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情境论文-展宁

传播情境论文-展宁

导读:本文包含了传播情境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大众传播,大众社会,效果研究,美国例外论

传播情境论文文献综述

展宁[1](2019)在《“大众传播”溯源:社会情境、根本问题与价值立场》一文中研究指出具有"关键词"属性的"大众传播"不仅占据了审视传播学科与传播研究的关键位置,而且为传播研究寻找新的转向与发展提供了起点。论文将源于美国社会科学的"大众传播"概念回归到历史中,首先梳理了1930年代后,因应社会形态与民众生活方式的变化,大众传播如何与大众社会、大众等观念一起,成为影响不同学人立场的共同社会情境;接下来对1940年代以效果研究为代表的大众传播研究背后指涉的问题进行了探讨,指出"二级传播理论""首属团体""人的影响"等结论的发现实际上既是美国多元主义民主传统在新情境下"美国例外论"的再造,又是美国社会科学功能主义经验研究的具体体现;最后,反思了20世纪40-60年代美国大众传播研究的普遍立场预设,呼应了今天的传播研究。(本文来源于《新闻与传播研究》期刊2019年11期)

汤丝敏[2](2019)在《短视频传播环境下的朗诵审美技巧——基于情境主义国际理论的指导》一文中研究指出自2016年以来短视频以病毒式传播入侵人们的日常生活,作为艺术形式中较为独特的朗诵艺术也是趁着文化综艺的火热和短视频的来袭得到更多人青睐。在文化工业的逻辑主导和新技术手段传播的多方合力下,朗诵如何依旧以"艺术"的形式呈现在公众面前是笔者思考的核心。笔者参考了情境主义的艺术革命策略,将原本立足于先锋文学艺术的方法加以运用,结合现实背景下的技术条件和社会文化特征,从"漂移""异轨""构境"叁种方法切入以期建构短视频传播环境下的朗诵审美技巧。(本文来源于《新媒体研究》期刊2019年18期)

王治莹,梁敬[3](2019)在《突发事件中多种异质信息在出现时间差异情境下的竞争传播研究——两阶段竞争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当前研究较少考虑到突发事件中多种异质信息在出现时间差异情境下的竞争传播规律和正式信息发布机制问题的现状,首先结合现实案例分析了该情境下的信息类型、传播阶段和竞争特点,进而给出了两阶段传播框架和本文研究问题;然后,基于Logistic增长模型和Lotka-Volterra竞争模型的构造思路,构建了非正式信息和正式信息的两阶段竞争传播模型,并推导了其平衡点和稳定性条件;最后,通过仿真并辅以案例分析验证了模型及其推导结果的有效性,进而考察了正式信息的发布时间和发布强度对多种异质信息间竞争关系演化的影响规律。(本文来源于《管理评论》期刊2019年10期)

王欣[4](2019)在《科技藏品的情境化传播路径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科技藏品是反映人类文明、具备一定科学价值与艺术价值的历史见证物。对于科技博物馆,通过情境化展示方式来实现科技藏品向"展品"的现代化转变,以更好地实现其科普、教育功能。(本文来源于《文物鉴定与鉴赏》期刊2019年19期)

王馨瑞[5](2019)在《互联网传播背景下小学英语情境教育及核心素养教育培养的探索》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环境下,要想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英语课堂环境,就要注重小学英语情景教学模式的设立,通过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来提高其综合素养。本文将会针对互联网传播背景下小学英语情景教学与核心素养培育等内容进行具体分析和论述,希望能够为小学英语教学带来一些帮助和启发。(本文来源于《校园英语》期刊2019年33期)

肖鑫鑫[6](2019)在《传播情境中“任务型”学前儿童语言教育活动的路径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语言是信息传播的工具,幼儿的语言作为符号会在大脑中直接调节自身言行,影响其对世界的认知与理解。幼儿的语言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语言知识、发展语言能力的动态过程。本文在传播学的理论视角下,论述了"任务型"教学模式的语言活动设计路径,强调教师要以幼儿为主体,不断优化活动中的传播情境,引导幼儿在旧的语言经验基础上,进行信息的接收、解码、编码,以促进幼儿在动态的教育活动中发展语言能力,对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的开展具有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陕西教育(高教)》期刊2019年07期)

宫贺,韩冬,张庆园[7](2019)在《多元归因与信任重建:危机传播情境理论的中国情境——以2018年问题疫苗事件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该研究将信任理论中"施信者-受信者"框架引入危机传播情境理论,通过对长生疫苗事件中27位当事主体的半结构式深度访谈,分析各方对危机责任的归因差异及其影响,探讨危机中信任重建这一核心问题,并尝试弥补传统情境理论体系中视域的单一性问题。语义网络分析和主题分析的结果显示,作为施信者的公众更倾向于将危机定义为"全局性问题",作为受信者的组织却归因于"个别组织"的违法违规;组织的危机回应策略与公众期待之间形成了一种对抗;施信者对组织信源的信任与对其发布信息的不满足之间形成的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培育了谣言的土壤,致使组织与公众在"对话盲区"中陷入各自的独白。论文亦从"意义共创模式"角度讨论了信任重建的可能路径。(本文来源于《新闻与传播研究》期刊2019年06期)

周丽晓[8](2019)在《基于科技藏品开展情境式传播》一文中研究指出当前科技博物馆普遍存在展览水平不高、传播形式单调、拘泥于知识、有形式没内涵等问题。本文依据科技史、科技哲学、博物馆学的研究成果,结合教育学、心理学及传播学等理论,探讨一种基于科技藏品、利用各种媒体手段加强体验和认知的情境式传播方法。科技发展的历史不能重演,但透过情境对科技藏品的展示及其内涵的传播,可以让人们追根溯源,了解科技产生的背景、发展脉络、带来的变化,以及关键人物对科技的贡献等,让人们感受到科技文化的力量,从中受到启发,对未来科技充满向往。(本文来源于《自然科学博物馆研究》期刊2019年03期)

宫贺[9](2019)在《对话何以成为可能:社交媒体情境下中国健康传播研究的路径与挑战》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经历了"传播学者缺席"的早期阶段,"传播效果研究范式主导"的第二阶段之后,中国的健康传播研究进入了新的"跨学科合作"阶段。本文认为,此一阶段的学术任务包括由单一学科发力转向跨学科合作,从聚焦传播效果转向媒介的社会意义研究、健康叙事研究、以及社交网络研究共生的多元学术生态。在理论层面,公共关系对话理论(the dialogic theory of public relations)能否成为健康传播研究于主导范式之外提供新的解释路径,成为一个值得探索的话题。通过梳理媒介与社会的双重变革情境下,健康传播研究在中国大陆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的变化,本文尝试探索适用于社交媒体情境的健康传播研究框架。(本文来源于《国际新闻界》期刊2019年06期)

彭立翔[10](2019)在《新媒体情境下科普动画的传播发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科学素质是公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科普事业是提高我国公民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一直受到政府和广大科技教育工作者的支持和重视。为此国家颁布了《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旨在通过发展科学技术教育、科学传播和普及来提升公民整体的科学素质水平。但是由于科学知识的专业性,获取门槛较高,这些因素一直阻碍着我国科普工作和科教事业的发展。随着新媒体的发展,这种广泛、快捷的传播方式又给我国的科普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而动画这种集视听于一体的形式非常易于在网络上传播,而且动画本身所具有的趣味性和动画中生动夸张的形象可以降低大众获取科学知识的门槛,因此科普动画便应运而生。在《“十叁五”国家科普和创新文化建设规划》中,国家明确提出要重点提高科普创作研发传播能力,大力支持优秀科普作品(影视、微视频、微电影、动画等)的创作与传播。虽然科普动画并不是一种新生事物,它在我国的存在也有几十年的历史了,但是通过对国内科普动画的现状进行研究,结合问卷调查和访谈,发现我国科普动画的内容质量和传播效果并不尽人意。主要原因有:科普动画数量太少、说教味太浓、科学性欠缺等。针对这些问题本文在最后提出了相应的策略,包括:提高作品质量、加强动画创作者和科教工作者合作交流、优化科普动画传播方式等。本文共分为六章:第一章阐明选题的背景和意义,以及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准备采用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第二章介绍了本文所依据的一些理论基础,并对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第叁章对科普动画的特点以及影响科普动画传播的相关要素进行了分析,并对两部中日科普动画进行了相关要素的对比。第四章根据当前我国科普动画的现状的研究,结合问卷调查,指出了科普动画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对问题出现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第五章根据我国科普动画传播现状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针对性的提出了提升科普动画传播效果的一些策略。第六章是对论文工作成果和不足的总结,以期对未来的研究做出完善。(本文来源于《山东师范大学》期刊2019-05-21)

传播情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自2016年以来短视频以病毒式传播入侵人们的日常生活,作为艺术形式中较为独特的朗诵艺术也是趁着文化综艺的火热和短视频的来袭得到更多人青睐。在文化工业的逻辑主导和新技术手段传播的多方合力下,朗诵如何依旧以"艺术"的形式呈现在公众面前是笔者思考的核心。笔者参考了情境主义的艺术革命策略,将原本立足于先锋文学艺术的方法加以运用,结合现实背景下的技术条件和社会文化特征,从"漂移""异轨""构境"叁种方法切入以期建构短视频传播环境下的朗诵审美技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传播情境论文参考文献

[1].展宁.“大众传播”溯源:社会情境、根本问题与价值立场[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9

[2].汤丝敏.短视频传播环境下的朗诵审美技巧——基于情境主义国际理论的指导[J].新媒体研究.2019

[3].王治莹,梁敬.突发事件中多种异质信息在出现时间差异情境下的竞争传播研究——两阶段竞争模型[J].管理评论.2019

[4].王欣.科技藏品的情境化传播路径探析[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9

[5].王馨瑞.互联网传播背景下小学英语情境教育及核心素养教育培养的探索[J].校园英语.2019

[6].肖鑫鑫.传播情境中“任务型”学前儿童语言教育活动的路径设计[J].陕西教育(高教).2019

[7].宫贺,韩冬,张庆园.多元归因与信任重建:危机传播情境理论的中国情境——以2018年问题疫苗事件为例[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9

[8].周丽晓.基于科技藏品开展情境式传播[J].自然科学博物馆研究.2019

[9].宫贺.对话何以成为可能:社交媒体情境下中国健康传播研究的路径与挑战[J].国际新闻界.2019

[10].彭立翔.新媒体情境下科普动画的传播发展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9

标签:;  ;  ;  ;  

传播情境论文-展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