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线间耦合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微波传输带,电路板,耦合因子
线间耦合论文文献综述
聂睿瑞[1](2017)在《一种基于微波传输带耦合模型的电路板线间串扰计算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微波传输带中的电荷变化会导致电流产生相应的变化,而且磁通量的改变也会导致电势随之改变。传统微波传输带耦合的静态模型对于布线密集的多层电路板的建模准确率会大大降低。因此,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基于微波传输带的耦合模型,可以将复杂结构的电路转化为容性和感性耦合的等效电路。利用这种方法计算出的耦合因子,其最大误差不超过10%,平均误差约为1%。充分说明这种计算方法的精度足够高。实际电路板设计时,在耦合因子固定的情况下,可以根据该模型计算出合理的布线间距。(本文来源于《电子世界》期刊2017年24期)
安静,武俊峰,吴一辉[2](2010)在《防护带结构参数对耦合微带线间串扰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减少印刷电路板(PCB)耦合微带线间的串扰是发展高速高密度PCB必须研究解决的问题。在满足端接匹配的条件下,建立了PCB耦合微带线间串扰测试的结构。通过有限元分析和实验测试,研究了在PCB微带线之间未加防护带和添加防护带对微带线间串扰的影响,考察了微带线间串扰对防护带的宽度和接地孔间距的依赖性。数值分析和实验结果皆表明,为了获得减少PCB微带线间串扰的最佳效果,防护带的宽度存在一个最佳值,使用此最佳值,近端串扰峰值衰减要比没有防护带时多9 dB,远端串扰峰值衰减多7 dB。同时防护带上密布的接地孔间距必须满足一个临界条件。(本文来源于《武汉理工大学学报》期刊2010年23期)
白雪,徐雷钧[3](2010)在《衬底材料对微带线间串扰耦合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系统频率的提高,衬底材料特性已成为影响信号走线之间串扰的一个不可忽略的因素。该文基于传输线方程和频域S参数对两平行微带线间串扰耦合进行理论分析,并结合全波3维电磁场仿真工具对具有不同介电常数和不同厚度的衬底材料进行了仿真和分析,得到了微带线在不同衬底下的电场分布,以及近端和远端串扰随频率、衬底介电常数和厚度变化的曲线。随着频率的增大,远端串扰将大于近端串扰,并且随着衬底介电常数和厚度的增加,微带线间的串扰呈现正弦上升的变化趋势。(本文来源于《电子与信息学报》期刊2010年11期)
刘永勤[4](2010)在《高速互连设计中耦合微带线间的串扰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高速互连设计电路中,耦合微带线间的串扰是影响电路性能和稳定性的主要因素.为了降低线间串扰,添加有接地过孔的防护线对减小串扰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在维持3条线(防护线和两条微带线)中两两之间的中心距不变的情况下,加大防护线的宽度,可有效减小线间的远端和近端串扰.利用FDTD方法对该结构进行模拟,给出了接地孔的有效放置方法.(本文来源于《河南科学》期刊2010年05期)
张博,罗映红[5](2009)在《端接阻抗对传输线线间耦合的影响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运用多导体传输线的理论为均匀及非均匀介质中的传输线耦合情况建立相应的等效电路模型,借助Matlab软件对叁导体传输线的耦合情况进行仿真计算。分析了终端接电阻、终端接电抗、终端接阻抗和终端短路四种情况的影响,得出相应的结论。(本文来源于《自动化技术与应用》期刊2009年11期)
段旭朝,赵天绪[6](2009)在《基于缺陷均匀分布的互连线间耦合电容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互连线的寄生效应是制约深亚微米VLSI电路实现高速、高密度的关键因素.文中分析了集成电路制造过程中的工艺缺陷对互连线间寄生电容的影响,给出了考虑缺陷等因素的线间寄生电容模型.模拟结果表明,导电冗余物缺陷明显增加了线间寄生电容,从而对电路的可靠性有较大影响.(本文来源于《计算机学报》期刊2009年06期)
黄克己[7](2007)在《平行光学纳米线间的倏逝波耦合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平行光学纳米线间的倏逝波耦合特性研究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比如光学耦合器件设计和研制、通过拉锥光纤与外部光学系统的光学连接,以及纳米线间的能量交换与控制等。本文基于叁维时域有限差分方法(3D-FDTD)对平行纳米线间的倏逝波耦合特性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了二氧化硅、碲酸盐和硅这叁种材料构成的纳米线间的耦合特性,给出了耦合效率、耦合长度等基本特性。研究结果表明,耦合效率与耦合长度关系表现出与弱耦合系统类似的正弦振荡特性;与弱波导耦合特性相比,纳米线间的强耦合特性使其在具有较小耦合长度的情况下可以获得比较高的耦合效率;同时,不同于弱波导耦合特性,纳米线的耦合系统最小耦合效率远高于0;对不同材料(不同折射率)的纳米线(例如二氧化硅纳米线和碲酸盐纳米线间的耦合、碲酸盐纳米线和硅纳米线间的耦合,以及二氧化硅纳米线和硅纳米线间的耦合)间的耦合,也可以得到较高的耦合效率。我们还研究了偏振方向对耦合效率的影响、反对称超模截止、光学纳米线端对端耦合效率等特性。研究结果表明,使用纳米光纤研制微纳光子器件,对于减小耦合器的尺寸、实现纳米线和外部光学系统之间的高效率能量交换等非常有利。本课题的研究结果对于光学纳米线的实际应用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07-05-08)
刘晓晓,马光胜,冯刚,王冠军[8](2006)在《互连线间容性交叉耦合对时序分析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集成电路的性能越来越受到互连线间寄生效应的影响,特别是引起互连线跳变模式相关延迟的容性交叉耦合已成为影响线路延迟的一个重要因素。为了提高分层的时序分析方法的准确性,文章引入了局部伪交叉耦合和全局伪交叉耦合的概念,提出了一种利用模块间功能关系识别由于模块间连接产生的全局伪交叉耦合的综合分析方法。实验数据证明了考虑全局伪交叉耦合在提高分层时序验证准确性上的价值。(本文来源于《微电子学》期刊2006年06期)
黎淑兰,刘元安,唐碧华[9](2006)在《降低有损耦合微带线间串扰的方法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降低和控制有损耦合微带线间的串扰,在强信号线两边各插入了一列用金属填充的、顶端用微带连接的接地孔。利用FDTD方法对该结构进行模拟并利用FEM法进行了验证。模拟结果表明串扰衰减程度与基底介质的损耗、接地孔参数有关。(本文来源于《电波科学学报》期刊2006年04期)
黎淑兰,刘元安,宋占海,兰芳[10](2006)在《耦合微带线间串扰问题的FDTD法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模拟和数字电路中,耦合微带线间的串扰会降低设备的性能。为了降低线间串扰,在攻击线两边各插入了一列用金属填充的、顶端用微带连接的接地孔。利用FDTD方法对该结构进行模拟,给出了接地孔的有效放置方法。(本文来源于《微波学报》期刊2006年02期)
线间耦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减少印刷电路板(PCB)耦合微带线间的串扰是发展高速高密度PCB必须研究解决的问题。在满足端接匹配的条件下,建立了PCB耦合微带线间串扰测试的结构。通过有限元分析和实验测试,研究了在PCB微带线之间未加防护带和添加防护带对微带线间串扰的影响,考察了微带线间串扰对防护带的宽度和接地孔间距的依赖性。数值分析和实验结果皆表明,为了获得减少PCB微带线间串扰的最佳效果,防护带的宽度存在一个最佳值,使用此最佳值,近端串扰峰值衰减要比没有防护带时多9 dB,远端串扰峰值衰减多7 dB。同时防护带上密布的接地孔间距必须满足一个临界条件。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线间耦合论文参考文献
[1].聂睿瑞.一种基于微波传输带耦合模型的电路板线间串扰计算方法[J].电子世界.2017
[2].安静,武俊峰,吴一辉.防护带结构参数对耦合微带线间串扰的影响[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10
[3].白雪,徐雷钧.衬底材料对微带线间串扰耦合的影响研究[J].电子与信息学报.2010
[4].刘永勤.高速互连设计中耦合微带线间的串扰分析[J].河南科学.2010
[5].张博,罗映红.端接阻抗对传输线线间耦合的影响分析[J].自动化技术与应用.2009
[6].段旭朝,赵天绪.基于缺陷均匀分布的互连线间耦合电容分析[J].计算机学报.2009
[7].黄克己.平行光学纳米线间的倏逝波耦合特性研究[D].浙江大学.2007
[8].刘晓晓,马光胜,冯刚,王冠军.互连线间容性交叉耦合对时序分析的影响[J].微电子学.2006
[9].黎淑兰,刘元安,唐碧华.降低有损耦合微带线间串扰的方法分析[J].电波科学学报.2006
[10].黎淑兰,刘元安,宋占海,兰芳.耦合微带线间串扰问题的FDTD法分析[J].微波学报.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