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限刚度论文-梁平

有限刚度论文-梁平

导读:本文包含了有限刚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加强层,框架-核心筒,水平伸臂,钢桁架

有限刚度论文文献综述

梁平[1](2014)在《框架—核心筒结构水平伸臂钢桁架加强层设置及有限刚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高层建筑也逐步成为了当前建筑的发展趋势。其中带加强层的框架-核心筒结构以其疏柱、大空间以及能够有效控制结构侧向位移而越来越多的在高层建筑中使用,此类结构属复杂结构,特别是加强层受力复杂,为此须进行深入研究分析。本文以一栋52层带加强层的框架-核心筒结构为例,其加强层为水平伸臂钢桁架,研究加强层的设置位置、数量及水平伸臂构件刚度对结构刚度的影响。采用SAP2000建立结构叁维有限元模型,在风荷载及水平地震作用下,对模型进行了弹性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在框架-核心筒结构中,设置水平伸臂钢桁架加强层较合理的位置是:设置一个加强层时,宜设置在建筑高度的0.5倍处;如设置两个加强层时,可分别设置在建筑高度的1/3、2/3处;如设置叁个及以上加强层时,宜沿竖向均匀设置,但在顶层不宜设置。(2)在框架-核心筒结构中,设置水平伸臂钢桁架加强层的数量特点是:与不设加强层结构相比,设置一个加强层时,结构顶点侧移降低的效果最为显着;以后随着加强层数量的增加,加强层对建筑结构顶点侧移降低效果逐渐降低,对一幢建筑宜每隔15-20层设置一个加强层,加强层总数不宜超过4个。(3)对框架-核心筒结构加强层内的水平伸臂构件刚度研究表明:在高层结构中,当设置1个水平伸臂钢桁架加强层时,水平外伸臂构件与内筒的伸臂构件弯曲刚度比i值不宜超过0.4,水平外伸臂构件与内筒的伸臂构件剪切刚度比g值不宜超过2.3,外框架柱与内筒的框架柱弯曲刚度比p值宜控制在2-4范围内。(本文来源于《西南交通大学》期刊2014-05-01)

杨瑞欣,白良,杨晓东,李淑云[2](2012)在《带水平加强层的框架-核心筒结构有限刚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加强层可以增加结构的整体刚度,但同时使结构在加强层处出现刚度突变,随着加强层刚度的增加,刚度突变越明显,对结构产生不利影响越大。针对这种不利影响,一些学者提出了有限刚度加强层的概念,本文即对高层框架-核心筒结构的加强层的有限刚度进行了研究。文中采用底部剪力法计算在地震作用下,带加强层框架核心筒结构的顶点水平位移,通过计算不同加强层广义刚度与核心筒广义刚度比下结构顶点水平位移,来研究加强层广义刚度对结构整体刚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只有当加强层广义刚度与核心筒广义刚度比在一定范围内,才会对结构侧移减小产生明显效果;而当加强层广义刚度与核心筒广义刚度比增大到一定值后,则对减小结构侧移影响不显着。(本文来源于《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期刊2012年03期)

方娥[3](2011)在《带有限刚度加强层的高层混合结构分析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混合结构是高层、超高层结构发展的主要结构形式,随着高层结构高度的不断增高,为控制高层结构在水平荷载作用下的整体侧移,带加强层的混合结构(钢框架-核心筒结构)体系应用得日益广泛,各国学者对刚性加强层的研究已经取得了显着的进展,然而,刚性加强层结构由于楼层刚度过于集中,在地震作用下破坏和位移容易集中在加强层附近,以至于形成薄弱层,对抗震极其不利。因此,加强层结构刚度突变问题是研究和设计人员需要解决的重点,“有限刚度”加强层逐渐被提出和应用,采用‘有限刚度’加强层在概念上希望结构整体刚度满足规范的最低要求,使结构既要满足规范侧移要求,也要避免出现结构刚度的突变,希望在罕遇地震下出现‘强柱弱梁’、‘强剪弱弯’的延性屈服机制。但是专门针对有限刚度加强层的研究并不系统和深入,基于这一背景,本文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对带加强层的框架-核心筒结构的计算模型进行了简化,考虑加强层刚度、普通楼层梁的影响,利用连续化分析按照最小势能原理计算出顶部带水平加强层结构的侧移曲线,按照迭加的方法求得带多道加强层结构的侧移计算通式。(2)以顶点侧移最小为目标函数,得到了设置一道、两道、叁道加强层时,加强层的最佳位置曲面图,得到的结论与规范建议的位置一致,并且研究了筒体底部弯矩系数与第一道加强层的相对位置、加强层刚度特征系数、普通楼层梁刚度特征系数的影响关系,以及考虑底部弯矩影响时加强层的设置位置。(3)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MIDAS对设置不同形式以及不同刚度加强层的混合结构进行分析,通过改变杆件截面尺寸以及改变加强层高度来反映刚度的变化,研究不同刚度加强层在风荷载以及地震作用下,对结构周期、位移和内力的变化规律,得出不同形式加强层结构受力性能的差异,以及证明有限刚度加强层在抗震性能上优于刚性加强层。(本文来源于《湖南大学》期刊2011-05-31)

李淑云[4](2010)在《某带水平加强层框架—核心筒结构抗震性能及其有限刚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高烈度地区未设置水平加强层的超高层框架-核心筒结构在水平荷载(风或地震作用)作用下,建筑物往往由于水平位移过大而不能满足规范设计要求。过大的水平位移会导致结构的损坏,危及结构的正常使用,因此为了提高结构的整体抗侧刚度,往往在楼层的核心筒与外围框架之间设置刚度较大的水平伸臂构件或沿该层的外围框架设置刚度较大的周边环带。由于加强层的设置也会引起结构刚度、内力突变,在罕遇地震作用下容易形成薄弱层,结构的损坏机理难以呈现“强柱弱梁”和“强剪弱弯”的延性屈服机制。而目前对水平加强层减少侧移机理缺乏足够的定量分析,因此研究带加强层高层建筑在地震作用下的受力特点,提高结构的抗侧刚度和抗水平推力的能力是非常有意义的。本文结合实际工程对带加强层框架-核心筒结构体系进行了以下研究:1.加强层作用机理的研究,来说明加强层在框架-核心筒结构中所起的作用。2.用ETABS软件计算带有加强层的框架-核心筒结构简单模型,分析其在静力作用下内力变化情况,探讨了带有加强层的框架-核心筒结构的作用本质。3.用ETABS软件和ANSYS软件分别对实际工程建立计算模型进行分析,具体分析了设置加强层的超高层框架-核心筒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位移、周期、内力的突变情况。4.侧重探讨了“有限刚度”的概念设计,以结构的顶点位移为控制指标,得到了加强层广义刚度与结构顶点侧移的关系研究表明,增大水平加强层的刚度可以有效的减小结构的顶点侧移,但是当加强层的刚度增加到一定值后,对结构侧移的影响很小此时应该选择有限刚度的加强层。5.加强层广义刚度与核心筒广义刚度的关系的研究表明,只有当水平伸臂桁架广义刚度与核心筒广义刚度比在一定范围内才会减小结构侧移,而当桁架广义刚度与核心筒广义刚度比增大到一定值后,其对减小结构侧移效果不显着。6.加强层广义刚度与框架柱广义刚度的关系的研究表明,只有当水平伸臂桁架广义刚度与框架柱广义刚度比在一定范围内才会减小结构侧移,而当桁架广义刚度与框架柱广义刚度比增大到一定值后,其对减小结构侧移效果不显着。(本文来源于《昆明理工大学》期刊2010-03-01)

谢涛[5](2009)在《有限刚度加强层对框架—核心筒结构抗震影响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整体抗侧移刚度不满足设计要求,框架—筒体结构不能够使其顶点位移在风荷载或者地震力作用下达到国家规范所要求的限值。为了提高框架—筒体结构的抗侧移刚度,通常利用建筑设备层,避难层空间增设水平加强层来加强核心筒与框架柱之间的联系,使结构整体抗侧刚度增大。带加强层高层建筑建成的有很多,通过对已有工程实例和资料分析可知大多数带加强层高层建筑都是采用刚性加强层来控制结构的水平位移,但是在地震力作用下刚性加强层会引起结构刚度、内力突变,难以使加强层区间呈现“强柱弱梁”,“强剪弱弯”的屈服机制,所以刚性加强层主要应用于非地震区。由于汶川地震的影响,成都地区框架—筒体结构采用刚性加强层将会对抗震带来非常不利的影响,所以对于加强层的研究不能仅仅停留在刚性加强层上,还需进一步深入研究。针对目前水平加强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刚性加强层上,本文通过研究刚性加强层与“有限刚度”的钢筋混凝土桁架加强层在地震中的反应,讨论这两种加强层形式在地震作用下对于结构内力的影响程度,尝试采用“有限刚度”的钢筋混凝土桁架加强层代替刚性加强层,解决结构在地震作用下刚度突变而引起的结构局部内力过大的问题。本文使用有限元分析软件SAP2000对一幢分别采用七种不同水平加强层设置方案的框架—筒体结构模型进行计算分析。根据我国设计规范对模型进行地震动力分析,通过对比刚性加强层和“有限刚度”加强层这两种不同的加强层形式对结构的周期,侧移,内力等的影响,来讨论在抗震设防烈度比较高的地区采取怎样的措施来减轻由于水平加强层刚度过大造成的结构在抗震中的不利影响。(本文来源于《西南交通大学》期刊2009-04-01)

虞睿[6](2007)在《有限刚度加强层和刚性加强层结构体系的抗震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超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中,当采用常规的结构体系无法控制水平力作用下的结构水平位移时,往往会增设带水平伸臂桁架的加强层,限制外框柱的位移,使外框柱和核心筒变形协调,达到增加结构刚度,减小结构水平位移的目的。但是长期以来加强层的研究主要针对当假定水平伸臂为刚性时,如何使刚性加强层的位移控制效率发挥最大。而对于带加强层的结构体系,由于刚性加强层过于集中的楼层刚度,在水平地震作用下,给整个主体结构带来的种种不利影响,及其导致的结构抗震性能方面的缺陷等,并无彻底、深入的研究,更无完善、有效的解决方案。鉴于上述情况,本文提出了设置多道刚度较小的加强层,将过份集中的楼层刚度分散于多处,从而化解其对结构体系抗震性能的不利影响,并能达到同样位移控制效果的结构体系—带有限刚度加强层的结构体系。通过对带加强层结构体系的静力计算理论和以结构动力学为基础的结构抗震设计计算理论的深入分析和研究,并以一个具体的工程算例,在多遇地震作用下,采用我国现行结构设计规范所推荐的振型分解反应谱法,对不设加强层、设刚性加强层和设有限刚度加强层这叁种不同的结构体系进行弹性计算分析,经过对各方面计算结果的详细对比分析,证明了设有限刚度加强层的结构体系在抗震性能上优于设刚性加强层的结构体系,并能起到同样的位移控制作用,是抗震设防地区超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中首选的结构体系。(本文来源于《同济大学》期刊2007-03-01)

田立栋[7](2003)在《有限刚度的缸体和摩擦环存在的压稳计算》一文中研究指出现行工程设计中普遍采用的液压缸压稳计算模型与实际相差较大,导致计算结果不够精确.考虑到压力油的作用,将活塞杆与缸体的连接部分模拟成一个具有一定刚度的摩擦环,由此建立的新液压缸力学模型,更接近液压缸实际工况,从而提高了工程计算的精度.(本文来源于《焦作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3年05期)

有限刚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加强层可以增加结构的整体刚度,但同时使结构在加强层处出现刚度突变,随着加强层刚度的增加,刚度突变越明显,对结构产生不利影响越大。针对这种不利影响,一些学者提出了有限刚度加强层的概念,本文即对高层框架-核心筒结构的加强层的有限刚度进行了研究。文中采用底部剪力法计算在地震作用下,带加强层框架核心筒结构的顶点水平位移,通过计算不同加强层广义刚度与核心筒广义刚度比下结构顶点水平位移,来研究加强层广义刚度对结构整体刚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只有当加强层广义刚度与核心筒广义刚度比在一定范围内,才会对结构侧移减小产生明显效果;而当加强层广义刚度与核心筒广义刚度比增大到一定值后,则对减小结构侧移影响不显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有限刚度论文参考文献

[1].梁平.框架—核心筒结构水平伸臂钢桁架加强层设置及有限刚度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4

[2].杨瑞欣,白良,杨晓东,李淑云.带水平加强层的框架-核心筒结构有限刚度分析[J].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2012

[3].方娥.带有限刚度加强层的高层混合结构分析研究[D].湖南大学.2011

[4].李淑云.某带水平加强层框架—核心筒结构抗震性能及其有限刚度分析[D].昆明理工大学.2010

[5].谢涛.有限刚度加强层对框架—核心筒结构抗震影响的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9

[6].虞睿.有限刚度加强层和刚性加强层结构体系的抗震性能研究[D].同济大学.2007

[7].田立栋.有限刚度的缸体和摩擦环存在的压稳计算[J].焦作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

标签:;  ;  ;  ;  

有限刚度论文-梁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