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多脏器同时受损的类风湿性关节炎一例(论文文献综述)
刘莲莲[1](2021)在《基于中医传承辅助系统分析唐先平教授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用药规律》文中提出目的本课题通过中医传承辅助系统对唐先平教授临床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处方进行规律分析,从而总结唐先平教授治疗本病的临床用药经验及学术思想,为中医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提供系统可靠的方法。方法收集并筛选唐先平教授在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风湿科门诊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时所开具的处方,共166首,将患者资料录入中医传承辅助系统建立数据库,通过中医传承辅助系统的统计报表及数据分析功能对搜集处方的用药规律进行挖掘,总结出唐先平教授临床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用药规律及治疗思想。结果通过系统分析结果显示,166首处方共含277味中药,唐先平教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药物的归经统计结果中最多的归肝经,其次为脾经、肾经。四气中常见的为温性药,寒性药、平性药次之。药物的五味分类统计结果中最常见的为苦味药,其次为甘味药、辛味药。频次统计中,穿山龙的使用频次位居榜首,其次由高到低依次排列:黄芪、肿节风、炒白芍、延胡索、炒白术、桂枝、僵蚕、知母、姜黄、炙甘草、防风、地骨皮、生地黄、莪术、土茯苓等。基于中医传承辅助系统的关联规则分析得到的核心组合为桂枝、炒白芍、知母、炒白术、防风、黄芪、穿山龙、姜黄、肿节风、僵蚕、延胡索、炙甘草。最后经过复杂系统熵聚类得到8个新处方,分别为处方0:生牡蛎、玄参、浙贝母、生侧柏叶,处方1:淡豆豉、枳壳、瓜蒌皮、炒栀子,处方2:熟地黄、砂仁、山药、五味子、覆盆子,处方3:延胡索、川芎、肿节风、藤梨根,处方4:杜仲、石斛、鬼箭羽、续断、鹿衔草、骨碎补,处方5:白花蛇舌草、猪苓、半枝莲、伸筋草,处方6:败酱草、桔梗、金荞麦、北沙参,处方7:土茯苓、泽泻、茯苓、土贝母。结论唐先平主任医师认为类风湿关节炎主要病机为正虚邪实、痰瘀痹阻,邪实主要责之于风、寒、湿、热、毒、痰、瘀,治以祛风、散寒、除湿、清热、解毒、化痰、行瘀。正虚则主要责之于卫外不固、肝肾亏虚,治以益气健脾、补益肝肾为主。该方法通过中医传承辅助系统对临床处方进行分析,使总结出来的临床经验有理有据,更具有说服力和客观性,有利于名老中医的经验继承与发扬,值得推广。
张晶晶[2](2021)在《火龙疗法对寒湿痹阻证类风湿关节炎护理干预效果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火龙疗法对寒湿痹阻证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护理干预效果。方法:选取符合纳排标准的甘肃省某三级甲等中医院风湿骨病科寒湿痹阻证类风湿关节炎患者6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33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干预,试验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进行火龙疗法。采集患者一般资料调查表、入院时及两周后各项生化指标(血沉、C反应蛋白、类风湿因子)、疼痛VAS评分、中医症候分级量化表、患者报告结局量表、HAQ健康评估问卷、中医症候疗效评价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等数据。结果:1.两组患者基线比较,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护理干预前两组患者类风湿因子、C反应蛋白、血沉、疼痛VAS评分、中医症候积分、患者报告结局量表评分、HAQ健康评估问卷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干预后两组患者C反应蛋白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类风湿因子、血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疼痛VAS评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医症候积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关节疼痛、关节肿胀、晨僵、关节发冷症状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报告结局量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HAQ健康评估问卷,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火龙疗法可有效降低寒湿痹阻证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关节炎症因子水平。2.火龙疗法可以改善寒湿痹阻证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关节疼痛、肿胀、晨僵、发冷等症状,降低寒湿痹阻证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中医症候积分。3.火龙疗法可以降低寒湿痹阻证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患者报告结局量表评分及HAQ健康评估问卷得分,从而提高寒湿痹阻证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生活质量。
张博纶[3](2021)在《益气养阴通络方治疗气阴两虚型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观察与实验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通过临床试验,观察益气养阴通络方联合甲氨蝶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气阴两虚证的有效性与安全性;通过动物实验,评价本方的抗炎、促细胞凋亡作用,并基于PI3K/Akt/mTOR信号通路探讨本方干预CIA大鼠的作用机制;通过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评价中医滋阴法为主的中药复方或中药复方联合西药治疗RA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为滋阴法干预RA提供系统的循证医学证据。材料与方法:1.临床观察:通过分层区组的随机方式,将80例气阴两虚型RA患者,分配至试验组或对照组,每组40例。试验组采用益气养阴通络方联合甲氨蝶呤,对照组采用益气养阴通络方模拟剂联合甲氨蝶呤,干预周期12周。观察指标:ACR反应标准、中医证候疗效及中医证候单项评分、RA相关症状体征、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28个关节活动度(DAS 28)评分、医师及病人视觉模拟(VAS)评分、健康评估问卷(HAQ)评价及安全性评价。2.动物实验:选取50只SPF级雌性Wistar大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5组,每组10只,分别为正常组、模型组、益气养阴通络方组、甲氨蝶呤组、益气养阴通络方+甲氨蝶呤组。除正常组大鼠,其余组别均接受胶原诱导型关节炎(Collagen induced arthritis,CIA)模型构建。益气养阴通络方组、甲氨蝶呤组、益气养阴通络方加甲氨蝶呤组分别接受益气养阴通络方汤剂、甲氨蝶呤混悬液、益气养阴通络方汤剂加甲氨蝶呤混悬液,正常组、模型组接受灭菌注射用水灌胃,连续给药8周后取血清及关节滑膜组织。通过关节炎指数、关节肿胀度评价、关节病理切片、血清白介素-17(IL-17)、白介素-23(IL-23)水平评价大鼠关节炎症状态;通过滑膜组织PI3K、Akt、p-Akt、mTOR、Bcl-2、Bax蛋白表达的定性、定量情况,以及p-Akt/Akt、Bcl-2/Bax比值评价本方的促滑膜组织细胞凋亡能力。3.Meta分析:采用中文数据库和英文数据库,对建库至2020年11月09日按照主题词进行文献检索,根据纳排标准进行文献筛选,建立EXCEL表格进行数据提取。然后进行文献质量评分(Jadad评分表)和文献偏倚风险评估(Cochrane协作网偏倚风险评估工具栏),采用Rev Man 5.3.0软件进行Meta分析与异质性检验。对试验组与对照组间临床总有效率,中医证候总有效率,症状学指标(关节肿胀数、肿胀指数、关节压痛数、压痛指数和晨僵时间),血清学指标,包括ESR、CRP、类风湿因子(RF)、免疫球蛋白G(IgG)、免疫球蛋白M(IgM)、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IL-1)及安全性指标进行评价与分析。结果:1.临床研究结果临床疗效评价:研究结果表明,试验组达到ACR 20、ACR 50和ACR 70改善标准的患者比例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试验组DAS28评分、患者疼痛VAS评分、患者总体VAS评分、医生总体VAS评分、受试者对体力功能HAQ评分随着干预时间逐渐减低,且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12周上述各评分水平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12周关节压痛数、肿胀数、晨僵时间水平明显减低,与组内基线水平相比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12周ESR、CRP水平明显下降,与组内基线水平相比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医证候疗效评价:试验组12周的中医证候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别为93.94%、58.82%),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与基线水平相比,两组12周中医证候总积分和单项中医证候积分(关节肿大、肌肉酸痛、气短乏力、自汗、口干、眼干、盗汗、手足心热、虚烦多梦、肌肤无泽、形体瘦弱)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12周中医证候总积分和单项证候评分(关节肿大、肌肉酸痛、气短乏力、自汗、口干、眼干、盗汗、手足心热)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单项证候评分形体瘦弱、肌肤无泽、虚烦多梦证候评分降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安全性评价:两组干预均不同程度地损及受试者的消化系统、肝肾功能、造血系统,但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中西医联合干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动物实验研究结果益气养阴通络方的抗炎作用研究结果:与模型组相比,益气养阴通络方组、甲氨蝶呤组、益气养阴通络方+甲氨蝶呤组均能够降低踝关节肿胀度、AI指数、IL-17、IL-23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改善踝关节滑膜组织病理学破坏;益气养阴通络方组与甲氨蝶呤组的改善情况无明显差异(P>0.05);与甲氨蝶呤组或益气养阴通络方组相比,益气养阴通络方+甲氨蝶呤组降低踝关节肿胀度、AI指数、IL-17、IL-23水平的作用更加显着(P<0.05)。益气养阴通络方对PI3K/Akt/mTOR信号通路的作用研究结果:免疫组化、Western blot检测结果表明:与模型组相比,益气养阴通络方组、甲氨蝶呤组、益气养阴通络方+甲氨蝶呤组均能够下调滑膜组织PI3K、mTOR、Bcl-2蛋白过表达,上调Bax表达,降低p-Akt/Akt和Bcl-2/Bax比值,上调滑膜组织细胞凋亡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益气养阴通络方组与甲氨蝶呤组相比,差异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与甲氨蝶呤组或益气养阴通络方组相比,益气养阴通络方+甲氨蝶呤组下调滑膜组织PI3K、mTOR、Bcl-2蛋白过表达,上调Bax表达,降低p-Akt/Akt和Bcl-2/Bax比值,上调滑膜组织细胞凋亡率的作用更加显着(P<0.05)。3.Meta分析结果总有效率和症状体征分析结果:滋阴法为主中药或中药联合西药干预RA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西药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01);滋阴法为主中药或中药联合西药的中医证候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关节肿胀数、肿胀指数、关节压痛数、压痛指数和晨僵时间评价滋阴法对RA相关症状的改善作用,结果在改善关节炎症状体征方面,滋阴法为主的干预措施作用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学指标分析:在降低血清学指标方面,滋阴法为主在降低ESR、CRP、RF滴度方面的能力明显优于常规西药对照组(P<0.01);在降低免疫球蛋白水平方面,滋阴法为主降低IgG水平的作用较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降低IgM水平的作用明显优于西药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降低血清炎症因子水平方面,与对照组相比,滋阴法为主降低TNF-α水平的作用更为显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降低IL-1水平的作用差异并无统计学差异(P>0.05)。安全性分析:与对照组相比,滋阴法为主干预RA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在降低白细胞减少、胃肠不适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临床研究结论(1)益气养阴通络方联合甲氨蝶呤在提高ACR 20/50/70达标率,降低DAS28、VAS、HAQ评分,改善关节症状体征,降低血清ESR、CRP水平方面具有明显优势;(2)在提高中医证候总有效率,降低中医证候总积分和单项积分方面具有明显优势;(3)益气养阴通络方联合甲氨蝶呤的临床疗效及中医总有效率方面明显优于甲氨蝶呤;(4)益气养阴通络方联合甲氨蝶呤安全性明显优于甲氨蝶呤。2.动物实验结论(1)益气养阴通络方能改善CIA大鼠关节炎性状态,且益气养阴通络方联合甲氨蝶呤疗效最显着。(2)益气养阴通络方可能通过PI3K/Akt/mTOR信号通路干预RA,干预机制包括通路介导的细胞凋亡和细胞自噬。3.Meta分析结论滋阴法为主治疗RA在提高临床总有效率、中医证候总有效率,改善关节症状体征,降低血清炎性因子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安全性较高。
加倩[4](2020)在《基于医疗大数据对运气交接节气的探索》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基于北京市全部急诊医保病例统计资料,比较大寒急诊患者的禀赋特点、疾病特点与前一年六之气(大雪、冬至、小寒)及后一年初之气(立春、雨水、惊蛰)的相似性,及大寒是否新出现与后一年运气相应的疾病,从而验证运气交接节气为大寒或立春。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分为禀赋特点分析与疾病特点分析两个角度。禀赋特点分析亦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患者禀赋构成比较,以北京市2014-2018年的大寒及其前后3节气的全部急诊医保统计资料,计算各时间段内全部患者禀各岁运各客气的急诊人次及占比,代表该时间段的10岁运禀赋构成及12客气禀赋构成,通过曼哈顿距离(差的绝对值之和)比较大寒急诊患者的禀赋构成与其前3节气及后3节气急诊患者的相似性大小,若大寒与其前3节气的曼哈顿距离小于大寒与其后3节气的曼哈顿距离,说明大寒患者的禀赋特点与其前3节气更接近,即于大寒时运气并未转换交接,则立春应为运气交接节气,反之则大寒应为运气交接节气;另一部分为高发与低发禀赋变化的比较,即将各节气内10岁运及12客气各禀赋的急诊人次按从高到低排序,通过各节气急诊人次较高与较低的禀赋发生变化的节点判断运气交接节气。疾病特点分析以北京市2015年1月20日-2020年1月19日5年全部急诊医保统计资料,根据当年的总医保人数,计算各疾病在各节气的发病率,与各疾病120个节气的平均发病率相比较得到高发疾病;进而将5年同节气重复出现的高发疾病视为该节气的反复高发疾病;在各年各节气高发疾病中去除该节气于5年中的反复高发疾病,即去除节气因素对疾病的影响,以表示该节气客运客气影响下的高发疾病,结合临床经验及中医典籍,分析比较2016-2019年大寒及其前后3节气高发疾病相似性,及大寒的高发疾病特点是否更符合下一年的运气特点,进而判断运气交接节气。结果:禀赋特点分析结果显示2014-2018年大寒不论男性女性患者均与其后一年初之气的曼哈顿距离更小,即大寒与后一年初之气各禀赋构成的相似性更高;同时各节点不论男性与女性患者均于大寒开始出现与后一年初之气相同/相近的高发及低发禀赋的变化,且符合在某岁运、客气当令时,该岁运、客气禀赋为低发禀赋,而太少相反的岁运、司天在泉相反或阴阳五行属性相反的客气则为高发禀赋这一大体规律。疾病特点分析的结果亦显示各个大寒的疾病特点更符合后一年初之气的运气相应疾病特点,出现典型的与后一年初之气运气相应的疾病群。故本研究结果支持大寒为运气交接节气。结论:本研究利用目前较为丰富的医疗大数据及规范统计学分析方法验证五运六气的交接节气,为运气交接时刻的争议提供临床数据支持,开拓五运六气周期的验证性研究,为运气起始时刻的研究提供新思路;尚可为疾病与五运六气理论的印证提供临床依据,深化五运六气理论的内涵,并为疾病预测、治未病提供指导,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临床意义。
王越月[5](2020)在《艾炷灸对RA患者血清中CXCL1/VEGF的影响及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指出目的:观察艾炷灸对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iod Arthritis,RA)患者血清中趋化因子1(CXCL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的影响;探讨艾炷灸改善RA的抗炎机制;观察艾炷灸对RA患者的临床疗效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采用临床随机对照研究方法,纳入符合试验纳入指标70例RA患者,并将其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予以常规抗风湿药治疗:甲氨蝶呤片(7.5mg/周)、叶酸片(10mg/周)或者来氟米特片(10mg/天),并根据病情需要服用糖皮质激素。治疗组在对照组口服药物的基础上,对足三里、肾俞、阿是穴进行艾炷灸治疗方法;每周2次(每周治疗间隔至少2天以上),治疗4周为一个疗程,连续治疗两个疗程。对两组RA患者治疗前后分别进行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晨僵评分、DAS28评分、简式Mc Gill疼痛问卷(SF-MPQ)、关节炎生活质量测量量表简化量表(SF-AIMS2)、中国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报告的临床结局量表(RA-PRO)评估以及检测常规检验血清指标:红细胞沉降率(ERS)、C-反应蛋白(CRP)、类风湿因子(RF);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RA患者血清中CXCL1、VEGF、TNF-α、IL-1β的含量。采用SPSS26.0统计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两组基线结果:治疗前两组的病情基本资料、临床症状评价指标(VAS评分、晨僵评分、DAS28评分)、相关量表评分(SF-MPQ、SF-AIMS2、RA-PRO)、常规检验指标(ERS、CRP、RF)以及血清中CXCL1、VEGF、TNF-α、IL-1β的含量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基线一致,具有可比性;2.艾炷灸对RA患者临床症状的影响:(1)组内比较:治疗组治疗前后两组受试者的临床症状评价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VA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晨僵、DSA28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间比较:治疗后两组受试者VAS评分、晨僵评分、DAS28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艾炷灸对RA患者相关量表的影响:(1)组内比较:治疗组治疗前后两组受试者的AIMS2-SF、SF-MPQ以及RA-PRO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SF-MPQ和RA-PRO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IMS2-SF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间比较:治疗后两组受试者AIMS2-SF、SF-MPQ以及RA-PRO评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艾炷灸对RA患者常规检验指标的影响:(1)组内比较:治疗组治疗前后ESR、CRP、RF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ESR有统计学差异(P<0.05),CRP、RF无统计学差异(P>0.05);(2)组间比较:两组治疗后ESR有统计学差异(P<0.05),CRP、RF无统计学差异(P>0.05);5.艾炷灸对RA患者血清中CXCL1、VEGF、TNF-α、IL-1β含量的影响:(1)组内比较:治疗组治疗前后CXCL1、VEGF、TNF-α、IL-1β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2)组间比较:两组治疗后CXCL1、VEGF、TNF-α和IL-1β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常规西药能够缓解RA患者的临床症状,控制病情;艾炷灸能增强常规西药对RA患者关节疼痛、关节活动度、肿胀程度以及生活质量的改善。2.艾灸治疗组临床症状和生活质量的改善、疼痛减轻明显优于对照组,可能与艾炷灸增强了常规西药对RA患者血清中CXCL1、VEGF、TNF-α、IL-1β含量的影响有关;其效应机制之一可能是用过影响炎性因子起到了抗炎作用。3.艾炷灸治疗RA安全有效,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尚昱志[6](2020)在《壮医立体综合疗法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应用壮医立体综合疗法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A)的临床观察研究,初步评价壮医立体综合疗法治疗RA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为后期大样本、多中心临床研究提供前期临床研究证据。方法:根据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选择符合标准的RA患者60例,随机分成试验组30例、对照组30例。对照组给予甲氨蝶呤(MTX)、来氟米特(LEF)等西药常规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的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再给予壮医立体综合疗法(内服壮药龙钻通痹颗粒、外用壮医热敏探穴针刺疗法配合服用壮医发旺食疗方)治疗。本研究治疗观察时间为8周,以类风湿因子(RF)、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关节压痛数(TJC)、关节肿胀数(SJC)、晨僵时间、患者对疾病总体评价(Pt GA)、健康评估问卷(HAQ)、28个关节疾病活动度(DAS28)、壮医证候积分等疗效指标和肝功能、肾功能等安全性指标为观察指标,对比治疗前、治疗中期(治疗4周)和治疗8周后两组观察指标变化,综合评价壮医立体综合疗法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结果:(1)完成试验组、对照组临床观察各30例,两组治疗前各指标基线水平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2)实验室指标比较结果:在完成4周治疗时,两组RF、CRP、ESR较治疗前均显着降低(P<0.01),试验组RF、CRP、ESR均低于对照组但两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8周后,两组RF、CRP、ESR较在完成4周治疗时和治疗前均显着降低(P<0.01),试验组RF、CRP、ESR均低于对照组且其中ESR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观察、评分指标比较结果:在完成4周治疗时,两组TJC、SJC、晨僵时间、Pt GA、HAQ、DAS28、壮医证候积分较治疗前均显着下降(P<0.01),试验组TJC、SJC、晨僵时间、Pt GA、HAQ、DAS28、壮医证候积分均低于对照组但两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8周后,两组TJC、SJC、晨僵时间、Pt GA、HAQ、DAS28、壮医证候积分较在完成4周治疗时和治疗前均显着下降(P<0.01),试验组TJC、SJC、晨僵时间均低于对照组但两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Pt GA、HAQ、DAS28、壮医证候积分均低于对照组并且Pt GA、HAQ、DAS28、壮医证候积分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疗效评价结果:两组在治疗8周后,通过疾病活动度疗效评价得到试验组和对照组的有效率分别为93.33%、80.00%,壮医证候疗效评定得到试验组和对照组的有效率分别为96.67%、80.00%,两种疗效评价所得的试验组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有效率,两组疾病活动度疗效和壮医证候疗效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安全性评价结果:两组在观察期间均未出现严重感染、肾功能衰竭等严重不良反应;两组不良反应均主要表现为胃肠道反应和肝功能异常;试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0.00%小于对照组3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MTX、LEF治疗基础上应用壮医立体综合疗法治疗RA可更有效的降低RA患者的RF、CRP、ESR、DAS28和改善患者症状及身体功能,并可显着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进而显着提高治疗的总体疗效和安全性。
唐玉芝[7](2020)在《艾炷灸改善RA患者抗炎镇痛效应的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艾炷灸对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iod arthritis,RA)患者血清中β-内啡肽(β-EP)、强啡肽(Dyn)、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1L-1β)含量的影响;探讨艾炷灸改善RA的抗炎镇痛的机制。方法:采用随机对照法,把64例纳入的RA受试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口服常规西药治疗,甲氨蝶呤片(7.5-15mg/周)、叶酸片(10mg/周)或来氟米特片(10mg/天)。试验组:除口服常规西药外,在足三里、肾俞、阿是穴施用艾炷灸疗法。每周2次,每3天治疗1次,4周为一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对两组RA受试者治疗前后的相关临床症状、常规检验指标(RF、CRP、ESR)进行检测,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受试者血清中β-EP、Dyn、TNF-α、1L-1β的含量。采用SPSS24.0统计软件统计分析两组数据。结果:1.基线结果:治疗前两组病情相关资料、临床症状(VAS评分、晨僵评分、DAS28评分)、常规检验指标(RF、ESR、CRP)及血清中β-EP、Dyn、TNF-α、1L-1β的含量基线一致,具有可比性(P>0.05)。2.艾炷灸对RA受试者临床症状(VAS评分、晨僵评分、DAS28评分)和常规检验指标(RF、ESR、CRP)的影响:(1)组内比较:两组RA受试者各组治疗前后各项临床症状指标、常规检验指标均有改善(P<0.05)。(2)组间比较:两组RA受试者治疗后,试验组各项临床症状指标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常规检验指标两组间改善无明显差异(P>0.05)。3.艾炷灸对RA受试者血清中β-EP、Dyn、TNF-α、1L-1β含量的影响:(1)组内比较:试验组RA受试者治疗前后血清中β-EP、Dyn、TNF-α、1L-1β的含量均有改善(P<0.05),对照组RA受试者治疗前后血清中β-EP、Dyn、TNF-α、1L-1β的含量改善无明显差异(P>0.05)。试验组治疗前后镇痛相关因子和炎性相关因子改善更为明显。(2)组间比较:两组RA受试者治疗后,试验组血清中β-EP、Dyn、TNF-α、1L-1β的含量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较对照组治疗后镇痛相关因子和炎性相关因子改善更为明显。4.β-EP、Dyn与TNF-α、1L-1β的相关性分析:试验组治疗前后受试者血清中β-EP、Dyn的差值与TNF-α、1L-1β的差值均存在相关性,且主要为负相关(r<0)。5.安全性评价结果:对照组出现轻度胃肠道不良反应者4例,症状持续1周左右。艾炷灸试验组出现轻度胃肠道不良反应者1例,症状持续3天左右,继续艾炷灸后,胃肠不良反应消失。结论:1.常规西药能稳定RA患者的病情,减轻患者的临床症状,艾炷灸能增强常规西药对RA患者关节疼痛的减轻,改善关节活动度和肿胀程度。2.试验组临床症状的改善、疼痛减轻明显优于对照组,可能与艾炷灸增强了常规西药对RA患者血清中β-EP、Dyn含量的影响,以及对炎性因子TNF-α、1L-1β含量的影响有关。3.艾炷灸增强了常规西药对RA患者疼痛程度的改善。其抗炎镇痛的效应机制之一可能是通过影响炎性因子起到抗炎作用,通过影响β-EP、Dyn起到镇痛作用。但其机制还需更全面、更深入的探讨。4.艾炷灸治疗RA安全有效,且可能减轻常规西药的副作用。
王子枫[8](2020)在《HBV DNA诱导CD8highT细胞凋亡在系统性红斑狼疮和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中的不同作用》文中研究说明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是我国高发的病毒性感染疾病,在乙肝疫苗纳入计划免疫的近十几年里,乙肝病毒感染率出现了明显下降的趋势,但在世界范围内,中国仍是高度流行的地区。自身免疫性疾病(Autoimmune Diseases)的特征是病变组织中存在具有自身反应性的淋巴细胞和循环中的自身抗体,即免疫球蛋白对自身抗原的过激反应。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大量的研究都致力于寻找控制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病的环境因素。越来越多的临床和流行病学研究表示感染尤其是乙肝病毒的感染参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病和病情的发展。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一种好发于青年女性的可累及皮肤黏膜、骨骼肌肉、心脏肾脏、呼吸系统、血液系统、神经系统等多脏器多系统的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特征是对多种抗核自身抗体过度产生的免疫反应,病因至今尚未明确,但感染因素已经被广泛接受为重要的致病因素。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严重的以炎性滑膜炎为主的多系统炎症性疾病,常侵袭手、足小关节,对称性为主要特征,同时可伴有血液系统、呼吸系统受累等关节外表现,微生物感染已经被认可是导致其发病的关键诱因。不同国家和地区关于HBV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流行情况的报道已经屡见不鲜,但说法不一,有研究表示HBV在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中的感染率较低,而且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在接受了高剂量的皮质类固醇和免疫抑制剂后,仍未出现HBV重新激活的现象,不仅如此,还有研究表示HBV感染在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病情发展中甚至发挥着保护作用。而在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中,HBV感染率较高,接受生物制剂免疫调节治疗的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出现了HBV感染再次激活的现象。但也有文献表示与健康人群相比,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有着较低的乙肝流行率。HBV与类风湿性关节炎之间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仍不清楚。诸多证据表示HBV是诱发自身免疫性疾病的重要原因,HBV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扮演的角色仍是开展相关性研究的首要问题。HBV和自身免疫性疾病之间的联系是双向的。一方面,HBV感染可能会促进单核细胞分泌促炎细胞因子、干扰免疫细胞功能、诱导自身抗体的产生、触发T细胞介导的自身免疫,但机制的明确尚处于研究阶段;另一方面,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感染的风险较高,这与自身免疫性疾病本身的免疫失调或免疫抑制类药物等因素有关,其免疫机制仍不明晰。HBV在系统性红斑狼疮和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中的流行情况尚无定论,而HBV感染与系统性红斑狼疮和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之间的相关性也亟待明确。目的:调查乙型肝炎病毒在系统性红斑狼疮和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间的流行率,研究HBV与两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相关性,探讨T细胞亚群等免疫细胞与两种疾病病情活动之间的关系以及HBV核酸对两种疾病T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收集并统计系统性红斑狼疮和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病例信息,获取患者乙肝血清学的检查结果,统计乙肝病毒的流行率;采集系统性红斑狼疮和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外周血,将两类患者按病情分为非活动期患者与活动期患者,分离血浆,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IFN-α的表达情况,比较IFN-α在两类患者中的表达水平,并且分别分析两类患者中非活动期与活动期患者IFN-α水平的差异。每例患者分出400 ul全血,使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树突状细胞在单核细胞中的比例及其信号分子CD86的表达和T细胞亚群在淋巴细胞中的比例及抑制分子PD-1的表达;剩余全血使用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分离液分离出外周血单核细胞,采用HBV DNA和IFN-α联合的方式刺激患者PBMC 48h,流式细胞术检测T细胞亚群的凋亡情况。采用t检验的方法对乙肝感染率、树突状细胞的比例和T细胞亚群的比例进行分析,定性资料采用方差分析进行比较。结果:1.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HBV感染率高于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统计分析类风湿性关节炎和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乙肝血清学检测结果显示,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HBV感染率明显高于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2.HBV的感染和既往感染患者主要分布在非活动期的SLE和活动期的RA中将SLE和RA患者分成非活动期和活动期两组,统计分析发现HBV的感染和既往感染主要分布在非活动期的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中,而对于类风湿关节炎来说,HBV的感染和既往感染则主要集中在活动期患者中。3.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IFN-α表达显着高于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且在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中,活动期的IFN-α表达显着高于非活动期ELISA检测系统性红斑狼疮和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外周血IFN-α水平,结果显示,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IFN-α呈现较高表达;而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外周血也表达较高水平的IFN-α,且表达水平显着高于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将患者分成非活动期和活动期两组后,我们发现在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中,活动期IFN-α水平显着高于非活动期。4.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CD3+T、CD8+T和CD8high T细胞在淋巴细胞中的比例显着高于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流式细胞术检测T细胞亚群结果显示,CD3+T、CD8+T细胞和CD8high T细胞在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中的比例明显高于在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中的比例。5.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CD8low T亚群中PD-1的表达明显高于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流式细胞术检测T细胞亚群的PD-1比例发现: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CD8low T亚群中PD-1的表达明显高于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6.在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中,活动期患者的CD8+T细胞比例明显高于非活动期患者流式细胞术检测T细胞亚群结果表示,在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中,活动期患者的CD8+T细胞比例高于非活动期患者,其中CD8high T细胞也呈现出活动期患者比例明显升高的现象。7.在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中,活动期患者的CD8+T细胞比例明显低于非活动期患者和健康人群流式细胞术检测T细胞亚群结果显示,在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中,活动期患者的CD8+T细胞比例明显低于非活动期患者和健康人群,其中CD8high T细胞的比例也明显低于非活动期患者和健康人群。8.在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CD8high T细胞和DP T亚群中,非活动期患者的PD-1比例明显高于活动期患者和健康人群流式细胞术检测T细胞亚群结果显示,非活动期的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CD8high T细胞的PD-1比例明显高于活动期患者和健康人群,DP T亚群中PD-1比例也明显高于活动期患者。9.在健康人群中,HBV DNA能够增加CD8high T细胞的凋亡,同时减少CD8low T和DN T细胞的凋亡。健康人群外周血PBMC在HBV DNA刺激48h后,流式细胞术检测T细胞亚群凋亡结果显示,CD8high T细胞凋亡增加,CD8low T细胞和DN T亚群凋亡减少。10.HBV DNA联合IFN-α能够增加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CD8high T细胞的凋亡。HBV DNA联合IFN-α分别对两类患者外周血PBMC刺激48h后,流式细胞术检测两类患者T细胞亚群凋亡结果显示,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CD3+T、CD4+T、CD8high T细胞凋亡显着增加,而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T细胞凋亡无明显变化。结论:1.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HBV感染率明显高于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2.HBV的感染和既往感染患者主要分布在非活动期的SLE和活动期的RA患者中;3.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活动期IFN-α的水平显着高于非活动期,且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表达水平明显高于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4.活动期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CD8high T细胞比例显着升高,而活动期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CD8high T细胞比例显着降低;5.HBV DNA联合IFN-α能够显着增加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CD8high T细胞的凋亡。
姜凤娟[9](2019)在《补体C3a/C4a及恒定型自然杀伤T细胞对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破骨细胞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索补体C3a/C4a及恒定型自然杀伤T(Invariant nature killer T,iNKT)细胞对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患者破骨细胞的作用及机制。内容:通过检测初治多发性骨髓瘤(Newly diagnosed multiple myeloma,NDMM)患者和健康对照外周血C3a/C4a水平及iNKT细胞数量,并与骨病分期、成骨细胞前体(Osteoblast precursors,OBPs)和破骨细胞前体(Osteoclast precursors,OCPs)数量及骨髓瘤骨病(Myeloma bone disease,MBD)生物学指标水平作相关性分析,初步探讨C3a/C4a及iNKT细胞对MBD发生的作用。通过在体外诱导单个核细胞形成破骨细胞的培养体系中加入C3a/C4a或α-半乳糖神经酰胺(α-galactosylceramide,α-GalCer)(即iNKT细胞的特异性激活扩增剂),并检测破骨细胞数量、功能及其相关基因/蛋白的表达水平,进一步明确C3a/C4a及iNKT细胞对MM患者破骨细胞的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第一部分补体C3a/C4a对MM患者破骨细胞的作用及机制研究。1.NDMM患者血清C3、C4和C4a水平与骨病严重程度相关性探讨:速率散射比浊法检测血清C3/C4水平;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血清C4a及抗酒石酸盐酸性磷酸酶-5b(Tartrate-rsistant acid phosphatase isoform-5b,TRACP-5b)水平;电化学发光免疫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CLIA)检测血清骨钙素(Osteocalcin,OCN)/总I型前胶原氨基端前肽(Procollagen I amino-terminal propeptide,PINP)/I型胶原蛋白交联羧基末端肽(Carboxy-terminal cross-linking telopeptide of type I collagen,CTX)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OBPs/OCPs数量;对NDMM骨病严重程度进行分级;将NDMM血清C3、C4和C4a水平与骨病严重程度分级、OBPs/OCPs数量、骨重建相关生物学标志物OCN/PINP及骨破坏相关生物学标志物CTX/TRACP-5b水平作相关性分析。2.在体外细胞水平上探讨C3a/C4a对NDMM患者破骨细胞形成及功能的影响:将NDMM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分为实验组(加入C3a/C4a)和对照组(相同体积二甲基亚砜(Dimethylsulfoxide,DMSO)),利用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acrophage 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M-CSF)和核因子κB受体活化配体(Receptor Activator for Nuclear Factor-κB Ligand,RANKL)诱导单个核细胞形成破骨细胞,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artrate resistant acid phosphatase,TRAP)染色鉴定后利用光镜观察破骨细胞每视野下融合面积并进行比较分析;qRT-PCR检测破骨细胞相关基因RANKL/破骨细相关受体(Osteoclast Associated Receptor,OSCAR)/TRAP/组织蛋白酶K(Cathepsin K)mRNA表达水平并进行比较分析;在灭菌的牛骨切片上诱导形成破骨细胞骨陷窝,利用扫描电镜观察每视野下骨陷窝吸收面积并进行比较分析。3.探讨并验证C3a/C4a对NDMM患者破骨细胞作用的相关信号通路:将NDMM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分为实验组(加入C3a/C4a)和对照组(相同体积DMSO),利用M-CSF和RANKL诱导单个核细胞形成破骨细胞并提取总RNA,通过RNA-Seq检测加补体组与对照组诱导出的破骨细胞之间的差异基因,并分析出可能的信号通路;利用qRT-PCR、Western blot及通路抑制剂进一步验证。第二部分iNKT细胞对MM患者破骨细胞的作用及机制研究。1.NDMM患者iNKT细胞及其分泌的细胞因子与骨病严重程度相关性探讨:流式细胞术检测NDMM患者和健康对照外周血中iNKT细胞及其各亚群细胞数量、OBPs/OCPs数量及iNKT细胞分泌因子IFN-γ/TNF/IL-4/L-13水平;ECLIA检测血清OCN/PINP/CTX水平;对NDMM骨病严重程度进行分级;将NDMM患者iNKT细胞数量及其分泌因子IFN-γ/TNF/IL-4/IL-13水平与骨病严重程度分级、OBPs/OCPs数量、骨重建相关生物学标志物OCN/PINP和骨破坏相关生物学标志物CTX水平作相关性分析。2.在体外细胞水平上探讨NDMM患者和健康对照iNKT细胞在α-GalCer刺激作用下的扩增水平及iNKT细胞对破骨细胞的作用:将NDMM患者及健康对照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分为实验组(加入α-GalCer)和对照组(相同体积DMSO),培养14天,在第0/7/14天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iNKT细胞数量并作比较分析;利用M-CSF和RANKL诱导单个核细胞形成破骨细胞,TRAP染色鉴定后利用光镜观察,记录破骨细胞数量并进行比较分析。3.探索iNKT细胞对破骨细胞作用的可能机制:通过ELISA检测共培养上清液中细胞因子水平;将NDMM患者及健康对照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分为实验组(加入α-GalCer或/和人重组细胞因子/细胞因子阻断剂)和对照组(相同体积DMSO),利用M-CSF和RANKL诱导单个核细胞形成破骨细胞,TRAP染色鉴定后利用光镜观察,记录破骨细胞数量并进行比较分析;qRT-PCR检测破骨细胞相关基因TRAP/OSCAR/RANKL mRNA表达水平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第一部分补体C3a/C4a对MM患者破骨细胞的作用及机制研究。1.NDMM患者血清中C3、C4和C4a水平与骨病严重程度、OCPs数量、骨破坏相关生物学标志物CTX和TRACP-5b水平呈明显正相关。2.在体外细胞水平上,NDMM患者C3a浓度为1μg/ml组(52.794±13.027%)和10μg/ml组(51.797±12.464%)诱导出的破骨细胞每视野下的融合面积明显比对照组(0μg/ml)(33.668±8.427%)增大(P<0.001;P<0.001);浓度为1μg/ml组(中位数5.041;3.726;1.638;4.752)和10μg/ml组(中位数5.140;3.702;2.250;5.172)诱导出的破骨细胞相关基因OSCAR/TRAP/RANKL/Cathepsin K mRNA相对表达量明显比对照组(0μg/ml)(中位数3.137;2.004;0.573;2.257)增高(1μg/ml组P=0.001;P=0.003;P<0.001;P=0.008;1μg/ml组P<0.001;P=0.019;P<0.001;P=0.002);浓度为1μg/ml组(51.464±11.983%)和10μg/ml组(50.219±12.067%)诱导出的破骨细胞骨陷窝每视野下的吸收面积明显比对照组(0μg/ml)(33.845±8.331%)增大(P<0.001;P<0.001)。而在C4a实验中,诱导出的破骨细胞融合面积、相关基因相对表达量及骨陷窝吸收面积在对照组(0μg/ml)、浓度为1μg/ml和10μg/ml组三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3.将4位NDMM患者C3a浓度为1μg/ml组和0μg/ml组诱导出的破骨细胞总RNA进行RNA-Seq检测,测序结果显示有184个组间差异基因,差异基因KEGG Pathway富集气泡图显示C3a可能通过磷酸肌苷3-激酶(Phosphoinositide3-kinase,PI3K)信号通路(包括PI3K-Akt依赖的信号通路和PI3K非Akt依赖的信号)促进破骨细胞增殖,选取这个通路上至少在3位测序患者中表达上调的差异基因进行qRT-PCR和Western Blot验证,发现基因磷酸肌醇依赖激酶1(Phosphoinositide dependent kinase-1,PDK1)和血清糖皮质激素诱导蛋白激酶3(Serum and glucocorticoid inducible protein kinases,SGK3)的相对表达量在C3a组(1μg/ml)(中位数2.078;4.428)明显高于对照组(0μg/ml)(中位数1.336;1.714)(P<0.001;P=0.001),蛋白P-SGK3和PDK1的相对灰度在C3a组(1μg/ml)(1.785±0.323;2.190±0.274)明显强于对照组(0μg/ml)(0.8653±0.588;0.176±0.152)(P=0.034;P<0.001);在均有C3a作用下,NDMM患者SGK抑制剂EMD638683 1μM组(39.244±9.089%)和10μM组(39.299±9.587%)破骨细胞每视野下的融合面积明显比对照组(0μM)(54.884±12.837%)减小(P<0.001;P<0.001),EMD638683 1μM组(中位数0.869;1.097;0.902;1.328)和10μM组(中位数0.703;1.391;0.843;1.418)破骨细胞相关基因OSCAR/RANKL/TRAP/Cathepsin K mRNA相对表达量明显比对照组(0μM)(中位数2.270;3.024;2.208;3.237)降低(1μM组P=0.015;P=0.002;P=0.003;P=0.015;10μM组P=0.012;P=0.006;P<0.001;P=0.017),EMD638683 1μM组(35.383±7.794%)和10μM组(32.886±8.993%)破骨细胞骨陷窝每视野下的吸收面积明显比对照组(0μM)(49.358±11.856%)减小(P<0.001;P<0.001)。第二部分iNKT细胞对MM患者破骨细胞的作用及机制研究。1.NDMM患者的iNKT细胞及CD4-CD8+和DN iNKT细胞亚群数量明显降低,并且分泌Th1因子(IFN-γ和TNF)减少,而Th2因子(IL-4和IL-13)增多。骨病C期NDMM患者的iNKT细胞(包括CD4-CD8+iNKT细胞)数量及其分泌IFN-γ水平要明显低于骨病A/B期和健康对照,并且iNKT细胞数量及其分泌IFN-γ水平与骨破坏相关生物标志物CTX水平和OCPs数量呈明显负相关。2.健康对照组在第7天和14天,α-GalCer刺激下iNKT细胞扩增的数量明显比对照组(相同体积DMSO)增高(第7天:2.359±0.267%vs 0.451±0.046%,P<0.001;第14天:4.584±0.362%vs 1.490±0.188%,P<0.001),而NDMM患者α-GalCer刺激iNKT细胞扩增作用不明显;健康对照组α-GalCer刺激下产生的破骨细胞数量明显比对照组(相同体积DMSO)减少(512±32个/2cm2 vs 758±55个/2cm2,P=0.001),而NDMM患者α-GalCer刺激下产生的破骨细胞数量比对照组(加同体积的DMSO)有减少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3.健康对照组α-GalCer刺激下的iNKT细胞与破骨细胞共培养上清中的IFN-γ水平第7/14天比对照组(相同体积DMSO)均增高。健康对照中加入α-GalCer和IFN-γ阻断剂(即anti-IFN-γ/α-GalCer组)(719±45个/2cm2)诱导出的破骨细胞数量明显比加入α-GalCer(即α-GalCer组)(542±31个/2cm2)(P=0.009)增多,anti-IFN-γ/α-GalCer组(中位数1.443/1.307/6.132)破骨细胞相关基因TRAP/OSCAR/RANKL mRNA相对表达量也明显比α-GalCer组(中位数0.238/0.322/0.642)增高(P=0.007,P=0.002,P=0.025);NDMM患者中IFN-γ/α-GalCer组(529±37个/2cm2)诱导出的破骨细胞数量明显比α-GalCer组(765±36个/2cm2)(P<0.001)和对照组(相同体积DMSO)(805±44个/2cm2)(P<0.001)减少,IFN-γ/α-GalCer组(中位数0.076)破骨细胞相关基因RANKL mRNA相对表达量也明显比α-GalCer组(中位数5.807)(P=0.036)和对照组(中位数11.433)(P=0.029)降低。结论:补体C3a通过增强PI3K信号通路上SGK3磷酸化来激活MM患者的破骨细胞,进而促进骨病发生,SGK抑制剂对MM患者破骨细胞有明显的抑制作用。iNKT细胞是通过分泌IFN-γ来抑制破骨细胞形成,NDMM患者中iNKT细胞的数量和功能均存在缺陷导致这一调节功能受损,进而促进MBD发生。以上研究为寻找新的MBD治疗靶点和策略提供了重要依据。
谢运飞[10](2019)在《附子与白芍组分配伍治疗风寒湿痹证的作用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基于中药配伍理论,结合风寒湿痹证大鼠模型,以镇痛及抗炎实验、急性毒性实验、药物合用增效指数计算、炎性细胞因子测定、滑膜组织病理学检测、代谢组学等为主要技术手段,多方位评价附子与白芍配伍治疗风寒湿痹证的增效减毒作用及其蕴藏的科学内涵。方法:1.采用小鼠的乙酸扭体和热板致痛实验,迅速筛选产生镇痛作用的附子生物碱类成分。2.采用风寒湿痹证模型大鼠的关节压痛和足肿胀实验,研究附子与白芍配伍治疗风寒湿痹证的镇痛及抗炎作用。而配伍的最佳组分及比例,将继续用于以增效指数、细胞因子、组织病理学以及代谢组学为手段的增效机制研究。3.采用急性毒性实验,研究附子与白芍配伍的减毒作用,并筛选最佳减毒比例,用于以代谢组学为手段的减毒机制研究。4.附子与白芍配伍后,利用血清抗环瓜氨酸肽抗体为指标,采用Ting-Chao Chou方法及CompuSyn软件,计算药物合用治疗风寒湿痹证的增效指数;同时测定血清中IL-1β、IL-6、IL-10、TNF-α、IFN-γ的表达情况,并对左、右踝关的滑膜组织进行HE染色分析,从细胞因子表达及组织病理学角度研究附子与白芍配伍治疗风寒湿痹证的增效机制。5.利用以超高效液相色谱-线性离子阱/静电场轨道阱结合高分辨质谱为技术手段的代谢组学方法,采用包括主成分分析和偏最小二乘辨别分析在内的多元统计分析,筛查并鉴定具有差异的内源性代谢物,从体内小分子代谢物的变化角度,研究附子与白芍组分配伍治疗风寒湿痹证的增效减毒机制。结果:1.附子脂溶性生物碱能显着提升小鼠对乙酸及热板致痛的耐受性,为产生镇痛作用的主要成分。2.附子脂溶性生物碱与白芍总苷或白芍多糖配伍治疗风寒湿痹证,具有较好的镇痛、抗炎作用,且以附子脂溶性生物碱与白芍总苷(生药1:2)配伍为最佳。3.附子脂溶性生物碱与白芍总苷配伍的LD50值,较附子脂溶性生物碱的LD50值显着升高,具有较好的减毒作用,且以附子脂溶性生物碱与白芍总苷(生药1:2)配伍为最佳。4.附子脂溶性生物碱与白芍总苷(生药1:2)配伍治疗风寒湿痹证的增效指数为0.213,二药合用具有协同作用;风寒湿痹证大鼠血清中IL-1β、IL-6、TNF-α、IFN-γ的含量较空白组显着升高,滑膜重度增生并伴随炎性细胞大量浸润,而附子脂溶性生物碱与白芍总苷(生药1:2)配伍对IL-1β、IL-6、IFN-γ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滑膜增生及炎症有改善作用,且总体效果优于单独给药组。5.附子脂溶性生物碱与白芍总苷配伍对比附子脂溶性生物碱单独给药,能增强对风寒湿痹证大鼠体内柠檬酸、色氨酸、苯丙氨酸、儿茶酚代谢紊乱的调节作用;且对酪氨酸、香草基扁桃酸、异亮氨酸的代谢紊乱具有独特的调节作用;但对亮氨酸、亚精胺及亚油酸盐的代谢紊乱无明显的调节作用。白芍总苷配伍能不同程度调节因附子脂溶性生物碱毒性而造成的半乳糖醇、6-羟基烟酸、腺苷、肉碱、精氨酸、尿苷酸、赖氨酸的代谢紊乱,减少毒性;但对D-半乳糖、脱氧胆酸、甘氨鹅脱氧胆酸、脯氨酸、N-甲酰氨基苯甲酸、2-脱氧胞苷的代谢紊乱无明显的调节作用。结论:附子脂溶性生物碱与白芍总苷配伍治疗风寒湿痹证,具有较好的镇痛、抗炎效果,能显着降低体内IL-1β、IL-6、IFN-γ等部分促炎性细胞因子的过度表达,改善滑膜病变,增强对能量和氨基酸代谢紊乱的调节作用,为可能的增效机制;而附子脂溶性生物碱与白芍总苷配伍,能显着提高风寒湿痹证大鼠对附子脂溶性生物碱的耐受量,且白芍总苷能减少附子脂溶性生物碱对脂肪、氨基酸和能量代谢的干扰,为可能的减毒机制。
二、多脏器同时受损的类风湿性关节炎一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多脏器同时受损的类风湿性关节炎一例(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中医传承辅助系统分析唐先平教授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用药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类风湿性关节炎西医治疗进展 |
1 非甾体抗炎药 |
2 糖皮质激素 |
3 抗风湿药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类风湿关节炎的中医研究进展 |
1 病因病机 |
2 辨证论治 |
3 总结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处方来源与筛选 |
2 数据处理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2)火龙疗法对寒湿痹阻证类风湿关节炎护理干预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 |
前言 |
1 研究背景 |
1.1 类风湿关节炎的概念及流行病学 |
1.2 类风湿关节炎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
1.3 类风湿关节炎的病因病机 |
1.4 类风湿关节炎的辩证分型 |
1.5 类风湿关节炎治疗方法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6 类风湿关节炎护理干预现状 |
1.7 火龙疗法的概述 |
1.8 火龙疗法的研究现状 |
2 相关理论依据 |
2.1 立题依据 |
2.2 选穴依据 |
2.3 药物选择依据 |
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4 技术路线图 |
第一部分 对象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病例发生剔除或撤除、发生脱落标准 |
1.6 样本量的计算 |
1.7 随机分组 |
1.8 伦理原则 |
2 干预方法 |
2.1 干预措施 |
2.2 干预疗程 |
2.3 研究工具 |
2.4 不良事件 |
2.5 评价指标 |
2.6 统计分析 |
2.7 质量控制 |
第二部分 结果 |
1 基线资料比较 |
1.1 一般资料基线比较 |
1.2 结局指标基线比较 |
2 干预后结局指标的比较 |
2.1 干预后各项生化指标的比较 |
2.2 干预后疼痛VAS评分的比较 |
2.3 干预后中医症候积分及各条目的比较 |
2.4 干预后患者报告结局评分及各条目得分的比较 |
2.5 干预后HAQ健康评估问卷得分的比较 |
2.6 中医症候疗效评价 |
2.7 不良反应发生率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基线资料的分析 |
2 结局指标的分析 |
2.1 火龙疗法可有效降低寒湿痹阻证RA患者的炎症因子水平 |
2.2 火龙疗法可有效改善寒湿痹症证RA患者关节疼痛、肿胀、晨僵、发冷等症状 |
2.3 火龙疗法可有效降低寒湿痹阻证RA患者的中医症候积分 |
2.4 火龙疗法可有效降低寒湿痹阻证RA患者的患者报告结局量表评分 |
2.5 火龙疗法可以提高寒湿痹阻证RA患者的生活质量 |
2.6 火龙疗法的实施安全可靠,患者依从性良好 |
第四部分 结语 |
1 研究结论 |
2 局限性与展望 |
2.1 局限性 |
2.2 展望 |
3 创新性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中医护理技术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关节疼痛的 Meta 分析 |
参考文献 |
在校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3)益气养阴通络方治疗气阴两虚型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观察与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论文一 益气养阴通络方治疗气阴两虚型类风湿关节炎随机、双盲、对照临床试验 |
资料与方法 |
试验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论文二 基于PI3K/Akt/mTOR通路探讨益气养阴通络方干预胶原诱导型关节炎模型大鼠的作用机制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论文三 中医滋阴法为主治疗类风湿关节炎临床疗效与安全性的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 |
资料与方法 |
研究结果 |
讨论 |
小结 |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附表 |
综述 类风湿关节炎的中医辨治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致谢 |
(4)基于医疗大数据对运气交接节气的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文献综述一 二十四节气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
1. 二十四节气起源 |
2. 二十四节气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
3. 小结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二 五运六气交接时刻的研究方法探讨 |
1. 经文解读 |
2. 天文历法溯源 |
3. 气象数据分析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基于医疗大数据对运气交接节气的探索 |
前言 |
(一) 以急诊患者禀赋特点分析运气交接节气 |
1 临床资料 |
2 研究方法 |
3 结果 |
(二) 以急诊患者疾病特点判断运气交接节气 |
1 临床资料 |
2 研究方法 |
3 结果 |
讨论 |
1 关于研究的理论基础与可信度分析 |
2 与同类研究比较 |
3 研究意义 |
4 不足与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1 以立春为运气起始节气的禀赋特点比较 |
附录2 2016-2018年大寒前后3节气的高发疾病 |
简历 |
(5)艾炷灸对RA患者血清中CXCL1/VEGF的影响及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引言 |
研究内容 |
1 研究对象 |
1.1 受试者来源 |
1.2 受试者选择 |
2 研究方法 |
2.1 研究设计 |
2.2 样本量计算 |
2.3 随机 |
2.4 盲法实施 |
2.5 治疗方案 |
2.6 观察指标 |
2.7 血清指标 |
2.8 血清指标的检测 |
2.9 安全性观察 |
2.10 不良事件 |
2.11 数据管理 |
2.12 质量控制 |
2.13 伦理委员会审批 |
2.14 统计分析 |
2.15 研究流程图 |
3 研究结果 |
3.1 剔除与脱落情况 |
3.2 安全性分析 |
3.3 基线结果 |
3.4 治疗后结果比较 |
讨论 |
1 西医对RA的认识及治疗 |
1.1 细菌与病毒感染 |
1.2 RA与环境因素与遗传因素 |
1.3 RA的治疗 |
2 RA患者的生活质量现状 |
3 中医对RA的认识及治法 |
3.1 RA的病因病机 |
3.2 中医对RA的辨证论治 |
3.3 RA的针灸疗法 |
4 艾灸方法的选择 |
5 选穴依据 |
6 指标的选择 |
6.1 TNF-α、IL-1β与 RA |
6.2 CXCL1、VEGF与 RA |
7 结果讨论 |
7.1 艾炷灸对RA患者临床症状的影响 |
7.2 艾炷灸对RA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
7.3 艾炷灸对RA患者常规检验指标的影响 |
7.4 对血清中CXCL1、VEGF、TNF-α、IL-1β的影响 |
结论 |
问题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件 |
附件一:综述 艾灸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作用机制研究 |
参考文献 |
附件二:治疗图片 |
附件三: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6)壮医立体综合疗法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资料与方法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病例选择 |
2 研究方法 |
2.1 分组方法 |
2.2 研究用药及耗材 |
2.3 治疗方法 |
3 观察指标 |
3.1 一般资料 |
3.2 疗效评价指标 |
3.3 安全性评价指标 |
4 疗效评价 |
4.1 疾病活动度疗效评价 |
4.2 壮医证候疗效评定 |
5 数据统计与分析 |
第二部分 研究结果 |
1 纳入病例情况 |
1.1 一般情况比较 |
1.2 疗效指标基线比较 |
2 两组治疗后指标比较 |
2.1 两组实验室指标比较 |
2.2 两组观察、评分指标比较 |
2.3 两组总体疗效比较 |
2.4 安全性比较 |
第三部分 分析与讨论 |
1 现代医学对RA的认识与治疗 |
1.1 现代医学对RA的认识 |
1.2 现代医学对RA的治疗 |
2 壮医对RA的认识与治疗 |
2.1 壮医对RA的认识 |
2.2 壮医对RA的治疗 |
3 壮医RA立体综合疗法分析 |
3.1 壮药龙钻通痹颗粒研究 |
3.2 壮医热敏探穴针刺疗法研究 |
3.3 壮医发旺食疗方研究 |
3.4 立体综合疗法构建依据分析 |
4 壮医立体综合疗法治疗RA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分析 |
4.1 疗效分析 |
4.2 安全性分析 |
4.3 壮医立体综合疗法中各疗法的疗效探析 |
5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结论 |
附录 |
缩略词表 |
综述 少数民族医药多联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科研经历 |
(7)艾炷灸改善RA患者抗炎镇痛效应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引言 |
研究内容 |
1 研究对象 |
1.1 研究对象的来源 |
1.2 研究对象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病例中止标准 |
1.6 病例脱落 |
2 研究方法 |
2.1 样本量计算 |
2.2 随机方法 |
2.3 对照 |
2.4 盲法 |
2.5 治疗方案 |
2.6 血清检测 |
2.7 观察指标 |
2.8 安全性评价 |
2.9 不良事件 |
2.10 数据管理 |
2.11 质量控制 |
2.12 伦理委员会审批及临床试验 |
2.13 统计学方法 |
2.14 研究流程图 |
3 结果 |
3.1 试验完成情况 |
3.2 研究对象脱落与剔除情况 |
3.3 安全性分析 |
3.4 基线分析 |
3.5 艾炷灸治疗后结果分析 |
讨论 |
1 西医对RA的认识 |
1.1 RA的病因探讨 |
1.2 RA发病机制 |
1.3 RA的治疗 |
2 中医对RA的认识 |
2.1 病名 |
2.2 病因病机 |
2.3 中医治疗 |
3 艾灸对RA的影响 |
3.1 艾灸的镇痛作用 |
3.2 灸法的选择 |
3.3 艾灸治疗RA的相关机制研究 |
4 选穴依据 |
5 评价指标的选择 |
5.1 β-EP与RA |
5.2 Dyn与RA |
6 结果讨论 |
6.1 艾炷灸对RA受试者临床症状的影响 |
6.2 艾炷灸对RA受试者常规检验指标的影响 |
6.3 艾炷灸对RA受试者血清中TNF-α、IL-1β的影响 |
6.4 艾炷灸对RA受试者血清中β-EP的影响 |
6.5 艾炷灸对RA受试者血清中Dyn的影响 |
6.6 β-EP、Dyn与 TNF-α、IL-1β的相关性分析 |
结论 |
问题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件 |
附件一:综述 针灸对类风湿关节炎的镇痛机制研究 |
参考文献 |
附件二:治疗图片 |
附件三: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8)HBV DNA诱导CD8highT细胞凋亡在系统性红斑狼疮和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中的不同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前言 |
2.材料与方法 |
2.1 临床血标本 |
2.2 标本的收集与分类 |
2.3 细胞和抗体 |
2.5 试剂耗材 |
2.6 实验仪器 |
2.7 主要试剂和溶液的配制 |
3.实验方法 |
3.1 ELISA检测外周血IFN-α 水平 |
3.2 流式细胞分析仪检测表型 |
3.2.1 Hep G2.2.15细胞培养 |
3.2.2 浓缩Hep G2.2.15细胞上清 |
3.3 试剂盒提取HBV DNA |
3.4 PBMC的分离与培养 |
3.5 流式细胞仪检测凋亡 |
3.6 统计学方法 |
4.实验结果 |
4.1 系统性红斑狼疮和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乙肝病毒感染率 |
4.1.1 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率显着高于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 |
4.1.2 乙肝的感染和既往感染患者主要分布在非活动期的SLE和活动期的RA患者 |
4.2 RA和SLE患者外周IFN-α 表达水平增加且IFN-α 水平与病情呈正相关 |
4.3 SLE和RA患者CD3~+ T细胞、CD8~+ T细胞在淋巴细胞中的比例有差异 |
4.3.1 SLE和RA患者DC细胞的数量和活化情况尚未发现明显差异 |
4.3.2 SLE患者CD3~+ T、CD8~+ T和CD8~(high) T细胞在淋巴细胞中的比例明显高于RA患者 |
4.3.3 SLE患者CD8low T亚群的PD-1 比例明显高于RA患者 |
4.4 在SLE患者中,活动期患者CD8~+ T和CD8~(high) T细胞比例明显高于非活动期患者 |
4.4.1 在SLE患者中,活动期患者CD8~+ T和CD8~(high) T细胞比例明显高于非活动期患者 |
4.4.2 在SLE患者中,非活动期、活动期患者和健康人群T细胞亚群的PD-1 表达差异尚无统计学意义 |
4.5 在RA患者中,活动期患者CD8~(high) T细胞比例和PD-1 比例均显着低于非活动期患者 |
4.5.1 在RA患者中,活动期患者CD8~(high) T细胞比例明显低于非活动期患者和健康人群 |
4.5.2 在RA患者中,活动期患者CD8~+ T细胞、CD8~(high) T细胞、DP T亚群的PD-1比例均明显低于非活动期患者 |
4.6 在健康人群中,HBV DNA增加CD8~(high) T细胞凋亡、减少CD8low T细胞、DN T亚群凋亡 |
4.7 HBV DNA和IFN-α的共同作用明显增加了SLE患者CD8~(high)T细胞凋亡 |
4.8 HBV DNA和IFN-α的联合使用对RA患者T细胞的凋亡作用无显着影响 |
5.讨论 |
6.结论 |
7.参考文献 |
附录 个人简历 |
致谢 |
综述 乙型肝炎病毒和自身免疫性疾病 |
参考文献 |
(9)补体C3a/C4a及恒定型自然杀伤T细胞对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破骨细胞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一、补体C3a/C4a对 MM患者破骨细胞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
1.1 对象和方法 |
1.1.1 实验对象 |
1.1.2 实验试剂及仪器 |
1.1.3 速率散射比浊法检测血清C3和C4 水平 |
1.1.4 ELISA检测血清C4a和 TRACP-5b水平 |
1.1.5 ECLIA检测血清OCN、CTX和 PINP水平 |
1.1.6 流式细胞术检测OBPs/OCPs数量 |
1.1.7 通过体外诱导破骨细胞形成来研究C3a/C4a及 SGK抑制剂对破骨细胞的作用 |
1.1.8 通过体外诱导破骨细胞骨陷窝形成来研究C3a/C4a及 SGK抑制剂对破骨细胞的作用 |
1.1.9 qRT-PCR检测破骨细胞相关基因RANKL/OSCAR/TRAP/Cathepsin K以及C3a激活破骨细胞通路上相关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 |
1.1.10 RNA-Seq检测加C3a组与对照组诱导出的破骨细胞之间的差异基因 |
1.1.11 Western blot验证C3a对 MM患者破骨细胞作用的相关信号通路 |
1.1.12 统计学处理 |
1.2 结果 |
1.2.1 NDMM血清C3、C4和C4a水平与骨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 |
1.2.2 NDMM血清C3、C4和C4a水平与OCPs数量呈正相关 |
1.2.3 NDMM血清C3、C4 水平与骨破坏指标CTX和 TRACP-5b水平呈正相关 |
1.2.4 在体外细胞水平上C3a比 C4a明显促进破骨细胞的形成及功能 |
1.2.5 C3a通过增强PI3K信号通路上SGK3 磷酸化促进破骨细胞的形成及功能 |
1.2.6 SGK抑制剂处理后C3a对破骨细胞形成及功能的促进作用明显受到抑制 |
1.3 讨论 |
1.4 小结 |
二、iNKT细胞对MM患者破骨细胞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
2.1 对象和方法 |
2.1.1 实验对象 |
2.1.2 实验试剂及仪器 |
2.1.3 流式细胞术检测iNKT细胞及其细胞因子IFN-γ/TNF/IL-4/IL-13、OBPs、OCPs数量 |
2.1.4 体外α-GalCer刺激iNKT细胞扩增 |
2.1.5 体外诱导破骨细胞形成来研究iNKT细胞对破骨细胞形成的作用 |
2.1.6 qRT-PCR检测破骨细胞相关基因TRAP/OSCAR/RANKL mRNA表达水平 |
2.1.7 ELISA检测培养破骨细胞上清中IFN-γ/TNF/IL-4/IL-13 水平 |
2.1.8 ECLIA检测血清OCN、CTX和 PINP水平 |
2.1.9 统计学处理 |
2.2 结果 |
2.2.1 NDMM患者中iNKT细胞数量明显降低,并与骨病严重程度呈负相关 |
2.2.2 NDMM患者iNKT细胞分泌IFN-γ水平明显降低,并与骨病严重程度相关 |
2.2.3 NDMM患者iNKT细胞在α-GalCer刺激作用下扩增能力减弱,并对破骨细胞形成的抑制作用减弱 |
2.2.4 iNKT细胞通过分泌IFN-γ抑制破骨细胞的形成 |
2.3 讨论 |
2.4 小结 |
全文结论 |
论文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综述 NKT细胞生物特性及在多发性骨髓瘤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10)附子与白芍组分配伍治疗风寒湿痹证的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实验研究 |
1 附子生物碱类成分的镇痛作用研究 |
1.1 实验材料 |
1.2 实验方法 |
1.3 实验结果 |
1.3.1 附子生物碱类成分对冰乙酸导致小鼠疼痛的作用结果 |
1.3.2 附子生物碱类成分对热板导致小鼠疼痛的作用结果 |
2 附子与白芍组分配伍治疗风寒湿痹证的镇痛抗炎作用研究 |
2.1 实验材料 |
2.2 实验方法 |
2.3 实验结果 |
2.3.1 风寒湿痹证模型建立结果 |
2.3.2 附子与白芍组分配伍对风寒湿痹证大鼠踝关节压痛阈值的作用结果 |
2.3.3 附子与白芍组分配伍对风寒湿痹证大鼠踝关节肿胀指数的作用结果 |
3 附子与白芍组分配伍对风寒湿痹证大鼠的急性毒性实验研究 |
3.1 实验材料 |
3.2 实验方法 |
3.3 实验结果 |
3.3.1 附子脂溶性生物碱的LD_(50)结果 |
3.3.2 附子脂溶性生物碱与白芍总苷(生药1:1)配伍的LD_(50)结果 |
3.3.3 附子脂溶性生物碱与白芍总苷(生药1:2)配伍的LD_(50)结果 |
4 附子与白芍组分配伍治疗风寒湿痹证的血清细胞因子和组织病理学研究 |
4.1 实验材料 |
4.2 实验方法 |
4.3 实验结果 |
4.3.1 大鼠体重及一般行为学观察结果 |
4.3.2 关节炎指数评分结果 |
4.3.3 各组血清抗CCP抗体含量测定及增效指数(CI)计算结果 |
4.3.4 大鼠血清IL-1β、IL-6、IL-10、TNF-α、IFN-γ含量测定结果 |
4.3.5 组织病理学检测结果 |
5 基于代谢组学的附子与白芍组分配伍治疗风寒湿痹证的增效减毒机制研究 |
5.1 实验材料 |
5.2 实验方法 |
5.3 实验结果 |
5.3.1 质量控制及质量保证结果 |
5.3.2 UPLC-LTQ/Orbitrap MS数据的多元统计分析结果 |
5.3.3 差异代谢物的筛选及鉴定结果 |
5.3.4 代谢物及代谢通路分析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创新点 |
问题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Ⅰ 综述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发病机制及治疗药物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Ⅱ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四、多脏器同时受损的类风湿性关节炎一例(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中医传承辅助系统分析唐先平教授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用药规律[D]. 刘莲莲.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2]火龙疗法对寒湿痹阻证类风湿关节炎护理干预效果研究[D]. 张晶晶.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益气养阴通络方治疗气阴两虚型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观察与实验研究[D]. 张博纶.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1(02)
- [4]基于医疗大数据对运气交接节气的探索[D]. 加倩.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5]艾炷灸对RA患者血清中CXCL1/VEGF的影响及临床疗效观察[D]. 王越月.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
- [6]壮医立体综合疗法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观察[D]. 尚昱志.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7]艾炷灸改善RA患者抗炎镇痛效应的机制研究[D]. 唐玉芝.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
- [8]HBV DNA诱导CD8highT细胞凋亡在系统性红斑狼疮和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中的不同作用[D]. 王子枫. 安徽医科大学, 2020(02)
- [9]补体C3a/C4a及恒定型自然杀伤T细胞对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破骨细胞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 姜凤娟. 天津医科大学, 2019(02)
- [10]附子与白芍组分配伍治疗风寒湿痹证的作用机制研究[D]. 谢运飞.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