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汉语概念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俗语,语义建构,形式单位概念框架
汉语概念论文文献综述
宁球[1](2019)在《汉语俗语语义研究:形式单位概念框架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主要运用语言形式单位概念框架理论,从认知视角对汉语俗语语义建构进行了解读。俗语源于人的生活体验,形式单位概念框架理论可以解释俗语语义的生成。一方面有助于提供汉语俗语研究的新视角,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汉语俗语。(本文来源于《文学教育(上)》期刊2019年11期)
栗芹芹[2](2019)在《汉语颜色词的概念隐喻研究——以“白”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更好地理解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汉语学习,使汉语颜色词得到更多关注和理解,本研究基于认知语言学,以概念隐喻作为理论框架,归纳并浅析汉语颜色词"白"所包含的基本义项和所涉及的隐喻含义。研究发现,汉语颜色词"白"的用法较为广泛,除了一些基本的含义外,还有一些隐喻的用法,其中包含了各种语义,有褒义、有贬义也有中性意义。总体来说,人类对颜色的认识主要经历了明喻和隐喻两个发展阶段。颜色词"白"的隐喻含义,是基于人类生理和经验基础,并受生活环境和特定历史文化的影响而形成的。还发现颜色词"白"的使用有一定的规则性,即框架。借助概念隐喻的框架,该词的具体使用情况便一目了然,这为汉语颜色词的使用提供了另一种分析途径。(本文来源于《广西教育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杨宇,李瑛[3](2019)在《汉语“手”的概念隐喻文献综述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人类身处在世界之中,我们通过各种身体器官去感知客观世界,建立抽象概念的意象图式,从而形成概念化的过程。在形成概念的过程中,隐喻是我们认识和理解世界的一种思维方式。本研究运用体验哲学和L&J的隐喻观作为理论支撑,从"手"的概念隐喻的理论基础、研究视角、主要研究方法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指出了现有研究存在的不足之处,提出了将来研究方向,对"手"的概念隐喻这一类的身体隐喻能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本文来源于《课外语文》期刊2019年28期)
汤传扬[4](2019)在《汉语“夹菜”概念表达方式的现状与历史》一文中研究指出现代汉语方言"夹菜"概念表达中的动词丰富多样。其中,"夹""搛""拈""机"在南北均有分布;"刀""拘""抄""挑"主要分布在北方方言;"钳""镊"主要分布在南方方言。"夹""搛""机"是对古汉语词汇的继承;"拈""刀""拘""抄""挑""钳""镊"属于方言义位的创新。方言"夹菜"概念表达差异最显着的一点是有的方言用上位词"夹",而有的方言则用下位词。通过对比普通话、开封方言中的"夹持"概念场,发现不同词汇系统同一概念场不仅有成员多少的不同,还有分布的不同。研究表明以概念场为背景可以有效地比较普通话与方言词汇系统、方言间的词汇系统。"夹持"概念场成员"夹""钳""镊"均有从"动作"到"工具"的演变。"挟""拈""拘"为概念域间的语义演变再添佳证。(本文来源于《河南科技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9期)
夏慧言,邱丽娜[5](2019)在《汉语“羊”和英语“Sheep”的概念隐喻》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莱考夫和约翰逊的概念隐喻理论,立足于大量汉英真实语料对汉英"羊"的概念隐喻表达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发现:汉语"羊"、"羊羔"、"山羊"和英语"sheep"、"lamb"、"goat"的概念隐喻投射关系为有同有异,且同大于异;"羊"的概念隐喻投射范围主要集中在人物、外观形状、性质、情感等概念域上;"羊"的概念隐喻表达产生异同是由于人们对"羊"的相同的体验认知和汉英两个民族独特的文化因素。对汉英语言中"羊"的语料异同产生原因的分析既有助于人们更深层次地理解概念隐喻的内涵,同时又有利于促进跨文化交流。(本文来源于《华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5期)
吴芳[6](2019)在《法、汉语中“水”的概念隐喻对比研究——基于认知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水乃生命之源,一方面,在法、汉语中都有着相似的隐喻映射,如"时间、力量、灾难、失败";另一方面,法汉两个民族不同的文化历史背景,使得"水"在两种语言中也存在着不同的隐喻认知。通过选取与"水"相关的谚语为研究对象,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对法、汉语言中"水"概念的隐喻投射进行对比分析,揭示两种语言中"水"的概念隐喻投射的共性和差异。(本文来源于《现代交际》期刊2019年17期)
袁毓林[7](2019)在《汉语中的概念转喻及其语法学后果》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主要讨论概念转喻对于汉语语法及其研究的影响。首先梳理从修辞上的借代一直到概念转喻、认知转喻和语法转喻等概念,接着从语法分析的目的(揭示语言形式与语言意义之间的关系)的角度,举例说明引入认知转喻理论有助于解释语法形式与语法意义之间错综复杂的对应关系;还举例说明考虑到词语的转喻用法,可以让我们对词语的词类属性与有关句法表现之间的扭曲关系有更加深入和透彻的认识。然后,指出在解释"他(的佣人)是个日本女人"一类句子时,转喻学说比省略学说更加简单可靠;还从指称的"角色与值"理论的角度,解释诸多由转喻造成的句法结构与语义解释不对称现象。最后,举例说明从语法到修辞表达到处都有概念转喻,语言研究不能无视转喻这头在屋里走来走去的大象。(本文来源于《汉语言学新视界2019》期刊2019-09-01)
吕靖[8](2019)在《汉语作为二语的概念迁移偏误及其词典学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概念迁移是近年来迁移学说的新发展,由最初的对比分析到偏误分析再到现在的概念迁移研究,由语言形式方面的比较分析到概念结构的深层探索,是迁移理论发展的一大进步。本文借鉴概念迁移研究的新思想,从概念迁移的角度分析了对外汉语语料库中用词偏误产生的内在机制,同时对中介语用词偏误的产生规律进行了分析。最后根据这些分析对外向型汉语学习词典的释义提出了一些建议。(本文来源于《呼伦贝尔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农程麟,王栋[9](2019)在《国际汉语教学中对“普通话”概念加以解释的必要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对母语为汉语的学习者来说,普通话和汉语的概念是明确的,但相较于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来说,由于对中国国情了解有限,两个概念的理解就会产生很多疑问。所以,在国际汉语教学中对"普通话"的概念加以解释显得尤为重要。一、教学中的疑问在与母语非汉语的学生交流时,曾遇到过此类情况:外国学生对中国人学习普通话,并要参加普通话等级考试表示不太理解。在有些学生的概念中,常常就会认为普通话"Mandarin"完全等同汉语"Chinese"。由此看来,普通话的概念,普通话(本文来源于《唐山文学》期刊2019年08期)
杨炳钧,李成文[10](2019)在《概念语法隐喻视角下汉语特殊句式的英译》一文中研究指出"王冕死了父亲"是汉语界争论了七十多年的疑难句,这一特殊句式的英译历来未受重视。本文采用韩礼德的语法隐喻理论来分析"王冕死了父亲"的形成过程,着重探讨如何在该理论视角下翻译出"王冕死了父亲"及其同类句式的特殊含义。结果表明,以概念语法隐喻理论为指导,可以较好地实现类似句式的英译,做到原文和译文之间的意义和形式尽可能对等。(本文来源于《语言教育》期刊2019年03期)
汉语概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汉语学习,使汉语颜色词得到更多关注和理解,本研究基于认知语言学,以概念隐喻作为理论框架,归纳并浅析汉语颜色词"白"所包含的基本义项和所涉及的隐喻含义。研究发现,汉语颜色词"白"的用法较为广泛,除了一些基本的含义外,还有一些隐喻的用法,其中包含了各种语义,有褒义、有贬义也有中性意义。总体来说,人类对颜色的认识主要经历了明喻和隐喻两个发展阶段。颜色词"白"的隐喻含义,是基于人类生理和经验基础,并受生活环境和特定历史文化的影响而形成的。还发现颜色词"白"的使用有一定的规则性,即框架。借助概念隐喻的框架,该词的具体使用情况便一目了然,这为汉语颜色词的使用提供了另一种分析途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汉语概念论文参考文献
[1].宁球.汉语俗语语义研究:形式单位概念框架视角[J].文学教育(上).2019
[2].栗芹芹.汉语颜色词的概念隐喻研究——以“白”为例[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9
[3].杨宇,李瑛.汉语“手”的概念隐喻文献综述研究[J].课外语文.2019
[4].汤传扬.汉语“夹菜”概念表达方式的现状与历史[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9
[5].夏慧言,邱丽娜.汉语“羊”和英语“Sheep”的概念隐喻[J].华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6].吴芳.法、汉语中“水”的概念隐喻对比研究——基于认知视角[J].现代交际.2019
[7].袁毓林.汉语中的概念转喻及其语法学后果[C].汉语言学新视界2019.2019
[8].吕靖.汉语作为二语的概念迁移偏误及其词典学启示[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19
[9].农程麟,王栋.国际汉语教学中对“普通话”概念加以解释的必要性[J].唐山文学.2019
[10].杨炳钧,李成文.概念语法隐喻视角下汉语特殊句式的英译[J].语言教育.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