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勘测设计企业合同管理若干问题的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蒋婷婷[1](2021)在《基建项目征地拆迁审计研究 ——以G项目为例》文中指出随着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进步,城市规模也在日益扩大,征地拆迁作为城市建设与发展的一项工作,成为各地领导关注、群众关心的焦点问题。再加上目前投资建设项目多、涉及的征地拆迁资金量大,与人民群众的利益切身相关,并且征地拆迁工作中也存在较多问题,所以进行征地拆迁审计尤为重要。虽然很多学者从不同侧面对征地拆迁进行了分析和研究,但是对征地拆迁审计的研究却很少。通过本文对征地拆迁审计的研究,可以丰富征地拆迁审计的研究成果。此外,还可以加强跟踪审计、提高资金审计质量和资金使用效率与效果。长期以来,征地拆迁审计一直是投资审计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审计机关任务量大、时间紧等原因,实际多采用事后审计。但结合以往征地拆迁项目审计的经验,发现此种审计模式由于介入时间晚,不但难以发现问题,即使利用财务资料审计出问题,也无回旋余地。根据这些过往的经验来看,在征地拆迁项目中,投入的资金与产出的效益并不成比例,所以审计工作者带来了跟踪审计。审计机关可以慢慢转变审计方式,将“重点环节跟踪审计为主,阶段性跟踪审计为辅”的审计方式应用于征地拆迁审计。该种结合方式既节省审计资源又全面及时,还能在审计中将“免疫系统”功能充分发挥,有效弥补传统审计的缺点。这样一来征地拆迁审计的步骤、方式、内容等均会有很大程度的改变,跟踪审计也将替代审计人员原有的思维和做法。本文以基建项目征地拆迁审计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征地拆迁的工作流程,结合开展征地拆迁审计的现状及必要性,提出征地拆迁审计可以按照征地拆迁工作流程对应的四个审计阶段划分,即征地拆迁准备阶段、审查报批阶段、实施阶段和结算阶段,并阐述每阶段应重点关注的审计内容,如征地拆迁程序、土地勘测丈量、资金收支管理、补偿标准的制度与执行等。然后依托案例阐述实际征地拆迁审计中,在审计程序、审计方式、审计内容的选择上存在什么样的问题,并针对问题给出适当的建议。文章具体分为八部分:第一部分,阐述论文的研究背景、意义及方法,同时归纳分析了与本文研究有关的文献。第二、三部分,阐述了征地拆迁的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作为文章论述的理论支撑。再结合实际情况,阐述了基建项目征地拆迁审计的现状,及实施征地拆迁审计的必要性。第四部分,主要是对征地拆迁审计相关的一些基本理论进行梳理,如征地拆迁审计的目标、遵循原则、审计程序和审计依据。第五部分,则是最重要的征地拆迁审计方式和内容,讨论了哪种审计方式更适合进行征地拆迁审计,以及征地拆迁各阶段的重点审计内容进行。接着第六部分,引入了G项目征地拆迁审计这个案例,将其采用的审计方式和重点关注的审计内容与第五部分进行对比,分析案例审计组在实施征地拆迁审计时存在的问题,并深究其背后原因。第七部分,针对征地拆迁审计的现状以及案例审计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最后,得出结论并进一步指出论文的不足之处。经本文研究分析,我们知道相关部门虽然在征地拆迁中做了大量的工作,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从总体上看,实施效果难以令人满意,在征地拆迁过程中依然存在较多问题亟待解决,对于审计人员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基于监督的角度,揭露当前征地拆迁审计整个工作过程存在的问题,发现当前征拆审计工作存在无法可依、审计方法和思路落后、审计时间介入晚、无审计指导实施方案等问题。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在征地拆迁审计领域还需要完善法律法规、提供指导实施方案、增强审计力量、加强跟踪审计、学习与征拆相关的政策文件等,以便征地拆迁审计能快速高质量发展,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尹琛[2](2021)在《以业务融合为导向的全过程工程咨询业务流程再造研究》文中指出我国将全过程工程咨询作为深化我国建筑业改革、创新建设组织模式、提升建设投资活动质量及效率的重要措施,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大力推进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的落地及发展。在此背景下,各类工程咨询行业及企业积极开展全过程工程咨询业务,但由于我国工程咨询业长期专业分化、各专业之间交流不足,以及目前缺乏清晰明确的全过程工程咨询业务流程,导致了当前开展的全过程工程咨询业务服务思维刻板、业务模式传统,服务质量难以保障。因此,建立切实可行的全过程工程咨询业务流程成为服务开展的当务之急。本文首先通过IDEFO可视化建模的方法对传统工程咨询业务流程进行了建模分析及问题识别,发现了其存在的13个现状问题并深入剖析了问题背后的本质原因。其次,基于影响工程咨询的四大环境因素建立了“PIES”分析框架,通过对全过程工程咨询进行“PIES”分析,发现开展全过程工程咨询业务流程再造具有可行性及必要性。然后,为保障业务流程再造的顺利实施,本文结合全过程工程咨询理念、集成管理思想及业务流程再造模式,构建了全过程工程咨询业务流程再造再造框架,并将可行性、系统性及项目优先性制定为再造实施的三大原则。再次,为确保全过程工程咨询的整体性及各项业务之间可以有效融合,本文将项目管理办公室(PMO)运用到全过程工程咨询业务流程再造之中,创新性地创建了一套全过程项目管理办公室(WPMO)机制,并基于该机制全面优化并再造了现有的工程咨询流程体系,构建了一套全新的全过程工程咨询业务流程。同时,通过分析发现全新业务流程有效地解决了传统流程13个现状问题中的11个,并且新业务流程对行业、企业以及从业人员具有一定应用价值,这表明以业务融合为导向的全过程工程咨询业务流程再造取得了一定成效。最后,文章对研究成果在未来实际应用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进行了展望,并提出了相应的应用建议。通过本研究,可为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的开展提供一定参考,为我国工程咨询企业向全过程工程咨询转型升级提供指导方向,同时有助于工程咨询从业人士及潜在用户群体更系统、深层地了解全过程工程咨询的工作内容,认识到全过程工程咨询的重要作用,为我国全过程工程咨询高质量发展提供助力。
孙超然[3](2020)在《中美行政解释模式之比较研究》文中提出一般而言,行政解释是指行政机关对广义的法律文本做出的解释或说明。在现代国家中,行政解释同时涉及立法、行政、司法等多种国家机关,处于国家权力的交叉地带。因此,一国的行政解释模式,即行政解释及其合法性控制的制度和实践,集中体现了该国不同国家机关之间的权力关系,也体现了一国法律制度的重要特性。我国行政解释模式可以概括为职权模式,这一模式深受我国法律制度及实践的影响,鲜明地体现出我国行政机关的强势地位。我国法律解释制度建立时,原本以立法者解释为重;但行政机关的解释权获得法律认可之后,却凭借其强大的行政职权逐渐从制度和实践两个方面侵蚀立法机关的解释权。以1981年《关于加强法律解释工作的决议》为基础,我国构建了独特的法律解释制度。为了尽快地解决改革开放初期行政机关在执行少数基本法律和地方性法规的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同时尽可能地限制行政机关对法律的任意解释,避免行政解释突破法律文本,当时的立法者基于苏联式的“立法者解释至上”的法律解释观念,对不同法律解释问题的解释权进行了分配,把法律中的冲突漏洞和空白漏洞问题的解释权保留在立法机关手中,只允许行政机关解释除此之外的一般法律解释问题,希望借此控制行政解释内容的合法性。这一制度中的行政解释,以行政机关的行政职权为基础,以实践中的问题为中心、以主动和依申请制定规范性文件或公文为主要方式,是一种部门内的法律解释制度。然而这样严格和晦涩的分权规定,却没有同样严格的合法性控制机制,几乎只靠规定本身的权威性以及行政机关主动与立法机关进行互动来维持,立法机关并没有能力对行政解释的内容进行主动的控制,行政机关内部的程序则是封闭而偏颇的,司法机关的审查也一直相当乏力。因此,这一制度便迅速被行政机关的法律解释制度和实践所突破。在制度方面,行政机关对行政解释制度的规定,常常与立法者对行政解释制度的规定相矛盾。而在实践方面,行政机关一方面大量制作行政解释,其中有不少行政解释的内容都超出了立法机关规定的解释权限,对冲突漏洞和空白漏洞进行了解释,形成了解释权侵占现象;另一方面,行政机关大量制定解释或重复上位法的行政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并将这些文件的解释权归于其制定者,使上位法的解释权层层下沉,形成了解释权下沉现象。而且,我国行政机关经常在行政法规、行政规章和规范性文件中解释法律文本,这也是我国行政解释制度所不能解决的问题。我国行政解释制度之所以未能维持,并最终被行政解释制度和实践所突破,由立法者设计的立法者解释制度变为职权解释模式,主要有两个层面的原因:表面上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我国的行政解释制度过度以实践中的问题为导向,只重视行政问题的解决,而不重视行政解释的合法性;另一方面是因为我国行政解释制度中的分权方式较为简陋,可操作性较差,使得行政解释很容易越界。其深层的原因则在于立法者解释观念与职权解释模式之间的冲突,以及行政解释合法性控制机制的普遍无力。此外,陈旧的“立法者解释至上”观念,也是导致我国行政解释制度长期滞后的重要因素。为此,我们有必要学习外国的先进经验,参考域外较为成功的行政解释模式,为我国行政解释制度的革新提供有益的借鉴。美国行政解释可以为我国行政解释制度的革新提供大量的经验和教训。美国行政解释模式可以概括为授权模式。因为其行政解释制度建立在国会立法授予行政机关的权力之上,其合法性得到立法、行政和司法机关全面和动态的控制,在外部和内部、事前和事后、实体和程序的多种控制之下,行政解释得以在法律的框架内进行而不至于溢出其边界。其中,立法机关和行政机关对行政解释的合法性控制主要是事前和事中的控制,而事后的司法控制则是行政解释合法性的重要保障。因此,我们也可以将美国行政解释的合法性控制总结为“以司法控制为主的全面控制”。美国行政解释合法性控制中独特的“司法尊重”,鲜明地体现出国会的授权在行政解释问题上的极端重要性。“司法尊重”包含三种不同的行为模式,其一是法院对行政解释独特优势的承认,这种优势就来自于国会授予行政机关的职权;其二是法院审查范围受宪法或国会成文法限制的情况,它意味着法院对国会授予行政机关裁量权的维护;其三是法院基于对自身审查权限或能力的考虑而主动放松行政解释的审查标准,而法院这样做前提条件则是对国会是否授权行政机关解释特定法律文本的判断。不过,在司法尊重之外,法院还可能会对行政解释进行一般的高强度司法审查,甚至预设某种反对行政解释的态度。而且司法尊重并不是最高法院一时兴起,将控制行政解释合法性的职责拱手让出,而是深深地植根于其法律制度和传统之中,并以行政解释的全面和动态控制为基础:法院对行政解释放松审查或审查受限,往往与立法机关和行政机关内部对行政解释的控制互为因果。因此,即使法院采取尊重态度,也并不意味着行政解释就可以为所欲为。由此可见,行政解释的合法性控制不能仅依靠司法机关来完成,立法机关和行政机关同样需要通过事前和事后的监督和控制手段,确保行政解释的合法性。而在其他控制手段乏力的情况下支持司法尊重的做法,将导致法律制度的毁灭。比较中美行政解释模式,我们会发现宪法制度和宪政实践、法律概念观和法律解释观念,以及对行政解释本身的认识程度,对一国的行政解释模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美国行政解释制度和实践的经验还向我们显示出,在民主立法、明确授权的制度基础上,如果行政解释能够得到全面和动态的控制,那么法律的含义就能够以较为健康的方式得到更新,以适应社会生活的变化。因此,理想的行政解释制度应当在激活立法机关活力和根本控制力的基础之上,以司法控制为基础全面盘活各种国家机关对行政解释含义的控制力,让行政解释能够更好地发挥在各国家机关之间传递信息的作用,以服务于法律含义的探究与更新。
朱厢炜[4](2020)在《建筑设计全过程实录及其评析 ——以自贡恐龙博物馆和中国彩灯博物馆为例》文中提出自贡恐龙博物馆和中国彩灯博物馆分别是我国1980年代和1990年代的代表性建筑作品,两座建筑的设计全过程所反映的内涵有着跨越时空的价值和意义。本文通过大量详实的历史文献资料,呈现了两座建筑设计的全过程,并从多个角度评析了这两座建筑的时代性意义和当代启示。论文共由七章组成,章节之间呈现顺序递进的关系。第一章绪论,表明了本研究的课题背景,研究目的与意义,对已有研究进行了综述,展现了本文的基本逻辑与框架。第二章,对我国1949年至1989年的建筑创作环境进行了概述,介绍了与两座建筑直接相关的自贡恐龙文化和彩灯文化。第三章,以实录的形式再现了展开建筑设计之前,包括前期策划等在内的诸多事件。第四章,以实录的形式再现了从建筑设计竞赛到建成的整个过程。第五章,呈现了自前期策划到建成后包括专业机构等在内的广大人民群众对两座建筑的评价。第六章,从建筑策划、建筑后评估、建筑设计竞赛、建筑设计、建筑伦理、建筑与城市文化的维度对研究对象进行了评析,揭示了其在这几个维度的意义和对当下建筑业的启示。第七章结论,总结了本文的研究成果,审视了此次研究中的创新与不足,对未来进一步的研究提出了展望。全文共约22万字,图片123幅,表格36个
郭晖[5](2020)在《基于水沙置换的水土保持生态补偿研究 ——以西柳沟流域为例》文中认为水沙置换是为统筹解决内蒙古十大孔兑水土流失治理与鄂尔多斯新增工业用水需求而提出的全新思路,其基本思想是由有新增用水需求的工业企业出资,在十大孔兑修建拦沙坝,以此取得部分黄河下游节约的输沙水量作为生产用水。实施水沙置换,对促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本文以水土保持学、生态学、制度经济学和水文水资源学等学科的相关理论和研究为基础,采用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从技术和经济两个方面开展研究,提出通过生态补偿实施水沙置换的路径和方法,并通过实例进行验证。(1)将拦沙工程建设与水权交易相结合,从理论上构建了基于水沙置换的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模式,其关键环节是设计和实施水土保持拦沙置换水量交易。(2)利用SWAT模型定量模拟拦沙工程对流域水沙过程的影响,并以模拟结果为基础计算拦沙工程实现的减水减沙量。(3)通过流域水沙模拟分析,采用经验公式法计算水土保持工程拦沙可置换水量。(4)采用工程费用法核算基于水沙置换的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标准。(5)针对水沙置换特点,引入水权交易机制,设计土保持拦沙置换水量交易,提出相应的交易机制和保障措施。(6)以西柳沟流域为例,对基于水沙置换的水土保持生态补偿的合理性和可行性进行验证。计算得出,在设定的最可能出现的25a系列黄河干支流水沙方案组合下,新建79座拦沙坝,年均可减少入黄河的径流量和输沙量分别为288.22万m3和138.53万t,工程平均拦沙年限为28a,年均可节约输沙水量1173.51万m3,以工程建设投资为依据核算的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标准为22934.93万元。设定年均可交易的拦沙置换水量为1000万m3/a,交易年限为25a,采用成本定价法和影子价格法计算,水土保持拦沙置换水量交易的基准价格范围在0.92元/m3·a至1.52元/m3·a之间。研究表明,在黄河流域多沙粗沙区,特别是粗泥沙集中来源区建设拦沙工程,可以减少黄河干流河道淤积,进而节约下游输沙水量,虽然在拦沙的同时也拦蓄了部分进入干流的径流量,但其节约的输沙水量远大于工程拦截的水量,可以认为是相对增加了黄河流域的可利用水资源量,这是实施基于水沙置换的水土保持生态补偿的基础。实施基于水沙置换的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有利于实现区域生态保护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双重目标和相关利益方的共赢。
沈汝潮[6](2020)在《ZNY勘测设计院全过程工程咨询业务创新研究》文中认为工程咨询行业是工程建设的先导产业,在我国的经济建设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当前,中国经济正处于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的时期,工程咨询行业的传统“碎片化”咨询模式已逐渐不能满足市场发展需求。2017年以来,为促进工程咨询行业整合及健康发展,国家多部委相继出台多个指导文件,鼓励工程咨询企业通过联合经营、并购重组等多种方式开展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发展全过程工程咨询已然成为工程咨询行业的必然趋势。本文主要研究在上述宏观背景下,勘察设计类企业如何抓住行业变革机遇,开展全过程工程咨询业务,适应社会发展需求,以期构筑新的核心竞争力。本文以ZNY勘测设计院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研究并采用PEST(Politics Economy Society Technology)宏观环境分析方法、SCP(Structure Conduct Performance)行业环境分析方法、战略群体图法、EFE(External Factor Evaluation Matrix)矩阵分析法、IFE(Internal Factor Evaluation Matrix)矩阵分析法、波士顿矩阵分析法等分析方法及工具对ZNY勘测设计院的内外部环境进行分析,根据分析结果进一步深入研究,得出ZNY勘测设计院应采取集中产异化战略,开展全过程工程咨询业务创新是ZNY勘测设计院进一步发展并达成战略目标的必然选择。ZNY勘测设计院开展业务创新的可行性分析结论是可行的。结合ZNY勘测设计院的实际情况提出ZNY勘测设计院开展全过程工程咨询业务创新的实施方案,最后,文章根据ZNY勘测设计院业务创新路径提出了相关保障措施。
邱铁鑫[7](2020)在《文化自信视域下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余年来,中华民族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着前无古人的社会主义建设,不断彰显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新中国的成立,使原本带有“铁路弱国”枷锁的中华民族有了朝着“铁路大国”“铁路强国”迈进的坚实基础。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铁路逐步实现了由落后于世界、到追赶世界、再到走在世界前列的历史性飞跃。在此过程中,中国大地上形成了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铁路文化,这些文化蕴含于新中国铁路的历史发展逻辑之中,不仅影响着新中国铁路事业的发展走向,对于中国全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作为深刻影响和改变人类生活方式及思想观念的现代工业文明成果,铁路受到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近代中国一大批仁人志士的关注,形成了一系列关于铁路建设的相关论述,构成了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事业的思想渊源。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继承马克思主义关于铁路建设相关论述、传承铁路人创造的革命文化的基础上,结合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具体国情,充分发挥了铁路文化在发展经济、巩固国防、稳定社会、改善民生、转变民风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推动了中国铁路的大发展,促进了铁路文化建设事业的繁荣兴盛。习近平同志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新中国铁路文化事业的发展,反映了中国铁路自觉—自立—自强—自信的历程,更从侧面彰显出了中华民族走向文化自信的发展逻辑,是中国人民文化自信史的缩影。论文通过研究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问题,可以看到关乎新中国经济建设、文化发展、社会变迁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逐步坚定文化自信的全局性问题;可以看到从毛泽东到习近平,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高度重视文化建设作用的伟大实践。从文化自信的视角探究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发展历程,回答新中国铁路文化是什么、其建设的内容有哪些、体现了什么样的价值以及怎样建设新时代铁路文化等理论和现实问题,对我们坚定文化自信有着重要意义。立足于此,在文化自信的视域下,探究新中国铁路文化的内涵、特征、功能等基础理论问题,理顺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发展脉络,并重点梳理铁路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以及行为文化建设的历程和内容,从物质承担、价值内核、制度保障和形象展现四个层面阐释新中国铁路文化何以自信:一、铁路物质文化是铁路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具有以物质为载体的显着特点,与人类在铁路领域进行生产生活的实践联系得最为紧密,是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在铁路领域进行实践活动所创造的最直观的成果。从铁路建筑文化建设和收藏文化建设两个方面对新中国铁路物质文化建设进行了探究,反映了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物质成果。二、铁路精神文化是铁路文化形成和发展的精神实质,是人类在铁路领域长期进行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形成的基本理念、思维方式、价值标准、职业道德、共同目标、精神风貌以及文艺作品等具有相对独立性的精神文化理念,它彰显了铁路文化的价值内核。从铁路精神、铁路文艺、铁路思想政治工作等三个方面梳理了新中国铁路精神文化建设的历程和内容,凸显了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价值导向。三、铁路制度文化作为铁路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既是铁路物质文化的工具,又是铁路精神文化的产物,还是铁路行为文化的本质体现。它既不是纯物质形态的,也不是纯精神形态的,更不是纯行为形态的,而是一定的物质文化活动、一定的精神文化活动和一定的行为文化活动相结合的综合系统。从新中国铁路法规制度建设、铁路体制建设和铁路党建工作制度建设等方面理顺其脉络,总结其经验,揭示了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制度因素和路径选择。四、铁路行为文化并不能与铁路企业文化划等号,它是铁路管理理念、精神风貌、经营态度、职工文化活动等文化因素的动态体现,也是铁路所塑造的精神状态、价值观念的折射,更是展示铁路形象的重要文化因素。从安全文化建设、服务文化建设和职工业余文化活动建设三个方面呈现了新中国铁路行为文化建设的丰富内容,展示了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良好形象。在总结70余年来新中国铁路文化的价值及其建设经验的基础上,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结合新时代文化建设的新要求,探讨新时代铁路文化建设的原则、具体举措以及在建设过程中如何更加坚定文化自信,使中国铁路不仅有“速度”,而且更加有“深度”。进而,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推动中国铁路文化的国际传播;在“交通强国”的战略目标下,助力新时代铁路软实力建设。
胡少翔[8](2020)在《水利水电工程移民档案管理研究 ——以ZHW抽水蓄能电站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水利水电工程移民档案是水利水电工程移民安置工作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历史记录,它反映了水利水电工程移民安置的全过程。水利水电工程移民档案管理是贯穿整个移民工作的重要内容,是保证移民档案完整、准确和有效利用的基石。做好移民档案管理工作,对推进移民安置工作,服务移民群众具有重要作用。为规范移民档案管理,国家颁布了《水利水电工程移民档案管理办法》,对移民档案的管理体制与职责、归档与移交、档案验收、归档范围与保管期限、奖励与处罚等作出了规定。但在移民档案管理实际工作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导致移民档案的完整性、系统性和有效利用得不到有效保障。因此,如何完善移民档案管理工作,是档案界和移民界亟待重视与解决的一个现实问题。本文以ZHW抽水蓄能电站移民档案管理为例,通过实地参与归档工作,围绕实际归档情况,对照移民档案管理办法,识别其中需完善之处,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本文首先从移民档案管理研究的背景和意义展开,阐述了移民档案及管理的作用、意义,介绍了ZHW抽水蓄能电站工程、移民安置实施、移民档案管理的概况,梳理了水利水电工程移民档案管理政策规定以及国内外研究现状,为下文的研究做铺垫;其次,从前期工作、实施工作、管理监督、资金财务四个方面介绍ZHW抽水蓄能电站移民档案实际归档情况,并分别参照移民档案管理办法中对应的归档要求,指出档案中问题,分析成因,提出建议;最后,将问题进行归纳,结合J县移民档案管理实际情况,从三个方面展开研究。一是对移民档案归档范围中不完善之处的研究,提出了归档范围分类逻辑不清、指标设计深度不够、保管期限划分标准不清等问题,并提出对应的修订建议;二是针对移民档案管理办法中有关管理职责、人员、移交等方面的条款提出完善意见;三是根据J县移民档案管理工作实际情况,归纳出档案意识薄弱、档案工作人员专业素质不高、档案利用不善等问题,提出了增强档案意识、加强培训指导、完善档案利用制度等建议。
赵钰湲[9](2020)在《DB模式下HD水电站移民安置工程建设项目的成本管理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做好水电工程先移民后建设有关工作的通知》(发改能源[2012]293号)的发布,以及国家对勘察设计行业提出的“着力改变平行承包模式,大力推进工程总承包模式”的政策导向,开始有大型水利水电勘察设计企业在水利水电移民安置工程中尝试推广应用总承包模式。DB模式(Design-Build,即设计-建造模式)作为总承包模式中的一种,将设计和施工一体化,在质量、投资、进度方面有显着优势,但由于对总承包模式下水利水电移民安置工程成本管理的相关研究还相对较少,论文因此展开对总承包模式下水利水电移民安置工程的的成本管理研究。论文从DB总承包方的角度、以JB安置点移民安置工程建设项目为例开展研究,取得研究成果如下:(1)梳理了DB模式的优缺点、成本管理方法,以及DB模式下各阶段成本管理的主要内容,提出设计阶段的成本管理应重视对设计方案的优化调整以及对设计产品质量的把控;施工决策阶段成本管理的主要内容体现为制定成本计划;施工实施阶段的成本管理则应注重对目标成本的控制;(2)以JB安置点移民安置工程建设项目为例,分析了该项目在设计阶段、施工决策阶段、施工实施阶段成本管理的主要内容,以及该项目成本管理的效果;(3)提出了DB模式下水利水电移民安置工程成本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改进建议。移民安置工作作为水电工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兼具社会性、复杂性等特点;移民安置工程的资金来源为专项资金,国家对移民安置资金的拨付、使用和管理实行稽查制度,一般经可研审定不允许变化;水电工程建设以“先移民,后建设”为方针,亦使移民安置工作“时间紧、任务重”的工程属性更为突出。论文通过上述研究,为同类型企业在移民安置工程建设项目总承包管理模式下成本管理的改革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晓昀[10](2020)在《岩溶地区燃气发电工程勘测项目管理研究》文中提出国家大力推广分布式能源系统以及天然气分布式能源站建设,华南区域项目陆续立项和开工建设。由于华南地区岩溶地质分布广泛,对项目影响较大,科学开展岩溶勘测工作十分必要。经调查发现针对岩溶地区的工程勘测项目管理体系还不完善,难以指导相关工作开展,因此通过项目管理与岩溶地区勘测工作的融合,探索岩溶地区勘测项目管理标准化研究。本文通过对项目管理理论、工程勘测项目管理、岩溶地区燃气发电项目管理等研究综述,确定“岩溶地区的燃气发电项目工程勘测项目管理”为研究对象,以为岩溶地区开展勘测项目管理提供参考建议为目的,通过分析岩溶地区燃气发电项目勘测项目管理的工作重点及流程体系,确定勘测工作WBS、流程设计与措施以及勘测设计工作融合为研究的三个切入点,形成对本课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验证与总结”的研究方案。通过分析岩溶地质对燃气发电项目的影响,研究勘测项目管理的具体工作实施方法以及重要勘测成果的保障和应用分析。通过结合燃气发电项目勘测任务、开展要求以及重点工作,完成工作结构分解和工作任务分工表,对岩溶地区勘测项目管理具体内容进行流程设计,明确工作流程、责任人、信息输入输出,并分析具体实施要点提出工作建议,为具体工程应用提供参考。最后以岩溶地区某燃机发电项目为例,以建设单位及设计管理对勘测工作任务书为实施依据,对该项目勘测项目管理各阶段项目管理的实施进行研究分析,最终形成勘测成果,并就勘测成果中岩溶报告与设计管理的融合性成果进行分析,对勘测工作推进和成果应用具有指导作用,可在今后岩溶勘测项目的管理中借鉴实施。
二、对勘测设计企业合同管理若干问题的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勘测设计企业合同管理若干问题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基建项目征地拆迁审计研究 ——以G项目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征地拆迁相关规定研究 |
二、基建项目审计相关研究 |
三、征地拆迁审计相关研究 |
四、文献评述 |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第一节 相关概念 |
一、征地拆迁 |
二、征地拆迁审计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一、经济控制理论 |
二、绩效审计5E理论 |
三、“免疫系统”理论 |
第三章 基建项目征地拆迁审计的现状及必要性 |
第一节 基建项目征地拆迁审计的现状 |
一、审计思路及方法相对落后 |
二、审计介入时间晚 |
三、征地拆迁政策法规不完善 |
四、征地拆迁审计欠缺指导实施方案 |
第二节 基建项目征地拆迁审计的必要性 |
一、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
二、保障民生、体现公平 |
三、规范征地拆迁行为 |
第四章 基建项目征地拆迁审计基本理论 |
第一节 基建项目征地拆迁审计的目标 |
一、审查内部控制和资金管理制度的合理性、有效性 |
二、关注征地拆迁的相关工作方案及工作程序的合法性、合规性 |
三、关注征地拆迁补偿标准制定与执行的合法性、合规性和合理性 |
四、资金使用的合法性、合规性、真实性和效益性 |
第二节 基建项目征地拆迁审计遵循的原则 |
一、责权一致的原则 |
二、独立审计的原则 |
三、客观公正的原则 |
第三节 基建项目征地拆迁审计程序 |
一、审计准备阶段 |
二、审计实施阶段 |
三、审计报告阶段 |
第四节 基建项目征地拆迁审计依据 |
一、单位内部制定的审计依据 |
二、单位外部制定的审计依据 |
第五章 基建项目征地拆迁审计方式与内容 |
第一节 基建项目征地拆迁审计方式 |
一、跟踪审计模式分析 |
二、征地拆迁项目审计方式 |
第二节 基建项目征地拆迁的审计内容 |
一、基建项目征地拆迁的工作流程及实施内容 |
二、征地拆迁准备阶段审计内容 |
三、征地拆迁审查报批阶段审计内容 |
四、征地拆迁实施阶段审计内容 |
五、征地拆迁结算阶段审计内容 |
第六章 G项目征地拆迁审计案例分析 |
第一节 G项目的基本概况 |
一、项目简介 |
二、项目参与单位情况 |
三、项目资金收支情况 |
四、G项目工程进展情况 |
第二节 G项目征地拆迁审计概况 |
一、审计工作组构成 |
二、G项目征地拆迁审计程序 |
三、G项目征地拆迁审计方式 |
四、G项目征地拆迁审计内容 |
第三节 G项目征地拆迁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一、G项目征地拆迁审计存在的问题 |
二、G项目征地拆迁审计问题产生的原因 |
三、案例总结 |
第七章 完善基建项目征地拆迁审计的建议 |
第一节 增强征地拆迁审计力量 |
一、聘请外部专业机构或购买中介服务 |
二、招聘人员专业放宽 |
三、提高内部审计人员专业技能 |
第二节 加强征地拆迁跟踪审计 |
第三节 加强相关政策文件的学习 |
第四节 完善征地拆迁相关政策法规 |
第五节 补充征地拆迁审计指导实施方案 |
第八章 研究结论与不足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研究不足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以业务融合为导向的全过程工程咨询业务流程再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
1.2.3 研究现状综评 |
1.3 论文主要内容及研究思路 |
1.4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
1.4.1 研究方法 |
1.4.2 论文创新点 |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 |
2.1 工程项目管理相关理论 |
2.1.1 工程项目管理的概念和目标 |
2.1.2 项目生命周期理论 |
2.1.3 Partnering管理模式 |
2.2 集成管理理论 |
2.2.1 集成管理的概念和特点 |
2.2.2 集成管理的四大集成内容 |
2.2.3 集成管理与传统分工管理的区别 |
2.3 业务流程再造理论 |
2.3.1 业务流程再造的概念 |
2.3.2 业务流程再造的特征 |
2.3.3 业务流程再造实施手段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传统工程咨询业务现状分析 |
3.1 工程咨询业务流程建模规则 |
3.1.1 IDEFO流程建模方法概述 |
3.1.2 工程咨询业务IDEF0建模规则制定 |
3.2 传统工程咨询业务流程建模及分析 |
3.2.1 传统工程咨询业务活动 |
3.2.2 传统投资决策咨询业务 |
3.2.3 传统勘察设计业务 |
3.2.4 传统招标采购代理业务 |
3.2.5 传统工程监理业务 |
3.2.6 传统工程造价咨询业务 |
3.3 传统工程咨询业务问题归纳与诊断 |
3.3.1 传统工程咨询业务问题归纳 |
3.3.2 传统工程咨询业务问题诊断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全过程工程咨询业务流程再造策划 |
4.1 全过程工程咨询概述 |
4.1.1 全过程工程咨询定义 |
4.1.2 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内容及模式 |
4.1.3 全过程工程咨询内涵及特点 |
4.2 全过程工程咨询业务流程再造可行性研究 |
4.2.1 政策层面分析 |
4.2.2 行业层面分析 |
4.2.3 工程师层面分析 |
4.2.4 科技层面分析 |
4.3 全过程工程咨询业务流程再造框架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全过程工程咨询业务流程再造实施 |
5.1 全过程工程咨询业务流程再造实施原则 |
5.2 全过程工程咨询业务流程总图设计 |
5.3 全过程项目管理办公室机制设计 |
5.3.1 项目管理办公室概述 |
5.3.2 全过程项目管理办公室功能介绍及建模 |
5.4 投资建设全过程工程咨询业务流程再造 |
5.4.1 投资建设全过程工程咨询业务活动总图 |
5.4.2 融合新兴业务的投资咨询业务流程再造 |
5.4.3 全周期统筹的勘察设计业务流程再造 |
5.4.4 融合合约管理的招标代理业务流程再造 |
5.4.5 向项目管理过渡的监理业务流程再造 |
5.4.6 全过程覆盖的造价咨询业务流程再造 |
5.5 全过程工程咨询业务流程再造评估 |
5.5.1 新业务流程解决问题评估 |
5.5.2 新业务流程应用价值分析 |
5.6 全过程工程咨询业务流程应用展望 |
5.6.1 新业务流程未来应用可能面临的问题 |
5.6.2 全过程工程咨询新业务流程应用建议 |
5.7 本章小结 |
第6章 研究成果和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3)中美行政解释模式之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二、中国研究综述 |
(一)对中国行政解释的研究 |
(二)对外国行政解释的研究 |
(三)对中国现有研究成果的总体评述 |
三、外国研究综述 |
(一)美国研究综述 |
(二)其他国家研究现状 |
四、研究方法 |
五、论文的基本框架 |
第一章 行政解释的概念 |
一、作为行政解释上位概念的法律解释 |
(一)法律解释概念简述 |
(二)法律解释与解释法律辨析 |
(三)法律解释与涵摄辨析 |
二、中国行政解释概念 |
(一)规范的行政解释概念 |
(二)学理的行政解释概念 |
三、美国行政解释概念 |
(一)美国常见“行政解释”概念 |
(二)美国常见“行政解释”概念辨析 |
(三)美国行政解释概念的特点 |
四、统一行政解释概念的尝试 |
(一)中美行政解释概念辨析 |
(二)中美行政解释概念之统一 |
五、行政解释的特点 |
(一)行政解释的必然性 |
(二)行政解释与相似概念辨析 |
第二章 中国行政解释模式 |
一、中国行政解释法律规范体系 |
(一)立法机关对行政解释的规定 |
(二)行政机关对行政解释的规定 |
(三)对中国行政解释法律规范体系的总结 |
二、中国行政解释体制 |
(一)中国行政解释的对象 |
(二)中国行政解释的主体 |
(三)中国行政解释主体与解释情形的对应关系 |
三、中国行政解释机制 |
(一)中国行政解释程序 |
(二)中国行政解释的合法性控制 |
四、中国行政解释模式:职权解释 |
(一)行政解释制度设计时的冲突 |
(二)行政解释制度发展中的冲突 |
第三章 中国行政解释模式之实践 |
一、中国行政解释文件的制作 |
(一)解释主体之确定 |
(二)解释草案的起草 |
(三)解释的成果 |
二、中国行政解释文件的实效 |
(一)在行政实践中,行政解释作为法源 |
(二)在审判实践中,法院对行政解释处理方式不一 |
(三)联合解释对立法的影响 |
三、对中国行政解释模式实践的总结与评析 |
(一)中国行政解释模式实践概况 |
(二)中国行政解释实践存在的问题 |
(三)中国行政解释实践存在问题的原因 |
四、中国行政解释模式的可能改进方向:初步的分析 |
(一)激进的改进方案 |
(二)保守的改进方案 |
第四章 美国行政解释模式 |
一、美国行政解释相关制度简述 |
(一)美国宪法对行政解释的影响 |
(二)两党政治与行政解释 |
(三)普通法与法律解释 |
二、美国行政解释体制 |
(一)美国行政解释体制 |
(二)美国行政解释的类型 |
三、美国行政解释机制 |
(一)行政解释的程序与行政机关的内部控制 |
(二)立法机关对行政解释的控制 |
(三)司法机关对行政解释的控制 |
四、美国行政解释模式:授权模式 |
(一)全面的合法性控制 |
(二)法院对行政解释权的审查和“司法尊重” |
第五章 美国行政解释“司法尊重”理论的发展与实践意义 |
一、美国行政解释司法尊重之界定 |
(一)“司法尊重”的内涵 |
(二)行政解释司法尊重的外延:典型案例的类型化 |
(三)行政解释司法尊重的重新界定 |
(四)司法尊重与国会授权的关系 |
二、美国行政解释司法尊重的发展 |
(一)早期的行政解释“司法尊重” |
(二)规制国家中行政解释司法尊重理论和实践的发展 |
(三)行政解释司法审查的现状与地位:“审查强度光谱” |
三、美国联邦法院尊重行政解释的实践基础 |
(一)历史原因:有限审查的传统与尊重观念 |
(二)现实原因:法院与行政机关的现实差异 |
(三)司法尊重的保障 |
四、美国行政解释司法尊重实践的总结 |
结论 |
一、中美行政解释模式之比较 |
(一)中美行政解释概念比较 |
(二)中美行政解释制度及实践比较 |
二、影响行政解释模式的因素 |
(一)宪法制度和宪政实践 |
(二)法律概念观和法律解释观念 |
(三)对行政解释必要性和行政权扩张性的认识 |
三、中国行政解释改进方案 |
(一)走向授权模式:权力关系的理顺与行政解释权来源的更正 |
(二)以司法控制为重点,全面激活行政解释的合法性控制机制 |
(三)发挥行政解释的作用:让行政解释服务于法律含义之探究与更新 |
参考文献 |
一、着作 |
(一)中文着作 |
(二)中文译着 |
(三)英文着作 |
二、会议论文 |
三、学位论文 |
四、期刊析出文献 |
(一)中文期刊文献 |
(二)中文期刊译文 |
(三)英文期刊文献 |
五、报纸析出文献 |
六、电子文献 |
(一)中文电子文献 |
(二)英文电子文献 |
作者简介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
后记 |
(4)建筑设计全过程实录及其评析 ——以自贡恐龙博物馆和中国彩灯博物馆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2 研究的目与意义 |
1.2.1 课题研究目的 |
1.2.2 课题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建筑历程层面 |
1.3.2 地域建筑层面 |
1.3.3 地域建筑与文化层面 |
1.3.4 国外学者对自贡地区城市、建筑及地域文化的研究 |
1.4 国内研究现状 |
1.4.1 建筑历程层面 |
1.4.2 地域建筑层面 |
1.4.3 地域建筑与文化层面 |
1.4.4 国内学者对自贡地区城市、建筑和地域文化的研究 |
1.5 研究方法与框架 |
1.5.1 本文的研究方法 |
1.5.2 本文的研究框架 |
1.6 主要概念界定 |
1.6.1 界定 |
1.7 本论文写作说明 |
1.7.1 本文对“历史”与“叙事”问题的回应 |
1.7.2 阅读建议 |
2 建设背景 |
2.1 中国建筑创作环境概述 |
2.1.1 1949年至1964年的国内设计环境概述 |
2.1.2 1965年至1976年的国内设计环境概述 |
2.1.3 1977年至1989年的国内设计环境概述 |
2.2 自贡的地域文化 |
2.2.1 自贡恐龙的故事 |
2.2.2 自贡彩灯的故事 |
2.3 本章小结 |
3 建筑设计组织策划 |
3.1 我们为何建造 |
3.1.1 兴建自贡恐龙博物馆的设想 |
3.1.2 兴建中国彩灯博物馆的设想 |
3.1.3 讨论:兴建设想 |
3.2 研究落实修建博物馆 |
3.2.1 确定修建自贡恐龙博物馆 |
3.2.2 确定修建中国彩灯博物馆 |
3.2.3 讨论:不同的投资模式,不断努力得以确定兴建 |
3.3 设计竞赛的组织安排 |
3.3.1 自贡恐龙博物馆竞赛组织 |
3.3.2 中国彩灯博物馆竞赛组织 |
3.3.3 讨论:组织经验的延续和发展 |
3.4 本章小结 |
4 建筑竞赛及后续进展 |
4.1 方案评选与审定 |
4.1.1 乱石——“恐龙群窟”与“洪荒时代”的抽象 |
4.1.2 灯的群组——“南国灯城”的新星 |
4.1.3 讨论:创作与评审 |
4.2 方案确定及后续进展 |
4.2.1 自贡恐龙博物馆的后续进展 |
4.2.2 中国彩灯博物馆的后续进展 |
4.2.3 讨论:后续进展 |
4.3 本章小结 |
5 建筑创作回响 |
5.1 官方新闻媒体的关注 |
5.1.1 对自贡恐龙博物馆的关注 |
5.1.2 对中国彩灯博物馆的关注 |
5.1.3 讨论:媒体关注 |
5.2 大众的声音 |
5.2.1 对自贡恐龙博物馆的关注 |
5.2.2 对中国彩灯博物馆的关注 |
5.3 业内人士的评价 |
5.3.1 对自贡恐龙博物馆的评价 |
5.3.2 对中国彩灯博物馆的评价 |
5.4 获奖情况 |
5.4.1 自贡恐龙博物馆获奖情况 |
5.4.2 中国彩灯博物馆获奖情况 |
5.5 本章小结 |
6 建筑评析 |
6.1 建筑策划 |
6.1.1 可行性研究阶段 |
6.1.2 设计任务书阶段 |
6.1.3 自贡恐龙博物馆所带来的建筑策划启示 |
6.2 建筑后评估 |
6.2.1 自贡恐龙博物馆的建筑后评估 |
6.2.2 中国彩灯博物馆的建筑后评估 |
6.2.3 自贡恐龙博物馆和中国彩灯博物馆建筑后评估带来的启示 |
6.3 建筑设计竞赛 |
6.3.1 建筑竞赛的方案组织 |
6.3.2 建筑评选中的“长官意志”与“明星建筑师”问题 |
6.3.3 自贡恐龙博物馆和中国彩灯博物馆建筑方案组织与评选带来的启示 |
6.4 建筑设计 |
6.4.1 自贡恐龙博物馆建筑设计 |
6.4.2 中国彩灯博物馆建筑设计 |
6.4.3 建筑设计师 |
6.4.4 自贡恐龙博物馆和中国彩灯博物馆建筑设计所带来的启示 |
6.5 建筑伦理 |
6.5.1 建筑精神与价值判断 |
6.5.2 自贡恐龙博物馆建筑设计全过程中的建筑伦理 |
6.5.3 中国彩灯博物馆建筑设计全过程中的建筑伦理 |
6.5.4 自贡恐龙博物馆和中国彩灯博物馆表达的建筑伦理及其启示 |
6.6 建筑与城市文化 |
6.6.1 自贡恐龙博物馆和中国彩灯博物馆对自贡城市文化的意义 |
6.6.2 自贡恐龙博物馆与中国彩灯博物馆带来的城市文化启示 |
6.6.3 自贡城市文化及其认同 |
6.7 本章小结 |
7 结论:此两案例建筑设计全过程及其评析对当代的启示 |
7.1 研究结论 |
7.2 论文的创新点 |
7.3 论文不足与后续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图表目录 |
致谢 |
(5)基于水沙置换的水土保持生态补偿研究 ——以西柳沟流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
1.2.1 国外研究进展 |
1.2.2 国内研究进展 |
1.2.3 存在的不足与发展趋势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技术路线 |
2 相关理论综述 |
2.1 水土保持生态补偿的理论基础 |
2.1.1 复合生态系统理论 |
2.1.2 生态环境价值理论 |
2.1.3 公共产品理论 |
2.1.4 经济外部性理论 |
2.1.5 博弈论理论 |
2.2 水土保持生态补偿相关理论 |
2.2.1 水土保持生态服务功能及其价值理论 |
2.2.2 水土保持生态补偿理论 |
2.3 水权交易相关理论 |
2.3.1 水权与可交易水权的法律界定 |
2.3.2 水权交易基础理论 |
2.3.3 水权交易定价理论 |
3 基于水沙置换的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模式构建 |
3.1 水土保持水沙置换的基本思路 |
3.1.1 思路提出的背景 |
3.1.2 思路的阐释 |
3.2 相关实践与研究的启示和借鉴 |
3.2.1 内蒙古黄河干流取水权交易的实践 |
3.2.2 水权交易参与合同节水管理的研究 |
3.2.3 水权交易参与流域生态补偿的研究 |
3.3 基于水沙置换的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模式设计 |
3.3.1 基于水沙置换的水土保持生态补偿可行性分析 |
3.3.2 基于水沙置换的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机制 |
3.3.3 基于水沙置换的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框架 |
3.4 本章小结 |
4 基于水沙置换的水土保持生态服务功能模拟 |
4.1 模型概述 |
4.1.1 水文模型 |
4.1.2 土壤侵蚀产沙模型 |
4.2 模型选择 |
4.2.1 SWAT模型结构 |
4.2.2 SWAT模型原理 |
4.2.3 SWAT模型适用性 |
4.3 模型建立 |
4.3.1 研究区域概况 |
4.3.2 研究区域土地利用分析 |
4.3.3 研究区域淤地坝概况 |
4.3.4 拦沙工程对流域水沙影响的计算方法 |
4.3.5 淤地坝模块设置 |
4.3.6 模型输入 |
4.3.7 模型参数率定与验证 |
4.4 模型应用 |
4.4.1 情景设置 |
4.4.2 结果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基于水沙置换的水土保持生态服务价值评估 |
5.1 水土保持拦沙置换水量计算 |
5.1.1 水土保持拦沙置换水量计算方法 |
5.1.2 水土保持拦沙置换水量计算结果 |
5.2 基于水沙置换的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标准核算 |
5.2.1 基于水沙置换的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标准核算方法 |
5.2.2 基于水沙置换的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标准核算结果 |
5.3 本章小结 |
6 水土保持拦沙置换水量交易研究 |
6.1 水土保持拦沙置换水量交易的基础条件 |
6.1.1 交易需求条件 |
6.1.2 经济可行条件 |
6.1.3 工程技术条件 |
6.1.4 政策引导条件 |
6.2 水土保持拦沙置换水量交易机制设计 |
6.2.1 水土保持拦沙置换水量交易的主要原则 |
6.2.2 水土保持拦沙置换水量交易的市场要素 |
6.2.3 水土保持拦沙置换水量交易的基本策略 |
6.2.4 水土保持拦沙置换水量交易的运作流程 |
6.3 水土保持拦沙置换水量交易保障措施 |
6.3.1 水土保持拦沙置换水量交易风险防范 |
6.3.2 水土保持拦沙置换水量交易政策保障 |
6.4 水土保持拦沙置换水量交易模拟 |
6.4.1 交易方案 |
6.4.2 交易定价 |
6.4.3 交易流程 |
6.4.4 效益分析 |
6.4.5 综合评价 |
6.5 本章小结 |
7 讨论与结论 |
7.1 讨论 |
7.2 创新点 |
7.3 结论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
致谢 |
(6)ZNY勘测设计院全过程工程咨询业务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的意义 |
1.3 全过程工程咨询业务创新研究综述 |
1.3.1 全过程工程咨询业务概述 |
1.3.2 全过程工程咨询业务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3 勘测设计院开展全过程工程咨询业务创新的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的基本方法、研究路线和主要内容 |
1.4.1 研究的方法和研究路线 |
1.4.2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ZNY勘测设计院业务创新的外部环境分析 |
2.1 宏观环境分析(PEST分析) |
2.1.1 政治法律环境 |
2.1.2 经济环境 |
2.1.3 社会文化环境 |
2.1.4 技术环境 |
2.2 基于SCP视角的工程咨询行业发展分析 |
2.2.1 工程咨询行业市场结构分析 |
2.2.2 工程咨询行业市场行为分析 |
2.2.3 工程咨询行业市场绩效分析 |
2.2.4 水利工程咨询行业的发展启示 |
2.3 工程咨询行业竞争环境分析 |
2.3.1 工程业务市场规模 |
2.3.2 工程咨询行业竞争格局 |
2.3.3 区内行业竞争现状 |
2.4 水利工程咨询行业客户分析 |
2.4.1 客户群体分析 |
2.4.2 客户需求变化 |
2.5 ZNY勘测设计院业务创新外部因素评价矩阵分析(EFE矩阵) |
2.5.1 行业外部机会 |
2.5.2 行业外部威胁 |
2.5.3 EFE矩阵分析 |
第三章 ZNY勘测设计院业务发展的内部环境分析 |
3.1 ZNY勘测设计院的基本情况 |
3.1.1 ZNY勘测设计院的历史发展沿革及企业文化 |
3.1.2 ZNY勘测设计院组织架构及职能 |
3.1.3 ZNY勘测设计院当前发展战略 |
3.1.4 ZNY勘测设计院业务管理机制 |
3.1.5 ZNY勘测设计院人员素质构成 |
3.2 ZNY勘测设计院经营情况 |
3.2.1 ZNY勘测设计院行业地位及竞争优势 |
3.2.2 ZNY勘测设计院财务状况分析 |
3.2.3 ZNY勘测设计院主要业务情况及业务分析(波士顿矩阵) |
3.2.4 ZNY勘测设计院盈利能力分析 |
3.2.5 ZNY勘测设计院经营能力分析 |
3.3 内部因素评价矩阵分析(IFE矩阵) |
3.3.1 ZNY勘测设计院内部优势 |
3.3.2 ZNY勘测设计院内部劣势 |
3.3.3 IFE矩阵分析 |
第四章 ZNY勘测设计院业务创新分析 |
4.1 ZNY勘测设计院的业务创新目标体系设计 |
4.1.1 ZNY勘测设计院的目标体系组织设计 |
4.1.2 ZNY勘测设计院的体系架构设计 |
4.2 ZNY勘测设计院的业务创新推导 |
4.2.1 战略制定 |
4.2.2 全过程工程咨询业务创新方向 |
4.3 ZNY勘测设计院的业务创新内容 |
4.3.1 全过程工程咨询业务概述及流程 |
4.3.2 ZNY勘测设计院业务创新前价值链 |
4.3.3 ZNY勘测设计院业务创新后价值链 |
4.3.4 业务创新前后价值链对比分析 |
4.4 ZNY勘测设计院的业务创新实施方案探讨 |
4.4.1 组织架构搭建 |
4.4.2 人才定向培养 |
4.4.3 业务发展与实施 |
4.4.4 经验总结与反馈机制 |
4.4.5 树立品牌 |
4.5 业务创新可行性分析 |
第五章 ZNY勘测设计院业务创新落地保障策略 |
5.1 ZNY勘测设计院发展全过程工程咨询业务创新路径 |
5.2 准备层保障策略 |
5.2.1 人才保障策略 |
5.2.2 制度保障策略 |
5.2.3 专业技术保障策略 |
5.2.4 信息化管理保障策略 |
5.2.5 BIM技术保障策略 |
5.3 发展层保障策略 |
5.4 目标层保障策略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7)文化自信视域下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综述 |
1.2.1 国(境)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境)内研究现状 |
1.2.3 研究现状评述 |
1.3 研究目标、方法及创新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创新点 |
第2章 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思想渊源与指导思想 |
2.1 近代中国铁路倡导者的铁路建设思想 |
2.1.1 盛宣怀的铁路建设思想 |
2.1.2 詹天佑的铁路建设思想 |
2.1.3 梁士诒的铁路建设思想 |
2.1.4 孙中山的铁路建设思想 |
2.1.5 张嘉璈的铁路建设思想 |
2.2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铁路观 |
2.2.1 马克思关于铁路的相关论述 |
2.2.2 恩格斯关于铁路的相关论述 |
2.2.3 列宁、斯大林关于铁路的相关论述 |
2.3 中国共产党人的铁路建设思想 |
2.3.1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的铁路建设思想 |
2.3.2 以邓小平为代表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的铁路建设思想 |
2.3.3 以江泽民为代表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的铁路建设思想 |
2.3.4 以胡锦涛为代表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的铁路建设思想 |
2.3.5 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关于铁路建设的相关论述 |
第3章 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基础理论探析 |
3.1 基本概念界定 |
3.1.1 文化 |
3.1.2 铁路文化 |
3.1.3 新中国铁路文化 |
3.1.4 文化自信 |
3.2 新中国铁路文化的结构、特征与功能 |
3.2.1 新中国铁路文化的结构 |
3.2.2 新中国铁路文化的特征 |
3.2.3 新中国铁路文化的功能 |
3.3 新中国铁路文化与资本主义国家铁路文化的异同比较 |
3.3.1 新中国铁路文化与资本主义国家铁路文化的共同点 |
3.3.2 新中国铁路文化与资本主义国家铁路文化的不同点 |
3.4 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历程彰显文化自信 |
3.4.1 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内涵 |
3.4.2 从文化自觉到文化自信: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发展脉络 |
第4章 反映文化自信物质成果的新中国铁路物质文化建设 |
4.1 新中国铁路建筑文化建设 |
4.1.1 有着鲜明时代印记的车站文化建设 |
4.1.2 展现深刻时代价值的铁道文化建设 |
4.2 新中国铁路收藏文化建设 |
4.2.1 有着卓越历史贡献的铁路机车 |
4.2.2 有着特殊历史回忆的铁路车票 |
4.2.3 有着重要历史价值的铁路纪念章(碑) |
第5章 彰显文化自信价值内核的新中国铁路精神文化建设 |
5.1 新中国铁路精神生产 |
5.1.1 革命斗争精神的传承 |
5.1.2 铁路建设精神的彰显 |
5.2 新中国铁路文艺创作 |
5.2.1 难以消解的文化矛盾心理 |
5.2.2 浓郁的红色文化气息 |
5.2.3 多样性的铁路文艺表达 |
5.3 新中国铁路思想政治工作 |
5.3.1 加强理论学习,坚定理想信念 |
5.3.2 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培育爱国精神 |
5.3.3 加强思想政治宣传,增强思想性和政治性 |
5.3.4 加强路风教育,展现“人民铁路为人民”的宗旨 |
第6章 体现文化自信制度保障的新中国铁路制度文化建设 |
6.1 新中国铁路法规制度建设 |
6.1.1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铁路法制建设 |
6.1.2 改革开放到新时代以前的铁路法制建设 |
6.1.3 新时代的铁路法制建设 |
6.2 新中国铁路体制建设和党建工作制度建设 |
6.2.1 新中国铁路体制建设 |
6.2.2 新中国铁路党建工作制度建设 |
第7章 塑造文化自信良好形象的新中国铁路行为文化建设 |
7.1 新中国铁路安全文化建设 |
7.1.1 新中国铁路安全文化建设理念 |
7.1.2 新中国铁路安全文化建设实践 |
7.2 新中国铁路服务文化建设 |
7.2.1 新中国铁路服务文化建设理念 |
7.2.2 新中国铁路服务文化建设实践 |
7.3 新中国铁路职工业余文化活动建设 |
7.3.1 新中国铁路职工业余文化活动建设的意义 |
7.3.2 新中国铁路职工业余文化活动建设的实践 |
第8章 新中国铁路文化的价值及新时代建设路径探析 |
8.1 新中国铁路文化的价值 |
8.1.1 国家建设的动脉 |
8.1.2 时代精神的表征 |
8.1.3 释放人情的场域 |
8.1.4 国际舞台的名片 |
8.1.5 中国故事的素材 |
8.2 加强新时代铁路文化建设的路径 |
8.2.1 加强新时代铁路文化建设的原则 |
8.2.2 加强新时代铁路文化建设的几点举措 |
8.3 创造新时代铁路文化建设新辉煌以增强文化自信 |
8.3.1 注入新时代文化自信的底气 |
8.3.2 “一带一路”倡议下推动中国铁路文化的国际传播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博览轨迹”——铁路文化的实地考察 |
附录2:近代中国铁路车站文化略谈 |
附录3:改革开放以来部分铁路文学杂志创刊表 |
附录4:新中国铁路安全主要法规名录表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及参与科研情况 |
(8)水利水电工程移民档案管理研究 ——以ZHW抽水蓄能电站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思路及方法 |
1.2.1 研究思路 |
1.2.2 研究方法 |
1.3 研究内容及成果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成果及创新点 |
2 移民档案管理制度建设及研究现状 |
2.1 上位法及规范 |
2.2 制度建设 |
2.2.1 移民档案的定义 |
2.2.2 移民档案管理体制及职责 |
2.2.3 移民档案归档范围 |
2.3 重点工程及省级移民档案管理 |
2.3.1 部分重点工程移民档案管理 |
2.3.2 部分省移民档案管理办法 |
2.4 国内研究现状 |
2.4.1 文献研究统计分析 |
2.4.2 文献研究内容分析 |
2.5 国外研究现状 |
2.6 小结 |
3 ZHW抽水蓄能电站工程及移民工作概况 |
3.1 工程及移民概况 |
3.1.1 工程概况 |
3.1.2 电站规划情况 |
3.1.3 移民安置规划情况 |
3.2 ZHW抽水蓄能电站移民安置实施概况 |
3.2.1 农村移民安置 |
3.2.2 专业项目处理 |
3.2.3 库底清理 |
3.2.4 环境保护 |
3.2.5 投资完成情况 |
3.3 ZHW抽水蓄能电站移民档案管理概况 |
3.3.1 档案管理体制 |
3.3.2 移民安置前期工作档案成果 |
3.3.3 移民安置实施工作档案成果 |
3.3.4 移民工作管理监督档案成果 |
3.3.5 移民资金财务管理档案成果 |
3.3.6 档案分类整理立卷 |
3.3.7 评价和问题 |
4 移民安置前期工作档案管理研究 |
4.1 前期工作应归档要求 |
4.2 前期工作实际归档情况 |
4.3 实际归档符合性分析 |
4.4 对策建议 |
5 移民安置实施工作档案管理研究 |
5.1 综合文件档案管理 |
5.1.1 综合文件应归档要求 |
5.1.2 综合文件实际归档情况 |
5.1.3 实际归档符合性分析 |
5.1.4 对策建议 |
5.2 农村移民安置档案管理 |
5.2.1 农村移民安置应归档要求 |
5.2.2 农村移民安置实际归档情况 |
5.2.3 实际归档符合性分析 |
5.2.4 对策建议 |
5.3 专业项目档案管理 |
5.3.1 专业项目应归档要求 |
5.3.2 专业项目实际归档情况 |
5.3.3 实际归档符合性分析 |
5.3.4 对策建议 |
5.4 库底清理档案管理 |
5.4.1 库底清理应归档要求 |
5.4.2 库底清理实际归档情况 |
5.4.3 实际归档符合性分析 |
5.4.4 对策建议 |
6 移民工作管理监督档案管理研究 |
6.1 移民工作管理监督应归档要求 |
6.2 移民工作管理监督实际归档情况 |
6.3 实际归档符合性分析 |
6.4 对策建议 |
7 移民资金财务管理档案管理研究 |
7.1 移民资金财务管理应归档要求 |
7.2 移民资金财务管理实际归档情况 |
7.3 实际归档符合性分析 |
7.4 对策建议 |
8 移民档案管理问题研究 |
8.1 移民档案归档范围分类下的指标设计深度问题 |
8.2 移民档案归档范围分类逻辑不清问题 |
8.3 移民档案重要资料和一般资料的划分标准问题 |
8.4 个别归档文件分类不恰当问题 |
8.5 归档范围未包含部分重要档案问题 |
8.6 移民档案管理职责不够明确问题 |
8.7 人员制度不完善问题 |
8.8 缺少预立卷和检查制度的问题 |
8.9 移民工作单位档案管理问题 |
9 结论与展望 |
9.1 研究结论 |
9.2 研究局限及展望 |
9.2.1 研究局限 |
9.2.2 研究展望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表4-1 ZHW移民安置前期工作归档文件资料清单 |
附表5-1 ZHW移民安置实施工作综合文件归档资料清单 |
附表5-2-1 ZHW北蒿亭新村农村移民安置归档文件资料清单 |
附表5-2-2 ZHW南蒿亭新村农村移民安置归档文件资料清单 |
附表5-2-3 ZHW石门新村农村移民安置归档文件资料清单 |
附表5-2-4 ZHW南寺新村农村移民安置归档文件资料清单 |
附表5-2-5 ZHW张河湾村农村移民安置归档文件资料清单 |
附表5-2-6 ZHW沿庄村农村移民安置归档文件资料清单 |
附表5-2-7 ZHW南蒿亭村农村移民安置归档文件资料清单 |
附表5-2-8 ZHW测鱼村农村移民安置归档文件资料清单 |
附表5-2-9 ZHW西沟村农村移民安置归档文件资料清单 |
附表5-3-1-1 ZHW移民安置交通专项招投标归档文件资料清单 |
附表5-3-1-2 ZHW移民安置交通专项朱王主线公路归档文件资料清单 |
附表5-3-1-3 ZHW移民安置交通专项西沟村对外交通归档文件资料清单 |
附表5-3-1-4 ZHW移民安置交通专项南寺村对外交通归档文件资料清单 |
附表5-3-2 ZHW移民安置电力专业设施归档文件资料清单 |
附表5-3-3 ZHW移民安置电信专业设施归档文件资料清单 |
附表5-3-4 ZHW移民安置广播电视专业设施归档文件资料清单 |
附表5-3-5 ZHW移民安置水利专业设施归档文件资料清单 |
附表5-3-6 ZHW移民安置文物保护归档文件资料清单 |
附表5-4 ZHW移民安置库底清理归档文件资料清单 |
附表6-1 ZHW移民工作管理监督文件归档资料清单 |
附表7-1 ZHW移民资金财务管理归档文件资料清单 |
(9)DB模式下HD水电站移民安置工程建设项目的成本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和实践现状 |
1.2.1 工程项目成本管理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 我国水利水电工程移民安置的实践状况 |
1.2.3 工程总承包模式在水电移民安置工程中的应用现状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1.5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理论概述 |
2.1 水利水电移民安置工程的概念和特点 |
2.2 DB模式概述 |
2.2.1 DB模式相关概念 |
2.2.2 DB模式的优点 |
2.2.3 DB模式的缺点 |
2.3 项目成本管理概述 |
2.3.1 项目成本管理相关概念 |
2.3.2 成本管理方法 |
2.4 DB模式的成本管理 |
2.4.1 设计阶段的成本管理 |
2.4.2 施工决策阶段的成本管理 |
2.4.3 施工实施阶段的成本管理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DB模式下JB安置点建设工程总承包项目的成本管理分析 |
3.1 项目概况 |
3.1.1 项目简介 |
3.1.2 合同范围 |
3.1.3 项目成本管理机构概况 |
3.1.4 项目特点 |
3.2 JB安置点建设工程的成本管理 |
3.2.1 设计阶段的成本管理 |
3.2.2 施工决策阶段的成本管理 |
3.2.3 施工实施阶段的成本管理 |
3.3 JB安置点建设工程成本管理的影响因素分析 |
3.3.1 设计阶段的影响因素分析 |
3.3.2 施工决策阶段的影响因素分析 |
3.3.3 施工实施阶段的影响因素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JB安置点建设工程项目的成本管理评价及改进建议 |
4.1 成本管理评价 |
4.2 存在问题 |
4.3 改进建议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10)岩溶地区燃气发电工程勘测项目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文献综述 |
1.2.1 关于项目管理的文献综述 |
1.2.2 工程勘测项目管理研究 |
1.2.3 关于燃气发电项目概述及其发展 |
1.2.4 岩溶地区勘测项目管理的研究综述 |
1.2.5 关于岩溶地区燃气发电项目勘测项目管理研究综述 |
1.3 研究问题与方法 |
1.4 研究路线 |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6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燃气发电项目工程勘测项目管理基本理论分析 |
2.1 理论分析 |
2.1.1 勘测项目管理的目的及应用 |
2.1.2 工程与勘测项目管理的关系分析 |
2.1.3 勘察项目管理与设计管理工作的关系分析 |
2.2 工程勘测项目管理研究 |
2.2.1 工程勘测组织结构分析 |
2.2.2 工作分解结构(WBS)及重点工作分析 |
2.2.3 基本工作流程 |
2.3 工程勘测项目管理与技术应用结合性分析 |
2.3.1 燃气发电项目工程勘察技术 |
2.3.2 勘测技术与勘测项目管理的关系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岩溶地区基本地质情况分析及对燃气电厂勘测项目管理要点分析 |
3.1 岩溶地区对燃气发电项目的影响性分析 |
3.2 岩溶地区燃气发电项目勘测工作任务及成果技术要求 |
3.2.1 燃气发电项目勘测任务及成果技术要求 |
3.2.2 燃气发电项目勘测与常规工程勘测要求差异分析 |
3.3 岩溶地区燃气发电项目勘测项目管理工作组织及开展工作重点分析 |
3.3.1 岩溶地区燃气发电项目管理勘测工作组织分析 |
3.3.2 重点工作分析 |
3.4 岩溶地区燃气发电项目勘测工作重点工作流程设计及实施分析 |
3.4.1 岩溶地区燃气发电项目工程勘测重点工作分析及流程设计 |
3.4.2 工程勘测项目管理与设计、施工管理融合 |
3.4.3 岩溶地区燃气发电项目工程勘测项目管理重点维度及其措施分析 |
3.5 岩溶地区燃气发电勘测项目管理常见问题及应对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岩溶地区某燃气发电项目勘测项目管理分析 |
4.1 项目概况及勘察工作任务书 |
4.2 勘测工作实施策划分析 |
4.3 勘测项目管理实施阶段工作分析 |
4.3.1 勘测作业实施 |
4.3.2 岩溶物探实施与成果分析 |
4.4 勘测设计成果 |
4.4.1 厂址区域地质条件 |
4.4.2 厂址地质情况及岩土参数 |
4.4.3 岩土工程分析与评价 |
4.5 勘测项目管理效益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1 研究结论 |
2 创新点 |
3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四、对勘测设计企业合同管理若干问题的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基建项目征地拆迁审计研究 ——以G项目为例[D]. 蒋婷婷. 云南财经大学, 2021(09)
- [2]以业务融合为导向的全过程工程咨询业务流程再造研究[D]. 尹琛.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1(01)
- [3]中美行政解释模式之比较研究[D]. 孙超然. 吉林大学, 2020(02)
- [4]建筑设计全过程实录及其评析 ——以自贡恐龙博物馆和中国彩灯博物馆为例[D]. 朱厢炜.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5]基于水沙置换的水土保持生态补偿研究 ——以西柳沟流域为例[D]. 郭晖.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1)
- [6]ZNY勘测设计院全过程工程咨询业务创新研究[D]. 沈汝潮. 广西大学, 2020(07)
- [7]文化自信视域下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研究[D]. 邱铁鑫. 西南交通大学, 2020(06)
- [8]水利水电工程移民档案管理研究 ——以ZHW抽水蓄能电站为例[D]. 胡少翔.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2020(01)
- [9]DB模式下HD水电站移民安置工程建设项目的成本管理研究[D]. 赵钰湲.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5)
- [10]岩溶地区燃气发电工程勘测项目管理研究[D]. 关晓昀.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