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俊福辽宁省凌源市河坎子中心校
一课题的提出
新课程改革明确提出了课程资源的概念,强调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课程改革的作用,改变了过去人们习惯于把课程资源理解为教科书、教学参考书的思维定势。我们欣喜地发现课程内容丰富了,开发课程资源的空间开阔了,课程的生命力增强了。
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是将课程从规定性、统一性,进入到变通性、综合性的桥梁,是对课程预留空间的丰富和补充。从课堂教学和学生学习的角度看,没有资源的教和学,必定是照本宣科地教,必定是学得索然寡味。没有课程资源的开发及应用就没有课程的源头活水。
《品德与社会》课程具有综合性、开放性、生成性、自主性和一定的实践性的特点,要全面实施课程目标,教师需要树立新的课程资源观,以“课程设计者”的角色,对课程资源进行开发。河坎子中心小学从开设《品德与社会》课程开始,就尝试着在新课程领域进行研究探索,抓住课程资源开发利用这一切入点确立了《〈品德与社会〉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实践研究》课题。
我们积极地开发和利用地方和本校的各种课程资源,以满足学生不同学习方式的需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与感悟中受到教育,获得经验,逐步提高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
二课题的界定
1.《品德与社会》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一门全新的综合课程,又是一个需要在借鉴、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创造的课程领域。
2.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是课程设计和实施得以进行的素材和条件。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资源,是指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得以设计和实施的素材和条件。其范围小于课程资源,与各学科课程资源有密切的联系,但其丰富性、多样性远远超过单一的学科课程资源。
3.开发与利用
本课题中的“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是指,对课程设计、实施的素材、条件的发现,发掘,搜集,认识,整理,改造,加工,储存,提取,配置,组织和合理使用等。开发与利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资源,就是要根据本地区、本校的实际,把可以为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设计、实施服务的一切因素发掘出来、利用起来,使这门课程的设计更为科学,实施更为有效。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进行“《品德与社会》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实践研究”,希望能在《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中,根据教学实际和学校实际情况,有效开发利用人力、物力以及自然等课程资源,使教师能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同时寻求一些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途径和有效方法。
四课题研究的原则
1.最优化原则
根据课程目标,在充分考虑课程成本的基础上,在可能的课程资源范围内开发和优化课程资源。
2.适应性原则
课程资源的开发要充分考虑每个学生的特点、教师的自身特点、环境的特点,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促进每个儿童的发展。
五课题研究的内容及操作
课程资源对学生的发展具有独特的价值,与传统教科书相比,课程资源是丰富的、大量的、具有开放性的,它以其具体形象、生动活泼和学生能够亲自参与等特点,给学生多方面的信息刺激,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身临其境,在愉悦中增长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这是传统教科书所无法代替的。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最终要为教学服务,为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服务。我们通过讨论,认为开发利用课程资源应立足这三个方面来提高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实效。
1.教材重组:按教学活动的需要重组学习内容
《品德与社会》教材在设计中,通过设置若干学习主题,展现不同的问题视角和学习视角,促进学生形成认识社会的整体视野。在内容设计上考虑到不同地区的特点和学生学习的需要,适当拓展相关内容。在活动设计上尽可能提供多种方案,供教师和学生选择。
2.活动整合:注重和各种活动结合开展教学
《标准》倡导探究、体验、感悟等学习方式。为了形成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认识和研究社会的方法和技能,教材安排了大量的资料收集、观察、调查、访谈、实践、交流及研究性学习的学习活动,摈弃了传统的学习方式,更多地从体验、感悟、理解中让学生受到教益,提高了学生的社会生活能力。
3.空间拓展:开放教育时空,增强课程的现实性
(1)教学注重与社会发展变化的联系。社会是发展变化的,与之相适应的道德标准、价值观念也是在发展变化的,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德性和社会性,就必定要关注社会的发展变化,特别是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将生活中鲜活的事例作为课程资源,增强课程的现实性。
(2)教学注重与学生生活环境的联系。《标准》倡导学生以多种恰当的方式接触社会,学生生活的环境必然成为重要的课程资源,是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体验性学习重要的场所。
六课题研究的方法
1.观察法
运用观察法来研究学生对品德与社会课学习的兴趣、态度和参与课程学习的能力。
2.调查法
运用调查法来研究品德与社会课课程资源的开发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及综合素质的提高所产生的影响。
七课题研究过程
1.实验准备阶段(2008年4~6月)
(1)制定课题研究方案。
(2)成立实验的领导小组,确定实验教师,召开全体成员会议。
2.实验实施阶段(2008年6月至2009年12月)
(1)与教科研相结合,确定本课题研究的内容和方法,明确课题组成员的分工。
(2)开展实验教师会课活动,教师可通过观摩课、实践活动等形式汇报实验成果,并形成典型案例,积累实验的素材、经验,形成实验教师优秀个案集。
3.实验总结阶段(2009年12月至2010年6月)
(1)进行实验总结,形成实验报告。
(2)整理典型案例及综合活动方案并汇报。
八课题研究成果的展示形式
教学活动展示;实验报告;相关的图片、音像资料;优秀论文集、优秀活动方案集、典型案例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