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减震隔震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隔震技术,抗震设防,建筑工程抗震,抗震设计,说明书,中震,房屋建筑,建筑抗震,隔震建筑,抗震性能
减震隔震论文文献综述
吴奇[1](2019)在《合肥房屋将提供减震隔震“说明书”》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11月27日,合肥市城乡建设局下发新规,针对全市越来越多的高层和装配式建筑,要求进一步加强房屋建筑工程抗震管理,其中星级绿色建筑抗震能力要达到“中震不屈服”。工程竣工后,建设单位应编制减震隔震工程使用说明书,与竣工图同时提交工程使用单位。今(本文来源于《合肥晚报》期刊2019-11-28)
潘钦锋,颜桂云,吴应雄,方艺文[2](2019)在《近断层脉冲型地震动作用下高层建筑组合隔震的减震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断层地震动中的长周期、短持时、高能量的加速度脉冲将对长周期高层隔震结构的减震性能产生不利影响,尤其易使LRB(lead-rubber bearing)支座产生超限变形,导致在大的面压与位移共同作用下发生剪压破坏;此外,考虑土-结构相互作用(SSI效应)后隔震结构将产生动力耦合效应,可能进一步放大隔震结构地震响应。提出滑板支座、复位装置相结合的新型组合隔震系统,利用滑板支座承担大的竖向荷载、复位装置因不承担竖向荷载而获得更大的变形能力且起隔震层自复位作用。考察近断层脉冲型地震动作用下长周期高层隔震结构的地震响应规律,揭示隔震体系的损伤机理。基于集总参数SR(sway-rocking)模型,分析不同场地类别与不同地震动类型对隔震体系动力响应影响规律。结果表明:近断层罕遇地震下LRB隔震系统因变形超限而失效;新型组合隔震系统能保证近断层脉冲型地震下隔震的有效性,且具有较为良好的减震性能,但相比普通地震动减震效果变差;对于Ⅲ,Ⅳ类场地类别,考虑SSI效应使隔震体系的刚度弱化,致使层间位移角增大,且随着土质的变软增大的幅度也越明显。(本文来源于《振动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颜桂云,潘晨阳,薛潘荣,方艺文,潘钦锋[3](2019)在《近断层脉冲型地震动作用下高层摩擦摆基础隔震结构的减震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断层地震动中长周期、短持时和高能量的加速度脉冲将对高层摩擦摆基础隔震结构的减震性能产生不利影响,考虑土-结构相互作用(SSI效应)后的隔震结构将产生动力耦合效应,可能进一步放大隔震结构地震响应。为此,通过一幢框架-核心筒高层摩擦摆基础隔震结构的非线性地震响应分析,考察近断层脉冲型地震动作用下框架-核心筒摩擦摆基础隔震结构的层间位移角、楼层加速度和隔震层变形等响应规律,揭示隔震体系的损伤机理。基于集总参数SR(sway-rocking)模型,分析不同场地类别与不同地震动类型对隔震体系动力响应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高层摩擦摆基础隔震结构在近断层脉冲型地震动作用下的减震效果相比普通地震动减震效果变差,楼层剪力、层间位移角和隔震层变形等超越普通地震动作用下的1.5倍;对于Ⅲ和Ⅳ类场地类别,考虑SSI效应使隔震结构的地震响应进一步放大,弹塑性层间位移角随着土质变软增大尤为明显。(本文来源于《世界地震工程》期刊2019年03期)
李有芳,杜洋,王诗文,韩雷,李大华[4](2019)在《结构减震隔震设计最优化问题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结构抗震减震隔震设计结构动力学基本方程,进行了基本结构刚度、阻尼和质量叁方面减震隔震设计问题特征分析,专门指出刚度和阻尼的减震隔震设计研究已经有规范规定,但对减轻结构质量的减震隔震设计仍是需要深入研究的创新问题。目前采用新材料进行设施农业结构减震隔震设计,特别是采用玄筋混凝土现代无金属结构进行结构抗震减震隔震设计,结构最优化设计的实现便有了新契机,且容易实现抗力均匀分布,将较为彻底地解决地震工程的最优结构抗震问题。(本文来源于《世界地震工程》期刊2019年03期)
杜国安[5](2019)在《某教学楼隔震设计与结构减震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建筑结构应用底层柱顶隔震技术较少。对一栋教学楼底层柱顶隔震框架结构进行了结构设计研究及其减震性能分析。应用有限元软件进行时程分析,综合考虑了底层结构选型、独立柱截面尺寸和刚度、隔震层偏心率等方面对结构减震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设防烈度8度(0. 20g)中震作用下,自振周期延长2. 54倍,上部结构剪力减震率为66%以上;大震作用下,上部结构最大位移角为1/236;独立柱位移角1/981,隔震支座未出现拉应力,隔震层最大水平位移仅为位移限值的56. 8%。计算与分析表明:在大震作用下,通过增大独立柱截面达到不屈服的性能目标,表明独立柱结构形式可行;隔震层偏心率达到了9. 80%(Y向),采取调整铅芯支座布置、边角隔震支座的水平位移,调整系数取1. 25等有效措施,隔震技术能有效提高框架结构校舍的抗震性能。(本文来源于《福建建筑》期刊2019年09期)
庄初立,五十子幸树,张永山[6](2019)在《极端地震下惯容器-弹簧-阻尼装置对隔震结构减震效果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常在隔震层附加黏滞阻尼系统以增加阻尼从而减少大震下的隔震层位移,但可能带来结构加速度响应的增加,故在减少隔震层位移与加速度响应增加这两者间需要平衡。将惯容器-弹簧-阻尼装置(ISD)应用于隔震结构受极端地震作用时抑制过大的隔震层位移,同时控制加速度响应的增加,ISD装置由惯容器串联弹簧单元和阻尼单元构成,该装置具备放大表观质量和对主系结构进行调谐。基于定点理论推导了无阻尼单自由度体系受简谐荷载作用时的ISD最优参数封闭解,且对全频段最大值的控制效果好于既有文献的优化解。采用一栋6层隔震建筑为例进一步检验ISD的控制效果,分别附加ISD和线性黏滞阻尼器(LVD)在隔震层,ISD的参数由定点理论推导的最优解确定,从而进行极罕遇地震水准下的性能对比分析。算例结果表明,ISD装置性能优于LVD,ISD装置能更有效地改善极罕遇地震下的结构性能状况,在减少隔震层位移的同时也能减轻加速度响应,结构楼层剪力与倾覆弯矩有所降低。(本文来源于《振动与冲击》期刊2019年12期)
范萍萍,吴忠铁[7](2019)在《近断层地震作用下楼梯对隔震结构减震性能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近断层地震作用下考虑楼梯影响的隔震结构的减震性能,本文建立考虑楼梯和不考虑楼梯影响的两个隔震结构模型,选取台湾集集地震中的2条近场有明显脉冲的地震波、2条近场无明显脉冲的地震波和4条远场地震波作为输入,应用数值分析软件Matlab2010对两组模型进行动力时程分析。通过对比模型的计算结果,在近场地震和远场地震作用下,考虑楼梯影响后隔震结构的上部变形明显减小,隔震结构的层剪力比明显降低,减震效果较好,隔震结构的减震性能提高。在近场地震中楼梯对隔震结构的减震性能的提高虽略低于远场地震,但对隔震结构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仍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来源于《特种结构》期刊2019年03期)
吴忠铁,范萍萍,杜永峰,程选生,高忠虎[8](2019)在《地震波参数对基础隔震体系的减震效果影响研究与试验验证》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地震波参数对基础隔震体系的动力响应和减震效果影响,选取集集地震中16条地震波作为输入,采用单自由度体系对基础隔震体系进行数值分析,主要分析地震波参数中卓越周期、平均周期、地震动峰值速度与峰值加速度之比和断层距及地震波幅值对其动力响应和减震效果的影响,并进行振动台试验验证。结果表明:地震波参数中卓越周期、平均周期、断层距和地震动峰值速度与峰值加速度之比及地震波幅值对其动力响应和减震效果的影响明显,均具有较强的相关性。同幅值下地震动峰值速度与峰值加速度之比对其减震效果的影响最显着,可以作为评价基础隔震体系的减震效果的主要指标。远场地震波和普通近场地震波下随地震波幅值的增大减震率增大,达到一定的数值后减震率基本稳定,减震效果较好;脉冲型近场地震波作用下其减震效果最差;试验分析结果与数值分析结果基本一致,表明分析结果的合理性和可靠性。(本文来源于《土木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李皓,张龙飞,陶忠,左恒,吴正佳[9](2019)在《单跨框架教学楼橡胶隔震与BRB减震联合加固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新版抗震设防烈度区划图实施以来,大量单跨框架结构校舍因抗侧力体系不合理以及抗震承载力不足急需加固改造。针对单跨框架结构不满足刚度及承载力要求的现状,提出并阐述了BRB减震与橡胶隔震联合加固技术原理,并对昆明某实际单跨框架结构进行了动力弹性和弹塑性有限元分析,结果表明:在多遇地震下,防屈曲支撑(BRB)未屈服,结构整体处于弹性;在设防地震作用下,部分BRB屈服耗能,结构层间位移角最大值为1/582,结构主体处于弹性阶段;在罕遇地震作用下,所有BRB屈服耗能,且其滞回曲线饱满,结构弹塑性层间位移角最大值为1/148,大部分梁端部产生塑性铰,少数柱产生塑性铰,且梁较柱先出铰,表现出良好的抗震性能。研究为单跨框架结构的加固提供一条有效的新途径。(本文来源于《世界地震工程》期刊2019年02期)
唐志,刘军,徐向东,张小锋[10](2019)在《ε型钢阻尼减震支座在连续箱梁桥中的减隔震应用效果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陕西省某(20+33+20)m连续梁桥为工程背景建立有限元模型,分别对采用普通橡胶支座及ε型钢阻尼减震支座方案的桥梁内力、位移响应进行了计算和分析,计算结果表明:ε型钢阻尼减震支座的滞回曲线饱满,具有良好耗能减震作用,采用ε型钢阻尼减震支座可有效地减小桥梁各墩柱地震力,同时桥梁梁端位移也大大减小。(本文来源于《中外公路》期刊2019年02期)
减震隔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近断层地震动中的长周期、短持时、高能量的加速度脉冲将对长周期高层隔震结构的减震性能产生不利影响,尤其易使LRB(lead-rubber bearing)支座产生超限变形,导致在大的面压与位移共同作用下发生剪压破坏;此外,考虑土-结构相互作用(SSI效应)后隔震结构将产生动力耦合效应,可能进一步放大隔震结构地震响应。提出滑板支座、复位装置相结合的新型组合隔震系统,利用滑板支座承担大的竖向荷载、复位装置因不承担竖向荷载而获得更大的变形能力且起隔震层自复位作用。考察近断层脉冲型地震动作用下长周期高层隔震结构的地震响应规律,揭示隔震体系的损伤机理。基于集总参数SR(sway-rocking)模型,分析不同场地类别与不同地震动类型对隔震体系动力响应影响规律。结果表明:近断层罕遇地震下LRB隔震系统因变形超限而失效;新型组合隔震系统能保证近断层脉冲型地震下隔震的有效性,且具有较为良好的减震性能,但相比普通地震动减震效果变差;对于Ⅲ,Ⅳ类场地类别,考虑SSI效应使隔震体系的刚度弱化,致使层间位移角增大,且随着土质的变软增大的幅度也越明显。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减震隔震论文参考文献
[1].吴奇.合肥房屋将提供减震隔震“说明书”[N].合肥晚报.2019
[2].潘钦锋,颜桂云,吴应雄,方艺文.近断层脉冲型地震动作用下高层建筑组合隔震的减震性能研究[J].振动工程学报.2019
[3].颜桂云,潘晨阳,薛潘荣,方艺文,潘钦锋.近断层脉冲型地震动作用下高层摩擦摆基础隔震结构的减震性能研究[J].世界地震工程.2019
[4].李有芳,杜洋,王诗文,韩雷,李大华.结构减震隔震设计最优化问题研究[J].世界地震工程.2019
[5].杜国安.某教学楼隔震设计与结构减震性能[J].福建建筑.2019
[6].庄初立,五十子幸树,张永山.极端地震下惯容器-弹簧-阻尼装置对隔震结构减震效果研究[J].振动与冲击.2019
[7].范萍萍,吴忠铁.近断层地震作用下楼梯对隔震结构减震性能的影响研究[J].特种结构.2019
[8].吴忠铁,范萍萍,杜永峰,程选生,高忠虎.地震波参数对基础隔震体系的减震效果影响研究与试验验证[J].土木工程学报.2019
[9].李皓,张龙飞,陶忠,左恒,吴正佳.单跨框架教学楼橡胶隔震与BRB减震联合加固技术研究[J].世界地震工程.2019
[10].唐志,刘军,徐向东,张小锋.ε型钢阻尼减震支座在连续箱梁桥中的减隔震应用效果分析[J].中外公路.2019
标签:隔震技术; 抗震设防; 建筑工程抗震; 抗震设计; 说明书; 中震; 房屋建筑; 建筑抗震; 隔震建筑; 抗震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