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藻效果论文-方元奕,王佳佳,倪利晓,陈旭清,张建华

抑藻效果论文-方元奕,王佳佳,倪利晓,陈旭清,张建华

导读:本文包含了抑藻效果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铜绿微囊藻,真菌,抑藻机理,抑藻效果

抑藻效果论文文献综述

方元奕,王佳佳,倪利晓,陈旭清,张建华[1](2019)在《水体中真菌的抑藻效果及抑藻机理》一文中研究指出如何控制、预测水体富营养化与蓝藻水华暴发已成为全球性重要课题,针对近年来国内淡水水体的富营养状态越发严重的现象,通过测定铜绿微囊藻的一些生理活性指标等来探究真菌及其滤液的抑藻效果。结果表明,真菌具有良好的抑藻效果,且真菌是通过分泌抑藻活性物质的方式来抑藻的。同时借助扫描电子显微镜和叁维荧光等方法推测真菌分泌的抑藻物质主要包括类蛋白质和紫外类腐殖质,其中,类蛋白质和紫外类腐殖质物质不具备耐高温性。(本文来源于《环境科技》期刊2019年04期)

郑宁宁[2](2019)在《陆生抑藻细菌分离鉴定及其对赤潮微藻米氏凯伦藻抑藻效果及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有害赤潮暴发能够破坏海洋生态系统,对水环境、人类健康及各国经济构成严重威胁。寻找有效赤潮防治手段成为当前研究的重要方向。有研究已表明海洋环境中存在对赤潮微藻生长具有显着抑制作用的微生物,且在有害赤潮防治方面表现出较大潜力。此背景下,本文从海水及河流入海口土壤中筛选对赤潮微藻米氏凯伦藻具有抑制效果的细菌,并探究其对米氏凯伦藻的生长抑制效果、抑制方式及抑制机理。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米氏凯伦藻抑藻细菌分离鉴定通过共培养实验,从海洋环境筛选到9株抑藻菌,从河口土壤筛选到5株抑藻菌,通过16S rRNA测序确定菌株种属信息,并构建系统发育树。其中,海洋环境筛选到的抑藻菌主要分布于海源菌属、盐单胞菌属、海杆菌属、副球菌属、红杆菌科、交替单胞菌属,48 h抑藻率可达58%-83%;土壤环境筛选到的抑藻菌主要分布于库克菌属、黄杆菌属、假交替单胞菌属,48 h抑藻率可达90%以上,且黄杆菌和假交替单胞菌皆以间接作用方式抑藻。2、假交替单胞菌胞外活性物质对米氏凯伦藻生长生理抑制机理(1)将假交替单胞菌无菌滤液与赤潮微藻米氏凯伦藻共培养,2%滤液体积下,藻细胞生长速度优于对照组,随着滤液体积增加,藻细胞生长受到抑制,4%滤液体积为“最低抑制浓度”,8%滤液体积为“饱和效应浓度”;并于倒置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藻细胞数量及形态,发现随着滤液体积的增加及作用时间的延长,藻细胞逐渐破裂为细胞碎片,绿色荧光下呈现黄绿色。(2)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藻细胞周期,发现4%滤液体积作用12 h,可将藻细胞周期阻滞在G2期;滤液体积增大至8%,藻细胞基因组DNA片段丢失,出现30%Sub-G1峰。因此推测滤液短时间、低浓度作用下,藻细胞周期被阻滞在G2期;长时间、高浓度作用下,藻细胞DNA片段丢失,可能发生藻细胞凋亡。(3)8%体积滤液胁迫下,藻细胞内活性氧累积,且作用3 h活性氧水平最高,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到此时藻细胞完整呈现红色但形态发生不规则变化,作用6 h活性氧水平下降,此时藻细胞破裂呈现黄绿色。(4)不同体积滤液胁迫下,藻细胞内Caspase-3酶的活性增强,在6 h时活性达最高水平,外加活性氧抑制剂NAC后检测发现,藻细胞内Caspase-3酶活性显着降低,表明活性氧累积可激活Caspase-3酶活性。(5)流式细胞术检测表明,假交替单胞菌无菌滤液处理下,藻细胞发生凋亡,且随滤液增加,藻细胞凋亡率升高;此外,随着处理时间延长,凋亡率也随之增大。推测可能是Caspase-3酶的激活导致细胞凋亡发生,外加活性氧抑制剂NAC及Caspase-3酶抑制剂Ac-DEVD-CHO后,藻细胞凋亡率降低,表明ROS介导的Caspase-3酶依赖性凋亡通路参与了菌滤液所致藻细胞的凋亡。(本文来源于《曲阜师范大学》期刊2019-03-26)

石雨鑫[3](2018)在《常见行道树凋落物提取液对水华藻的抑藻效果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五种常见的植物(香樟、梧桐、银杏、柳树、夹竹桃)落叶作为实验材料,研究其提取液对四种水华藻:黄丝藻、水华鱼腥藻、铜绿微囊藻和水华微囊藻的化感抑制效果。结果表明:五种植物提取液对黄丝藻、铜绿微囊藻和水华微囊藻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96h后,各类植物提取液对黄丝藻藻细胞生长抑制率均为90%以上,夹竹桃提取液对铜绿微囊藻藻细胞数量的抑制率可以达到75.4%,香樟提取液和柳树提取液对水华微囊藻藻细胞数量的抑制率均超过70%。五种植物提取液对水华鱼腥藻没有明显的抑制效果,香樟提取液具有最大的抑制率40.7%,柳树提取液对其有促进生长作用。另外通过测定藻细胞叶绿素荧光参数,研究植物提取液对水华藻细胞光合系统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植物提取液对黄丝藻、铜绿微囊藻和水华微囊藻光合系统损伤程度不同,其中夹竹桃和柳树提取液使藻细胞光合效率Fv/Fm和光能转化效率YII值均呈明显的下降趋势。(本文来源于《2018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8-11-15)

许艳婷,宋瑞雪,田聪琦,李祎[4](2018)在《抑藻菌株Bacillus sp.hsn03分离鉴定及其对铜绿微囊藻的抑制效果与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蓝藻常形成水华,严重破坏水生环境及威胁水生生物。微生物能够专一性地抑制蓝藻的生长,从而可以被用于蓝藻水华的控制。【目的】分离筛选一株对有害水华藻——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aeruginosa)7806有高效抑藻能力的菌株,对其进行生理生化和分子鉴定,并研究其抑藻效果与特征。【方法】通过API试剂条确定其生理生化特征,对细菌的16SrRNA基因进行测序并构建系统进化树,通过探究细菌菌体、上清、发酵液的抑藻效果确定该菌的抑藻方式,通过测定不同温度、pH、蛋白酶K、有机溶剂萃取和透析条件下的抑藻效果及傅里叶红外光谱来确定胞外抑藻物质的性质。【结果】菌株hsn03与芽孢杆菌属(Bacillus sp.)的Bacillus sonorensis NBRC101234有最高相似性,达99.59%;通过分泌胞外抑藻物质对铜绿微囊藻生长表现出抑制效果,且最佳抑藻添加量为7.0%(体积比);胞外抑藻物质为一类分子量大于500 Da且小于1 kD,耐高温,耐酸碱,含有叁键和累积双键,非蛋白、多糖类的小分子物质。【结论】抑藻菌株的挖掘与鉴定对于丰富有害藻华藻的抑藻菌质资源有非常大的促进作用,通过对抑藻方式、效果和特征的研究为进一步将抑藻菌应用于铜绿微囊藻的治理奠定基础。(本文来源于《微生物学通报》期刊2018年12期)

史璐璐[5](2017)在《石榴皮提取物的化感抑藻效果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石榴皮为原材料,研究了其提取物对铜绿微囊藻的抑制效果。试验从直接投加石榴皮出发,研究其对铜绿微囊藻的抑制效果,然后通过不同的提取方式制备石榴皮提取物,探索石榴皮提取物在不同条件下对铜绿微囊藻的抑制作用以及其对不同藻种的抑制效果;其次,以铜绿微囊藻为主要对象,研究了石榴皮提取物对其生理生化的影响;最后,本文还对石榴皮粗提取物进行了初步分离和鉴定,以探索石榴皮提取物的主要抑藻成分。研究获得的主要结论如下:(1)直接投加石榴皮粉末可以抑制铜绿微囊藻的生长,2g/L的投加量就能使藻密度从5×105个/ml下降到1.77×105个/ml;当投加量大于6g/L时,就能完全抑制藻的生长。采用不同提取方式来获得石榴皮提取物,结果发现,超声波提取和振荡提取对提取物产率影响不大,而甲醇、丙酮和石油醚的提取效果不同,甲醇提取物产率分别为54.28%和55.79%,丙酮提取物产率分别为3.63%和3.64%,石油醚提取物产率分别为1.17%和1.29%,6种提取物对铜绿微囊藻均有抑制作用,在8天内,振荡条件下获得的石油醚提取物对铜绿微囊藻相对抑制率在9%至36%之间,其它5种提取物对铜绿微囊藻的相对抑制率均达到99%以上。(2)石榴皮提取物在不同pH条件下对铜绿微囊藻均有抑制效果,且抑制效果与pH呈负相关。pH=7.5和pH=8条件下的抑藻效果相当,随着时间延长,10mg/L、20mg/L和30mg/L提取物的相对抑藻率分别维持在17%、67%和76%以上,而在pH=8.5和pH=9条件下,随着时间延长,不同浓度提取物最终对铜绿微囊藻的相对抑制率分别在7%、67%和71%以下。在5个不同营养盐水平(总氮>1mg/L,总磷>0.03mg/L)的水质条件下,提取物均能有效抑制铜绿微囊藻的生长,当提取物浓度大于20mg/L时,其对铜绿微囊藻的相对抑制率几乎都能维持在50%以上。对不同藻种的抑制结果发现,当提取物浓度大于30mg/L时,其对铜绿微囊藻的相对抑制率能达到90%以上,而对四尾栅藻的相对抑制率最大仅达到了64.68%。(3)5~30mg/L提取物对藻细胞内叶绿素a含量产生了一定的抑制作用,在试验第2天,对照组的叶绿素a含量分别是各试验组的1.07、1.28、1.10、1.15、1.01、1.18倍,而试验第8天时,对照组叶绿素a含量分别是各试验组的1.26、1.29、1.70、1.70、1.46、1.24倍。石榴皮提取物在试验期间对铜绿微囊藻的细胞活性产生了抑制作用,具体表现在,当提取物浓度为25mg/L时,活体藻细胞通过脱氢酶转化的TF(1,3,5-叁苯几甲臜)含量仅为对照组的0.75、0.15、0.07、0.26倍,而当提取物浓度达到30mg/L时,试验组TF含量仅为对照组的0.72、0.14、0.06、0.1倍。25和30mg/L的提取物对铜绿微囊藻抗氧化系统产生了较强的胁迫,藻细胞内MDA(丙二醛)含量最大分别达到了对照组的3.94和5.90倍,SOD(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最大分别达到了对照组的3.25和4.34倍。(4)通过柱层析分离以及抑藻活性检测,并结合液质分析,初步推测石榴皮中具有抑藻活性的化合物可能为两种多酚类化合物的糖苷,分别为没食子酸己糖苷和鞣花酸己糖苷。(本文来源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期刊2017-05-01)

张帅[6](2016)在《过氧乙酸对池塘水体的增氧抑菌抑藻效果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养殖环境日趋恶化,各种病菌和有害藻类大量增加,水生动物病害和水质环境日渐严重。然而常用杀菌和抑藻药物的副产品和药物残留严重威胁了水产品安全,对人身健康造成极大危害。市场上没有一种既能杀灭病菌又对环境和养殖动物没有危害的药物。过氧乙酸是过氧化物,分子结构不稳定,氧化产生氧气,增加水体的溶氧。本试验在10、20、30℃下,用多功能水质分析仪检测过氧乙酸(15%)在池塘水和蒸馏水中的放氧效果,试验结果发现,过氧乙酸的分解放氧速度与温度和不同介质关系明显,温度越高放氧越快,但温度越高氧气的饱和量越低,气体外溢,所以测出数值低。过氧乙酸在池塘水中10℃时4 h达到放氧的最大值14.145 mg/L,20℃时3 h达到最大值13.585 mg/L,30℃时2 h就以到达最大值9.440 mg/L。本试验采用滤纸片法和二倍稀释法通过过氧乙酸和3种常用杀菌剂对6种常见水产病原菌的抑菌效果比较,发现过氧乙酸对不同水产动物病原菌的抑制效果不同,腐生葡萄球菌对过氧乙酸表现出最强的抑菌效果。四种常用药物的抑菌效果排序为恩诺沙星>过氧乙酸>聚维酮碘>高锰酸钾。用过氧乙酸对铜绿微囊藻和小球藻进行毒杀,检测不同时间段内pH的变化情况,每隔24 h取一次样,用分光光度计法测定叶绿素a含量,用试剂盒测定藻类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和丙二醛(MDA)的含量变化。结果表明,不同浓度的过氧乙酸对铜绿微囊藻和小球藻酸碱度的变化明显,在过氧乙酸的胁迫作用下,pH值逐渐下降,浓度越高越明显,起始铜绿微囊藻和小球藻的浓度为1.0×107 cells/mL,96 h后10 mg/L组铜绿微囊藻和小球藻的浓分别度为2.8×105 cells/mL和3.0×105 cells/mL。说明过氧乙酸导致小球藻死亡,进而影响pH值的变化。通过pH的变化情况,可以分析出过氧乙酸对藻的杀灭效果。在加入过氧乙酸24 h,铜绿微囊藻和小球藻的试验组与对照组出现了差异,随着浓度的加大差异也逐渐增大。各组试验的叶绿素a含量基本上都呈现出下降的趋势,而对照组一直保持上升趋势。试验组0.31 mg/L和0.63 mg/L组出现低浓度促进其增长,但是随着时间的延长,则出现了抑制现象。其它试验组叶绿素a均呈现出下降趋势,且与对照组比较,叶绿素a的差异明显。本试验研究表明在过氧乙酸环境下可诱导铜绿微囊藻和小球藻产生sod和mda,随着时间的推移,实验组铜绿微囊藻和小球藻sod和mda的活性呈现低浓度先升高后降低,高浓度直接降低的趋势。而对照组藻丝体sod和mda的活性基本保持稳定,可能是因为营养液对藻类的应激反应有一点浮动。处理48h后,除了0.31mg/l和0.63mg/l组的sod活性在增长外,都开始降低。mda的含量,在96h内各个试验组和对照组均呈先增长后下降的趋势,并且浓度越大,mda含量越高。过氧乙酸为1.25mg/l和0.63mg/l浓度时铜绿微囊藻和小球藻的丙二醛含量与对照组差异开始明显。说明试验组藻类由于受到胁迫,细胞遭到破坏。试验用不同浓度的过氧乙酸对采自上海海洋大学滨海养殖基地池塘的黄丝藻进行毒杀,24h采样一次,用光学显微镜观察黄丝藻藻丝体外部结构和内部叶绿素的变化,用分光光度计法测定植物细胞中叶绿素a(chla)含量,用相应的试剂盒测定黄丝藻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数值和丙二醛(mda)的数值变化。结果表明,随着时间的推移加入过氧乙酸的试验组水体开始混浊,藻丝体开始断裂,叶绿素a(chla)含量开始减少,浓度越高越明显。浓度为0.5mg/l的试验组和对照组的叶绿素a的含量升高,差异不明显,96h才开始下降。其它浓度的试验组叶绿素a含量均呈下降趋势,且与对照组比较,叶绿素a的差异明显。随着时间的推移,黄丝藻藻丝体sod的数值变化,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而对照组藻丝体sod的活性也先升高后降低,可能与藻类对营养液的应激反应有关。处理72h后。除了10mg/l的sod活性在增长外,都开始降低。96h实验组与对照组差异不大。试验组mda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96h各个试验组呈先增长后下降的趋势,并且浓度越大,mda含量越高。2mg/l浓度开始与对照组差异开始明显。说明试验组黄丝藻藻丝体由于受到胁迫,细胞遭到破坏程度最严重。采用静态急性毒性试验方法,用过氧乙酸对不同规格的团头鲂和南美白对虾进行急性毒性试验。结果显示过氧乙酸对1.66cm组和2.94cm组试验团头鲂的24hlc50为3.950mg/l和8.320mg/l,48hlc50为2.430mg/l,5.240mg/l,安全质量浓度为0.480mg/l和2.150mg/l。过氧乙酸对1.42cm组和2.53cm组试验南美白对虾的24hlc50为1.245mg/l和34.150mg/l,48hLC50为0.834 mg/L,26.740 mg/L。安全质量浓度为1.105 mg/L和8.180mg/L。综合分析,过氧乙酸在水产养殖中在抑制单胞藻和丝状藻的同时,可以杀灭养殖水体的病原菌,又能对水体起到增加氧气的作用。在安全浓度范围内对鱼虾没有危害,是一种安全可靠的产品。(本文来源于《上海海洋大学》期刊2016-06-03)

蒋跃[7](2016)在《浮床植物生态特性及其抑藻效果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依托上海市淀山湖千墩浦大型浮床工程,选取美人蕉,黄菖蒲,再力花和千屈菜4种常见的多年生湿生植物作为研究对象,通过4种植物植株高度、叶片数、分蘖数、生物量的时间动态变化及成活率分析其生长特征;通过分析4种植物水面上部和水面下部生物量、须根数量和平均根长随时间变化规律,拟合水面上部生物量、分蘖数、须根数量、根系总长度与水面下部生物量的异速生长参数,探讨4种浮床植物的生物量分配规律;分析4种植物水面上部和水面下部C、N和P含量,分析其C、N、P吸收效率,比较研究4种浮床植物的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结合浮床植物C、N和P的时间动态变化规律,分析浮床植物在不同生长时期的主要养分限制因子;比较分析浮床工程区内外水域浮游植物群落组成、密度,群落特征指数,,对浮床工程抑藻效果进行了初步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浮床植物经过2个月的适应性生长后,美人蕉和再力花成活率最高,均为83.33%;千屈菜成活率次之,为76.67%;黄菖蒲成活率最低,为48.15%。成活率结果表明4种植物均能够适应实验环境,但黄菖蒲适应性相对较差。生长季结束时,再力花平均株高显着高于其他3种植物(One-way ANOVA, p< 0.05),平均株高为241.26 cm;美人蕉显着高于黄菖蒲和千屈菜(p<0.05),平均株高为169.34 cm;千屈菜和黄菖蒲平均株高差异不显着(p>0.05),分别为147.60 cm和138.33 cm。美人蕉平均分蘖数为64.3株/丛,黄菖蒲为54.3株/丛,再力花77.3株/丛,千屈菜为42.3株/丛;采收时,再力花的平均生物量最大,为3651.67 g,是移栽时的691.60倍;其次为美人蕉,为2402.53 g,为移栽时的373.06倍;黄菖蒲和千屈菜的平均生物量分别为857.00 g和997.40 g。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美人蕉和再力花采收时平均生物量显着高于黄菖蒲和千屈菜(p<0.05)。4种浮床植物生长季平均相对生长速率(干重)从大到小分别为,再力花16.38g.(d·株),美人蕉10.60g/(d·株),千屈菜4.34g/(d·株),黄菖蒲3.65g/(d·株)。美人蕉最大相对生长速率出现在8~10月,为29.14g/(d·株),其余各月生长速率较为稳定。黄菖蒲和再力花的最大相对生长速率出现在10-11月,分别为15.96g/(d·株)和66.28g/(d·株)。千屈菜的相对生长速率时间动态呈现出双峰型,分别出现在6-8月和10-11月,为6.68g/(d·株)和5.72g/(d·株)。综上所述,美人蕉和再力花实验期间各生长特征指标稳定增加,最终生物量水平显着高于其余两种植物,生长状况佳,可以作为当地气候背景下浮床备选植物进行推广。中大型自然水体浮床工程运用中,黄菖蒲移栽时应考虑栽植季节和目标水域风浪因素。千屈菜在本实验中期(8月左右)暴发了病虫害,表明其抗病虫害较弱,因此千屈菜在本气候区域内作为浮床植物应用还需要适当的人工管理和抗病虫害植株的人工选育。(2)生长季结束时,浮床植物平均须根数量为美人蕉733.80根/株,黄菖蒲1183.33根/株,再力花2871.50根/株,千屈菜12660.33根/株;4种植物平均根系长度从大到小依次为黄菖蒲(57.57 cm)>千屈菜(50.33 cm)>美人蕉(47.76 cm)>再力花(32.45 cm)。美人蕉和再力花移栽后根系长度快速发育到较高水平,而后不再显着增加,生长季中后期通过增加须根数量来吸收足够的营养物质;黄菖蒲和千屈菜根系发育策略则是在快速生长期内须根和平均根长同时增加来满足植株养分需求。美人蕉,黄菖蒲,再力花和千屈菜水面上部-水面下部生物量异速生长系数a值分别为1.07,0.94,1.09和1.03,就此指标来看,4种浮床植物水面上部-水面下部生物量分配总体趋向于等轴生长,黄菖蒲水面下部生物量增加速率略大于水面上部生物量,其余3种浮床植物则表现为相反趋势。除千屈菜根系总长度增长速率大于水面下部生物量增加速率外,其余异速生长参数均表明该植物须根数、根系总长度以及分蘖数的增加速率均小于水面下部生物量的增加速率。浮床植物生长季中根冠比变化与植物生长季中资源分配有关,总体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4种浮床植物水面上部、水面下部生物量线型关系良好,可以通过水面上部生物量估算水面下部生物量,避免为测量水面下部生物量对浮床植物或浮床结构造成的破坏。(3)浮床植物水面上部和水面下部TOC平均含量范围分别为354.35-409.81 g/kg和272.34-343.41 g/kg,水面上部和水面下部TN平均含量变化范围分别为24.49~26.75 g/kg和14.31-28.48 g/kg;水面上部和水面下部TP平均含量分别为1.05-2.15 g/kg和0.79-2.01 g/kg;美人蕉和再力花的C、N、P固定量显着大于千屈菜和黄菖蒲(One-way ANOVA,p< 0.05)。美人蕉和黄菖蒲C:N呈现随时间增加逐渐下降的趋势,其中美人蕉C:N变化范围为10.61-18.04;黄菖蒲C:N变化范围为11.77-19.90;再力花和千屈菜C:N总体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变化范围分别为14.55-22.27和11.78-19.71。4种植物C:N值接近中国草地平均水平,说明C:N在草本植物物种间是相对稳定的。浮床植物C:P总体变化趋势为随时间推移而逐渐降低,一定程度能够作为浮床植物快速生长的指示指标。对4种植物N:P的研究发现:从生长季平均N:P来看,再力花和黄菖蒲分别为26.69和24.83,总体表现为P限制,美人蕉和千屈菜则分别为14.87和19.27,总体表现为N限制。从时间动态来看,移栽时千屈菜N:P=26.69>23,营养限制因子为P,其余3种植物N:P均小于21,由此推断此3种植物移栽时营养限制因子均为N;6月时,4种植物N:P都大于23,都表现为P限制;10月时,4种植物N:P都小于21,又表现为N限制。(4)调查期间共采集浮游植物8门108属327种(含变种,变型),绿藻门,隐藻门,硅藻门,蓝藻门和裸藻门藻类数量占据浮游植物总个体数90%以上。浮床区与对照区浮游植物密度季节对比结果显示,浮床区春夏季浮游植物密度分别较对照区减少了21.29%和17.23%。5月和7月时,实验水域发生了弱细颤藻,小形色球藻,球衣藻和链丝藻等藻类的暴发生长。5月时,对照区叶绿素a浓度为122.18μg/L,浮床区为63.34μg/L,浮床区叶绿素a浓度仅为对照区的51.84%;7月时,对照区叶绿素a浓度为69.04 μg/L,浮床区为37.50 μg/L,为对照区叶绿素a浓度的54.32%,由此推断浮床在春夏季具有一定的抑藻效果,并且能够较为有效地抑制蓝藻门的弱细颤藻和小形色球藻,绿藻门的球衣藻和链丝藻的暴发生长。浮床区Shannon-weaver指数和Pielou指数四季都高于对照区,Marglef指数除春季外,其余3个季节都表现为浮床区高于对照区。综合浮床区与对照区四季浮游植物群落指数可以看出,浮床系统能够提高浮游植物群落复杂性,更易形成复杂稳定的浮游植物群落。浮游植物主要门类密度与水体理化相关性分析表明,硅藻门密度对水体理化各条件不敏感,裸藻门密度与水体TN浓度呈现显着负相关,绿藻门和隐藻门密度与水体DO浓度显着正相关,浮床区蓝藻门密度与TN:TP显着负相关,而对照区无显着相关性。(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16-05-01)

苏跃龙,王正芳[8](2014)在《不同水生植物抑藻效果及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水芹、美人蕉、黄菖蒲、菹草4种水生植物对铜绿微囊藻的化感特征进行了研究。不同的植物组织器官及不同的植物处理方式下,抑藻效果不同,最具抑藻潜力的植物为黄菖蒲和美人蕉。经黄菖蒲和美人蕉种植水培养5d后,铜绿微囊藻的抑制率达70.12%~77.25%。质量分数为0.53%的黄菖蒲叶提取物,经11d的培养后,对铜绿微囊藻的抑制率为65.30%。抑藻机理可能在于化感物质的胁迫使微囊藻细胞内活性氧自由基过量堆积,进而引起对藻细胞的伤害和影响藻类正常的光合作用。SOD酶活性与藻的比增长率均呈现较好的负相关关系。(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导刊》期刊2014年06期)

孙雪梅,刘碧云,周巧红,高云霓,葛芳杰[9](2014)在《低剂量多次暴露焦性没食子酸的抑藻效果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实验室对化感物质抑藻效应的研究多在EC50水平上进行,而水生植物释放化感物质具有微量、持续性的特征。本研究试图探索在化感物质暴露总量相同的前提下,全剂量一次性暴露与低剂量多次暴露在抑藻效果上是否存在差异,以便为今后开展进一步研究提供依据。实验以能够诱导藻细胞产生活性氧进而引发氧化损伤的化感物质焦性没食子酸作为研究对象,以细胞密度、细胞内O2·ˉ、H2O2及OH·的产生水平和细胞膜损伤情况作为指标,比较了低剂量多次暴露(0.25 mg/L×4次×5 d,间隔4 h)与单次暴露(5 mg/L)对铜绿微囊藻的致毒效应。实验结果显示,就生长速度而言:单次暴露组<低剂量多次暴露组<对照组;而低剂量多次暴露下样品藻细胞内的O2·ˉ、H2O2及OH·水平则呈逐步升高趋势(P<0.01),且当累计暴露量仅为设计暴露总量的一半时就超过了单次暴露下的相应水平,到实验的第5天分别达到相应单次暴露组的1.10(O2·ˉ)和1.06(H2O2及OH·)倍;而膜损伤的情况,单次暴露与低剂量多次暴露均能造成藻细胞膜的损伤,且相对膜损伤水平(%)实验后期还维持在160%上下。从上述实验结果看出,低剂量多次暴露的方式很可能具有比单次暴露更强的持续抑藻能力,因而开展对低剂量多次暴露条件下化感抑藻效应的研究十分重要,其结果将更接近水生植物释放化感物质的低剂量、持续性特征。(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与技术》期刊2014年01期)

张孝杰,陈学豪,周立红[10](2013)在《叁种材料的抑藻效果及其毒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3种天然抑藻材料对塔玛亚历山大藻的抑制作用以及其对卤虫、轮虫的毒性效果。绿茶粉末、小叶桉种子粉末及生姜糜对该藻均有很好的抑制效果,其中,在快速抑藻方面(5 h),生姜糜优于其它两种材料,1.0 g/L的浓度抑藻率即高达95.6%,大于同浓度绿茶粉末的抑藻率(89.7%)、小叶桉种子粉末的抑藻率(65.0%);生姜糜的有效抑藻浓度也最低,3种材料对赤潮藻ATDH01的48 h半抑制浓度分别为:生姜糜0.33 g/L、绿茶粉0.44 g/L、小叶桉种子粉末0.56 g/L;在对卤虫的毒性方面,各材料对卤虫的96 h-LC50分别为:生姜糜0.80 g/L、绿茶粉0.28 g/L、小叶桉种子粉末0.30 g/L;在对轮虫的毒性方面,小叶桉种子粉末对轮虫的96 h-LC50为1.44 g/L,生姜糜和绿茶粉对轮虫96 h-LC50则分别为0.915 g/L、0.224 g/L.生姜糜的效用-安全比为0.545,要小于绿茶粉(1.781)和小叶桉种子粉(0.582 5);从抑藻率、有效抑藻剂浓度、成本等多方面考虑,生姜糜是最佳的抑藻剂材料。(本文来源于《海洋环境科学》期刊2013年04期)

抑藻效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有害赤潮暴发能够破坏海洋生态系统,对水环境、人类健康及各国经济构成严重威胁。寻找有效赤潮防治手段成为当前研究的重要方向。有研究已表明海洋环境中存在对赤潮微藻生长具有显着抑制作用的微生物,且在有害赤潮防治方面表现出较大潜力。此背景下,本文从海水及河流入海口土壤中筛选对赤潮微藻米氏凯伦藻具有抑制效果的细菌,并探究其对米氏凯伦藻的生长抑制效果、抑制方式及抑制机理。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米氏凯伦藻抑藻细菌分离鉴定通过共培养实验,从海洋环境筛选到9株抑藻菌,从河口土壤筛选到5株抑藻菌,通过16S rRNA测序确定菌株种属信息,并构建系统发育树。其中,海洋环境筛选到的抑藻菌主要分布于海源菌属、盐单胞菌属、海杆菌属、副球菌属、红杆菌科、交替单胞菌属,48 h抑藻率可达58%-83%;土壤环境筛选到的抑藻菌主要分布于库克菌属、黄杆菌属、假交替单胞菌属,48 h抑藻率可达90%以上,且黄杆菌和假交替单胞菌皆以间接作用方式抑藻。2、假交替单胞菌胞外活性物质对米氏凯伦藻生长生理抑制机理(1)将假交替单胞菌无菌滤液与赤潮微藻米氏凯伦藻共培养,2%滤液体积下,藻细胞生长速度优于对照组,随着滤液体积增加,藻细胞生长受到抑制,4%滤液体积为“最低抑制浓度”,8%滤液体积为“饱和效应浓度”;并于倒置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藻细胞数量及形态,发现随着滤液体积的增加及作用时间的延长,藻细胞逐渐破裂为细胞碎片,绿色荧光下呈现黄绿色。(2)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藻细胞周期,发现4%滤液体积作用12 h,可将藻细胞周期阻滞在G2期;滤液体积增大至8%,藻细胞基因组DNA片段丢失,出现30%Sub-G1峰。因此推测滤液短时间、低浓度作用下,藻细胞周期被阻滞在G2期;长时间、高浓度作用下,藻细胞DNA片段丢失,可能发生藻细胞凋亡。(3)8%体积滤液胁迫下,藻细胞内活性氧累积,且作用3 h活性氧水平最高,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到此时藻细胞完整呈现红色但形态发生不规则变化,作用6 h活性氧水平下降,此时藻细胞破裂呈现黄绿色。(4)不同体积滤液胁迫下,藻细胞内Caspase-3酶的活性增强,在6 h时活性达最高水平,外加活性氧抑制剂NAC后检测发现,藻细胞内Caspase-3酶活性显着降低,表明活性氧累积可激活Caspase-3酶活性。(5)流式细胞术检测表明,假交替单胞菌无菌滤液处理下,藻细胞发生凋亡,且随滤液增加,藻细胞凋亡率升高;此外,随着处理时间延长,凋亡率也随之增大。推测可能是Caspase-3酶的激活导致细胞凋亡发生,外加活性氧抑制剂NAC及Caspase-3酶抑制剂Ac-DEVD-CHO后,藻细胞凋亡率降低,表明ROS介导的Caspase-3酶依赖性凋亡通路参与了菌滤液所致藻细胞的凋亡。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抑藻效果论文参考文献

[1].方元奕,王佳佳,倪利晓,陈旭清,张建华.水体中真菌的抑藻效果及抑藻机理[J].环境科技.2019

[2].郑宁宁.陆生抑藻细菌分离鉴定及其对赤潮微藻米氏凯伦藻抑藻效果及机制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9

[3].石雨鑫.常见行道树凋落物提取液对水华藻的抑藻效果研究[C].2018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8

[4].许艳婷,宋瑞雪,田聪琦,李祎.抑藻菌株Bacillussp.hsn03分离鉴定及其对铜绿微囊藻的抑制效果与特征[J].微生物学通报.2018

[5].史璐璐.石榴皮提取物的化感抑藻效果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7

[6].张帅.过氧乙酸对池塘水体的增氧抑菌抑藻效果研究[D].上海海洋大学.2016

[7].蒋跃.浮床植物生态特性及其抑藻效果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6

[8].苏跃龙,王正芳.不同水生植物抑藻效果及机理研究[J].环境科学导刊.2014

[9].孙雪梅,刘碧云,周巧红,高云霓,葛芳杰.低剂量多次暴露焦性没食子酸的抑藻效果初步研究[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4

[10].张孝杰,陈学豪,周立红.叁种材料的抑藻效果及其毒性研究[J].海洋环境科学.2013

标签:;  ;  ;  ;  

抑藻效果论文-方元奕,王佳佳,倪利晓,陈旭清,张建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