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转角方式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带电作业,小转角塔,作业方式,危险率
转角方式论文文献综述
周晨梦,罗日成,吴东,杨雅倩,李智琦[1](2019)在《±800 kV输电线路小转角塔带电作业进出等电位方式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确保±800 kV直流输电线路带电作业的安全可靠,文中结合工程实际,搭建直流输电线路小转角塔等比例模型,并使用ANSOFT软件对吊篮法和软梯法两种不同作业方式下人体体表场强的大小进行了计算,分析并得出带电作业人员进出等电位过程中宜推荐的方式和路径,进而确定了带电作业人员应采取的安全防护措施。结果表明:采用吊篮法进出等电位过程中,作业人员体表平均场强相比软梯法更小,综合作业方式的劳累程度和可操作性,推荐作业人员采用吊篮法的方式进出等电位;作业人员进出等电位的过程中应穿戴屏蔽效率为60 dB、配有金属丝面罩的直流特高压专用屏蔽服。以上结论能为±800 k V直流输电线路小转角塔带电作业的顺利开展及安全防护措施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高压电器》期刊2019年09期)
唐晓,江磊,李乐,余杭卓,丁国富[2](2019)在《一种采用综合比较方式的后置处理转角优化算法》一文中研究指出五轴数控机床后置处理是优化加工工艺的关键步骤,其难点是如何在满足刀轴矢量的条件下,尽量提高转轴运动的连续性。针对后置转角的优化问题,提出一种利用运动行程限制将根据各行刀位矢量求解的理论解转化为有效解,再根据有效解类型逐行比较得到两列不同的备选解,最终选择不发生转角突变或突变次数少的解作为优化结果的计算方法。该方法突破优势区间及机床机构的限制,具有通用性,可有效利用机床行程,尽量避免由于转角不连续所附加的提刀轨迹,提高加工效率和稳定性。(本文来源于《机床与液压》期刊2019年04期)
李华睿[3](2014)在《零件转角加工方式的研究及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不同的零件转角类型和加工条件,对零件转角的加工方式进行了研究,列举了转角减速、插铣后轮廓切削、轴向分层轮廓切削等叁种优化后的转角加工方式,在此基础上详细介绍了每种加工方式的程序编制过程及其参数设置,并对各种加工方案进行了对比,分析了各自的优势和不足。为改善零件转角的加工品质,提高零件的加工合格率及加工效率,针对各种不同情况,制定了不同的加工方案,以保证零件转角加工的优质及高效。(本文来源于《装备制造技术》期刊2014年01期)
田素林,白鸿柏,张葆,李嘉全[4](2009)在《机载多框架光电吊舱无转角隔振方式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分析了光电侦察吊舱隔振器的作用以及对机载光电吊舱测量精度的影响,提出了一种多框架光电吊舱的隔振措施,该方法通过对振动的分级衰减,可以有效隔离由光电吊舱载体引起的20Hz以上的振动。通过对隔振器的结构设计,使隔振器按照X、Y、Z向平动,不产生转角,解决了隔振和精确测量的矛盾。(本文来源于《长春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9年04期)
梁志坚,古斌,谭建成[5](2009)在《不同故障类型不同转角方式下的变压器差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详尽分析了变压器差动保护中四种常用转角方式下变压器发生各种内部故障时的差流情况,经理论推导得出了不同故障类型不同转角方式下的变压器差流表达式。着重分析了Y→△与△→Y这两种常用转角方式下两相接地故障时的变压器差流的情况,表明两相接地故障时这两种转角方式的差流与网络结构有关,在差流分析的基础上对这两种转角方式差动保护的灵敏度进行了比较。上述分析是在严格的理论基础上进行,EMTDC仿真实验结果也说明了结论的正确性。(本文来源于《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期刊2009年21期)
薛克敏,周明智[6](2007)在《背压方式对粉末多孔材料等通道转角挤压过程影响的有限元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等通道转角挤压是获得块体超细晶材料的一种重要方法。本文针对粉末材料的特点,采用体积可压缩刚粘塑性有限元法对纯铝粉末多孔材料的等通道转角挤压过程进行数值模拟,获得了粉末多孔材料等通道转角挤压过程中的变形规律和致密行为。在此基础上深入分析了四种不同背压方式对挤压过程的影响,获得了其对应变、密度、试件内部损伤的影响规律,并比较了各方式的优劣。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带背压的挤压方式不仅可以提高试件变形均匀性及致密效果,还可以有效降低材料在挤压过程中产生破坏的可能性,从而为实现多道次重复挤压,获得大的剪切变形及均匀细密的内部组织结构提供了重要保证。(本文来源于《第十届全国塑性工程学术年会、第叁届国际塑性加工先进技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07-10-01)
周明智,薛克敏,李萍[7](2007)在《温度和背压方式对等通道转角挤压过程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建立了用于分析等通道转角挤压过程的热力耦合有限元模型。通过对纯钛等通道转角挤压过程的数值模拟,获得了模具及试件内部的应力、应变和温度分布。研究结果表明,等通道挤压过程中试件温度分布不均匀,在模具转角剪切部位温度最高且存在明显的温度梯度。在较高的温度条件下进行挤压,有利于降低成形压力和获得较大的变形量;接触摩擦的存在导致模具受力状况恶化及试件变形的不均匀;而带背压的挤压方式可以在有效地增加试件变形量和变形均匀性的同时降低材料产生破坏的可能性。(本文来源于《中国机械工程》期刊2007年18期)
袁宇波,周栋骥,陆于平,刘玉欢[8](2006)在《基于不同转角方式的变压器差动保护灵敏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业内对变压器差动保护的灵敏度存在争议。文中以Y0,d11变压器为例,比较了变压器差动保护采用4种不同幅值相位校正方法后的灵敏度,研究表明差动保护的灵敏度与其转角方式有关,不同原理的差动保护灵敏度由差动电流对内部故障电流中的正序、负序、零序分量保留程度决定。绕组差动与相电流减零序差动(中性点零流)的灵敏度最高,它们完全保留了内部故障电流中的各序分量;目前现场广泛采用的相间电流差动与相电流减零序差动(自产零序)都不反应内部故障电流中的零序分量,且两者灵敏度本质上不存在差别,可以通过定值来补偿。(本文来源于《电力系统自动化》期刊2006年24期)
邓祥力,刘世明[9](2004)在《变压器保护两种转角方式的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对变压器保护中的Δ→Y和Y→Δ两种补偿方式进行了研究。通过理论推导得出了两种补偿方式的算法公式。针对两种转角方法,在变压器保护中对于涌流的识别是否可以采用按相闭锁(单相闭锁单相)方案,用EMTP建模进行了大量的仿真分析。理论和仿真分析的结果证明了两种转角方式在涌流识别中的相似性。(本文来源于《继电器》期刊2004年16期)
刘腾,张伟,吴世丁,姜传斌,李守新[10](2003)在《双相合金Mg-8Li-1Al的等通道转角挤压 Ⅰ.挤压过程中的变形方式》一文中研究指出以X射线衍射分析术为主要分析手段,探讨了双相合金Mg-8Li-1Al(质量分数, %)在等通道转角挤压(ECAP)变形过程中的变形方式. α相在第1道次ECAP过程中主要的变形方式是{1011}〈1012〉孪生,在随后道次的ECAP过程中主要变形方式为位错滑移,变形方式的转变主要是由于ECAP造成的组织细化效应;对于β相,各道次ECAP的主要变形方式均为位错滑移.(本文来源于《金属学报》期刊2003年08期)
转角方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五轴数控机床后置处理是优化加工工艺的关键步骤,其难点是如何在满足刀轴矢量的条件下,尽量提高转轴运动的连续性。针对后置转角的优化问题,提出一种利用运动行程限制将根据各行刀位矢量求解的理论解转化为有效解,再根据有效解类型逐行比较得到两列不同的备选解,最终选择不发生转角突变或突变次数少的解作为优化结果的计算方法。该方法突破优势区间及机床机构的限制,具有通用性,可有效利用机床行程,尽量避免由于转角不连续所附加的提刀轨迹,提高加工效率和稳定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转角方式论文参考文献
[1].周晨梦,罗日成,吴东,杨雅倩,李智琦.±800kV输电线路小转角塔带电作业进出等电位方式分析[J].高压电器.2019
[2].唐晓,江磊,李乐,余杭卓,丁国富.一种采用综合比较方式的后置处理转角优化算法[J].机床与液压.2019
[3].李华睿.零件转角加工方式的研究及优化[J].装备制造技术.2014
[4].田素林,白鸿柏,张葆,李嘉全.机载多框架光电吊舱无转角隔振方式设计[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
[5].梁志坚,古斌,谭建成.不同故障类型不同转角方式下的变压器差流分析[J].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2009
[6].薛克敏,周明智.背压方式对粉末多孔材料等通道转角挤压过程影响的有限元分析[C].第十届全国塑性工程学术年会、第叁届国际塑性加工先进技术研讨会论文集.2007
[7].周明智,薛克敏,李萍.温度和背压方式对等通道转角挤压过程的影响[J].中国机械工程.2007
[8].袁宇波,周栋骥,陆于平,刘玉欢.基于不同转角方式的变压器差动保护灵敏度分析[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6
[9].邓祥力,刘世明.变压器保护两种转角方式的比较[J].继电器.2004
[10].刘腾,张伟,吴世丁,姜传斌,李守新.双相合金Mg-8Li-1Al的等通道转角挤压Ⅰ.挤压过程中的变形方式[J].金属学报.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