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中内膜厚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冠状动脉疾病,颈总动脉中内膜厚度,超声检查,冠状动脉造影
中内膜厚度论文文献综述
阿力木江·阿布力米提,瓦哈甫·马木提,米日班·玉素普,夏梦君[1](2016)在《冠心病患者颈总动脉中内膜厚度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双侧颈总动脉中内膜厚度及斑块与冠状动脉病变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4年9月新疆喀什地区第二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收治的冠心病患者50例。根据患者主要血管是否病变和发生病变的数量将患者分为单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和多支病变组(3支以上病变),同时选取相匹配的健康者22名作为对照组。对4组患者基本情况进行比较后,根据颈动脉行超声检查和冠状动脉造影术的结果 ,分析颈总动脉中内膜厚度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病变患者的颈总动脉中内膜厚度和斑块面积均有所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单支病变组相比,双支病变组和多支病变组的颈总动脉中内膜厚度和斑块面积有所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双支病变组与多支病变组间颈总动脉中内膜厚度和斑块面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冠心病多支血管病变程度加重,内皮细胞指标——血清内皮素-1浓度逐渐增加,一氧化氮逐渐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总动脉中内膜厚度和斑块与冠状动脉病变有一定的相关性,能够作为早期冠心病诊断的指标,可以反映出冠状动脉的病变程度,值得在临床上广泛应用。(本文来源于《岭南心血管病杂志》期刊2016年05期)
朱敖,吕荣,沈昊,杨鸿林,陆洁[2](2015)在《血清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对颈动脉中内膜厚度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血清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sdLDL)水平对颈动脉中内膜厚度(CA-IMT)的影响。方法行颈部动脉血管超声检查患者217例分为正常组(A组,113例,CA-IMT<0.9mm)和增厚组(B组,104例,0.9mm≤CA-IMT≤1.5mm)。检测并分析血清sdLDL水平与CA-IMT增厚程度的相关性。结果B组血清sdLDL水平高于A组[(1.0±0.3)mmol/L vs.(0.8±0.4)mmol/L](P<0.05)。sdLDL水平增高者发生CA-IMT增厚的可能性是其正常者发生增厚的3.80倍。sdLDL水平与CA-IMT的增厚程度呈正相关(r=0.757,P<0.01)。结论血清sdLDL增高是CA-IMT增厚的危险因素,与CA-IMT厚度有较高的相关性。(本文来源于《江苏医药》期刊2015年05期)
王玉,陈明[3](2014)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颈总动脉中内膜厚度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颈总动脉中内膜厚度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与狭窄范围的关系。方法将211例怀疑冠心病的患者,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依有无狭窄及狭窄程度分为3组:A组(60例)为轻度狭窄组,狭窄程度<50%;B组(97例)为中重度病变组,狭窄程度>50%;对照组为54例冠状动脉造影阴性者。157例冠状动脉狭窄患者又依狭窄程度分为单支病变亚组(49例)、双支病变亚组(37例)、叁支病变亚组(71例)。采用彩色多普勒声像仪测取颈总动脉中内膜厚度,并比较分析各组颈总动脉中内膜厚度。结果对照组、A组、B组比较,颈动脉总中内膜厚度依次增高,对照组、A组、B组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812 5±0.118 6)mm vs.(0.893 6±0.133 1)mm vs.(1.038 9±0.141 1)mm,P<0.05]。在以病变范围为基础的分组中,各亚组与对照组比较,颈动脉中内膜明显增厚,且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支病变亚组与双支病变亚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920 4±0.141 5)mm vs.(0.990 6±0.144 3)mm,P<0.05],但双支病变组与叁支病变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990 6±0.144 3)mm vs.(1.031 7±0.149 6)mm,P>0.05]。结论颈总动脉中内膜厚度能很好地反映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但无法很好地反映病变范围。(本文来源于《岭南心血管病杂志》期刊2014年05期)
陈淦,严梓乐,梁文俊,卜淑华[4](2014)在《急性脑梗死患者C反应蛋白水平与颈动脉中内膜厚度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急性脑梗死患者C反应蛋白水平与颈动脉中内膜厚度的相关性,探讨炎症反应和颈动脉硬化的关系以及它们在急性脑梗死中的作用。方法将149例受试者分为急性脑梗死组71例和无症状性颈动脉硬化组78例,抽取受试者清晨空腹静脉血送检甘油叁酯、总胆同醇、C反应蛋白,采用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检测双侧颈总动脉、分叉部、颈内动脉、颈外动脉,测量颈动脉中内膜厚度(IMT)。结果两组患者C反应蛋白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脑梗死组明显高于无症状颈动脉硬化组;急性脑梗死组颈动脉中内膜厚度明显高于无症状颈动脉硬化组(P<0.05)。急性脑梗死组C反应蛋白水平与颈动脉中内膜厚度呈正相关(r=0.240,P=0.044),无症状颈动脉硬化组C反应蛋白水平与颈动脉中内膜厚度无明显相关性(r=-0.025,P=0.827)。结论 C反应蛋白水平和颈动脉中内膜厚度与急性脑梗死有关,联合血浆C反应蛋白检测和颈动脉超声检查可以初步预测动脉硬化性脑梗死的危险性。(本文来源于《中国实用医药》期刊2014年14期)
胡小蓉,许铖,张忠新,赵枰[5](2009)在《单纯性肥胖青少年颈动脉中内膜厚度与脂联素水平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肥胖超重青少年患者血清脂联素等生化指标水平的变化及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的关系。方法测定40例肥胖青少年、37例超重青少年和42例体重正常者血清脂联素水平及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分析3组间的水平变化、分析两者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肥胖组血清脂联素水平与超重组、正常对照组比较,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着性(P<0.05),肥胖组颈动脉中内膜厚度与超重组、正常对照组比较,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着性(P<0.05),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与脂联素水平呈负相关。结论肥胖青少年血清脂联素水平明显下降,颈动脉内膜厚度增厚,肥胖青少年存在着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动脉顺应性功能的下降。(本文来源于《实用临床医药杂志》期刊2009年17期)
李猛,董爱勤,吕雅兵,钱素敏,杨丽军[6](2007)在《脑梗死血清脂联素与颈总动脉中内膜厚度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脂联素的变化规律,及其与颈总动脉中内膜厚度的关系,在血清脂联素在脑梗死发病中的作用。方法脑梗死组90例,为确诊的脑梗死患者;对照组58例为正常健康者,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ILSA)检测血清中脂联素浓度,应用彩色多谱勒检测颈总动脉中内膜总厚度(IMT)。结果脑梗死组血清脂联素(52.87±11.01)μg/ml与对照组血清脂联素(92.91±9.65)μg/ml对比有统计学意义(t=22.63,P<0.01);脑梗死组颈总动脉中内膜总厚度(IMT)(1.42±0.30)mm与对照组颈总动脉中内膜厚度(IMT)(0.65±0.14)mm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血清脂联素的抗动脉硬化作用明显。(本文来源于《中国医药》期刊2007年12期)
符茂雄,吴祖荣,张秋元[7](2006)在《老年2型糖尿病颈动脉中内膜厚度与脑梗塞》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中内膜厚度(IMT)与脑梗塞的关系。方法测定老年2型糖尿病并发脑梗塞患者IMT,并和单纯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IMT对照,同时测定胰岛素抵抗指数(IR),体重指数(BMI)、胆固醇(TC)、甘油叁脂(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同型半胱氨酸(HCY)、C反应蛋白(C-RP)、糖化血红蛋白(HbA1C)。结果①老年2型糖尿病并发脑梗塞患者IMT较单纯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IMT增厚(P<0.05)。②IR、BMI、HDL-C、LDL-C、HCY、CPR、HbA1C为危险因素。结论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IMT与脑梗塞密切相关。(本文来源于《中国热带医学》期刊2006年02期)
黄品同,邹春鹏,黄福光,王小同,杨琰[8](2004)在《颈动脉中内膜厚度、腹主动脉壁组织多普勒超声评价脑梗塞的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颈动脉中内膜厚度(IMT)及腹主动脉前壁组织多普勒超声(DTI)评价高血压患者脑梗塞的价值。方法:对147例高血压患者(脑梗塞组43例,非脑梗塞组104例)分别进行颈动脉IMT及腹主动脉前壁DTI检测。结果:以IMT>1.0mm为指标评价脑梗塞的敏感性为86%,特异性为54.8%;(本文来源于《中华医学会超声医学新进展学术会议论文汇编》期刊2004-09-01)
向光大,胡泰洪,王运林[9](2003)在《2型糖尿病患者载脂蛋白e4等位基因与颈动脉中内膜厚度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了解 2型糖尿病 (diabetes mellitus,DM)患者载脂蛋白 E(apolipoprotein E,apo E)基因型与颈动脉中内膜厚度的关系。方法 选择 2 5 5例无血管并发症的 2型 DM患者和 10 7名健康个体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等位基因特异寡核苷酸探针杂交技术检测其 apo E基因型。结果 2型 DM组与对照组apo E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差异无显着性 (P>0 .0 5 ) ;两组中 e4 / 4、e4 / 3亚组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脂蛋白 (a)水平明显高于 e3/ 2、e2 / 2亚组 (P<0 .0 5 ) ;两组中 e4 / 4、e4 / 3亚组颈动脉中内膜厚度明显高于 e3/ 2、e2 / 2亚组 (P<0 .0 5 )。不论在对照组还是在 2型 DM组 ,当调整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叁酯、脂蛋白 (a)、血糖、年龄、体重指数、吸烟等因素的影响后 ,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 ,颈动脉中内膜厚度在这两个基因型亚组间差异有显着性 (P<0 .0 5 )。结论 不论在健康人还是在 2型 DM患者 ,e4等位基因与早期颈动脉粥样硬化关联(本文来源于《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期刊2003年01期)
黄品同,杨琰,黄福光,杨鹏麟,金慧佩[10](2001)在《老龄高血压患者脉压与颈动脉中内膜厚度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脉压(PP)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关系.方法:167例老龄高血压患者进行测压和颈动脉超声检查,按平均压(MBP)<113mmHg;≥113mmHg>100mmHg分为二组,再以脉压(PP)≤60mmHg;61~80mmHg;81~100mmhg>100mmHg分为四个亚组.并进行生化指标(血糖、TC、TG、HDL-C、BMI)检测.结果:①随着PP的增加,IMT也逐渐增厚,各组间比较差异显着(P<0.01),收缩压(SBP)随PP增加而增加,舒张压(DBP)随PP的增加而下降(P<0.01);②血糖、总(本文来源于《中华医学会第六次全国超声医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期刊2001-05-01)
中内膜厚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血清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sdLDL)水平对颈动脉中内膜厚度(CA-IMT)的影响。方法行颈部动脉血管超声检查患者217例分为正常组(A组,113例,CA-IMT<0.9mm)和增厚组(B组,104例,0.9mm≤CA-IMT≤1.5mm)。检测并分析血清sdLDL水平与CA-IMT增厚程度的相关性。结果B组血清sdLDL水平高于A组[(1.0±0.3)mmol/L vs.(0.8±0.4)mmol/L](P<0.05)。sdLDL水平增高者发生CA-IMT增厚的可能性是其正常者发生增厚的3.80倍。sdLDL水平与CA-IMT的增厚程度呈正相关(r=0.757,P<0.01)。结论血清sdLDL增高是CA-IMT增厚的危险因素,与CA-IMT厚度有较高的相关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中内膜厚度论文参考文献
[1].阿力木江·阿布力米提,瓦哈甫·马木提,米日班·玉素普,夏梦君.冠心病患者颈总动脉中内膜厚度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J].岭南心血管病杂志.2016
[2].朱敖,吕荣,沈昊,杨鸿林,陆洁.血清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对颈动脉中内膜厚度的影响[J].江苏医药.2015
[3].王玉,陈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颈总动脉中内膜厚度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J].岭南心血管病杂志.2014
[4].陈淦,严梓乐,梁文俊,卜淑华.急性脑梗死患者C反应蛋白水平与颈动脉中内膜厚度的关系[J].中国实用医药.2014
[5].胡小蓉,许铖,张忠新,赵枰.单纯性肥胖青少年颈动脉中内膜厚度与脂联素水平的研究[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09
[6].李猛,董爱勤,吕雅兵,钱素敏,杨丽军.脑梗死血清脂联素与颈总动脉中内膜厚度的关系[J].中国医药.2007
[7].符茂雄,吴祖荣,张秋元.老年2型糖尿病颈动脉中内膜厚度与脑梗塞[J].中国热带医学.2006
[8].黄品同,邹春鹏,黄福光,王小同,杨琰.颈动脉中内膜厚度、腹主动脉壁组织多普勒超声评价脑梗塞的价值[C].中华医学会超声医学新进展学术会议论文汇编.2004
[9].向光大,胡泰洪,王运林.2型糖尿病患者载脂蛋白e4等位基因与颈动脉中内膜厚度的关系[J].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2003
[10].黄品同,杨琰,黄福光,杨鹏麟,金慧佩.老龄高血压患者脉压与颈动脉中内膜厚度的关系[C].中华医学会第六次全国超声医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