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民俗论文-尚士维

蒙古民俗论文-尚士维

导读:本文包含了蒙古民俗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释意论,交替传译,长句口译

蒙古民俗论文文献综述

尚士维[1](2018)在《释意论下模拟交替传译长句口译策略实践报告》一文中研究指出大型网络公开课是传播知识的重要窗口,翻译网络公开课有利于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了解。公开课中的长句是交替传译中的一个难点。内容重复的冗长句、逻辑混乱的无序句以及层次不明的流水句对于译员来讲更是很大的挑战。本文选取了《蒙古民俗》公开课作为翻译语料,其中包含大量逻辑不严、冗余较多的长句,再加上口译时间有限,译员必须在短时间快速翻译,所以这些长句的存在增加了此次口译任务的难度。为探究长句口译策略,本文选取《蒙古民俗》公开课的前两集作为此次模拟交传的研究对象,以释意论为指导思想,在翻译过程中总结出了叁个翻译策略:简化、重组和切分。译员使用简化策略删掉长句中的冗余、重复信息,将其化繁为简;使用重组策略纠正混乱的逻辑和破碎的语句,使其通顺易懂;使用切分策略划分意群或者按照句子之间关系切分句子以理清长句的逻辑,减轻译员负担。通过运用这叁个策略,译员顺利地克服了冗长句,无序句和流水句的口译障碍。此外,译者发现,术语、平行文本和背景知识能够有效地提高口译速度和准确度,成功的口译得益于译员的语言能力,背景知识和职业精神叁者的结合。通过此次模拟交传实践,译者加深了对口译的理解,锻炼了口译能力,希望本文提出的翻译策略能够给其他译者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辽宁师范大学》期刊2018-06-01)

海宁[2](2018)在《东北地区的蒙古族文化自觉与民俗实践——以辽宁省蒙古贞地区敖包文化节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要探讨蒙古贞地区的蒙古族发起的"敖包文化节"这一创造性的民族文化节日及其相关活动。它是对以往传统的蒙古族祭祀敖包的重新解读,阐释敖包从民族宗教仪式转向社会娱乐活动过程及其原因,以及在文化变迁过程中,蒙古族群众在社会文化再生产中所起到的担当。面对自民族文化快速流失的现状,蒙古族民众该如何应对,这是民族学、人类学应该关注的问题。(本文来源于《满族研究》期刊2018年01期)

朱穆兰[3](2018)在《《美丽草原天气晴》:蒙古牧区民俗衍变》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蓄牧业为主要生产活动的草原游牧生活,促成蒙古牧区独特的民俗文化,在世代互动交往的传承中,形成蒙古牧区独特的习俗惯制和民族语言。通过对纪录片《美丽草原天气晴》中的蒙古牧区民俗进行解读,阐述牧区民俗在现代社会意识形态下的衍变。(本文来源于《戏剧之家》期刊2018年08期)

哈斯高娃[4](2017)在《鄂尔多斯婚礼:蒙古民族的炫丽民俗》一文中研究指出鄂尔多斯婚礼起源于成吉思汗时代,已经流传了700多年,至今仍保留着古老的风格和情趣,以其独特的民族特色、浓郁的生活气息、悠扬的歌舞形式和热烈隆重的场面,表达了勤劳、勇敢、智慧的鄂尔多斯蒙古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热情追求和粗犷、豪爽、善良的性格。如今,来伊金霍洛旗的游(本文来源于《实践(思想理论版)》期刊2017年09期)

斯琴毕力格[5](2017)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蒙古民俗的教学内容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对《蒙古族中小学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3年版)》编制的义务教育一至六年级语文教科书(2016年版)中的蒙古民俗内容进行研究。本论文由叁章组成。第一章对蒙古民俗的理论研究、小学蒙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等两方面内容阐述了语文课程标准中对蒙古民俗概括的看法及教科书中出现的蒙古民俗内容展开研究;第二章对小学语文课程中融入蒙古民俗教学的作用和地方语文教科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语文教书中的蒙古民俗内容和作用进行研究;第叁章阐述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融入蒙古民俗内容的方法与途径及国家语文教科书、地方语文教科书、学校语文教科书的重要性。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蒙语文教学和蒙古族学生对蒙古民俗的了解与运用度等方面有了一些问题,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融入蒙古民俗教育来提高学生民俗知识和老师的综合素养是我们所关注的问题。所以我认为不仅注重语文的工具性,更注重语文的实践性、人文性,并且运用到语文课程中。蒙语文是蒙古民族文化的载体,我们在语文课程中勤于发现和运用蒙古民俗资源不仅是教学方法的开拓问题而在正确认识语文课程、语文课程的任务和功能的新途径;是利于民族教育发展。(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师范大学》期刊2017-06-06)

梁米娅[6](2016)在《从和静县蒙古人民间信仰礼俗看长调民歌与民俗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新疆和静县盛行着岁时祈福、祭祀敖包等民间信仰习俗,唱给喇嘛的长调民歌是仪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较强的指向性。民间礼俗活动是长调民歌传承的重要载体,推动了和静县土尔扈特蒙古族长调的流传和发展。(本文来源于《黄河之声》期刊2016年19期)

格格[7](2016)在《蒙古民俗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民俗是人类社会生活中产生,并在悠久历史的进程中形成、优化和传承下来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宝贵文化财富。初中《思想品德》课是以学生的实际生活为基础,以指导和促进学生思想道德发展为基本目标的综合性课程。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应用蒙古民俗将抽象的理论性课程与蒙古民俗相结合,提高教学效率,凸显民族特点,为蒙古族学生了解和传承本民族的优秀文化财富提供可能性。所以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应用蒙古民俗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本文共由叁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主要叙述了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应用蒙古民俗的原因。这部分对蒙古民俗概论、《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蒙古民俗的社会功能、在教学中应用蒙古民俗的原因等方面进行分析和阐述。第二部分,从实践教学中提供参考的角度论述了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应用蒙古民俗的具体方法及在应用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第叁部分,论述了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应用蒙古民俗的意义。(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师范大学》期刊2016-06-01)

海洪溯[8](2016)在《蒙古贞“风马”民俗溯源》一文中研究指出扬"风马"是辽宁阜新蒙古贞地区一项颇具藏传佛教特色的民俗活动。所谓"风马",是指拓印在白布或白纸上的宝马图,多被张贴于门楣或立杆飞扬,在蒙古贞民间曾颇为盛行。"风马"一词,蒙语原文为heimori。在蒙语中"hei"即风或气体,"mori"即马,通常直译过来就是"风马"或"飞马",也有译作"天马"的。不过,heimori的真正含义却比其表面图案深远,它饱含了人们对命运吉祥如意的祈愿,也就是"运气"或(本文来源于《大众文艺》期刊2016年08期)

奥德玛[9](2015)在《蒙古国与中国民俗词语对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语言中涵盖着极为丰富的文化成分,是文化发展最为重要的基础,前后两者可谓息息相关。语言由众多词语所构成,而民俗则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民俗词语是语言与民族文化在长期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过程中所形成的凝结体。本文对蒙古国与中国的民俗词语进行了对比研究,旨在研究探讨民俗词语背后所反映的不同民俗文化,主要对以下四方面的民俗词语进行对比研究:一、中蒙与节日相关的词语;二、中蒙与婚丧相关的词语;叁、中蒙与数字相关的词语;四、中蒙其余相关词语。通过对蒙古国与中国民俗词语的对比研究,折射出蒙古国与中国不同的民俗,有利于增进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促进两国人民的友好往来,同时还能够加强蒙古国与我国蒙古地区各方面的交流和往来,最终实现汉语向国际化的传播。(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师范大学》期刊2015-06-18)

迎春[10](2015)在《蒙古民俗传说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蒙古民俗传说是蒙古族传说与民俗的重要组成部分。蒙古族传说研究在族源传说、历史传说、地方风物传说和宗教传说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但民俗传说的研究有待重视和提高。本论文将蒙古民俗传说视为蒙古传说的重要类型之一,将其归类,并选择分布较广、母题较多的典型例子,把它放在蒙古历史、文化、生产、环境、宗教和民俗等广阔平台上,运用文化、民俗和民间文学研究视野、理论及母题分析、比较研究等方法,论述其生成、演变的历史文化、宗教信仰根源及特征。论文结构由绪论、正文和总结等叁部分组成。绪论阐述了选题意义、研究价值、研究方法和研究现状述评等。蒙古民俗传说研究始于洛桑却丹,他在其《蒙古风俗鉴》中搜集了蒙古族哄小孩的民俗传说、咒人“瞎畜生”的来历及蒙古族弃老型故事等民俗传说。洛桑却丹通过研究弃老型民俗传说后认为蒙古民间流传的弃老型民俗传说源于印度,随着藏传佛教的传入,传播到蒙古地区。现代意义上的蒙古民俗传说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主要集中在弃老型民俗传说、布拜之歌传说、马头琴的来历、留贺喜格民俗的来历、祭天鹅民俗的来历等少数几个传说上,而缺乏综合、系统的、专题研究。与民俗传说研究相比,民俗学研究当中解释某一民俗来源时引用民俗传说的较多,传说本体研究则较少。蒙古民俗传说研究拓展了蒙古民间文学的研究范围,填补了蒙古传说研究空白,并在蒙古民俗研究中为研究蒙古民俗的生成、演变提供可以借鉴的旁证。本论文主要以综合研究蒙古民俗传说为主,结合个案分析、比较研究、母题分析和文化研究等研究方法。正文共分四章,分别探讨生活生产民俗、社会民俗、信仰民俗及娱乐、节日民俗传说等四个传说种类。第一章对蒙古族生活生产民俗传说进行综述,饮食与服饰民俗传说中选择了分享胛骨肉、向主人回敬酒、阿巴盖德勒的来历、蒙古妇女插希博格的来历等四则民俗传说进行了研究。蒙古民族受所居住的地理环境、传统经济、信仰崇拜等因素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饮食和服饰民俗文化。分享肩胛肉的民俗传说源于胛骨崇拜,是在分享胛骨肉的习俗得以传播的过程中形成的。根据考古发掘和民俗学资料,古人认为分享胛骨肉能护佑外出狩猎、经商的人们。胛骨崇拜是蒙古族原始崇拜之一,分享胛骨肉民俗传说源于社会生产力相对低下的狩猎社会或游牧社会。向主人回敬酒的民俗传说主要叙述了大臣想用毒酒毒死皇帝(可汗)的计划被发现后,皇帝(可汗)回敬毒酒将其毒死,并重用帮其识破大臣预谋的人的故事。该民俗传说的历史根源在于也速该巴特尔、成吉思汗等黄金家族中出现的因酒失去生命、财产甚至政权的历史事实。服饰是一个民族有别于其他民族的重要特征之一。蒙古各部受所居地的自然环境、地理方位及相邻国家和民族的文化等因素的影响,不同部落之间的服饰形成各自的风格。文中以阿巴盖德勒的来历和蒙古妇女插希博格的来历为重点,分析了布里亚特蒙古族和鄂尔多斯蒙古族服饰文化的独特性及形成原因,试图阐释其形成的历史文化因素。第二章先对社会民俗进行了综述,然后对婚姻民俗和人生礼仪民俗传说中重点选择父亲不送亲、铺白毡迎接新娘、堵门婚俗、蒙古族弃老民俗传说和不让猫靠近死者等民俗传说,对它们进行了详细探讨。婚俗传说主要阐释了婚礼形式、婚俗来历、解释某一具体婚俗过程等。蒙古族婚俗传说扎根于蒙古族独特的历史与文化。父亲不送亲这一民俗传说的历史根源是俺巴孩汗送亲到塔塔尔部落后,塔塔尔人将其俘送金国,金国将其惨忍杀害的历史事实。堵门婚俗传说则可能源自蒙古古代抢婚习俗。众人中辨认新娘(或真假)母题在很多国家和民族中流传,然而蒙古传说中其辨认方法独特,体现了蒙古民族的崇尚毡子的文化内涵。丧葬民俗是人类普遍现象,但在丧葬方式上,显示出各族文化的不同特征。在古代蒙古,可能曾存在过弃老民俗,蒙古地区也发现了弃老洞等证物,蒙古族流传的弃老民俗传说源于古代蒙古的弃老习俗,但在蒙古传说文本中,特有孙子将脂或羊尾塞进老人嘴里使其咽气的母题,是蒙古民俗传说独有的母题,可谓源于蒙古游牧生活。忌讳猫接近死者的民俗传说应于蒙古族灵魂崇拜有关。蒙古族社会民俗传说是在蒙古族历史、文化和宗教信仰中生成并发展演变的。第叁章首先对信仰民俗传说进行综述,然后从众多民俗传说中选取有关胛骨占卜来源、送人牲畜时留其福分、祭火习俗和格斯尔说唱、祭祀等几则传说,对它们进行了研究。蒙古族自古就有注重、甚至崇拜胯骨、胛骨、胫骨的习俗。胛骨占卜是胛骨崇拜的一种,解释胛骨占卜来历的民俗传说,是在胛骨崇拜盛行时代生成的口传遗留。蒙古人的祭火民俗传说中有两种形式,一种是解释蒙古人祭火民俗的来历,另一种是解释蒙古人祭火的两种不同的日期的来源,前者讲到穷人祭火得以免灾,富人不祭从而遭灾,以此解释祭火习俗的来历,后者主要解释了蒙古人中有两种祭火日期,即腊月23或24日的成因。火崇拜也是蒙古族原始崇拜的一种,祭火民俗传说的生成源于火崇拜,随着历史进程演变而来。有关祭格斯尔、演唱格斯尔史诗的传说,是格斯尔史诗传播到蒙古地区后的产物。蒙古族信仰民俗传说主要源于蒙古族原始崇拜,反映了信仰民俗在历史发展过程的演化。第四章在对娱乐、节日民俗传说进行综述基础上从时节、新年、典故、娱乐等民俗中选取有关十二生肖、蒙古五月、除夕、正月、典故、问骨的传说文本,逐一进行分析研究。蒙古族流传的有关十二生肖的传说,主要解释老鼠为何成为十二生肖之首和骆驼为何落选的问题。蒙古五月是鄂尔多斯蒙古独特的日历,可能与成吉思汗为首的蒙古大军向外进军的历史事实有关。有关除夕、正月的传说,主要表现了蒙古人祈望福祉、除恶辟邪、渴望幸福的愿望。有关典故和问骨的传说,是蒙古语言文化产物,体现了蒙古语言文字的独特性。娱乐、节日民俗传说具有开拓人们视野和娱乐功能,反映了古代蒙古人的精神生活的丰富多样性和智慧性。总结部分对蒙古民俗传说研究进行了理论归纳,并指出今后应当予以重视的学术问题。在理论归纳方面,主要以蒙古民俗传说与蒙古民俗之间的关系、蒙古民俗传说与蒙古族历史、生产、环境、文化、宗教、和民间文学之间的关系、蒙古民俗传说的民族特征及生成规律为归纳对象。(本文来源于《中央民族大学》期刊2015-05-29)

蒙古民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要探讨蒙古贞地区的蒙古族发起的"敖包文化节"这一创造性的民族文化节日及其相关活动。它是对以往传统的蒙古族祭祀敖包的重新解读,阐释敖包从民族宗教仪式转向社会娱乐活动过程及其原因,以及在文化变迁过程中,蒙古族群众在社会文化再生产中所起到的担当。面对自民族文化快速流失的现状,蒙古族民众该如何应对,这是民族学、人类学应该关注的问题。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蒙古民俗论文参考文献

[1].尚士维.释意论下模拟交替传译长句口译策略实践报告[D].辽宁师范大学.2018

[2].海宁.东北地区的蒙古族文化自觉与民俗实践——以辽宁省蒙古贞地区敖包文化节为例[J].满族研究.2018

[3].朱穆兰.《美丽草原天气晴》:蒙古牧区民俗衍变[J].戏剧之家.2018

[4].哈斯高娃.鄂尔多斯婚礼:蒙古民族的炫丽民俗[J].实践(思想理论版).2017

[5].斯琴毕力格.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蒙古民俗的教学内容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7

[6].梁米娅.从和静县蒙古人民间信仰礼俗看长调民歌与民俗的关系[J].黄河之声.2016

[7].格格.蒙古民俗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6

[8].海洪溯.蒙古贞“风马”民俗溯源[J].大众文艺.2016

[9].奥德玛.蒙古国与中国民俗词语对比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5

[10].迎春.蒙古民俗传说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5

标签:;  ;  ;  

蒙古民俗论文-尚士维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