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题图式论文-李文平,王佳慧,余法红

命题图式论文-李文平,王佳慧,余法红

导读:本文包含了命题图式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离散数学,命题,推理,翻转课堂

命题图式论文文献综述

李文平,王佳慧,余法红[1](2016)在《基于翻转课堂的命题推理图式教学法研究与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命题推理过程繁琐而抽象,学生掌握通常存在较大困难,是离散数学教学中的难点。本研究引入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命题推理的图式教学法,基于消元思想提出树形推理模式,并设计了相应的翻转课堂教学环节。所提教学法直观易懂,可操作性强,可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学习兴趣。(本文来源于《信息化建设》期刊2016年05期)

陈静[2](2015)在《图式在政治学科高考命题中的价值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现代脑认知科学的研究成果已被广泛运用于其他具体科学的研究中。图式因其具有构建、推论、搜索、整合四种基本功能,并能够将学生的思维能力显性化而越来越多地在政治学科高考试题中得到运用。图式在反映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将学生"知识库"知识显性化,展示学生调动运用知识做出正确判断的能力,将学生对学科概念、观点理解的广度、深度显性化,展现对知识理解的精准度等方面有独到的优势。如果能够进一步优化图式还能够增加试题的有效信息量,创新图式设计更是有利于展示学生不同的思维品质。(本文来源于《思想政治课教学》期刊2015年09期)

刘宁[3](2008)在《语法化单向性的认知理据分析:概念隐喻、命题图式和事件框架》一文中研究指出单向性是语法化最重要的本质特征之一,是其作为一种独立的演变现象存在的基础。目前,尽管许多学者坚持单向性的有效性,但基于认知角度的研究却明显不足。因此本文的创新点在于:明确提出了叁个重要的单向性认知理据和与之紧密关联的语法化特征,并运用历时的理论推导和共时的词汇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加以阐释。它们分别是:概念隐喻与单向映射,命题图式与语法化路径以及事件框架与缺失(loss)。首先,概念隐喻能够借助从源域到目标域的映射原则对一系列隐喻问题进行合理解释。根据Ahrens (2002)的概念映射模型可以得知:人们头脑中的隐喻概念只可能从简单而具体的范畴单向演化到抽象而复杂的范畴,这与从“较少语法化”到“较多语法化”的语言发展过程相一致。第二,命题图式重在强调从基本图式到派生图式的不断迁移;“路径”的涵义也旨在凸显其在词汇项到语法项的演化中所起到的最本质、最内在的作用。两者都与语法化过程中从旧形式到新形式、从基本意象到派生意象的发展密不可分。第叁,事件框架是认知框架体系中的一种普遍而基本的模型。“缺失”则是指词汇或词素原有的意义和句法功能随着语言演变的深入不断消退,甚至发生实体性整体缺位,即词汇的省略或空置。换言之,语法化程度较高的词项往往要比语法化程度较低的词项失去更多的原有意义和功能,其所指代的概念也会同时经历一个由运动事件框架到因果事件框架直至关联事件框架的演绎过程。总之,上述叁个认知理据将在语法化研究领域中发挥应有的解释力,因为它们都受到人类认知发展的一般规律的支配,即“人>物>空间>时间>过程>性质”。显然,这同样是一个以单向性为本质特征的变化过程。(本文来源于《青岛科技大学》期刊2008-04-20)

雷红[4](2004)在《意象图式和隐喻的非命题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意象在隐喻理解中的作用,向来是一个富有争议性的问题。文章总结了前人的理论和实验成果,建立了隐喻的符号学模型,提出意象内容是隐喻理解中的重要机制,它通过作用于隐喻的第二级指示行为影响人们对隐喻的理解。意象构成隐喻的非命题意义,而这又恰恰是为历来众多隐喻家们所忽视的问题。这一研究具有理论和实践价值,在理论上是对传统隐喻意义研究的补充,在实践上对语言教学活动具有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04年04期)

黄健[5](1998)在《复合命题直接推理的图式化系统——复合命题直接推理系统再探》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于复合命题直接推理问题,传统形式逻辑虽然作过一些研究,但未能形成类似叁段论那样一个完整的推理系统。现代数理逻辑所构建的命题演算公理系统虽然可以涵盖复合命题直接推理的一切有效式,但也未能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复合命题直接推理的完整系统,而且,对于初学者来说,命题演算系统的公式、公理、推演规则远离自然语言,缺乏直观性,推演过程也过于顼琐复杂,难以迅速准确地推导出所需的结论。笔者曾在《复合命题之间的真值关系及其直接推理系统初探》一文中对此作了初步的探讨。现在看来,原文所列的公式系统不够完全,且过于顼琐,难记难用。本文采用新的思路,尝试构建一个与自然语言相近的,直观简便,具有一致性和相对完全性的复合命题直接推理图式化系统(以下简称ZT系统),就教于同行专家。 一、ZT系统内容的基本规定 ㈠、初始符号 1、命题变项:p,q,p_1,q_1,p_2,…; 2、联结词:┌,∧,∨,→,←,←→,∨; 3、左右括号:(,)。 ㈡、公式的形成规则 1、一命题变项是一公式;(本文来源于《宁德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1998年04期)

黄万徽[6](1988)在《命题推理的新图式(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引进新图式的概念,并且给出一个关于命题推理有效判定的方法。它解决了证明论中命题逻辑部分的一个重要问题。由于此方法直观,机械,可用于计算机对人工智能问题的处理。(本文来源于《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1988年04期)

命题图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现代脑认知科学的研究成果已被广泛运用于其他具体科学的研究中。图式因其具有构建、推论、搜索、整合四种基本功能,并能够将学生的思维能力显性化而越来越多地在政治学科高考试题中得到运用。图式在反映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将学生"知识库"知识显性化,展示学生调动运用知识做出正确判断的能力,将学生对学科概念、观点理解的广度、深度显性化,展现对知识理解的精准度等方面有独到的优势。如果能够进一步优化图式还能够增加试题的有效信息量,创新图式设计更是有利于展示学生不同的思维品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命题图式论文参考文献

[1].李文平,王佳慧,余法红.基于翻转课堂的命题推理图式教学法研究与设计[J].信息化建设.2016

[2].陈静.图式在政治学科高考命题中的价值分析[J].思想政治课教学.2015

[3].刘宁.语法化单向性的认知理据分析:概念隐喻、命题图式和事件框架[D].青岛科技大学.2008

[4].雷红.意象图式和隐喻的非命题意义[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

[5].黄健.复合命题直接推理的图式化系统——复合命题直接推理系统再探[J].宁德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

[6].黄万徽.命题推理的新图式(英文)[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8

标签:;  ;  ;  ;  

命题图式论文-李文平,王佳慧,余法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