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疏散能力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砌体结构,增量动力分析,易损性曲线,倒塌时间
疏散能力论文文献综述
徐子祺,肖梅玲,邢倩倩,李天贝[1](2019)在《昆明市城中村砌体结构地震易损性与疏散能力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砌体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倒塌概率与人员疏散能力的关系,以一典型砌体结构居民楼为研究对象,采用增量动力分析(incremental dynamic analysis,IDA)方法,输入20条地震波对该结构进行分析,得到了地震作用下每层IDA曲线;同时采用FEMA 365评估标准估计该结构的抗震性能。根据砌体的最大层间允许位移及最大层间位移出现的时间,找出8度基本设防烈度地震和罕遇地震作用下各楼层的倒塌时间;并得出各楼层人员安全逃生的概率。分析结果表明:砌体结构首层倒塌概率最大,而顶层最小;当遭受8度罕遇地震作用时,无法满足"大震不倒"的设防目标;首层最先发生倒塌,顶层最后倒塌;位于低楼层的人员相比于高楼层的人员具有更大的逃生机会。(本文来源于《科学技术与工程》期刊2019年24期)
张晋,李炎锋,代宝乾,李俊梅[2](2019)在《某连通型地下空间商业开发对既有地铁车站疏散能力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避免或降低连通型地下空间商业开发对车站疏散带来不利影响,基于地铁车站现场调研数据,利用仿真软件模拟了某连通型地下空间商业开发前后车站的疏散过程,分析了该地下空间商业开发对既有地铁车站疏散能力的影响,并针对不利影响提出了对策措施。研究结果表明:当地下空间与车站之间的防火卷帘不落下时,商业开发虽然对站台层的疏散无影响,但会增加与地下空间相邻2个出口的疏散人数,导致2个出口产生拥堵,增加了疏散时间;车站和商场可以通过工作人员或利用广播引导乘客向各出口均匀疏散的手段来降低商业开发带来的不利影响。提出的研究方法可以评估连通型空间开发对车站疏散能力的影响,为此类商业开发的设计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期刊2019年07期)
江锦涛,高莉萍[3](2019)在《轨道交通自动扶梯疏散能力及运行模式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地铁设计规范》中车站火灾情况下的疏散计算公式,自动扶梯作为参与紧急疏散的重要运输设备直接影响到车站疏散通过能力和疏散时间,进而影响到车站的运营安全以及建设规模。通过对比国内外自动扶梯相关规范中输送能力的计算以及分析国内轨道交通车站在火灾情况下自动扶梯的运行模式,提出《地铁设计规范》疏散计算公式中自动扶梯的通过能力和参与疏散的自动扶梯数量值得进一步商榷之处;同时也结合自动扶梯的特点提出了附加制动器延时动作、火灾情况下停梯模式、自动扶梯疏散能力及计算方式、参与疏散自动扶梯数量、疏散时间计算因素等建议,为轨道交通车站疏散计算方式以及运营组织预案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都市快轨交通》期刊2019年03期)
李香林,孙福圆,王亚蓉[4](2019)在《基于就近原则逃生模型的学生宿舍应急疏散能力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运用就近原则逃生模型对学生宿舍楼发生火灾时人员的疏散状况进行数值模拟.在不考虑环境熟悉度和环境可见度等因素时,得出在最好情况需要6分钟,符合应急逃生规范要求,最差情况需要11分钟,不符合应急逃生规范要求.针对该宿舍楼应急逃生改进建议.(本文来源于《吕梁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邹碧海,张馨尹,王桂华,赵志杰[5](2018)在《城市轨道交通应急疏散能力现状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当前城市的进一步发展,交通道路体系也逐渐完善,为人们的日常出行创造了有利条件,提高了其生活质量,而除了普通的道路交通,轨道交通在城市中所占的比例也在逐渐增加。与此同时轨道交通方面的安全问题,也已经成为现阶段人们所关注的重点问题,这就需要站内工作人员在突发事件发生时,可以在第一时间将乘客快速疏散,只有这样才可以充分保证城市轨道交通安全,为人们日常出行提供根本保障。本文将结合实际情况对城市轨道交通应急疏散能力现状进行详细分析,以期为今后开展的各项工作提供宝贵经验。(本文来源于《价值工程》期刊2018年35期)
丁晓青,贺佐斌[6](2018)在《基于M/G/c/c排队网络模型的地铁站应急疏散能力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地铁车站的疏散能力是保证安全和高效疏散的关键,因此为了降低突发事件和超大客流下人员疏散时发生事故的概率,就需要事先对地铁车站的应急疏散能力进行评估。本文选取疏散时间、客流密度以及设施瓶颈叁个应急疏散能力评价指标,提出了分流型设施节点概率选择优化模型,以此优化地铁车站应急疏散能力评估的M/G/c/c排队网络模型,给出了基于该模型的应急疏散能力评估框架并设计实现了模型的求解算法。最后选取北京地铁建国门车站作为案例,评估其应急疏散能力。(本文来源于《创新驱动与智慧发展——2018年中国城市交通规划年会论文集》期刊2018-10-17)
梅艳兰,谢科范,刘思施,刘嘉[7](2018)在《地铁站密集人群应急疏散能力分析模型及仿真》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保障地铁站正常运营和安全,对地铁站密集人群应急疏散的目标和约束条件进行剖析,进而构建地铁站密集人群应急疏散能力分析模型;然后运用Pathfinder软件构建地铁站密集人群应急疏散能力仿真系统,并以武汉A地铁站为例进行实景再现仿真,分析武汉A地铁站密集人群应急疏散能力和瓶颈。仿真结果表明,A地铁站疏散时间远超过最佳逃生时间360s,存在疏散能力不匹配、疏散设备不足、疏散不均衡等问题。针对A地铁站缺陷,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并进行相同初始条件下的仿真验证。(本文来源于《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期刊2018年04期)
李艳,叶新,徐银光,梁潇,陈峰[8](2018)在《中低速磁浮交通系统疏散平台疏散能力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合理的中低速磁浮交通系统疏散救援设计是其运营安全保障的关键。针对国内磁浮运营线疏散演练效率偏低的现状,结合其疏散平台设计方案,提取与平台疏散能力相关的中低速磁浮列车和疏散平台的关键特征,建立中低速磁浮交通系统的Pathfinder疏散仿真模型,开展疏散平台优化研究。研究结论:(1)当前中低速磁浮交通系统区间疏散平台疏散总用时近30 min,疏散能力还存在优化空间;(2)疏散平台栏杆间隔、疏散平台有效通行宽度和桥梁下桥点位置等参数是影响疏散能力的关键参数;(3)通过优化各参数取值,提出疏散平台设计新方案,新方案可大幅提高中低速磁浮交通系统的疏散能力,疏散总用时可降低约44%;(4)本文提出的疏散平台优化思路及方案可为后期中低速、中速磁浮交通系统的疏散平台设计和运营维护提供数据支撑。(本文来源于《铁道工程学报》期刊2018年08期)
Godron,Alexandre[9](2018)在《基于ANYLOGIC的地铁车站服务能力与应急疏散仿真》一文中研究指出计算机技术的全球发展使得人们和研究人员能够很容易地使用高效复杂的数值工具来设计逼真的模拟。因此,可以有效地分析建筑物中的人流,而不仅仅只依赖于实际的实验。在这一背景下,本文将重点研究哈尔滨地铁网络站。本文的首个研究重点是地铁车站的应急疏散,其次是日常非紧急情况。有了这些研究,就有可能在未来使用地铁网络的人口增加时,对车站服务的改善进行总结。更重要的是在出现问题之前做出反应。本论文主要集中在对叁个主要信息站的现状的研究。首先,对车站的结构进行了研究。其次,研究不同人群的流动情况。最后,对车站不同的数据进行了分析。本文在对车站现状数据进行研究的基础上,重点阐述了在紧急疏散情况下,使用这些工具来解释和理解需要采取的不同决策。一方面,状态图更侧重于表示:在车站中提供不同服务的顺序决定和疏散车站人员的流动。另一方面,社会力量模型和基于智能体的模型有助于了解人员在疏散过程中的行为,并制定安全疏散人员的计划。在找到了解工作站工作方式所需的所有信息和撤离过程中作出的重要决定之后,已经就已经为软件Anylogic设置了工作站的第一个模型。在对系统进行了全面设计和修正后,本文对车站人数的限制进行了研究。为了找到这一限制,本文重点研究了紧急疏散的情况,事实上,设置这一限制的最重要的规则是,在紧急情况下,站内人员必须在不到5分钟的时间内撤离。最后,本论文的最后一部分致力于研究增加行人使用量时车站服务能力的提高。本研究的第一部分关注的是只有当车站的人数逐渐增加时才需要改进。本研究的第二部分重点在于增加车站人数,直到达到前一章所述的安全极限为止。最后,研究了车站列车速度调整对列车运行速度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期刊2018-06-01)
吴悠[10](2018)在《城市轨道交通车站疏散能力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城市轨道交通以其大运量、准时、快捷等特性受到出行者的青睐,然而运营安全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由于城市轨道交通车站多为密闭的地下空间,且客流聚集量大,一旦有突发事件发生,受困乘客的疏散工作易存有潜在问题而引发二次事故。城轨车站疏散能力能满足客流需求是保证安全高效疏散的前提,所以事先做好相关车站的疏散能力研究对于在疏散过程中的事故率的降低和客流疏散速度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对客流在设施上的走行速度和密度关系进行分析,建立站内设施上客流排队模型,通过分析设施间排队模型参数影响关系构建车站疏散排队网络,并结合均衡疏散给出节点概率选择模型,以此计算车站疏散能力相关指标,评估车站设施网络疏散能力,利用AnyLogic对算法进行验证,并提出车站设施几何属性改进优化和疏散流线优化建议。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明确城轨车站疏散能力的定义,从车站疏散网络结构、设施结合部结构和设施设备能力叁个方面分析车站网络疏散能力的影响因素;制定车站设施几何属性和不同情景下各设施客流走行行为调研方案,针对北京市轨道交通不同繁忙程度的换乘车站进行早晚高峰客流行为调研,在此基础上进行各设施客流聚集和走行特性分析。(2)基于客流在不同设施上的走行特性,构建客流在设施入口处容量限制不同的通道、楼扶梯及闸机处的排队模型,确定各设施处客流量、客流平均走行时间、客流拥堵概率、排队人数等相应指标参数;分析有前后接续关系的设施排队模型参数的影响关系,在此基础上构建车站内客流疏散排队网络。(3)提出车站疏散网络能力评价指标;利用K-最短路算法对可行疏散路径进行搜索并存入可行路径集合;引入疏散时间可靠性,以客流均衡疏散为优化目标,基于Logit模型构建疏散网络节点概率选择模型;综合考虑车站客流疏散排队网络和节点概率选择模型,给出基于排队模型的严格容量限制特征的车站疏散能力计算方法。(4)以北京市轨道交通换乘车站——建国门站为对象进行实例分析。建立叁种不同类型场景,以疏散量最大的场景为例进行设施客流密度、设施饱和度以及路径疏散时间的计算,并以此为依据进行瓶颈识别;利用仿真软件AnyLogic进行相应场景的设定并做仿真对比,以设施客流密度及各出口疏散量的结果辅助验证模型和算法的有效性,根据结果提出关于提高建国门站疏散能力的建议。(本文来源于《北京交通大学》期刊2018-05-02)
疏散能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避免或降低连通型地下空间商业开发对车站疏散带来不利影响,基于地铁车站现场调研数据,利用仿真软件模拟了某连通型地下空间商业开发前后车站的疏散过程,分析了该地下空间商业开发对既有地铁车站疏散能力的影响,并针对不利影响提出了对策措施。研究结果表明:当地下空间与车站之间的防火卷帘不落下时,商业开发虽然对站台层的疏散无影响,但会增加与地下空间相邻2个出口的疏散人数,导致2个出口产生拥堵,增加了疏散时间;车站和商场可以通过工作人员或利用广播引导乘客向各出口均匀疏散的手段来降低商业开发带来的不利影响。提出的研究方法可以评估连通型空间开发对车站疏散能力的影响,为此类商业开发的设计提供参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疏散能力论文参考文献
[1].徐子祺,肖梅玲,邢倩倩,李天贝.昆明市城中村砌体结构地震易损性与疏散能力分析[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9
[2].张晋,李炎锋,代宝乾,李俊梅.某连通型地下空间商业开发对既有地铁车站疏散能力影响[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9
[3].江锦涛,高莉萍.轨道交通自动扶梯疏散能力及运行模式探讨[J].都市快轨交通.2019
[4].李香林,孙福圆,王亚蓉.基于就近原则逃生模型的学生宿舍应急疏散能力评价[J].吕梁学院学报.2019
[5].邹碧海,张馨尹,王桂华,赵志杰.城市轨道交通应急疏散能力现状分析[J].价值工程.2018
[6].丁晓青,贺佐斌.基于M/G/c/c排队网络模型的地铁站应急疏散能力研究[C].创新驱动与智慧发展——2018年中国城市交通规划年会论文集.2018
[7].梅艳兰,谢科范,刘思施,刘嘉.地铁站密集人群应急疏散能力分析模型及仿真[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2018
[8].李艳,叶新,徐银光,梁潇,陈峰.中低速磁浮交通系统疏散平台疏散能力研究[J].铁道工程学报.2018
[9].Godron,Alexandre.基于ANYLOGIC的地铁车站服务能力与应急疏散仿真[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8
[10].吴悠.城市轨道交通车站疏散能力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