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岩梁模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充填开采,胶结,力学模型,极限跨距
岩梁模型论文文献综述
李石林,冯涛,朱卓慧[1](2014)在《胶结充填开采两端固定岩梁模型及梁式断裂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考虑采空区胶结体在强度形成区内对顶板的支撑载荷与距离工作面长度呈线性关系,基于垮落法两端固定梁模型,建立胶结充填开采两端固定岩梁力学模型,得到岩梁剪切力、弯矩分布和两端支座反力的表达式;提出充填开采极限跨距概念,从岩梁抗拉、抗剪强度推导出极限跨距表达式;提出充填开采工作面极限推进速度概念,并推导出其表达式。应用模型和概念公式对某矿2414工作面进行计算。研究结果表明:充填开采时,岩梁最大剪切力、弯矩位于煤壁处,与垮落法开采相比,剪切力和弯矩更小;增加支柱(架)的支撑力,可减小岩梁两端剪切力和弯矩;按抗拉和抗剪强度计算充填开采极限跨距分别为24.6 m和85.8 m,胶结体须在12.5 d内形成抵抗上覆岩层载荷的强度;岩梁剪切力和弯矩分布均为非对称性;煤壁处的支座反力、弯矩分别为采空区侧岩梁端2.28和1.49倍;充填开采有利于采空区后部沿空巷道的维护。(本文来源于《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4年08期)
郭敬中,孟祥瑞,高召宁[2](2011)在《煤层底板弹性岩梁力学模型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借鉴煤层底板隔水层阻水性能的相关研究成果,建立了煤层底板弹性岩梁力学模型,分析了底板隔水层应力分布特征,讨论了底板破断后的结构及其稳定性,提出了煤层底板突水发生的判据,对矿井防治水具有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煤炭工程》期刊2011年08期)
王志学,王永岩,李剑光[3](2007)在《采空区悬顶岩梁模型的蠕变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对煤岩体的蠕变特征、长期强度、破坏特征,以及煤岩体结构和围压等影响因素进行研究,主要探讨了材料在应力、应变、湿度、温度、辐射等条件下,材料与时间因素有关的变形、流动和破坏的规律。在前人所求得的弹性解的基础上结合蠕变模型,在方程中考虑了时间因素,对采空区悬顶板梁模型进行了时间相关性分析得出其延迟失稳的叁种情况。(本文来源于《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期刊2007年S2期)
何峰,王来贵,于永江[4](2005)在《采空区悬顶岩梁模型及其流变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选取采空区顶板岩层的关键层,简化为岩梁模型进行分析;通过考虑两帮岩因挤压顶板岩层使之产生的弯曲变形,即发生屈曲延迟失稳;选用能反映岩石破坏特性的蠕变模型,运用流变力学的一般解法,由对应性原理得出改进的临界载荷可反映顶板岩层的流变特性,讨论了蠕变屈曲载荷时间的特性及其失稳条件,这对研究采空区顶板延迟失稳及岩层移动和破坏规律都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矿山压力与顶板管理》期刊2005年04期)
岩梁模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借鉴煤层底板隔水层阻水性能的相关研究成果,建立了煤层底板弹性岩梁力学模型,分析了底板隔水层应力分布特征,讨论了底板破断后的结构及其稳定性,提出了煤层底板突水发生的判据,对矿井防治水具有指导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岩梁模型论文参考文献
[1].李石林,冯涛,朱卓慧.胶结充填开采两端固定岩梁模型及梁式断裂分析[J].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
[2].郭敬中,孟祥瑞,高召宁.煤层底板弹性岩梁力学模型探讨[J].煤炭工程.2011
[3].王志学,王永岩,李剑光.采空区悬顶岩梁模型的蠕变分析[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07
[4].何峰,王来贵,于永江.采空区悬顶岩梁模型及其流变分析[J].矿山压力与顶板管理.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