要手段,通常以分子尺度的设计与构造为主。近来有研究发现,介观尺度下的结构变化会对配位聚合物的物理、化学性质产生影响,成为调控配位聚合物性质的潜在途径。本文针对一类离子容器——普鲁士蓝类配合物晶体,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X射线光电子能谱、红外光谱、粉末X射线衍射、氮气吸附-脱附、电化学工作站等仪器与测试分析手段,探索了表面与介观尺寸颗粒的晶体结构和离子存储行为之间的关联。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双氧水可将普鲁士蓝类颗粒表面的二价铁离子氧化为叁价铁离子,形成未氧化颗粒@氧化层的核壳结构。随着双氧水浓度的增加,颗粒表面氧化程度增强。由于氧化后的表层结构趋于立方相,表层与叁方结构的颗粒内核部分在界面处产生应力。应力的作用导致颗粒晶体结构发生与尺寸关联的晶体结构变化。当表面氧化程度超过颗粒整体的11%时,粒径大于100纳米的颗粒的晶体结构发生扭曲,由初始的叁方转为立方;粒径小于100纳米的颗粒的晶体结构保持不变。对于粒径小于100纳米的颗粒而言,表层氧化可提高颗粒作为钠离子电池正极时的比容量以及长循环时的可逆容量。对于粒径大于100纳米的颗粒而言,表层氧化降低颗粒的比容量,但提高了长循环时的可逆电池容量。普鲁士蓝类立方颗粒在酸性溶液中发生择优解离,且在表面的分解速率大于边角处。因此,利用盐酸可选择性地移除立方颗粒的表面,实现颗粒的部分镂空,构造框型颗粒。在用作碱金属离子电池的电极材料时,框型结构增大了颗粒与电解液的接触面积,缩短了客体碱金属离子在颗粒内部的传递路径,放大了表面的影响。框型颗粒的离子存储过程以离子跨越液固界面为主,而实心颗粒的离子存储方式以晶格中的离子输运为主。不同的离子存储方式使框型颗粒表现出在高倍率下存储锂、钠、钾离子的能力。相对实心颗粒而言,以框型颗粒为电极的水溶液电池存储容量更大,不同充、放电倍率下的比容量更高,在多个充、放电循环周期里的性能更稳定。(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18-04-08)
赵国升,张卓,马雪莹,李晴,房大维[7](2018)在《TiO_2介观晶体光催化剂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开发高效稳定的TiO_2介观晶体基光催化剂是当前的研究热点之一。综述了TiO_2介观晶体光催化剂的研究进展,着重介绍了本征TiO_2介观晶体、掺杂型TiO_2介观晶体和TiO_2介观晶体基复合物等在光催化研究领域所取得的成果,并对这类光催化材料未来的发展进行了展望。(本文来源于《硅酸盐通报》期刊2018年02期)
张宏斌,赵阳,叶兆祺,唐颐[8](2017)在《介观结构沸石晶体的构筑与晶种诱导的非经典晶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纳米尺度上,有效地控制晶体颗粒的成核生长过程进而构筑多种特异的介微观结构,这方面一直是材料合成领域的热点和难点。不同于经典的单体添加生长机理,颗粒堆积晶化的非经典机理被人们逐渐认为是一种构筑特征多级颗粒堆积结构的有效方法.[1-3]基于文献及课题组近期的工作,借助多种表征手段,重点将通过在晶种诱导晶化的条件下,研究MFI型沸石晶体的形貌和孔结构随反应体系组成的改变等实验现象和演化规律,(本文来源于《第19届全国分子筛学术大会论文集——B会场:等级孔材料多孔膜材料多孔材料理论研究》期刊2017-10-24)
胡鸣[9](2017)在《介观结构配位晶体的合成与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配位晶体的纳米结构可控合成被规为提高其本征性能戒引入新功能的极具潜力的途径。本研究成功的结合了―自下而上‖不―自上而下‖两条经典的控制纳米结构的途径,初步实现了单分散配位聚合物纳米晶体的合成不迚一步的加工。通过调控成核不生长速率,获得了仍一维到叁维的配位聚合物纳米晶体。通过可控的自上而下的浸蚀,实现了介孔不中空配位聚合物纳米晶体的合成。这些精细的纳米结构显着影响了配位聚合物的磁性、吸附不电化学性质。基于这样的结构,获得了高性能碱金属离子电池电极材料不纳米胶水。(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第八届全国配位化学会议论文集—邀请报告》期刊2017-07-19)
李宜霖[10](2017)在《基于TiO_2介观晶体的光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光电化学生物传感器作为一种新型的化学分析方法,可以快速灵敏的监测具有重要临床意义以及环境意义的生物分子。由于光电化学检测方法具有灵敏度高、仪器成本低、设备简单、易于微型化等优点,在分析检测方面展现了独特的优越性。目前,发掘新型光电化学材料和构建新型的传感原理和策略对光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的扩展和应用显得十分重要。本论文着重围绕TiO_2介观晶体,这一具有优良光电活性的半导体材料来构建光电化学传感器。TiO_2介观晶体具有光电转换效率高、稳定性好,无毒的特点,对太阳能电池领域的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在光电传感方向具有非常好的应用前景。因此,对该材料的探索成为各大领域的研究热点。本论文基于TiO_2介观晶体,围绕对其信号增敏的方法以及如何增强传感器灵敏度的策略进行了研究,成功建立了叁种新型的光电化学检测方案。第一章报道了基于石墨烯敏化的TiO_2介观晶体所构建的无酶标记策略的光电化学传感器以实现对伴刀豆球蛋白A的检测,同时也对TiO_2介观晶体的初步应用进行了探索。第二章设计了一种基于多功能全碳电极结构以及硅钛菁敏化的TiO_2介观晶体用于多级信号放大的光电化学免疫分析,并用于对黄曲霉毒素B1的高灵敏检测。该传感平台是将硅钛菁敏化的TiO_2介观晶体作为探针端的标记物来实现高灵敏分析。这一竞争型的免疫传感器为生物小分子的检测提供了一种通用的方法。第叁章制备了基于聚多巴胺敏化的TiO_2介观晶体所构建的自增强光阴极作为基底信号,以及用有序介孔结构的氧化钴来标记抗体作为双信号放大的生物探针用于实现对玉米赤霉烯酮的检测。在最优条件下,这一夹心型的免疫传感器实现了从10-6到20 ng/mL的检测范围,并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以及良好的专一性,精密度和重现性,对光电化学免疫传感的发展提供了有价值、通用性好的检测平台。(本文来源于《福建师范大学》期刊2017-03-22)
介观晶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纯钛是以孪生为主要变形机制的密排六方金属,塑性变形时需要考虑到孪晶的影响。建立了考虑形变孪晶的晶体塑性有限元模型,模拟超声辅助下的介观尺度纯钛微镦粗时的变形规律。通过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对比,证明了所建模型的合理有效。模拟结果发现随着超声振幅的增大,超声振动辅助介观尺度纯钛变形的应力下降值增大,而0~120 k Hz内超声频率对变形影响不大。超声会使介观尺度材料的形变孪晶体积分数降低,随着超声振幅的增加,形变孪晶体积分数下降值增大。晶体塑性有限元模型比各向同性有限元模型能更合理地反映材料真实变形。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介观晶体论文参考文献
[1].李嘎龙.氧化亚铜纳米线介观晶体仿生杂化材料的制备及其生物催化性能研究[D].西北大学.2019
[2].卢雪珂,申昱,徐道俊,姜传民.超声辅助介观尺度纯钛塑性变形晶体塑性数值模拟[J].塑性工程学报.2018
[3].梁爽.晶体材料介观损伤及断裂行为的离散位错动力学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8
[4].张伟.介观结构多孔配位晶体及衍生物钠、钾离子存储性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8
[5].侯晓萌.介观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吸光材料的晶体生长和成分调控[D].华中科技大学.2018
[6].孙慧云.表面效应对普鲁士蓝类介观颗粒的晶体结构与离子存储能力的影响[D].华东师范大学.2018
[7].赵国升,张卓,马雪莹,李晴,房大维.TiO_2介观晶体光催化剂的研究进展[J].硅酸盐通报.2018
[8].张宏斌,赵阳,叶兆祺,唐颐.介观结构沸石晶体的构筑与晶种诱导的非经典晶化[C].第19届全国分子筛学术大会论文集——B会场:等级孔材料多孔膜材料多孔材料理论研究.2017
[9].胡鸣.介观结构配位晶体的合成与应用[C].中国化学会第八届全国配位化学会议论文集—邀请报告.2017
[10].李宜霖.基于TiO_2介观晶体的光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