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群落演替论文-于晓娜,郭卫华,王仁卿,杜宁,张淑萍

生态群落演替论文-于晓娜,郭卫华,王仁卿,杜宁,张淑萍

导读:本文包含了生态群落演替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虚拟仿真,群落演替,生态修复,实验教学

生态群落演替论文文献综述

于晓娜,郭卫华,王仁卿,杜宁,张淑萍[1](2019)在《群落演替与生态修复虚拟仿真综合实验教学系统建设》一文中研究指出虚拟仿真实验教学是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和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学科专业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产物。学院基于植物、动物、微生物、生态学专业方向特色及人才培养方案,依托学科发展优势和科研平台,构建了群落演替与生态修复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系统,虚拟实验内容由标本采集与制作、微生物数量统计与分析、植物群落调查、湿地生态系统修复4个模块组成。本文对教学应用和教学效果进行了探讨,以期有助于更有效地利用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真正做到为理论教学提供虚拟素材,为实践教学提供辅助手段。(本文来源于《高校生物学教学研究(电子版)》期刊2019年04期)

马士平[2](2018)在《油田水驱采出液硫酸盐还原菌群活性生态抑制效能及其群落演替分析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油田硫酸盐还原菌的大量繁殖,严重的影响了生产。研究从生态抑制的角度,运行厌氧的ABR反应器,投加生态抑菌剂,进行连续流试验。结果表明,加入生态抑制剂后,硫酸根浓度降低,产生的硫化物浓度低于0.3 mg/L以下,氧化还原电位由-300 m V变为-50 m V左右,pH值和碱度变化不大,对反应系统影响较小。生态抑制前后微生物图谱变化显着,由硫酸盐还原菌群变为以反硝化为主的功能菌群,生态抑菌剂实现了硫酸盐还原菌群的活性抑制。(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与管理》期刊2018年01期)

宫庆均[3](2016)在《基于生物群落演替的退耕还林生态工程解读》一文中研究指出自然界生物群落的演替规律,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生态修复法则。对于那些看似无望的过火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实则完全可以通过生态系统的休养生息再度重生。基于生物群落演替的退耕还林生态工程,其意义就在于人类完全可以借助生物群落的演替规律,使业已失衡的生态系统通过退耕,渐次地自我修复,直到成长为相对稳固的森林。(本文来源于《第叁届世纪之星创新教育论坛论文集》期刊2016-01-10)

刘国山[4](2014)在《威海双岛人工鱼礁区大型底栖动物与海藻群落演替特征及其生态作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贝壳人工鱼礁(简称贝壳礁)充分利用了贝类养殖过程中产生的废弃贝壳,具有经济环保等优点,并对大型底栖动物有较好的聚集作用,然而目前对贝壳礁的生态效果评价多集中于短期效果,所调查的礁区建设时间多在3a以内。为了解贝壳礁的长期效果及其对礁区周围底栖生物群落的影响,本研究通过海上逐月采样和室内实验的方法,研究了威海双岛湾人工贝壳礁区(投礁时间超过6a)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变化规律;评价了贝壳礁区的底栖生态质量;研究了不同温度和盐度条件下,3种大型底栖动物对沉积物颗粒、TN和TOC垂直分布的扰动作用;并分析了双岛湾浅海人工投石礁区大型海藻群落的变化特征。结果如下:一、贝壳礁区共出现大型无脊椎动物69种,按照投礁时间,贝壳礁内的底栖动物种类分别为24种(短期组,投礁时间1-2a),37种(中期组,投礁时间3-4a)和37种(长期组,投礁时间37种),礁区周围的沉积物(近礁组)中出现35种,均高于未投礁的对照组(13种)。贝壳礁内底栖动物的丰度随投礁时间先增后减,分别为679ind/m2、4354ind/m2和3483ind/m2,近礁组的丰度为1225ind/m2,均高于对照组(400ind/m2)。贝壳礁内底栖动物的生物量随投礁时间延长而递增,分别为780g/m2、9765g/m2和19522g/m2,近礁组的生物量为324.6g/m2,均高于对照组(189.3g/m2)。栖息在贝壳礁内的紫石房蛤和江户布目蛤生物量亦随投礁时间延长不断增加,约占底栖生物总量的15.6%(短期组)、28.0%(中期组)和75.1%(长期组)。根据自组织神经网络(Self-organized map,SOM)的聚类结果,从底栖生物群落组成看,贝壳礁建设的成效期约在3年以上。投礁时间和礁体体积对贝壳礁内底栖动物群落的影响较大。二、采用M-AMBI指数分析贝壳礁区的底栖生态质量。短期组、中期组和长期组的M-AMBI指数分别为0.80,0.84和0.91,表明贝壳礁区底栖生态环境优良,并随投礁时间的增加,生态质量不断提高。近礁组的M-AMBI为0.94,表明贝壳礁的投放对其周围的底栖动物群落也起到了改善作用。叁、在室内条件下,研究了丝鳃虫Cirriformia tentaculata,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和宽身大眼蟹Macrophthalmus dilatatus在不同温度和盐度下对底质的扰动。结果表明,丝鳃虫、菲律宾蛤仔和宽身大眼蟹的最大扰动深度分别为14cm、12cm和14cm。从生物扩散系数的最大值看,扰动作用强弱的顺序依次为:宽身大眼蟹>菲律宾蛤仔>丝鳃虫。宽身大眼蟹对沉积物中TN和TOC垂直分布的影响高于其它两种动物。温度对3种动物的生物扰动过程均有显着影响,对丝鳃虫的影响较小。盐度对菲律宾蛤仔和宽身大眼蟹的影响显着,对丝鳃虫的影响不显着。四、采用潜水采样和水下录像方法调查了威海双岛海域人工鱼礁区内礁石上附着的大型海藻,并分析了海藻群落组成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夏初(6月)和夏末(8月)2次调查共采集到大型海藻9种,其中红藻门5种、褐藻门和绿藻门各2种。夏末和夏初的海藻群落相似度为20.35%,对相似性贡献最大的5种海藻分别为金膜藻(Chrysymenia wrightii)、日本异管藻(Hterosiphonia japonica)、扁江蓠(Gracilaria textorii)、海黍子(Sargassum muticum)和孔石莼(Ulva pertusa)。夏末的海藻生物量密度(164.99g/m2)高于夏初(243.829g/m2),但覆盖率由64.53%–91.20%降至52.53%–72.53%(威海圣鲲礁区除外),绝对优势种由夏初的日本异管藻演替为夏末的金膜藻。根据主成分分析(PCA)和冗余分析(RDA)结果,影响海藻群落变化的环境因子中,前3位分别为水温、盐度和水底照度。夏末,由于水体透明度较低(<2.0m),光照条件可能成为海藻分布的限制因子。另外,夏末污损生物的大量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海藻的覆盖率。(本文来源于《中国海洋大学》期刊2014-06-04)

喻娜[5](2013)在《观察烧杯中微型生态系统的群落演替》一文中研究指出叙述了以一杯池塘水来模拟一个微型的生态系统,观察其中的生物类型和数量随着时间发生的变化,以强化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概念。(本文来源于《中学生物学》期刊2013年10期)

王晓,张克斌,王岩,程中秋,苏鹏飞[6](2011)在《生态位理论在天然草场群落演替及健康状况评价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样方法对宁夏盐池不同年限天然草场进行调查,并计算该区植被Levins生态位宽度指数、生态位总宽度指数及Pianka生态位重迭指数,以期了解该区天然草场健康状态及植被群落的演替状况。结果表明:降雨的多少直接决定了半干旱区天然草场平均生态位宽度的大小,在研究初期生态位宽度值排在前列的主要是丝叶山苦荬(Lxeris chinensis var.graminifolia(Ledeb.)H.C.Fu)、猫头刺(Oxytropis aciphylla Ledeb)、赖草(Leymus seca-linus(Georgi)Tzvel.);中期则为新疆猪毛菜(Salsola sinkiangensis A.J.Li)>猫头刺>老瓜头(Cynanchum kom-arovii Al.);末期生态位宽度值排在前列的依次是阿尔泰狗娃花(Heteropappus altaicus(Willd.)Novopokr.)>丝叶山苦荬>老瓜头。天然草场在群落演替过程中是以远志(Polygala tenuifolia Willd.)和老瓜头等主要物种为稳定演替物种,伴随着丝叶山苦荬和猫头刺等物种的衰落,以及达乌里胡枝子(Lespedeza davurica(Laxm.)Schindl.)和阿尔泰狗娃花的兴起。研究中期由于降雨量的减少导致天然草场自身状态最差,但随着年限的延长,天然草场植被群落在演替过程中生态位发生分化,草场逐渐实现自我优化。(本文来源于《草地学报》期刊2011年06期)

周秀云,娄策群[7](2011)在《信息生态群落演替的概念、过程与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探讨了信息生态群落演替的概念、过程和特征。信息生态群落演替是指某一区域范围内一种信息生态群落被另一种信息生态群落所取代的过程,其过程由群落内优势种的改变、信息生态种群对群落内部生态环境的适应和改造、群落内种群关系的调整和群落内部结构的相对稳定4个阶段组成。信息生态群落演替具有以主动演替、外因演替、突变式演替为主和无顶级群落等特征。(本文来源于《情报理论与实践》期刊2011年06期)

李昊民,李宁云,喻庆国,杨宇明[8](2011)在《天童山常绿阔叶林优势树种光合生理特性在其群落演替中的生态意义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浙江天童山常绿阔叶林组成亚顶级群落的4个优势树种:栲树、木荷、石栎、苦槠的光合生理特性进行了研究。对此4个优势树种幼苗、幼树、成年树等生长阶段的光合响应曲线及其光补偿点和光饱和点、CO2补偿点、光合作用日变化曲线、蒸腾作用和水分利用率等进行了测定,对比分析了优势树种光合生理生态特性及其在天童山常绿阔叶林群落演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结果发现栲树具有最低的光和CO2补偿点、优良的水分利用性能,完善的光抑制自我保护机制,幼苗适应弱光环境且代谢旺盛而利于更新,在4个优势树种中最适应于顶级群落的特殊生境,因此成为了天童山常绿阔叶林自然演替顶级群落中重要值最大的优势种。(本文来源于《西部林业科学》期刊2011年02期)

辛小娟,杨莹博,王刚,任正炜,储诚进[9](2011)在《鼢鼠土丘植物群落演替生态位动态及草地质量指数》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以不同演替系列的鼢鼠土丘植物群落为对象,通过种群生态位动态和功能群变化探讨其演替机制。选取20个主要群落组分种,采用Shannon生态位宽度和Pianka生态位重迭指数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较大的生态位宽度常伴随着较大的生态位重迭,但一些具较小生态位宽度的物种之间也存在着较大的生态位重迭;物种之间的生态位重迭普遍较大。功能群变化分析表明:随着演替的进行,1、2年生杂草先迅速减小后缓慢增大,但总体减小;多年生杂草先增大后减小;多年生禾草类线性增加。反映了多年生禾草类最终在演替顶极群落中占据主导地位。采用草地质量指数分析了鼢鼠土丘植被状况,表明随着演替的进行,草地质量指数显着增加。(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杂志》期刊2011年04期)

高攀,周忠泽,马淑勇,孙庆业,许仁鑫[10](2011)在《浅水湖泊植被分布格局及草-藻型生态系统转化过程中植物群落演替特征:安徽菜子湖案例》一文中研究指出2005年9月-2009年10月对菜子湖湿地植被分布格局及种类组成进行调查,结合近十年的监测数据,分析了菜子湖水生植物群落的演替过程和驱动因素.结果表明:菜子湖维管植物共有147种,隶属于42科101属.植被分布格局为:①中部水位较深的区域,以马来眼子菜群丛,黑藻群丛等沉水植物群落和野菱群丛等根生浮叶植物群落为主;②靠近岸边浅水区以菰群丛、荭蓼+酸模叶蓼群丛等挺水植物群落和莕菜群丛等根生浮叶植物群落为主;③春季湖滩以肉根毛茛群丛、陌上菅群丛和朝天委陵菜群丛为优势的湿生植物群落为主,并且叁者在滩涂沿高程梯度呈带状分布.湖滩上还间有虉草群丛.群落演替系列为:①沉水植物群落阶段,黑藻+苦草(1999-2004年);②浮叶植物群落阶段,菱+莕菜(2005-2007年);③少量的沉水植物群落阶段,马来眼子菜(2008-2009年);④草型向藻型湖泊生态系统过渡阶段(2009年以后).虉草最近5年在菜子湖呈扩张趋势.演替的驱动力为围网养殖、围湖造田、水利工程等人为因素.(本文来源于《湖泊科学》期刊2011年01期)

生态群落演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油田硫酸盐还原菌的大量繁殖,严重的影响了生产。研究从生态抑制的角度,运行厌氧的ABR反应器,投加生态抑菌剂,进行连续流试验。结果表明,加入生态抑制剂后,硫酸根浓度降低,产生的硫化物浓度低于0.3 mg/L以下,氧化还原电位由-300 m V变为-50 m V左右,pH值和碱度变化不大,对反应系统影响较小。生态抑制前后微生物图谱变化显着,由硫酸盐还原菌群变为以反硝化为主的功能菌群,生态抑菌剂实现了硫酸盐还原菌群的活性抑制。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生态群落演替论文参考文献

[1].于晓娜,郭卫华,王仁卿,杜宁,张淑萍.群落演替与生态修复虚拟仿真综合实验教学系统建设[J].高校生物学教学研究(电子版).2019

[2].马士平.油田水驱采出液硫酸盐还原菌群活性生态抑制效能及其群落演替分析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8

[3].宫庆均.基于生物群落演替的退耕还林生态工程解读[C].第叁届世纪之星创新教育论坛论文集.2016

[4].刘国山.威海双岛人工鱼礁区大型底栖动物与海藻群落演替特征及其生态作用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4

[5].喻娜.观察烧杯中微型生态系统的群落演替[J].中学生物学.2013

[6].王晓,张克斌,王岩,程中秋,苏鹏飞.生态位理论在天然草场群落演替及健康状况评价中的应用[J].草地学报.2011

[7].周秀云,娄策群.信息生态群落演替的概念、过程与特征[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1

[8].李昊民,李宁云,喻庆国,杨宇明.天童山常绿阔叶林优势树种光合生理特性在其群落演替中的生态意义研究[J].西部林业科学.2011

[9].辛小娟,杨莹博,王刚,任正炜,储诚进.鼢鼠土丘植物群落演替生态位动态及草地质量指数[J].生态学杂志.2011

[10].高攀,周忠泽,马淑勇,孙庆业,许仁鑫.浅水湖泊植被分布格局及草-藻型生态系统转化过程中植物群落演替特征:安徽菜子湖案例[J].湖泊科学.2011

标签:;  ;  ;  ;  

生态群落演替论文-于晓娜,郭卫华,王仁卿,杜宁,张淑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