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配特性论文-曹志旭,刘彦丰

分配特性论文-曹志旭,刘彦丰

导读:本文包含了分配特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气液两相流,干度,分配方法

分配特性论文文献综述

曹志旭,刘彦丰[1](2019)在《气液两相流等干度分配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气液两相流广泛存在于石油化工、核能动力与航空航天等领域,我们常需将主管路中的气液两相流分配到各支路中,且需尽量避免相分离现象,保证干度相等。为探究如何实现气液两相流等干度分配,研究者们不断开展研究,提出了多种基于空间分配和基于时间分配的相关方法,以提高等干度分配两相流的性能;同时根据不同思想设计两相流等干度分配装置,通过计算流体力学的方法进行数值模拟,对不同工况下分配装置内的气液两相流流动特性进行分析,根据分析结果不断优化分配装置的结构参数。本文主要针对叁通管分配、集箱分配、分相分配和分时分配进行了详细的介绍,为学者们开展相关研究提供了充分的参考,对保障设备安全运行和经济节能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节能》期刊2019年10期)

侯云鹏,孔丽丽,蔡红光,刘慧涛,高玉山[2](2019)在《东北半干旱区滴灌施肥条件下高产玉米干物质与养分的积累分配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东北半干旱区滴灌施肥条件下,不同栽培模式的玉米群体干物质和养分积累动态变化与转运分配特征,为区域春玉米滴灌施肥高产栽培技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14—2016年,在吉林省西部半干旱区乾安县进行定位试验,以农华101为材料,在滴灌施肥条件下,分别设置农民栽培(FP)、高产栽培(HY)和超高产栽培(SHY)3种栽培模式。研究了滴灌施肥条件下,不同栽培模式对群体干物质和养分积累动态、转运与分配特征以及产量构成特性的影响。【结果】与FP模式相比,HY和SHY模式玉米产量显着增加,平均增幅分别为16.0%和37.4%;穗粒数和百粒重低于FP模式,但单位面积穗数显着高于FP模式。HY和SHY模式较FP模式显着提高了玉米开花期至成熟期的群体干物质和氮、磷、钾积累量,并提高了开花后干物质和氮、磷、钾积累量占总生育期积累量的比例(花后干物质和氮、磷、钾积累量占总生育期积累量比例分别提高8.0%、23.3%、10.0%、33.9%和13.8%、42.6%、21.6%、44.6%)。Logistic方程解析表明,HY和SHY模式群体干物质最大增长速率和平均增长速率均高于FP模式(干物质最大增长速率和平均增长速率分别提高6.9%、4.2%和23.8%、10.9%);且最大速率出现时间晚于FP模式。与FP模式相比,HY和SHY模式显着降低了玉米开花前养分转运率和转运养分对籽粒的贡献率,显着提高了开花后积累养分对籽粒的贡献率。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玉米开花前后干物质和氮、磷、钾素积累量与籽粒产量均呈显着或极显着正相关(r=0.7513—0.9840),其中开花后群体干物质和氮、磷、钾积累量与产量的相关性高于开花前。【结论】与农户栽培模式相比,高产和超高产栽培模式在提高群体干物质最大增长速率和平均增长速率的同时,推迟了群体干物质最大增长速率出现时间,进而使玉米开花期至成熟期有较高的干物质与养分积累,同时显着提高了玉米开花后积累养分对籽粒贡献率。因此,在东北半干旱区滴灌施肥条件下,通过增加种植密度,利用氮磷钾肥料总量控制、分期调控等管理措施,保证玉米整个生育期对氮、磷、钾养分的需求,是实现玉米产量进一步提高的重要途径。(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20期)

卢小兰,于振文,张永丽,石玉[3](2019)在《不同穗型小麦光能利用和旗叶~(13)C同化物分配特性及对补灌水平的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明确不同穗型小麦冠层光能利用和~(13)C同化物分配特性的差异及对补灌水平的响应,以中穗型品种‘青农2号’和‘济麦22’、大穗型品种‘山农23’和‘山农30’为材料,设置3个水分处理:小麦全生育期不灌水(W_0)、节水灌溉(W_1,拔节期和开花期0~40 cm土层土壤相对含水量分别补灌至65%和70%)和充分灌溉(W_2,拔节期和开花期0~40 cm土层土壤相对含水量分别补灌至85%和90%),研究了不同处理对两种穗型小麦冠层光能利用和旗叶~(13)C同化物分配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W_1处理两种穗型小麦品种开花后2、11、20和31 d的叶面积指数、冠层PAR截获率和利用率均显着高于W_0处理,再增加灌水至W_2处理,上述各指标无显着变化.~(13)C示踪表明,济麦22和山农23的W_1旗叶~(13)C同化物在籽粒中的分配量比W_0分别高159.34和171.1 g·hm~(-2),分配比例分别高6.5%和6.5%,与W_2无显着差异;两种穗型品种W_1的籽粒产量亦显着高于W_0,与W_2无显着差异.不同穗型品种比较,节水灌溉条件下中穗型品种在开花后2和11 d、大穗型品种在开花后20和31 d具有较高的冠层光合有效辐射(PAR)截获和利用能力;中穗型品种济麦22旗叶~(13)C同化物在籽粒的分配量和分配比例比大穗型品种山农23分别低6.8%和2.7%.(本文来源于《应用生态学报》期刊2019年11期)

李月梅[4](2019)在《甘蓝型春油菜品种干物质积累和养分吸收分配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青海省目前主栽的4个甘蓝型春油菜杂交品种为材料,研究了全生育期内的干物质积累和养分吸收差异。结果表明,4个品种全生育期干物质累积量由高到低依次为青杂3号>青杂2号>青杂5号>青杂4号。4个品种均在蕾薹期或花期干物质累积量最高,分别占全生育期的54.11%、70.36%、74.63和51.15%。植株体内氮素、磷素含量均随着生育期推进呈下降趋势,至成熟时略有回升;钾素含量则随生育期推进始终呈下降趋势。4个品种的N、P、K养分吸收总量均呈K>N>P的趋势,氮素吸收量为119.76~168.44 kg/hm~2,磷素吸收量为26.92~51.56 kg/hm~2,钾素吸收量为223.30~283.72 kg/hm~2。同一施肥水平下,籽粒产量由高到低的次序依次为青杂2号>青杂5号>青杂3号>青杂4号,生育期较长的青杂2号和青杂5号在产量上占有优势。成熟期氮素和磷素多分配于籽粒中,分别占总吸收量的60.86%~72.39%和68.38%~80.51%;钾素在茎枝和角壳中分配较多,占吸收量的83.63%~93.33%。(本文来源于《江苏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16期)

程鹏,田欢,王佳佳,李静,黄雨[5](2019)在《6个甘薯品种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特性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高干型(渝薯1号和渝薯27)、中干型(渝苏303、渝苏8号和渝薯99)和低干型(潮薯1号)甘薯为研究对象,考察移栽15、30、60、90、120 d后干物质积累和分配的特性及其与主要农艺性状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与中、低干型品种比较,高干型品种前期(15~60 d)干物质积累多,增速快,地上部干物质分配比例高,在中期(60~90 d)地上部干物质增长速度达到最高值为2.31 g/(plant·d),生长前、中期净同化率较高,最高达12.018 g/(m~2·d)。各时期生物总干产均与叶片干物质积累呈极显着正相关,而与各部位干物质分配比例没有相关性,块根干产与块根干物质分配比例在60 d前呈显着或极显着正相关。高干型品种中期茎叶稳健生长,干物质向块根转移早,后期(90~120 d)叶面积和叶片干产不衰减,这些特点有利于品种高产。本研究为甘薯品质育种和产业化开发提供了依据。(本文来源于《热带作物学报》期刊2019年09期)

杨湘,郁松林,孙琳琳,何秀峰,蒋宇[6](2019)在《葡萄幼树对~(13)C和~(15)N的吸收、分配和利用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施用铵态氮条件下不同取样时间葡萄幼树各器官~(13)C丰度、含量和分配率,各器官Ndff%、~(15)N含量、分配率和利用率,各指标间的相关关系,探索施铵态氮对不同时间葡萄幼树各器官碳氮养分吸收、分配和利用的变化规律。【方法】用2 a(年)生‘红地球’葡萄(Vitis vinifera L.‘Red Globe’)作为试材,施用300 mg (~(15)NH_4)_2SO_4,分别在施氮后15 d、30 d、45 d和160 d进行~(13)C标记,~(13)C标记后72 h取样。【结果】新根、叶和新枝等新生器官的生物量随时间增加显着,45 d时新根生物量分别比15、30 d增加了410.34%、60.87%,160 d时新枝生物量比45 d增加了397.22%;老根和老枝生物量15~45 d随时间变化不明显,160 d时显着增加。新根、叶片和新枝~(13)C丰度显着高于老根和老枝,其中新根丰度最高。施氮后15 d,新根~(13)C含量最高,叶片次之;30 d后,叶片含量最高;新枝和老根碳含量在160 d时显着增加。分配到新根和叶片的~(13)C较高,施氮后15 d,分配到新根的是叶片的1.37倍;30~160 d,分配到叶片的~(13)C分别比新根高104.97%、18.04%和26.42%;160 d时新根和老根分配率增加明显。施氮后各器官Ndff均在45 d达最大值,新生各器官对氮素的征调能力显着高于老枝和老根,其中新根征调能力最高。施氮后各时间进入叶片中的氮肥量最多,前期进入新根的氮肥量显着增加,30 d和45 d分别比前一时间增加了9.48倍和1.17倍,160 d时新枝氮肥含量比45 d增加了19.80倍。各时间叶片氮肥分配率显着高于其他器官,新根分配率随时间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45 d达到最高,新枝分配率前期没有显着差异,到160 d时显着上升,比45 d升高了8.30倍。15~30 d时叶片氮肥利用率最高,根系次之;45 d时,各器官(除新枝外)氮肥利用率达到最高,160 d时新枝利用率显着上升,上升了80.13%。【结论】施氮后促进新生器官中碳养分的吸收和分配,以及氮养分的吸收、分配和利用。(本文来源于《果树学报》期刊2019年09期)

易镇邪,崔璨,帅泽宇,谷子寒,王元元[7](2019)在《土壤耕作方式对双季稻镉积累分配特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讨镉污染稻田双季稻最优土壤耕作方式,于2015年~2017年,以陵两优211与威优46为材料,在湖南湘潭中度镉污染稻田开展定位试验,比较研究了双季免耕(G1)、双季翻耕(G2)、双季旋耕(G3)、早旋晚免(G4)、早翻晚免(G5)等5种土壤耕作方式下双季稻镉积累分配特性.结果表明:(1)晚稻根镉含量以成熟期最高,但早稻规律不明显.土壤耕作方式明显影响根镉含量,免耕处理最高,翻耕处理最低;(2)翻耕可降低早稻成熟期茎镉含量,但晚稻成熟期茎镉含量的处理间差异存在年际间差异;(3)早、晚稻叶镉含量随生育进程推进表现持续增长趋势,不同土壤耕作方式间叶镉含量差异显着,多年免耕可降低叶镉含量,而多年旋耕可提高叶镉含量;(4)水稻齐穗至成熟期穗镉含量一般呈持续增长趋势,其增幅以翻耕处理最大,免耕处理最小;(5)3年早稻地上部镉累积量均以G5处理最高,而晚稻地上部镉累积量2015年以G5处理最高,2016和2017年以G2处理最高,3年均以G1、G4、G5处理较低.可见,土壤耕作方式对双季稻镉积累分配有明显影响,翻耕促进水稻地上部镉积累,而免耕可降低水稻穗部镉含量和地上部镉累积量.(本文来源于《湖南生态科学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聂晶,吴彦昭[8](2019)在《甘肃省内陆河流域径流年内分配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第3次甘肃省水资源调查评价收集的1956-2016年系列径流资料,对甘肃省内陆河流域径流年内分配特性进行分析研究。采用1956-2016年、1980-2016年两系列,对径流年内月分配情况、不均匀系数、集中度、集中期进行分析研究。通过分析研究,得出以降水、冰川融化为补给的甘肃省内陆河流域径流年内分配极不均匀,集中度较高,河流调蓄能力较弱;春季融雪区流域调蓄能力强,年内分配相对较均匀;河西灌区由于水利工程的调蓄和灌溉,径流分配较均匀,但完全调节系数较高。(本文来源于《甘肃水利水电技术》期刊2019年06期)

杭红涛,吴沿友,张开艳,谭代军,陆娜娜[9](2019)在《模拟喀斯特不同土壤生境胁迫对刺槐幼苗光合特性及干物质分配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讨刺槐对不同喀斯特环境的适应能力及其在生态系统构建的配置方式,通过室内水培实验,人工模拟干旱、高重碳酸盐、低营养、缺磷4种喀斯特土壤生境胁迫,研究刺槐幼苗的光合特性、碳酸酐酶活力、δ~(13)C值和干物质分配对不同喀斯特生境胁迫的响应及适应策略。结果表明:在干旱环境下,刺槐幼苗短期内(10天)最为敏感且受抑制最强,虽增加根冠比和水分利用效率,长期内(20天)能够维持生存;在高重碳酸盐环境下,因气孔导度降低,其通过骤增碳酸酐酶活力来增加溶液中HCO_3~-利用能力,以此提高茎叶干物质分配,长期保持较好生长力;在低营养环境下,短期内(10天)限制刺槐生长的主要因素为气孔限制,长期内(20天)通过上调碳酸酐酶活力增加对HCO_3~-的利用能力,提高根部干物质分配,但其生长仍受溶液无机元素的浓度限制;在缺磷环境下,刺槐通过上调碳酸酐酶活力来增加HCO_3~-利用能力,提高根部干物质分配,维持较高的生长能力。刺槐幼苗在不同喀斯特环境下表现出不同的适应机制,刺槐对4种模拟的喀斯特土壤环境胁迫适应性综合评价为:重碳酸盐>缺磷>低营养>干旱。(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杂志》期刊2019年09期)

王晶[10](2019)在《采用双根法研究大豆对肥料氮和根瘤固氮的吸收分配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大豆是重要的粮油兼用作物,是世界油料产量的主要贡献者,是人类优质蛋白的主要来源,也是我国进口量最大的农产品之一,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作用。氮能促进大豆生长并提高产量,大豆与根瘤菌通过复杂的相互作用形成根瘤,可以高效地固定空气中的氮气供自身的氮营养,尽管大豆可以发生根瘤固氮,但大豆仍是一种需氮作物,施氮量过少会导致大豆产量降低,施氮量过多会导致氮的浪费及环境的污染,因此研究大豆氮的营养机制是至关重要的。本试验利用嫁接方法制备出结瘤大豆与结瘤大豆共生的双根系统以及不结瘤大豆与结瘤大豆共生的双根系统,在砂培条件下施用~(15)NO_3~-和~(15)NH_4~+,进行了叁组试验处理,测定了R_1期和R_5期的大豆植株各部位的干重、氮含量、~(15)N丰度,探究大豆对肥料氮和共生氮吸收、分配及再分配特点。试验结果表明:在双侧结瘤的双根系统中,大豆生育后期施氮量的减少对地上部营养器官的干重影响较大,而在单侧结瘤的双根系统中,大豆生育前期施氮量的减少对地上部营养器官的干重影响较大。无论在双侧结瘤大豆双根系统中还是在单侧结瘤大豆双根系统中,局部施加氮素没有影响各个部位的氮含量。在单侧结瘤的双根系统中,局部施氮会影响大豆生育前期根的氮积累量,对大豆生育后期根的氮积累量的影响较弱。无论在双侧结瘤大豆双根系统中还是在单侧结瘤大豆双根系统中,根系吸收的氮素及根瘤固定的氮素主要是运输到地上部供地上部生长,而仅有少部分会供给根系及根瘤的生长。根系吸收的肥料氮和根瘤固氮对茎、叶、柄叁个部位的营养作用相同。无论在双侧结瘤大豆双根系统中还是在单侧结瘤大豆双根系统中,在同时存在肥料氮和根瘤固氮时,大豆植株优先吸收利用肥料氮,在50mg/L的氮浓度下,大豆生育前期偏向于吸收肥料氮,而生育后期偏向于吸收根瘤固氮。无论在双侧结瘤大豆双根系统中还是在单侧结瘤大豆双根系统中,根部吸收的~(15)NO_3~-和~(15)NH_4~+有一部分是在根中同化并用于根系生长的需要。施50mg/L氮素条件下,NO_3~-和NH_4~+没有影响植物对氮的吸收及分配。在双侧结瘤大豆双根系统中,施氮会抑制施氮侧根瘤的生长而会促进不施氮侧的根瘤的生长,且施氮影响根瘤干重的同时也会影响根瘤供应地上部氮的能力,NO_3~-处理引起的抑制根瘤生长的作用小于NH_4~+处理。无论在双侧结瘤大豆双根系统中还是在单侧结瘤大豆双根系统中,无论供氮还是不供氮,根瘤的生长所需要的氮不是全部都来自自身固氮,还需要从根中吸取,且随着肥料氮的增加,转运到根瘤中的肥料氮就越多。根瘤中来自根系吸收的氮素是由地上部转移下来的,而非根系直接吸收供给的,而根瘤固定的氮素是直接供给了根系。无论在双侧结瘤大豆双根系统中还是在单侧结瘤大豆双根系统中,根吸收的肥料氮会以一定的比例运输到地上部,随后会再次重新分配回根及根瘤中。将双根大豆系统中地上部和一侧根及根瘤看成一个氮转移系统,利用~(15)N丰度的差异,计算出了R_1-R_5期地上部向根及根瘤转移氮量。即在双侧结瘤双根系统中,当施氮浓度为50mg/L时,试验Ⅱ中,R_1-R_5期根来自地上部转移的氮占根部氮积累量的28.52%-40.76%,R_1-R_5期根瘤来自地上部转移的氮占其氮积累量的14.14%-17.15%,R_1-R_5期地上部分转移到根及根瘤的总氮积累量占地下部分的总氮积累量的比例为21.49%-27.65%。在单侧结瘤双根系统中,当施氮浓度为50mg/L时,试验Ⅰ中,R_1-R_5期从地上部分转移到根及根瘤的总氮积累量占地下部分的总氮积累量的比例为25.14%-25.51%。试验Ⅱ中,R_1-R_5期地上部分转移到根及根瘤的总氮积累量占地下部分的总氮积累量的比例为32.48%-37.76%。(本文来源于《东北农业大学》期刊2019-06-01)

分配特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研究东北半干旱区滴灌施肥条件下,不同栽培模式的玉米群体干物质和养分积累动态变化与转运分配特征,为区域春玉米滴灌施肥高产栽培技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14—2016年,在吉林省西部半干旱区乾安县进行定位试验,以农华101为材料,在滴灌施肥条件下,分别设置农民栽培(FP)、高产栽培(HY)和超高产栽培(SHY)3种栽培模式。研究了滴灌施肥条件下,不同栽培模式对群体干物质和养分积累动态、转运与分配特征以及产量构成特性的影响。【结果】与FP模式相比,HY和SHY模式玉米产量显着增加,平均增幅分别为16.0%和37.4%;穗粒数和百粒重低于FP模式,但单位面积穗数显着高于FP模式。HY和SHY模式较FP模式显着提高了玉米开花期至成熟期的群体干物质和氮、磷、钾积累量,并提高了开花后干物质和氮、磷、钾积累量占总生育期积累量的比例(花后干物质和氮、磷、钾积累量占总生育期积累量比例分别提高8.0%、23.3%、10.0%、33.9%和13.8%、42.6%、21.6%、44.6%)。Logistic方程解析表明,HY和SHY模式群体干物质最大增长速率和平均增长速率均高于FP模式(干物质最大增长速率和平均增长速率分别提高6.9%、4.2%和23.8%、10.9%);且最大速率出现时间晚于FP模式。与FP模式相比,HY和SHY模式显着降低了玉米开花前养分转运率和转运养分对籽粒的贡献率,显着提高了开花后积累养分对籽粒的贡献率。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玉米开花前后干物质和氮、磷、钾素积累量与籽粒产量均呈显着或极显着正相关(r=0.7513—0.9840),其中开花后群体干物质和氮、磷、钾积累量与产量的相关性高于开花前。【结论】与农户栽培模式相比,高产和超高产栽培模式在提高群体干物质最大增长速率和平均增长速率的同时,推迟了群体干物质最大增长速率出现时间,进而使玉米开花期至成熟期有较高的干物质与养分积累,同时显着提高了玉米开花后积累养分对籽粒贡献率。因此,在东北半干旱区滴灌施肥条件下,通过增加种植密度,利用氮磷钾肥料总量控制、分期调控等管理措施,保证玉米整个生育期对氮、磷、钾养分的需求,是实现玉米产量进一步提高的重要途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分配特性论文参考文献

[1].曹志旭,刘彦丰.气液两相流等干度分配特性研究[J].节能.2019

[2].侯云鹏,孔丽丽,蔡红光,刘慧涛,高玉山.东北半干旱区滴灌施肥条件下高产玉米干物质与养分的积累分配特性[J].中国农业科学.2019

[3].卢小兰,于振文,张永丽,石玉.不同穗型小麦光能利用和旗叶~(13)C同化物分配特性及对补灌水平的响应[J].应用生态学报.2019

[4].李月梅.甘蓝型春油菜品种干物质积累和养分吸收分配特性研究[J].江苏农业科学.2019

[5].程鹏,田欢,王佳佳,李静,黄雨.6个甘薯品种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特性的研究[J].热带作物学报.2019

[6].杨湘,郁松林,孙琳琳,何秀峰,蒋宇.葡萄幼树对~(13)C和~(15)N的吸收、分配和利用特性[J].果树学报.2019

[7].易镇邪,崔璨,帅泽宇,谷子寒,王元元.土壤耕作方式对双季稻镉积累分配特性的影响[J].湖南生态科学学报.2019

[8].聂晶,吴彦昭.甘肃省内陆河流域径流年内分配特性研究[J].甘肃水利水电技术.2019

[9].杭红涛,吴沿友,张开艳,谭代军,陆娜娜.模拟喀斯特不同土壤生境胁迫对刺槐幼苗光合特性及干物质分配的影响[J].生态学杂志.2019

[10].王晶.采用双根法研究大豆对肥料氮和根瘤固氮的吸收分配特性[D].东北农业大学.2019

标签:;  ;  ;  

分配特性论文-曹志旭,刘彦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