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社团论文-张剑,李慧升

体育社团论文-张剑,李慧升

导读:本文包含了体育社团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初中体育,体育社团,核心素养

体育社团论文文献综述

张剑,李慧升[1](2020)在《如何利用初中体育社团活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一文中研究指出初中体育社团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方面有着关键性的作用。初中体育社团的建立能够激发初中生对于体育的热爱程度,并且能够帮助初中生养成良好地运动习惯,从而提升学生的适应能力。因此,学校在建立初中体育社团中可以从既安全管理制度、丰富社团类型、创新活动方式这叁个方面入手,从而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本文来源于《2020年教育信息化与教育技术创新学术论坛(昆明会场)论文集(上)》期刊2020-01-02)

李东,陈栋[2](2019)在《校园体育社团文化及体育文化节现状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体育是大学阶段的一门重要课程,近些年来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高校越来越重视体育教学,将体育纳入到重要课程安排中,积极开设体育社团,搞体育文化节,希望通过校园体育社团组织以及体育文化节来提升学生体育意识,提升体育教学质量,让高校学生积极融入体育课堂,进而帮助高校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习惯,增强高校学生的体育素质,为社会输送一批批优秀人才。虽然高校开设体育社团以及体育文化节,但是体育社团文化建设以及体育文化节的创办存在较多的问题。为此,笔者深入高校开展实地调研,了解当前高校体育社团文化以及体育文化节建设情况,找出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对策,进而提升高校体育教学质量,实现体育教学目标。(本文来源于《科技经济导刊》期刊2019年33期)

李巧慧[3](2019)在《解析福州高中体育社团活动开展的现状及对策》一文中研究指出体育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尤其在素质教育背景下,体育在教育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受到越来越多教育从业者的高度重视。很多高中学校支持学生自发成立体育社团,激发更多学生参与到体育锻炼中,获得卓越成效。本文对高中体育社团活动开展状况进行调查,了解高中体育社团活动开展现状,并提出相关的改进措施,以供参考。(本文来源于《高考》期刊2019年34期)

范冬云,罗亮,王旭[4](2019)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体育社团角色变迁及发展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等,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体育社团角色变迁的历程进行研究。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体育社团的角色变迁主要经历3个阶段:体育社团与政府机关"同构",承接微观体育公共管理者角色;从对政府的"服从"为主转变为"服务者"的角色;政府与市民社会之间"中间人"角色。新时代我国体育社团的角色定位是成为体育部门体制改革的"催化剂"、体育产业发展的"助推器"、健康中国战略推进的"生力军"以及体育公共服务产品的"供应者",要通过政府"转变—落实—支持"、体育社团"自律—能力—参与"、社会治理"善治—协同—共享"来推进体育社团的发展。(本文来源于《体育文化导刊》期刊2019年11期)

肖斌[5](2019)在《衡阳地区高职院校学生体育社团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文献资料、问卷调查、专家访问、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对高职院校学生体育社团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发展中的对策进行分析,对促进高职学院学生体育社团的健康发展有重要意义。同时,结论为湖南财经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体育社团的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湖北农机化》期刊2019年21期)

付良艺,张清涛[6](2019)在《重庆市高校学生体育社团创新模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该篇文章通过问卷调查、专家访谈、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对重庆市六所高校的学生体育社团进行抽样调查。从开展项目、情况、数量、效果、场地设施等方面进行归纳,结果表明:体育社团管理体制较宽松;活动针对性不强;宣传力度不够;管理专业性不够。为此,提出设立专业的体育社团管理结构;组织体育社团的核心理念建议;体育社团管理建议;体育社团资金来源建议及学校对于体育社团的管理建议。(本文来源于《体育风尚》期刊2019年11期)

范冬云,罗亮[7](2019)在《改革开放四十年我国体育社团角色变迁——基于社会治理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与改革开放同行发展的体育社团,角色也在不断变迁。本文尝试对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体育社团的角色变迁进行历史考察与梳理,深入挖掘体育社团角色变迁的历程,并分析其在变迁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新时代我国体育社团参与社会治理的角色构建对策,对我国体育社团的改革发展提供参考,为实现体育强国提供理论借鉴。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以题名or关键词=*体育*社团*or*体育*协会*or*体育*社会组织*,对中国知网1978-2017年发表的有关体育社团研究的论文进行搜索和查阅,重点考察1992年至2018年间的中文核心期刊和CSSCI来源期刊中的文献。逻辑分析法,根据文献资料,回顾了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体育社团研究的历程,梳理了研究所取得的进展及存在的问题,试图在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基础上揭示出今后我国体育社团研究的若干趋势。研究结果:1)体育社团角色变迁回顾第一阶段:政社合一,权责不明,体育社团处于"被管理者"角色(1978-1991年)。改革开放的初期,体育社团的发展有了合法性的依据和相对宽松的环境,并取得了重大的发展,但它仍然处于"被管理者"的角色。突出表现在体育体制上,以行政手段为主,管办不分,主体单一,社会化程度极低。虽然,体育社团在这个时期不断增多,但出现了体育社团与政府机关"同构"的存在形式,使体育社团的性质和角色变得模糊。第二阶段:政社分离明显,实体化改革有效,体育社团由"被管理者"向"合作者"角色转变(1992-2011年)。1992年11月,全国体委主任座谈会提出体育社团要从"国家办与社会办相结合"上升为"以社会办为主的新格局",推进了体育社团由"被管理者"向"合作者"角色转变。体育主管部门开始主动、理性地思考体育社团的问题,开始了"实体化"改革的探索。第叁阶段:实施管办分离,自治能力增强,体育社团学习适应"自由人"角色(2012至今)。十八大以来,体育社团在社会治理过程中开始扮演"自由人"的角色。真正实现"管办分离",不仅要求主体身份自由,也要求行动自由,主动适应脱离政府的庇护,自觉增强组织自治意识,放低身段,牢记服务社会职能,接受市场规律,建立起与政府之间平等互助关系,展现政府、市场和社会叁者互动的魅力。2)社会治理视角下体育社团角色变迁中存在的问题第一个问题:体育社团参与社会治理的"角色不清"。体育社团立法体系有着浓厚的行政色彩,体育社团的职权定位不清,管理行政化,"官民"二重性明显。政策法规重管理轻义务,没有明确政府在推动体育社团实体化改革中所要承担的义务和责任,导致体育社团在社会治理中对自身角色认知不清。第二个问题:体育社团参与社会治理的"角色距离"。体育社团参与社会治理过程中的角色距离是指由于体育社团自身能力不足导致的与其所扮演的实然角色和应然角色的差距。主要表现为:我国体育社团数量少,结构不合理;体育社团自治能力缺乏。第叁个问题:体育社团参与社会治理的"舞台缺失"。体育社团参与社会治理的路径有多方面,现行制度的设立没有为社会治理尤其是那些草根体育社团参与社会治理提供足够的空间,体育社团无法登上社会治理的"舞台",也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3)社会治理视角下体育社团角色建构对策一是政府应为体育社团角色扮演搭建"舞台",提供保障。政府应树立"服务导向"意识,承认体育社团作为参与社会治理的地位和角色,为其搭建"舞台",并加强对其进行"引导",培育各类体育社团的发展。二是社会着力构建体育社团参与社会治理长效支持系统。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可以为体育社团发展提供必须的资金,加强与高校学生或者科研人员的联合可以为体育社团提供智力支持,加强与社区组织的联系可以为其提供志愿者等。叁是体育社团自身应加强角色学习,增强角色扮演意识,提高社会治理能力。体育社团的"自由人"角色是通过后天习得的,具有极强的可塑性。增强角色扮演意识,体育社团与其合作伙伴的角色互动,选择最适合的角色,以符合合作伙伴的要求。研究结论:改革开放40年,体育社团的角色变迁是中国政治变革的缩影,也是中国民主进步与社会繁荣的表征。对于政治变革,我国习惯采取"摸着石头过河"的渐进方式,以最大压缩政治上的风险。体育社团参与社会治理是一场治理方式的变革,需要一条稳妥、政治风险小、社会成本低的有效途径,需要经过一个长期渐变过程。在此过程中,政府主动放权、社会组织增强自主意识、市场环境逐渐成熟,都是体育社团参与社会治理发挥最大效能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本文来源于《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19-11-01)

周铭扬,王政,严鑫[8](2019)在《政府购买基层体育社团公共体育服务的供需困境与破解之道——基于常州市武进区的实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保障群众基本生活,不断满足人民对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求。随着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社会组织承接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是大势所趋。体育社团是体育赛事活动的组织承办者、体育事业建设发展的推动者,不管是在宏观层面的整体布局方面,还是体育社团作为政社双方纽带的关系方面,都预示着体育社团是承接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的最好载体之一。而我国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起步较晚,社会化改革推进进程缓慢、法律法规建设尚不完善、体育社会组织自身能力不足等问题都是限制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的"现实羁绊"。常州市武进区作为公共体育服务国家示范区,有着相当丰富的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实践经验。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调查法,将以武进区体育社团为研究对象,以其承接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为研究内容,探析其"实然"问题,并提出相应的优化对策,还原其"应然"面貌,这对于创新政府购买基层体育社团的公共体育服务的机制与方法,对于加快政府职能转变都具有极强的战略意义与实践价值。通过对武进区进行深入调研,研究结果表明: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的良好发展与基层体育社团的实体化推进是武进区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的基础。枢纽型体育社团的确立,体育总会负责每年的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的申报与验收工作,同时也承担着对其他体育社团的指导作用。通过"强化政策驱动,建立法律保障"、"保障资金支持,协调稳步推进"两大措施保障体育社团实体化的推进。从2012年的8.5万,到2013年的16.5万,到2014年的27.5万,再到2017年的37万,政府对体育社团的扶持资金增长迅速,武进区拥有办公场地的体育社团达到100%,拥有活动场地达到90%。武进区政府购买体育社团的公共体育服务主要采取合同委托为主,公开招标为辅。2015年20家体育协会和体育俱乐部承接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23项;2016年22家体育协会和体育俱乐部承接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25项;2017年武进区有24家体育协会和体育俱乐部承接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27项。武进区体育局购买的公共体育服务集中在群众体育活动、运动技能指导、体育文化等方面,购买内容以组织群众体育活动为主。同时体育局给予基层体育社团一定的经费补助,用于更好地推动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但是在政府购买基层体育社团公共体育服务过程中依然陷入了供需困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扶持培育存在缺陷,基层卖方能力不足。体育社团获得的经费补助不合理将会很大程度上影响社团开展活动的积极性和质量。同时,体育社团作为社会组织的组成部分,政府对其开展的有偿服务收入采取的税收政策并不合理。第二,购买模式单一:竞争市场"虚拟存在"。采用合同委托的模式承接购买服务的体育社团仍然具有"半官半民"的身份,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的"内卷化"现象严重。第叁,购买流程混乱:买方决策机制尚未健全。第四,委托代理的复杂性致使监管失灵。虽然公众是服务的终端消费者,但承包关系中的‘顾客’却更多地倾向于购买合同的管理人员而非公众",这与购买公共体育服务的初衷背道而驰。第五,绩效评估体系尚亟待完善。绩效评价体系不完善就很容易在购买服务过程中滋生腐败等违法违纪行为,使得公共体育服务资源浪费。本研究提出以下几点破解之道。第一,培育扶持,提升卖方承接能力。一是加快社会组织孵化基地建设;二是加大对基层体育社团的扶持资金;叁是优化社会组织税收政策。第二,丰富模式,建立"真实存在"的竞争市场。第叁,优化决策,增强政府议程设定能力。政府购买基层体育社团公共体育服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政府应健全购买服务的各项制度,信息公开既保证了公允呈现,同时也是倒逼、敦促,既是一种"对公开度的公开"也是一种"软约束"。第四,明确关系,建立科学合理的监督机制。加快对监督机制的立法完善;建立多层级监督机制。第五,积极探索,完善绩效评估体系。传统的评估体系包括前、中、后期评估,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及建设体育强国的需求,应建立由政策评估、前期评估、中期评估、后期评估组成的第叁方独立绩效评估体系。同时对于政府购买基层体育社会团公共体育服务的绩效考核可以从:投入、产出、结果叁大方面进行。在新时代的美好蓝图描绘下,通过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从而降低供给成本、提高供给效率,是提升体育公共服务水平的必然选择。基层体育社团作为承接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的高效承接者,有效解决了公共体育产品、服务有效供给的问题。但是政府购买公共体育仍处于探索阶段,尤其是基层体育社团仍需不断加强社会化、规范化、实体化建设,同时政府也要更加积极培育和支持基层体育社团,规范购买流程并完善绩效评估体系,推动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健康持续发展。(本文来源于《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19-11-01)

郎玥,黄亚玲,赵海宁[9](2019)在《“能人型”农村体育社团分析:兴起、特征与问题》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近年来,随着各个地方积极创新社团管理体制,一种笔者所谓的"‘能人型’农村体育社团"(以下简称"能人体育社团")在地方体育实践中扮演起越发重要的角色。为了科学界定能人体育社团的基本概念,挖掘其兴起的历史与现实背景,描述和归纳其组织基本特征,发现其在组织结构与社会治理方面的问题,并从政府管理角度探讨解决策略,笔者展开了本研究。研究方法:本文主要研究方法为文献资料法和实地调查法。文献资料法:通过"农村社团"、"农村体育组织"、"地方精英"等为搜索词查阅中国知网全文数据库、维普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库,分别进行主题搜索和篇名搜索,在国家图书馆查阅相关着作,着重对个案研究进行分析和总结,为本文提供理论和案例基础。实地调查法:2016年4月-10月,笔者以公开身份进入华北某县,开展以了解基层体育部门行动逻辑为主题的田野调查,并在其后的两年内多次进行回访(研究结束后也依然保持联系)。期间,农村体育社团的发展虽非调查主要方向,但却是具有高度关联的重点领域,通过使用访谈法、参与观察法,笔者积累了一些案例,但当时未能从能人和农村治理的角度进行分析。此外,笔者近年来参与了江苏、江西、宁夏等地政府向体育社会组织购买公共服务的调研,调研期间也使用访谈法对农村社团开展的概况、特征与问题进行了解。将相关调研成果与理论结合后,逐步形成了笔者对能人体育社团的基本认识。研究结果:1.能人体育社团,是指以能人为核心,公民自愿组成、自主管理,以体育运动为目的的非营利性社会组织。"能人"被界定为:在农村公共空间中,能够在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领域,调动更多社会资源、获得更多权威、造成更大社会影响的人。虽然可以被进一步分为政治能人、经济能人和文化能人主导的体育社团,但并不影响这类社团具有共性特征。2.能人体育社团的兴起具有历史性和现实性两方面的因素。历史性方面,传统中国具有士绅或地方精英这一特殊阶层,尽管其在现代发生了断裂,但民众依然期待在文化心理层面依然期待着一个进行意见引领和公共空间引导的群体。现实层面,近年来基层体育部门权力弱化,履行公共体育服务职能的难度空前加大,能人体育社团所拥有的资源天然弥补了基层体育部门所面临的资源短板,为这一组织发挥功能提供了可行性和现实性。3.能人体育社团普遍具有五大特征。1)以能人的个人特征为起点。在能人体育社团中,组织形成的起点,往往是少数、甚至是一位能人的个人爱好或运动技能习惯。而与"熟人社会"和"差序格局"的结合,衍生了组织更为明显的私人化特征;2)在组织目标上,往往只考虑组织内部核心成员的体育需求满足,没有明确的发展目标,"小富即安";3)组织资源一般相当充足,对外界依赖程度较低,且资源的投入多来自内部能人,具有投资的非理性特征;4)组织结构上,也鲜明地以其个人特征向外扩展,甚至其远近亲疏的个人关系与组织权力层级、会员活跃程度高度重合,使社团的内部权力进一步集中在少数核心能人手中,形成类似"寡头制"的结构模式;5)与政府打交道时,能人体育社团更看重基于人情、关系而进行的非正式交往,认为这才是实质,正式交往、公事公办只是形式。因为在非正式交往中,能人的资源优势才能为其带来更多的益处。研究结论:1.结论:1)能人体育社团存在叁大问题。一是开放性不强,社会组织的互益性仅体现在组织成员内部的利益满足上,很难期待这些组织承担起扩大群众体育参与和传播体育文化的社会责任;二是组织制度建设薄弱,寡头式的组织模式,使组织中大量存在事随人转的现象,民主化程度低,大量成员处在被疏离的状态;叁是可能推动的宗族、家族势力合法化,削弱政府权威,构成隐性的治理危机;2)能人体育社团可能带来的治理危机,实质是当今中国农村公共空间的传统性积淀同现代社会理念的矛盾。传统中国农村以每个个体的亲疏远近组成社会结构;而现代社会则是在以法理、契约、陌生化的人际关系基础上完成社会关系建构。当现代性的公民组织形式试图融入传统文化积淀中时,就会形成披着现代性外衣,内核却依然是熟人和人情社会逻辑的能人体育社团。这一结论提示我们,农村实现现代性转型,既是一个明确的努力方向,又是一个任重道远的过程。2.建议:1)科学购买公共体育服务,提升能人体育社团社会责任意识。降低能人体育社团的私人性,提升其公共性、社会性,是解决问题的关键,通过购买公共体育服务,可以有效引导能人体育社团将自身发展同公共目标建立联系;2)适当加强监管,不能让社团形成无人监管的"飞地"。相信只要通过合理引导和监管,能人体育社团能逐渐提升自己的公共意识、责任意识,其在农村体育治理中的积极作用也能得到更好发挥。(本文来源于《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19-11-01)

郭泰山,付德贺,杨见奎,曹传宝,朱中新[10](2019)在《济南市高校体育社团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对济南市五所高校体育社团的调查研究,旨在摸清济南市高校体育社团的发展现状,全面掌握当前体育社团发展的优势点跟障碍点。找到高校体育社团发展的瓶颈,分析问题出现的原因,整合高校体育社团发展的先进经验,形成一个具有普遍参考价值的理论模板,丰富高校体育社团建设理论体系。同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的建议及对策,从而提高高校体育社团的质量,有助于打破体育社团发展不平衡的格局,紧随新旧动能转换的思想,力争使济南市高校体育社团形成区域优势,进而更好的服务于山东高校体育社团改革。研究方法:本研究主要运用了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四种方法。首先,阅读了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中的约50篇学术论文对体育社团的定义、性质、发展现状以及研究的角度进行了初步了解,为本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持。其次,为了保证本研究的真实性,对济南市五所具有高度代表性的高校(山东体育学院、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山东建筑大学、山东艺术学院、山东工艺美术学院)进行了问卷调查,经过前期对体育社团的走访和分析相关的文献资料和预调研以及后期导师和专家的指导,设计出调查问卷。经过信度效度检验,对所调查的济南市五所高校的103个体育社团共发放问卷309份,收回298份,有效问卷为298份,问卷有效率为96%。进而,为了更加深入的了解高校体育社团发展现状,对所调查高校的学校团委领导、社团指导教师、社团联合会负责人、社团负责人进行了实地访谈,详细的了解了各高校体育社团的组织管理模式、组织建设状况以及各高校对体育社团的发展期望。最后,运用相关统计学方法、EXCELL以及SPSS19.0软件对问卷中得到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研究结果:在对济南市高校体育社团的调查中发现:1)社团成立的主要动机是由共同兴趣爱好、目的的大学生自发成立的占比达到了50%,而当前较为前沿的与企业合作成立社团的模式占比16%,并未得到大学生的青睐。2)高校体育社团的管理模式比较混乱,对《高校共青团改革实施方案》落实不到位,当前存在叁种管理模式。3)目前高校体育社团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其中部分原因在于缺乏对体育社团社长的培训指导,能够对体育社团社长进行培训的高校仅占31%。4)济南市高校体育社团目前的激励制度主要有"十佳社团"跟"星级社团评比"这两种制度,这两种激励制度的职能也在发挥着潜移默化的变化,逐渐由激励社团发展的作用向监督社团发展的作用转变,体育社团的活力也逐渐在下降。5)体育社团的资金获取来源主要有学校团委给予、缴纳社费、企业赞助、商业演出这四种方式,从这四种获取资金的方式中,体育社团的资金获取来源主要是通过向会员收取会费,占比43%,体育社团的自身造血能力较弱。6)体育社团的内部财务管理主要有社团社长独自管理、社团内部财务管理小组管理、社团联合会统一管理这叁种方式,叁种方式的占比比较均衡,可以看出高校体育社团的财务管理是混乱的,缺乏合理的财务管理制度。7)在体育社团人数的分布上,30人以内的社团占36%,30-60人的社团占比47%,60-100人的社团占11%,100人以上的社团的占比6%,培育大型体育社团较困难。8)体育社团参加校级活动的积极性不高,品牌意识较为薄弱。9)体育社团与企业合作组织赛事,从目前来看通过这种模式组织赛事的体育社团数量有限,制约因素主要是企业跟社团的权益之间的矛盾,在合作过程中社团的知名度、企业的实力也会对合作产生影响,目前这种模式还尚未普及。10)"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衔接度不高,瓶颈在于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高和学分制度不完善。研究结论:学校层面:校级跟二级学院社团管理组织的职能划分不明确,由党委领导、团委指导、社团联合会具体管理的从上到下的管理模式落实不到位。学校制定的社团章程限制社团的个性发展,部分制度违背社团发展规律,奖励机制不适应社团发展需要。当前高校社团普遍存在对外交流渠道不畅、环境闭塞问题,高校为社团提供的对外交流途径较少。社团内部:由于缺乏对社团章程的学习以及换届制度的不完善导致社团内部组织结构臃肿、组织框架不合理、财务管理混乱以及监督机制不完善。社团缺乏主动开展活动的积极性,发展缓慢,创新性活动微乎其微,对社团的品牌、文化建设不够重视。体育社团的人才青黄不接,存在断层现象,导致社团活力下降。对社团负责人的培训未能形成系统的制度,社团负责人的责任意识淡薄,管理、协调、组织能力亟需提高。体育社团与企业合作:与企业共建的社团活动受限制,自由发挥的空间缩小,自主权受到限制。与企业合作开展活动,由于模式比较新颖,且现处在初级阶段,所以在职责划分、利益分配方面存在不足,导致社团在活动中扮演的角色被弱化。(本文来源于《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19-11-01)

体育社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体育是大学阶段的一门重要课程,近些年来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高校越来越重视体育教学,将体育纳入到重要课程安排中,积极开设体育社团,搞体育文化节,希望通过校园体育社团组织以及体育文化节来提升学生体育意识,提升体育教学质量,让高校学生积极融入体育课堂,进而帮助高校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习惯,增强高校学生的体育素质,为社会输送一批批优秀人才。虽然高校开设体育社团以及体育文化节,但是体育社团文化建设以及体育文化节的创办存在较多的问题。为此,笔者深入高校开展实地调研,了解当前高校体育社团文化以及体育文化节建设情况,找出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对策,进而提升高校体育教学质量,实现体育教学目标。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体育社团论文参考文献

[1].张剑,李慧升.如何利用初中体育社团活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C].2020年教育信息化与教育技术创新学术论坛(昆明会场)论文集(上).2020

[2].李东,陈栋.校园体育社团文化及体育文化节现状分析[J].科技经济导刊.2019

[3].李巧慧.解析福州高中体育社团活动开展的现状及对策[J].高考.2019

[4].范冬云,罗亮,王旭.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体育社团角色变迁及发展策略[J].体育文化导刊.2019

[5].肖斌.衡阳地区高职院校学生体育社团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湖北农机化.2019

[6].付良艺,张清涛.重庆市高校学生体育社团创新模式研究[J].体育风尚.2019

[7].范冬云,罗亮.改革开放四十年我国体育社团角色变迁——基于社会治理视角[C].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019

[8].周铭扬,王政,严鑫.政府购买基层体育社团公共体育服务的供需困境与破解之道——基于常州市武进区的实证研究[C].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019

[9].郎玥,黄亚玲,赵海宁.“能人型”农村体育社团分析:兴起、特征与问题[C].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019

[10].郭泰山,付德贺,杨见奎,曹传宝,朱中新.济南市高校体育社团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C].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019

标签:;  ;  ;  

体育社团论文-张剑,李慧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