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诗史传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诗歌镜像,身份认同,诗史传统
诗史传统论文文献综述
王本朝[1](2019)在《镜像、寄托与诗史传统:吴宓与吴梅村的诗学观》一文中研究指出吴宓从不讳言自己对中外诗人和思想者的亲近和追慕,明末清初诗人吴梅村就是其人生体验、文学欣赏及诗歌创作重要的参照对象。他们的生存处境、诗论主张和诗歌创作都有深通之处,性情切近,感受相通,观念相似。吴宓将吴梅村作为人生经验和诗歌创作的镜像世界,激活经验,发现自我,确立悲郁感伤者的身份认同,由此形成起于性情,通向诗史,个人化和历史化并重的创作特点。(本文来源于《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11期)
董乃斌[2](2019)在《从诗史名实说到叙事传统》一文中研究指出世上万事万物皆有名实问题,"诗史"亦不例外。"诗史"之实,早在人文初始之时已然存在,其名亦非《本事诗》作者孟棨所创。孜孜如古人解经般索解孟棨所言之"本义",不过是在已有理解之上再添一种理解而已。而在此前后,人们种种解说,或用"诗史"之名进行文学批评,或根本反对这个概念,皆各有其理由和贡献,扬此抑彼,实无必要。今日除梳理"诗史"漫长的理解史外,立足于中国文学史,特别是诗歌史之丰富实践,以研求"诗史"可能之义涵,试作现代的解释,并将诗史言说与叙事传统联系起来考察,从而较为深入地把握中国诗歌叙事传统的主要特征和内涵,也较清晰地勾勒出叙事与抒情两大传统对中国文学史的贯穿,以破解"抒情传统唯一"的执念,或亦不失为古典文学研究的一个可行方面。"诗史"字面简单而含义繁复,毕竟只是对一类好诗的评价,而好诗并非仅限于此。对"诗史"概念虽理解不一,大体其实相近,唯或赞或否,则应人各自便,无需强求一致。(本文来源于《文艺理论研究》期刊2019年01期)
叶晔[3](2019)在《“诗史”传统与晚明清初的乐府变运动》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王世贞《乐府变》组诗为肇端,从明嘉靖末年至清康熙初年,诗坛兴起过一次以新题乐府为体式、以讽咏今事为宗旨、以"诗史"学说为理论纲领的创作潮流。这场乐府变运动宗尚唐代杜甫等人的新题乐府创作,又因其自觉、独立、针对性极强的"诗史"书写意识,有别于唐代的新乐府运动,成为晚明大变局和明清王朝鼎革在诗歌创作中的一次现实反映。这是晚明文学中亟待挖掘的一个重要文学现象,同时也为我们重新认识清初"梅村体"的诗学渊源及晚近传统,提供了一条新的路径。(本文来源于《文史哲》期刊2019年01期)
曲竟玮[4](2018)在《多元化诗史景观的建构与新诗现代化传统的接续——论80年代谢冕、杨匡汉主编《中国新诗萃》》一文中研究指出着名诗论家谢冕和杨匡汉主编的《中国新诗萃》是20世纪80年代文学氛围中诞生的一个宁馨儿。此选本标举"诗美"的旗帜,以启蒙精神重塑左翼诗歌,着力突出新诗的艺术传统,全面革新了臧克家编《中国新诗选》和叁校编《新诗选》所奠定的诗史格局,展现出一种独特的"多元平等"的诗史景观,成为闻一多《现代诗抄》以来又一部艺术水准较高的选本。(本文来源于《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4期)
冷霜[5](2017)在《新诗史与作为一种认识装置的“传统”》一文中研究指出从胡适在1917年2月1日出版的《新青年》第二卷第六期上发表《白话诗八首》算起,新诗迄今已经走过了百年历程。在这百年历史里,新诗与旧诗、新诗与"古典诗歌传统"的关系,是一个反复被提起的话题。有些时候,它涉及的是新诗的文学资源或美学资源的问题,而另一些时候,它指向的是如何评价新诗的问题,引出的是对新诗前途的判断、阐说或干预,也常常(本文来源于《文艺争鸣》期刊2017年08期)
石了英[6](2017)在《论高友工的中国抒情传统建构——中国抒情诗史的文体学考察》一文中研究指出高友工中国文学"抒情传统"建构思路之一是以律诗为中心,考察其"前史"与"后传",为中国抒情诗的文体演变秩序勾勒一个史之简纲。如果说从五言诗到律诗的文体演变,表现在"描写"与"抒情"这两种表现手法的逐渐融合上,词体,尤其是南宋词对律体表现性能的拓展,主要表现在节律(时间)与图式(空间)的争衡与融合中。从文体学考察中国抒情诗史,高友工既注重辨析各类抒情文体的形式规则,并从文体考察风格,又注重追溯文体各要素的崇替规律,所遵循的实际上是一种新批评派的"内部文学史"建构模式。(本文来源于《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期刊2017年01期)
于淑娟[7](2015)在《论《吕氏家塾读诗记》诗史互证的经学特点及其成因——兼论婺学尊古重史的学术传统》一文中研究指出《吕氏家塾读诗记》以诗史互证为治经方法,注重以史解诗,借史论阐明诗旨,将史料与诗篇相对证,以诗篇明辩史料之误,从而形成了详审精切的学术特点。但同时吕氏也因过于信赖《诗序》而指摘史料与诗篇不合,质疑甚至误读史料。《吕氏家塾读诗记》这一经学特点的形成,既有汉儒经学传统、二程学术理路以及家学渊源的影响,也深受婺学尊古重史的学术传统影响。以吕祖谦为首的婺州学人承袭并发展了传统诗学,成为平衡宋代诗学的另一股力量,使之不致因一味疑经改经而走向极端,同时为后世《诗经》研究的全面发展存续了生机。(本文来源于《浙江学刊》期刊2015年01期)
刘一轲[8](2015)在《别裁伪体,漫钓槎头——“诗史”直陈传统的源流及辨体思辨》一文中研究指出"诗史"作为中国传统文学尤其是诗歌发展长河中颇具渊源的观念,其发端正在于将叙事叙语入诗、以实现诗史互证、文备众体的集大成效果。其概念在古来的创作实践中由来已久,大抵滥觞于《诗叁百》中的风雅美刺和《春秋》笔法的推见至隐,而经汉魏六朝诗家诸多诠释,内涵不断衍生;而诗史的理论最终定型化则非推杜甫而不可。然而源流和衍生的"诗史"之间,还有诸多复杂的诗学问题,本文拟对其中几点作一浅论。(本文来源于《高教学刊》期刊2015年01期)
方弘毅[9](2013)在《“诗史”传统与明清之际的“遗民”诗论》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古代诗歌不仅具有鲜明的"诗史"传统,而且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和深刻的历史感。在明清易代之际,"遗民诗人"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其创作不仅继承和发扬了"诗史"传统,更推动了"以诗为史"传统在理论上的确立。(本文来源于《兰州教育学院学报》期刊2013年11期)
张晖,沙先一[10](2013)在《《中国的“诗史”传统》》一文中研究指出"诗史"、"以诗证史"、"诗史互证",这些大家都耳熟能详,但要明晰地説出其内涵、历史发展脉络,却又相当困难。关于这些术语概念、理论问题,学界虽有广泛地关注,但却不够系统深入,张晖先生新近出版的《中国的"诗史"传统》一书,通过扎实的文献考辨与理论阐释,探讨了"诗史"内涵的形成及增衍,梳(本文来源于《人文中国学报》期刊2013年00期)
诗史传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世上万事万物皆有名实问题,"诗史"亦不例外。"诗史"之实,早在人文初始之时已然存在,其名亦非《本事诗》作者孟棨所创。孜孜如古人解经般索解孟棨所言之"本义",不过是在已有理解之上再添一种理解而已。而在此前后,人们种种解说,或用"诗史"之名进行文学批评,或根本反对这个概念,皆各有其理由和贡献,扬此抑彼,实无必要。今日除梳理"诗史"漫长的理解史外,立足于中国文学史,特别是诗歌史之丰富实践,以研求"诗史"可能之义涵,试作现代的解释,并将诗史言说与叙事传统联系起来考察,从而较为深入地把握中国诗歌叙事传统的主要特征和内涵,也较清晰地勾勒出叙事与抒情两大传统对中国文学史的贯穿,以破解"抒情传统唯一"的执念,或亦不失为古典文学研究的一个可行方面。"诗史"字面简单而含义繁复,毕竟只是对一类好诗的评价,而好诗并非仅限于此。对"诗史"概念虽理解不一,大体其实相近,唯或赞或否,则应人各自便,无需强求一致。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诗史传统论文参考文献
[1].王本朝.镜像、寄托与诗史传统:吴宓与吴梅村的诗学观[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
[2].董乃斌.从诗史名实说到叙事传统[J].文艺理论研究.2019
[3].叶晔.“诗史”传统与晚明清初的乐府变运动[J].文史哲.2019
[4].曲竟玮.多元化诗史景观的建构与新诗现代化传统的接续——论80年代谢冕、杨匡汉主编《中国新诗萃》[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
[5].冷霜.新诗史与作为一种认识装置的“传统”[J].文艺争鸣.2017
[6].石了英.论高友工的中国抒情传统建构——中国抒情诗史的文体学考察[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17
[7].于淑娟.论《吕氏家塾读诗记》诗史互证的经学特点及其成因——兼论婺学尊古重史的学术传统[J].浙江学刊.2015
[8].刘一轲.别裁伪体,漫钓槎头——“诗史”直陈传统的源流及辨体思辨[J].高教学刊.2015
[9].方弘毅.“诗史”传统与明清之际的“遗民”诗论[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3
[10].张晖,沙先一.《中国的“诗史”传统》[J].人文中国学报.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