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向地震作用论文-诸葛翰卿,谢旭,唐站站

双向地震作用论文-诸葛翰卿,谢旭,唐站站

导读:本文包含了双向地震作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桥梁工程,独柱式钢桥墩,数值模拟,局部变形

双向地震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诸葛翰卿,谢旭,唐站站[1](2019)在《水平双向地震作用下钢桥墩损伤区域长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钢板局部失稳是典型的钢桥墩地震破坏形式之一,因此在进行结构地震反应分析时需要考虑钢板局部变形对计算结果的影响。为了研究钢桥墩结构的地震损伤特征并为建立合理的杆系-板壳混合单元模型提供依据,以矩形截面钢桥墩为对象,采用板壳有限元模型和修正双曲面滞回本构模型分析了结构在水平双向反复荷载作用下的破坏过程,讨论了加载路径对桥墩承载力、延性以及极限状态下局部变形特性的影响;通过结构参数分析拟合了钢桥墩地震损伤区域长度预测公式;通过全板壳单元模型和杆系-板壳混合单元模型的桥墩弹塑性地震反应分析结果对比,验证了损伤区域长度预测公式的适用性。结果表明:钢桥墩在单方向上的承载能力和延性特性与荷载作用路径有关,沿正方形加载时结构的延性最小,沿斜方向加载时结构的承载力最小;荷载作用路径对钢桥墩极限状态下的损伤区域长度影响不明显;矩形截面钢桥墩地震损伤区域长度主要与截面宽度及横隔板间距有关,根据这2个参数建立的钢桥墩地震损伤域区域长度预测公式能够正确反映结构在水平双向地震作用下发生局部失稳的范围。该公式可为钢桥墩地震损伤范围预测以及合理混合单元模型的建立提供参考依据,但预测结果偏于保守,精度仍有待于进一步提高。(本文来源于《中国公路学报》期刊2019年08期)

陈红娟,李小军,闫维明,陈适才,张学明[2](2019)在《双向地震作用下锯末混合土场地动力特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北京工业大学振动台台阵系统上开展了一系列锯末混合土地基自由场振动台模型试验,试验中模型箱采用装配式连续体刚性模型箱,试验中输入地震动时程采用El Centro地震动记录、Taft地震动记录和天津地震动记录,地震动输入方向分为水平单向和水平双向。文中,重点考察了双向地震动输入下锯末混合土模型场地的动力特性及其变化规律,主要指标包括模型场地地震动反应的峰值加速度及其动力放大系数、加速度时程及其傅氏谱。试验结果表明:随着输入地震动强度的增大,同一测点反应的峰值加速度总体上在增大,而其加速度动力放大系数总体上呈现减小的趋势,反应的频谱组成从较高频率向较低频率移动;双向地震作用下锯末混合土模型场地的动力变化规律与单向地震作用下较为一致。(本文来源于《地震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张会,曾鹏,王春林[3](2019)在《双向地震作用下自复位屈曲约束支撑框架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双向地震作用下自复位屈曲约束支撑(SCBRB)框架的性能,依据屈曲约束支撑(BRB)框架振动台试验数据建立并验证了BRB框架数值模型,在此基础上依据"等强原则"建立了SCBRB框架的数值模型,并通过输入双向地震作用分析了不同构件参数对SCBRB框架抗震性能的影响。数值结果表明:由于自复位系统的刚度贡献,SCBRB框架的变形能力能够满足变形需求,SCBRB框架相比BRB框架更能减小结构在地震中的最大位移响应,将结构的残余变形控制在很小的范围内;相比BRB框架,SCBRB框架的楼层加速度和剪力均增大,但增加的剪力主要由支撑承担,框架主体承担的水平作用反而减小。(本文来源于《工业建筑》期刊2019年06期)

吴竞,楼梦麟[4](2019)在《双向地震作用下弱连接双塔结构Rayleigh阻尼矩阵的建模问题》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一双塔式直流电压发生器为例,通过4条地震波水平单向、水平和竖直双向激励下双塔结构地震反应峰值计算结果的对比分析,研究双向地震激励下弱连接双塔结构Rayleigh阻尼矩阵的合理建模方式。研究结果表明:当结构的自振基频远低于输入地震波主要分量的激励频率时,在建立Rayleigh阻尼矩阵过程中应考虑输入地震的频谱特性的影响。在仅有水平单向地震激励时,可选用地震激励水平方向的本体塔架振动第1阶自振频率和水平地震波反应谱的峰值频率作为参数频率用于计算Rayleigh阻尼矩阵中的2个比例系数;当水平和竖直双向地震激励时,2个参数频率的选择涉及因数更为复杂,应综合考虑双塔结构的自振频率和输入地震动的特征频率的不同影响。(本文来源于《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期刊2019年03期)

卢嘉丽[5](2019)在《高强配筋框架-剪力墙结构双向地震作用下抗震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高强钢筋具有强度高、延性好、经济及环保综合性能良好等优点,在工程建设中推广应用高强钢筋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落实“节能减排”目标、实现建筑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手段。虽然有不少学者对配置高强钢筋的混凝土构件的承载力、变形能力和抗震性能等方面做了许多试验研究,但关于配置高强钢筋的结构整体抗震性能的理论分析方面的研究还相对缺乏。框架-剪力墙结构在实际工程中应用广泛,但配置高强钢筋的该类结构抗震性能的相关理论研究较少,特别是在双向地震波输入下该类结构地震反应的研究更少。因此有必要对高强配筋框架-剪力墙结构的抗震性能开展进一步的深入研究。本文按照中国现行设计规范,针对7度(0.15g)、8度(0.3g)与9度(0.4g)叁个设防烈度区,设计出在梁、柱、墙构件中分别配置HRB400、HRB500和HRB600钢筋作为受力纵筋的框架-剪力墙结构算例,并采用OpenSEES软件完成了双向地震波输入下结构在罕遇水准地震作用下的弹塑性动力时程分析,从结构整体响应和构件局部响应两个方面研究和总结高强配筋框架-剪力墙结构的地震反应规律。得到的主要结论如下:1、在结构主要受力构件中采用“等强代换”配置HRB500、HRB600高强钢筋作为受力纵筋后,结构的钢筋用量逐次明显减小,但受最小配筋率等构造措施影响,最终不同设防烈度度区配置HRB500、HRB600钢筋的框架-剪力墙结构的钢筋总用量较配置HRB400级钢筋的结构分别减少约10%、15%。2、从结构整体地震响应来看,7、8、9度区结构有相似的规律,随着配筋强度提高,结构顶点位移和层间位移角呈现略微增大趋势,但仍满足规范的弹塑性位移限值要求;层剪力以及框架与剪力墙之间的剪力分配则无明显规律;根据最大层间位移角来判断,3个抗震烈度区不同配筋结构在罕遇地震下均处于“中等破坏”性能水准;不同强度配筋的结构破坏程度接近。总体上看,钢筋强度改变对于框架-剪力墙结构整体地震响应的影响不显着。3、从结构局部地震反应来看,同一设防烈度区结构随着配筋强度的提高,构件杆端最大转角和转动能力-需求比呈增大趋势,构件出铰率明显降低且首次出铰时间推迟;说明配置HRB500、HRB600高强钢筋的结构构件具有更大的转动潜力,从构件层面来看其抗震性能有所提高。总的来说,配置高强钢筋可一定程度上改善框架-剪力墙结构的局部地震反应性能。4、综合结构整体和局部地震响应来看,在框架-剪力墙结构的主受力构件中配置高强钢筋不会明显削弱结构整体抗震性能,可一定程度上改善结构的局部地震反应性能;罕遇地震下结构可满足“大震不倒”的抗震设防目标,表明配置高强钢筋的框架-剪力墙结构在罕遇地震作用下抗震性能良好。(本文来源于《华南理工大学》期刊2019-05-10)

黄宇辰[6](2018)在《双向地震作用下高铁FPS隔震简支梁桥纵向地震碰撞反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准确分析FPS隔震桥梁的纵向地震碰撞反应,针对一典型3跨FPS隔震简支梁桥,建立了考虑FPS双向耦合效应和梁缝处叁维碰撞效应的非线性动力计算模型,分析双向地震作用下FPS隔震简支梁桥纵向地震碰撞反应;研究支座半径和摩擦系数对简支梁桥纵向地震碰撞反应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横向地震作用会增大简支梁邻梁间纵向地震碰撞次数和碰撞力,降低墩底纵向剪力;为减小地震碰撞反应,设计时可适当增大支座半径和支座摩擦系数。(本文来源于《世界地震工程》期刊2018年01期)

董必昌,张哲,付绍卿[7](2017)在《双向地震作用下的双排桩边坡力学性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门式双排桩为例,运用有限元数值软件,研究了水平向和竖直向地震共同作用下双排桩边坡的破坏形态和受力性状。叁维模型中,土体采用弹塑性本构模型,桩假定为线弹性,桩土之间设置接触单元。通过研究,得出如下结论:(1)双向地震荷载作用下,桩身受力最大值出现时刻为4.66s处;桩身弯矩沿桩身向下呈S型布,桩身剪力沿桩身向下呈抛物线型分布。(2)随着地震荷载的逐渐增大,桩身最大弯矩剪力值亦逐渐增大;当地震荷载从0.4g增大至破坏前工况时,动力作用下附加弯矩剪力增幅急剧增大。在整个过程中,后排桩弯矩剪力最大值始终大于前排桩受力最大值。(3)双向地震荷载作用下,随着地震荷载的逐渐增大,边坡最大土体位移从静力作用时的46.3mm增大到0.4g时的51.6mm;同一排桩桩顶与桩顶之间土体位移也逐渐增大,从抗滑桩之间滑移的趋势越明显,边坡越不安全;等效塑性应变分布带从坡顶附近滑带处扩展到边坡滑带中下部,坡顶附近的最大塑性应变值逐渐增大,从静力作用时的0.04增大到0.10,趋近临界状态。(本文来源于《公路》期刊2017年12期)

彭永浩[8](2017)在《双向地震作用下顺层岩质边坡稳定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是边坡灾害多发地区,因地震引起的边坡灾害会造成巨大的损失,因此一直以来边坡的动力稳定性分析和对重大边坡工程的安全治理都是岩土工程界的重大课题。地震工程的观点认为:在岩土体中,水平地震是其毁坏的重要成分,竖向地震的影响则眇乎小哉,然而在512四川省汶川县大地震后的地质灾害调查中,许多专家却发现竖向地震对边坡和构筑物等造成了极大的破坏,是以,研究双向地震作用下顺层岩质边坡的稳定性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现实益处。本文纳用数值分析方法,针对顺层岩质边坡,通过分析对比边坡在水平单向和双向地震作用下不同时刻边坡的塑性区发展、位移云图及剪应变增量及关键监测点的位移和加速度曲线,得到地震作用下顺层岩质边坡的破坏过程及规律;以曾家湾边坡工程作为背景,建立地震作用下顺层岩质边坡数值分析模型,纳用可靠性动力安全系数对该顺层岩质边坡进行稳定性分析;建立地震作用下顺层岩质边坡极限状态方程,求解边坡的失效概率时程曲线,计算临界失效概率。最后,创立顺层岩质边坡稳定评价指标,归纳出以可靠性动力安全系数和临界失效概率联合的评价地震作用下顺层岩质边坡稳定性的新思路。研究表明:考虑双向地震,更能反应边坡在地震中的真实响应特征;在地震作用下,边坡破坏从坡脚前缘结构面开始发展,在结构面上主要为剪切破坏;顺层岩质边坡的位移变化主要由水平作用的地震波控制,双向地震作用下由于竖直地震波的加入,竖向地震力对顺层岩质边坡的位移具有明显放大效应;边坡的坡顶部位的震动响应较边坡底部存在明显的放大作用;纳用动力安全系数及临界失效概率综合评价顺层岩质边坡在双向地震作用下的稳定性的新方法对工程设计和施工具有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期刊2017-05-01)

梁发云,陈海兵,黄茂松[9](2017)在《双向水平地震作用下场地土叁维非线性反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双向水平地震作用下场地土地震叁维非线性反应问题,基于多重屈服面模型建立了叁维竖向土柱模型,重点考察了影响场地土地震非线性分析准确性和效率的相关因素,其中多重屈服面模型参数、土层厚度划分、边界条件以及组成阻尼的频率或模态等的合理选择是进行非线性地震反应分析的关键参数.当土层性质差异明显时,可以根据波速的不同分为多个子系统,各个子系统分别选用相对应的阻尼参数进行分析.为确定分析方法的计算精度,与已有文献的离心动力试验结果对比,验证了叁维竖向土柱模型的可靠性,该模型可以有效地应用于双向非线性地震反应分析.(本文来源于《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7年04期)

董必昌,付绍卿,张哲[10](2017)在《双向地震作用下的双排桩边坡参数敏感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门式双排抗滑桩为例,采用有限元软件Ansys建立仿真模型,通过改变模型中桩长、桩排距、桩间距,以及土的抗剪强度参数,对门式双排桩边坡在双向地震波作用下的受力性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动力作用下,当桩的锚固长度小于等于H/2时,静动峰值弯矩,桩身最大剪力和桩侧最大土压力会随抗滑桩锚固深度增加而增加,而当锚固长度大于H/2时,这3种力学效应均增长减缓,之后开始缓慢减小;当门式双排桩的桩排距在5.5m时,静动峰值弯矩与桩侧土压力最大,其后随着桩排距增大逐渐减小;当双排桩间距为4倍桩截面宽度时,桩间的土拱效应最为显着;滑体土及滑带粘聚力c(25kPa)和内摩擦角φ(24.1°)逐渐增大时,边坡稳定性提高;当达到1.2倍时,静动峰值弯矩、桩身最大剪力,及桩侧最大土压力降低幅度最大,其后趋于平缓.(本文来源于《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交通科学与工程版)》期刊2017年01期)

双向地震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北京工业大学振动台台阵系统上开展了一系列锯末混合土地基自由场振动台模型试验,试验中模型箱采用装配式连续体刚性模型箱,试验中输入地震动时程采用El Centro地震动记录、Taft地震动记录和天津地震动记录,地震动输入方向分为水平单向和水平双向。文中,重点考察了双向地震动输入下锯末混合土模型场地的动力特性及其变化规律,主要指标包括模型场地地震动反应的峰值加速度及其动力放大系数、加速度时程及其傅氏谱。试验结果表明:随着输入地震动强度的增大,同一测点反应的峰值加速度总体上在增大,而其加速度动力放大系数总体上呈现减小的趋势,反应的频谱组成从较高频率向较低频率移动;双向地震作用下锯末混合土模型场地的动力变化规律与单向地震作用下较为一致。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双向地震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1].诸葛翰卿,谢旭,唐站站.水平双向地震作用下钢桥墩损伤区域长度研究[J].中国公路学报.2019

[2].陈红娟,李小军,闫维明,陈适才,张学明.双向地震作用下锯末混合土场地动力特性分析[J].地震工程学报.2019

[3].张会,曾鹏,王春林.双向地震作用下自复位屈曲约束支撑框架性能研究[J].工业建筑.2019

[4].吴竞,楼梦麟.双向地震作用下弱连接双塔结构Rayleigh阻尼矩阵的建模问题[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19

[5].卢嘉丽.高强配筋框架-剪力墙结构双向地震作用下抗震性能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9

[6].黄宇辰.双向地震作用下高铁FPS隔震简支梁桥纵向地震碰撞反应研究[J].世界地震工程.2018

[7].董必昌,张哲,付绍卿.双向地震作用下的双排桩边坡力学性状研究[J].公路.2017

[8].彭永浩.双向地震作用下顺层岩质边坡稳定性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7

[9].梁发云,陈海兵,黄茂松.双向水平地震作用下场地土叁维非线性反应分析[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

[10].董必昌,付绍卿,张哲.双向地震作用下的双排桩边坡参数敏感性分析[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交通科学与工程版).2017

标签:;  ;  ;  ;  

双向地震作用论文-诸葛翰卿,谢旭,唐站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